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研究述评与展望
灾后心理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估的研究与分析

灾后心理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估的研究与分析灾难,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还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恐怖袭击,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创伤。
在灾难过后,除了物质上的重建和救援,对受灾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估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灾难往往会导致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灾后心理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受灾人群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
二、灾后心理干预的实践方法1、危机干预在灾难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危机干预是首要的心理干预方法。
危机干预的重点是提供情感支持,稳定受灾者的情绪,帮助他们应对当前的危机情境。
干预人员通常会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
2、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种较为长期的心理干预方法,旨在帮助受灾者处理灾难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创伤。
心理疏导可以采用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引导受灾者表达内心的感受,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技巧。
3、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受灾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帮助受灾者纠正灾难后产生的过度消极的想法,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困难。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也是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人、朋友、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能够为受灾者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支持,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三、灾后心理干预的实施阶段1、紧急救援期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几天,主要是保障受灾者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进行简单的心理安抚和支持。
2、短期恢复期在灾难后的几周内,开始系统地开展心理评估,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受灾者提供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
3、长期重建期在灾难后的数月甚至数年,持续关注受灾者的心理状况,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地震灾难,灾难发生后,大量的人员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心理干预成为了重要的救援工作之一,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减少心理创伤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探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心理干预的意义心理干预是一种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的精神医学手段。
在汶川地震灾后,大量的受灾群众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的意义在于可以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帮助其重建信心和勇气,尽快地走出心理阴霾。
心理干预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
在汶川地震灾后,各类心理干预机构纷纷进驻灾区,采取多种适合当地情况的心理干预方法,比如利用心理疏导小组进行集体心理疏导,利用心理治疗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创伤,还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方法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对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成效进行评估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
但是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些定量研究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受灾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情绪稳定性得到了提高,焦虑和抑郁水平有所降低。
这表明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受灾者的心理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心理救援机构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干预的心理救援力量还不足。
未来需要加强心理干预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心理救援网络,提高心理干预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2. 开展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当前对于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上,对于心理干预的长期影响还知之甚少。
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观察心理干预对受灾群众的长期心理恢复的影响,探讨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
灾后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灾难后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本文旨在综述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灾后的心理干预中,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组织了大规模的心理援助队伍,并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等。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提高灾后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其恢复自信和自尊,增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入手,探索了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方式和策略。
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干预和群体心理干预相结合是有效的,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
研究者还关注了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如儿童和老年人的心理干预。
这些研究为今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
灾后心理问题不是一时之需,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干预的专业性和一体化需求增加。
灾后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干预队伍和综合的心理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受灾人群的需要。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和难民,心理干预的需求也需要被重视。
展望未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可以深入研究心理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影响因素,以更好地评估和改进现有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以继续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探索适合特定群体的干预方式和策略。
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心理干预经验和成果,以提升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今后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化和拓展,以更好地满足受灾人群的需要,并为其他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灾后心理重建服务效果评估与改进

灾后心理重建服务效果评估与改进灾后心理重建服务是指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心理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旨在帮助受灾者重建心理健康,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对灾后心理重建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一、评估方法评估灾后心理重建服务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
本文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估方法:1. 受灾者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受灾者在灾后心理重建服务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受灾者对心理重建服务满意度的评估: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了解受灾者对心理重建服务的满意度,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专业性等方面的评价。
3. 服务人员专业水平评估:通过对心理重建服务人员的培训情况、专业认证情况以及服务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估,以评判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4. 社会支持网络评估:通过了解受灾者在灾后能否得到来自家人、朋友、社区等方面的支持来评估社会支持网络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受灾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对心理重建的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估方法可以综合考虑,以全面了解灾后心理重建服务的效果。
二、评估结果分析通过对以上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得到灾后心理重建服务的效果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分析受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满意度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方面的表现。
1. 受灾者心理健康状态:评估结果显示,灾后心理重建服务对受灾者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更多的受灾者在接受心理重建服务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所缓解,部分受灾者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2. 受灾者对心理重建服务满意度:大部分受灾者对心理重建服务表