第6节、句 式 系 统
eda技术及应用第三版课后答案谭会生

eda技术及应用第三版课后答案谭会生【篇一:《eda技术》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描述《eda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集中实践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技能知识。
eda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电子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在电子电路设计及实现上的应用,介绍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技术。
开设该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fpga和cpld的结构,熟悉一种以上的硬件描述语言,掌握一种以上的开发工具的使用等,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现代设计技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和高速智能化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2.设计思路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采取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大量的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和实践能力,掌握eda开发的整个流程和基本技巧。
课程采用演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边讲边练的方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掌握eda开发产品的流程和方法。
本课程集中2周时间开设,注重实践性,边讲边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掌握eda开发技术。
3.实践要求(1)纪律和安全要求①不得将食物带入实验室,每次实训后请将使用后的废弃物带走。
违反者每次扣罚平时分2分。
②实训期间不得做与实训无关的其他事情,不得大声喧哗或做其他影响实训正常进行的事宜。
违反者每次扣罚平时分2分。
③实训期间,若学生有事不能正常参加实训,须提前以书面形式请假,并按指导教师的安排补做实训。
未经指导教师许可,学生不得任意调换实训时间和实训地点。
违反者每次扣罚平时分4分。
④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替代他人进行实训,违者直接取消实训成绩。
⑤学生除操作自己所分配的计算机外,不得操作实验室内其他任何设备。
违者每次扣罚平时分2分。
(2)业务要求实训所使用的软件protel和quartus ii,所有数据均通过服务器中转以及储存在服务器上,所以重启自己所用的电脑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普通语言学 6-Syntax解析

?
Syntax
pedago gy
• Syntax 来自古希腊语:sý ntaxis • 布局、陈列(“arrangement” or “setting out together”)
符号学中的 Syntax
• Morris (1938):符号学(semiotics)的三个分支
1. Syntactics: 符号之间的关系
NP
N’ 是介于名词 N 和名 词短语NP的中间层次
X-语杠
• X-语杠是大于中心语,小于短语(XP)的中间成分。 • X-语杠理论意味着每个短语都有中心语,即每个短语 都是一个向心结构(endocentric structure)。 • 这有别于传统结构语言学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exocentric structure)的做法。
• 句子是理论/抽象单位,由语法界定。 正确/不正确 • 语段是物理单位,属于言语表达或运用的范畴。 合适/不合适
如何解决???
• 句子功能的区分:
1. 2. 3. 4. 陈述句(statement) 疑问句(question) 命令句(command) 感叹句(exclamation)
如何解决???
???
• 现代句法学的句子定义不再使用“思想” 这一抽象的概念。 • 例如:an apple 表达思想,但不是句子; He came late, because he overslept. 一个句子,两个思想。
Bloomfield
• 现代语言学的句子定义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 • 语法中最大的语言单位 / 适用于句法规则的最大结构单 位。 • 一个独立的语言形式,不被任何语法结构包含在更大的 语言形式中(Bloomfield, 1933)。 • An independent linguistic form, not included by virtue of any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in any larger linguistic form.
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

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三、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四、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五、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
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
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2、稳固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3、渐变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
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还有其他副语言如文字、体态等交际工具,但是副语言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一般使用范围有限,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
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第6节 空间直角坐标系

原点对称点的坐标是
.
解析:M在xOz平面上的射影为M′(-2,0,-3),所以M′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 为(2,0,3). 答案:(2,0,3)
5.给定空间直角坐标系,在 x 轴上找一点 P,使它与点 P0(4,1,2)的距离为 30 ,则该点
的坐标为
.
解析:设点 P 的坐标是(x,0,0), 由题意得,|P0P|= 30 ,
所以 S(0,0, 2 a). 2
【例2】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2,AA1=4,点M在A1C1上,|MC1|=2|A1M|, N在D1C上且为D1C的中点,求M,N两点间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据题设条件有|A1C1|=2 2 ,
因为|MC1|=2|A1M|,所以|A1M|= 2 2 ,所以 M( 2 , 2 ,4).
备选例题
【例1】 设正四棱锥S-P1P2P3P4的所有棱长均为a,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点S, P1,P2,P3,P4的空间坐标.
解:以正四棱锥 S-P1P2P3P4 的高为 z 轴,以平行于底面相邻两边的直线为 x 轴,y 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其中原点 O 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P1P2⊥y 轴,P1P4⊥x 轴,SO 在 z 轴上.因为 d(P1,P2)=a,而 P1,P2,P3,P4 均在 xOy 平面上,
z轴
(-x,-y,z)
坐标平面xOy
(x,y,-z)
坐标平面yOz
(-x,y,z)
坐标平面xOz
(x,-y,z)
对点自测
1.点(2,0,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在( C )
(A)y轴上
(B)xOy平面内
(C)xOz平面内 (D)yOz平面内
中国传统音乐精髓之“五音”——细

王鸿立: 中国传统音乐精髓之“五音”55“茉莉花调”其前身为“鲜花调”是明清时调之一,据民族音乐学家们考证,认定“刊载于清代道光年间贮香主人所辑之《小慧集》卷十二箫卿主人小调谱第六首的工尺谱,这是见诸于文献最早的版本”与江苏《茉莉花》出于一格,由此将其作为“茉莉花”系列曲调中的基本曲调。
经过时间的打磨,岁月的变迁,《茉莉花》流传至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的文化语言、民风民俗等因素,产生了许多变体形式,而变得“入乡随俗”。
各地“茉莉花”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之上,衍生出的变体形式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基本曲调的面貌,其血缘传承关系在旋律进行过程中仍可寻踪迹。
全国传唱的“茉莉花”有几十种版本,在这几十种版本中有的曲调、风格相近似,有的却截然不同。
为何近似?为何不同?内在的联系何在?变化的原因何为?带着这些问题,针对四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小调,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层层解读,进而一探究竟。
江苏的《茉莉花》曲体结构为四句体的单乐段,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非方整乐段,一曲多段词。
优美抒情的音乐旋律将中国传统调式音阶的“五声性”特色运用到极致。
从全曲结构布局的缜密,旋律发展进行中的巧妙连接等处可见,其创作手法值得推敲、研究。
若依据“基因解析法”进行剖析,全曲以“徵”调式的阴、阳()两腔的基本形态作为核心腔调,并结合其扩展、移位、紧缩等多种变体形态发展旋律。
基本形态与变体形态在相互交织、重组、融合下,构建乐句。
具体分析如下:例1例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56例3例4例5纵观全曲,音调主要以“徵”阴、阳两腔调作为核心,利用重叠的王鸿立: 中国传统音乐精髓之“五音”57例6例7例8位”变化,避免了旋例6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58例10例12例13王鸿立: 中国传统音乐精髓之“五音”59例14例15例16例17血缘传承关系,属于同一宗族的民间小调。
依据如下:其一,核心腔调相一致。
四首《茉莉花》均以“徵”调式阴、阳两腔调的基本形态核心,并结合断腔、移位、扩展等多种变体形态,构成全曲。
第3章 语音和音系 第6节 音位的组合

三、韵律层级 音高、音长、音强为超音质(超音段)要素, 音高、音长、音强为超音质(超音段)要素, 形成韵律。 形成韵律。 节奏: 节奏:音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 上等距 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 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可以等时地打白 子拍子。 子拍子。 语言的节奏的两大类型: 语言的节奏的两大类型:一、音节型节奏 音步型节奏, 二、音步型节奏,一般是两个音节组成更紧密 的小单元。 的小单元。 音节、音步等韵律上的小单元, 音节、音步等韵律上的小单元,与语言的词 句法也有密切的关联。 法、句法也有密切的关联。
5. 6. 7. 8.
三、 问答
1.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有何区别? 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有何区别? 3. 为什么说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 为什么说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 4. 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 举例说明语音的同化与异化、弱化与脱落。 举例说明语音的同化与异化、弱化与脱落。
下列关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组合规则关注的是线性搭配问题聚合规则研究同功能的替换问题b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结构主义语法学提出的d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各自独立2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音节: 音节: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峰和音谷 音谷:音节分界处 音谷: 音峰: 音峰:落在元音上 复元音、复辅音、 复元音、复辅音、成音节辅音 考察音节结构:几个组合位置;组合的层次; 考察音节结构:几个组合位置;组合的层次;每个位置 的成员
2021_2022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6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材分析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牛顿用他的三个定律对这一类问题作出了精确的解决.牛顿由此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牛顿三定律成为力学乃至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定量关系;牛顿第三定律确定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遵循的规律.动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体运动情况;另一部分是物体与周围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情况.牛顿第二定律恰好为这两部分的链接提供了桥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高中阶段最为常见的有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经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要解决这两类问题,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前提,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关键环节,因为它是运动与力联系的桥梁.教学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教学难点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掌握求解这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2)进一步认识力的概念,掌握分析受力情况的一般方法,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解题规律的能力.(2)会利用正交分解法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3)掌握用数学工具表达、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和谐号”列车高速前进等录像资料.如图甲、乙所示.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升空、变轨,列车的再一次大提速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这一切都得益于人们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我们现在还不能研究如此复杂的课题,就让我们从类似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看一下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推进新课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受力的情况联系起来.因此,它在天体运动的研究、车辆的设计等许多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我们知识的局限,这里只通过一些最简单的例子作介绍.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 kg,在6.4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 N,求物体在4 s末的速度和4 s内发生的位移.分析:这个问题是已知物体受的力,求它的速度和位移,即它的运动情况.教师设疑:1.物体受到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2.这个题目要求计算物体的速度和位移,而我们目前只能解决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师生讨论交流: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物体受力的图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 ,方向竖直向下;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竖直向上;拉力F 1,水平向右;摩擦力F 2,水平向左.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加速度,所以重力G 和支持力F N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物体所受合力等于水平方向的拉力F 1与摩擦力F 2的合力.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合力:F =F 1-F 2=2.2 N ,方向水平向右.2.物体原来静止,初速度为0,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1-F 2=maa =F 1-F 2ma =2.22m/s 2=1.1 m/s 2 求出了加速度,由运动学公式可求出4 s 末的速度和4 s 内发生的位移v =at =1.1×4 m/s=4.4 m/sx =12at 2=12×1.1×16 m=8.8 m.讨论交流:(1)从以上解题过程中,总结一下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的一般步骤.(2)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链接点是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由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3)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F x =ma x ,F y =ma y .求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4)应用运动学的公式求解物体的运动学量.3.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骤以避免“添力”或“漏力”.一般是先场力,再接触力,最后是其他力.即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再者每一个力都会独立地产生一个加速度.但是解题过程中往往应用的是合外力所产生的合加速度.再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是一矢量定律,要注意正方向的选择和直角坐标系的应用.课堂训练(课件展示)如图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从它接触竖直放置的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大程度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是().A.加速度变大,速度变小B.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大C.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解析:小球接触弹簧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弹力,其中重力为恒力.在接触开始阶段,弹簧形变较小,重力大于弹力,合力方向向下,故加速度方向也向下,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因而小球做加速运动.随着弹簧形变量的增加,弹力不断增大,向下的合力逐渐减小,小球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当弹力增大到与重力相等时,小球加速度等于0.由于小球具有向下的速度,仍向下运动.小球继续向下运动的过程,弹力大于重力,合外力方向变为竖直向上,小球加速度也向上且逐渐增大,与速度方向相反.小球速度减小,一直到将弹簧压缩到最大形变量,速度变为0.答案:C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与第一种情况过程相反,若已经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于是就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这是力学所要解决的又一方面的问题.例2 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50 kg,以v0=2 m/s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倾角θ=30°,在t=5 s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60 m,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合作探讨:这个题目是已知人的运动情况,求人所受的力.应该注意三个问题:滑雪人受到的力1.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作出受力示意图.然后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滑雪的人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各沿什么方向?它们之中哪个力是待求的,哪个力实际上是已知的?2.根据运动学的关系得到下滑加速度,求出对应的合力,再由合力求出人受的阻力.3.适当选取坐标系.坐标系的选择,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选择时一般根据以下要求选取:(1)运动正好沿着坐标轴的方向.(2)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如有可能,待求的未知力尽量落在坐标轴上,不去分解.解析:如图,受力分析建立如图坐标系,把重力G 沿x 轴和y 轴的方向分解,得到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G x =mg ·sin θG y =mg ·cos θ与山坡垂直方向,物体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加速度,所以G y 与支持力F N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物体所受的合力F 等于G x 与阻力F 阻的合力.由于沿山坡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合力F =G x -F 阻,合力的方向沿山坡向下,使滑雪的人产生沿山坡向下的加速度.滑雪人的加速度可以根据运动学的规律求得:x =v 0t +12at 2 a =2(x -v 0t )t 2 a =4 m/s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G x -F 阻=maF 阻=G x -maF 阻=mg ·sin θ-ma 代入数值后,得F 阻=67.5 N.答案:67.5 N结合两种类型中两个例题的解题过程,总结出用牛顿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1.选定研究对象,并用隔离法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并作出其受力图.3.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选定正方向,正交分解.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列出方程.5.把已知量代入方程求解,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课堂训练(课件展示)1.一个物体的质量m =0.4 kg ,以初速度v 0=30 m/s 竖直向上抛出,经过t =2.5 s 物体上升到最高点.已知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求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是多少?解析:设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因为v t =v 0-a t ,v t =0所以a =0v t=12 m/s 2 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 =maf =m (a -g )=0.4×(12-9.8)N=0.88 N.答案:0.88 N2.如图所示,光滑地面上,水平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匀加速运动,小车的质量为M ,木块的质量为m .设加速度大小为a ,木块与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在这个过程中大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μmg B.ma C.mM+mF D.F-ma解析:这是一道根据物体运动状态求物体受力情况的典型习题.题中涉及两个物体,题干中的已知量又比较多,对此类题目,要注意选取好研究对象.两者无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只能是静摩擦力.因而滑动摩擦力公式f=μmg就不再适用.A选项错误.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则静摩擦力产生其运动的加速度F合=f=ma,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选项正确.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f=Ma,f=F-Ma,D选项也正确.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则a=FM+m,再代入f=ma可得f=mFM+m.故C选项也正确.答案:BCD教学建议:1.授课过程中,教师提示分析思路之后.受力分析、过程分析先由学生完成,教师则将解题过程完整写出,以便总结规律、让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2.运算过程中,物理量尽量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将所求量以公式形式代出,最后再将已知量代入,求出结果.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动力学中的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情况.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决过程,总结出这两类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和一般解题步骤.布置作业教材第87页“问题与练习”1、2、3、4题.板书设计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一、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例1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例2总结:加速度是连接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活动与探究课题: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牛顿运动定律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定律,但它也有自己适用的条件.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掌握这个规律,并且为相对论的提出打好基础.习题详解1.解答:如图所示,用作图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F =87 Na =F m =872m/s 2=43.5 m/s 2 v =at =43.5×3 m/s=131 m/sx =12at 2=12×43.5×32 m =196 m. 2.解答:电车的加速度为:a =v -v 0t =0-1510m/s 2=-1.5 m/s 2. 电车所受阻力为:F =ma =-6.0×103 N ,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解答:人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为:a =mg sin θ-F m =g sin θ-F m =(10×3.24.0-24060) m/s 2=4.0 m/s 2 滑至底端时的速度为:v =2ax =2×4.0×4.0 m/s =5.7 m/s.4.解答:卡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F m =μmg m=μg =7 m/s 2 根据运动学公式:v 0=2ax =2×7×7.6 m/s =10.3 m/s≈37.1 km/h>30 km/h 所以,该车超速.设计点评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在高中阶段的地位相当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方法的总结,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发展思路.过程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备课资料一、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17世纪以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切不仅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甚至使有些科学家认为经典力学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由力学来加以说明,过分地夸大了经典力学的作用.但是,实践表明,牛顿运动定律和所有的物理定律一样,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1905年,著名的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提出了研究匀速相对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巨大革命.他指出,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并不是直接从观察和实验中得出的.实际上,时间、空间和观察者是相对的.根据相对论原理,物体的质量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1916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研究加速相对运动的广义相对论.运用这些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和实验观察基本一致.这表明:对于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的问题,经典力学已不再适用,必须由相对论力学来研究.经典力学可以看做是相对论力学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的特例.从20世纪初以来,原子物理学发展很快,发现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如光子、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说明.后来,在普朗克(1858—1947)、海森堡(1901—1976)、薛定谔(1887—1961)、狄拉克(1902—1984)等物理学家的努力下创立了量子力学,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经典力学可以看做是量子力学在宏观现象中的极限情况.总之,“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二、用整体法与局部法巧解动力学问题在实际问题中,还常常碰到几个物体连在一起,在外力作用下的共同运动,称为连接体的运动.在分析和求解物理连接体问题时,首先遇到的关键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其方法有两种:一是隔离法,二是整体法.所谓隔离(体)法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包括物体、状态和某些过程,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整体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能回避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力,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隔离法与整体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一般问题的求解中,随着研究对象的转化,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例1 用力F 推M ,使M 和m 两物体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时,求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解析:如图所示,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m )a隔离m ,m 受外力的合力为M 对m 的推力N ,由牛顿第二定律N =ma ,解得:N =m M +m F . 答案:mM +m F 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2,即a =12g .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解析:解法一:(隔离法)木箱与小球没有共同加速度,用隔离法解决如下.取小球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摩擦力F f ,如图,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f =ma ①取木箱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地面支持力F N 及小球给予的摩擦力F f ′,如图. 据物体平衡条件得:F N -F f ′-Mg =0②且F f =F f ′③由①②③式得F N =2M +m 2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F N ′=F N =2M +m 2g . 解法二:(整体法)对于“一动一静”连接体,也可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mg +Mg )-F N =ma +M ×0故木箱所受支持力:F N =2M +m 2g .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压力F N ′=F N =2M +m 2g . 答案:2M +m 2g 例3 一个质量为0.2 kg 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 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解析:当加速度a 较小时,小球与斜面体一起运动,此时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绳平行于斜面.当加速度a 足够大时,小球将“飞离”斜面,此时小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未知,题目中要求a =10 m/s 2时绳的拉力及斜面的支持力,必须先求出小球离开斜面的临界加速度a 0.(此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恰好为零)由mg cot θ=ma 0,所以a 0=g cot θ=7.5 m/s 2因为a =10 m/s 2>a 0,所以小球离开斜面,N =0,小球受力情况如图,则T cos α=mg ,所以T =(ma )2+(mg )2=2.83 N ,N =0.答案:2.83 N 0例4 如图所示,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斜面的倾角为α,绳的质量不计,所有接触面光滑.当m 1沿斜面下滑时,要求斜面体静止,则对斜面体应施加多大的水平力F?解析:对m 1、m 2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 1g sin α-m 2g =(m 1+m 2)a ①对m 1、m 2和M 构成的整个系统就水平方向而言,若施力使斜面体静止,只有m 1具有水平方向向右的加速度分量a 1,且有a 1=a cos α②所以,对斜面体必须施加水平向右的推力F ,如图,则对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m 1a 1③解①②③得:F =m 1g (m 1sin α-m 2)cos αm 1+m 2. 答案:m 1g (m 1sin α-m 2)cos αm 1+m 2这种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只研究了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动力学行为即达目的,既回避了物体运动的多维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又体现了牛顿第二定律在某一方向上的独立性.。
英语句子成分划分

一、句子成分的定义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组成的,表达一个清晰完整的意思。
一个句子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这两部分也叫做句子的主要成分。
句子的次要成分包括宾语,定语,状语,表语和补语。
句子成分是在句子中起一定功用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表等。
句子本身的结构是很简单的,只不过是结构套结构。
二、句子成分划分的种类句子成分划分主要是对句子中的词、短语和从句进行划分。
1.词的划分:如:1)Xiao Ming bought a beautiful flower.主谓定定宾2)What I said is that you are kind.主从系表从从句再分: what I said宾主谓that you are kind连接词主系表一般来说,根据词性来划分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是比较容易的,如:名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
动词只能表示谓语的各种形式;形容词多作定语和表语,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等。
2.短语划分:划分词组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较词稍难,因为词组在句子中的位置不确定,单个词作定语的时候,一般放在所修饰词的前面,如clear water,而短语作定语时位置正相反,一定要放到所修饰词的后面作后置定语,如the boy under the tree ( 树下的男孩),其中非谓语动词短语作定语,其本身又表示一定的意义:如:doing sth. 表示主动,进行的意思。
dong 表示被动完成的意思。
to do 放于句首表目的,作定语表示将来。
例:1)With the workers working in the factory, I paid a visit to it.2) With the problem settled, I can go out to play.3) To be energetic tomorrow, I’ll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4) With the problem to solve, the newly elected Mayor will have a hard time.句子1)中 working表示主动意义,其逻辑主语是workers,同时,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表示进行的意义;句子2)中根据句意我们应选择用过去分词settled来表示被动和完成的含义;句子3)中不定式位于句首表目的;句子4)中我们选用不定式to solve来表示将来要去做的事情,其逻辑主语为the may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现句 被动句
比较句
(一)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指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根据大主语(全句主语)、小主语(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的 主语)和小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谓谓语句大体可分为以下四 类: 1、受事性主谓谓语句——受事/与事/工具‖施事+动作 这本书‖我看完了。 我看完了这本书。 水‖我用来浇花了。 这把刀‖我切肉。
有的时候,也出现远宾语用来指人,或近宾语用来指物的情 况,但提问方式仍不会发生变化。
他们派给我们 两个辅导员。 什么? 他们捐给 学校 一万元。 谁?
(2)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一般都是名词性词语,但远宾语有时也 可以是动词性词语。 他通知我今天停电,学术报告改期了。 我们请示领导怎么回答人家。 2、动词的类别 (甲 + V + 乙 + 事物) 构成双宾语句的动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表示“给予”义的动作动词[甲(事物) 送他一幅画。 送给他一幅画 他赔我两千元。 他赔给我两千元
如果把“有定”与“无定”一般地理解为“已知”和“未知” 的话,那么“自立一已知一有定” 三者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关联,这也就是早期的“把”字句 论述都持“把”字宾语必须“有定”说法的依据。 后来这种说法受到一些质疑,不断有人提出“无定”形式的 例子(也就是“一+量词”形式)
但他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而是在饭后主动积极地去 刷碗,扫地,擦桌子,把切归置完了,像个有事要求主人的 丫 环把一杯新沏的茶和一把扇递到正腆着肚子剔牙的马林生 手里。 齐怀远……把一杯早已沏好的茶从茶几那头推到这头, “请喝茶。” 同事、街坊没少把一些有“掌”的女同志发给他, 他绘声绘色地讲述那天他有票却没能现场看的故事,把 一个倒霉、令人沮丧的经过讲成了一场有趣的、唐老鸭式的 冒险。
结构特点:“把”字句的谓语常常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结构, 它一般不能是单个动词,特别是单音节动词。 (1)带补语:他把人打得‹鼻青脸肿›。 (2)带宾语:我把作业本给了他。 (3)带状语:那个人把时间[当生命]看。 (4)带“着”“了”:你把钱放着。 他把东西扔了。 (5)动词重叠:你把桌子擦擦。 (6)双音动词(以动补型居多):把战线扩大 把普通话水平提高 把直线延长
采用新工艺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能吃能睡不一定就健康。 今天讨论的范围涉及时事政治的问题。 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经常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 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 要和平、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强权;要发展,不 要贫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是世人的共同呼声。
A 他带着三岁的孩子去城里打工。 B 他带着全村的人去城里打工。 C (孩子病了)他带着孩子去打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inese vs. English
只要用功读书,就能提高成绩。(隐含主语) 国庆节七天我们第一天全家人北京路购物。 (多主语) 游泳非常消耗体力。(主语非名词) 刮风了,下雨了。(零位主语)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话 题占突显地位的语言) English: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主 语占突显地位的语言) -- C. N. Li & S. A. Thompson in 1970s
Chinese:
汉语主语确定中的困难 :
1)宾踞句首 2)主谓谓语句 3)宾踞动前 4)主状不分 ∴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有多个主语,除名词以外,可以 由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担当主语。
1)主语的增补(汉语无主语) 出太阳了! 冷死我啦! 累得我走不动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主语的转换(汉语有名词以外成分充当主语)
第六节 句 式 系 统
句式是根据句子的局部特点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
现代汉语的句式系统大体可分为三个系列:
以谓语部分的特殊结构为标志
主谓谓语句 双宾句 重动句 兼语谓语句 连谓谓语句
以句中出现某个特殊词语为标志
“把”字句 “被”字句 “对”字句
“比”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连”字句
以句子的特殊语义范畴为标志
8)杯子不幸打碎了 9)稿纸不巧弄丢了 10)衣服不料溅脏了
*把杯子不幸打碎了 *把稿纸不巧弄丢了 *把衣服不料溅脏了
他的名字我想不起来了 *我把他的名字想不起来了 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了 *我们把你的情况知道了
2.“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结构特点
语法意义: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 果或状态。这可以通过“语义分解法”加以求证。 他‖把杯子摔破了。 = 他摔杯子 + 杯子破了。 打仗‖把他老婆打没了。 = 因为打仗 + 他老婆没了。
动态存在句 ①存现物处于运动状态 屋顶上飘着一面红旗。 *屋顶上飘了一面红旗。
②谓语动词:[+动态] 天空中飞着一只老鹰。 *天空中飞了一只老鹰。
(2)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 隐现句类型 位移性隐现句 语义特点 事物的出现或消失 伴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
非位移性隐现句
事物的出现或消失不直 接涉及空间位置的变化
4、 周遍性主谓谓语句——大主语为表示周遍性意义的词语。 什么酒‖他都尝过。 他‖什么酒都尝过。 所有的人‖他都不喜欢。 他‖所有的人都不喜欢。 任何苦难‖他都能克服。 他‖任何苦难都能克服。 (二)双宾语句 双宾语句是指一个动宾短语再带一个宾语的句子。 他 给 了 我 一 双 鞋。
1、宾语的性质 (动 + 近宾 + 远宾) (1)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远宾语一般指, 回答“什么”的问题。 他收了我三块钱。 问: 他收了谁三块钱? 他收了你什么?
对比“比较句”
(2)相邻原则的作用
“把”字句处置意义的来源在谓语部分:“把”字有定位 的作用,即确定处置的对象;对象后的动词表示处置的方 式;动词后的补语表示处置的结果。受动对象夹在副动词 “把”和处置动词之间,显然有加强处置作用的效果。
如上文提到的宾语的“完全作用”
(3)数量原则的作用 过去语法论著中经常提到“把”字的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最早强调这一特点的是吕叔湘先生,他指出“动词的后面紧 接 着一些成分”这一特点是“把”字句成立的决定条件。 其实, 也不是所有可以加在动词前后的成分都能成为“把”字句 成立的条件,如 “*我在城里把他遇到” “*我把空竹抖得/不起来” 这是因为,简单形式的动词只能表达“均质”的、没有动 程的意义,复杂形式才有可能表达“异质”的、具有一个 过程的意义,但不是必然表达异质的意义。 从语义上说,“把”字句要求谓语表示一个“动程”,所 以必然要依托于较为复杂的谓语形式。这种“简单形式对 应简单意义,复杂形式对应复杂意义”的“多一寡”对立, 就是“数量原则”的作用。
(三)存现句 1.概念: 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 句型。 其基本格式是: 处所词语 || + 存现动词 + 存现物 门口||站着一个人。 2.种类: (1)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事物。
存在句 特点 语例 静态存在句 ①存现物处于静止状态 桥下是/有一条大河。 ②谓语动词:[—动态] 桌上放着一本书。 桌上放了一本书。
C.“把”字宾语的非移位性。 他把锅子打得粉碎。 *他打得粉碎锅子。 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 *老张生炉子上了火。
我有这挨人管的义务,我得把这义务尽到年龄,忍到十八。 (时间) 他现在还不想把他的决定立即告诉儿子,暂缓几日。 (信息) 刘老师差不多把马林生当作唯一了解她的知心人那样倾诉衰 肠了。 (认同)
l)他喝了酒~他把酒喝了 2)他用了钱~他把钱用了
3)*他全/都喝了酒: 他喝了一些酒: 4)*他全/都用了钱: 他用了一些钱:
他把酒全/都喝了 *他把一些酒喝了 他把钱全/都用了 *他把一些钱用了
5)杯子打碎了 6)稿纸弄丢了 7)衣服溅脏了
把杯子打碎了 把稿纸弄丢了 把衣服溅脏了
3.把字句的句式意义 句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其间各个组成成分的次序、 远近、多寡都是造成句式意义的重要因素。 以下我们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顺序原则”“相邻原则” 和“数量原则”来“把”字句个别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同 时展示“把握整体”这种方法更广的解释力。
(1)顺序原则的作用 顺序性首先表现在作为驱动力的主语成分必须出现在整个 行为的谓语形式之前;其次表现在被处置的事物也必须存 在于行为发生之前。 上面我们关于“使因性”和“自立性”的讨论已经比较充 分地论述了这两个特点:“把”字句所表示的行为首先是 针对一个选定的目标的,进而使它产生位移或状态的变化。 事物先于行为而存在,反映在句法上,就是出现在表示行 为的词语之前。句法的顺序反映了认识的顺序。 可以说,“把”字句中词语的顺序特点是句式语义的基础, 也是区别于其他句式的基本的一点
D.把”字宾语的自立性特征
我把房子拆了 他把字儿擦了
宾语先于动作存在。
*我把房子盖了 *他把字儿写了
把小背心脱了。 *把小背心穿了
把……扔了 *把……捡了 把纸撕了 *把纸粘了 把实情说了 *把实情听了
与自立性相对的是附庸性
你总不能把房子盖到别人家去吧。(引自宋玉柱1981) 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能把文章写得引人人胜。 你以后可要把信写清楚,别这样云山雾罩的。
乙]。
(2)表示“取得”义的动作动词 我收了他三块钱。 他扣了我一个月奖金。
[乙(事物)
甲]。
* 我收给了他三块钱。 *他扣给了我一个月奖金。
(3)表示“认定”义的言语活动动词 它们大多表示信息的传递,或是表示某种称呼、称号的认定、 给予。如: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 咐、当、叫等。 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我问他哪个办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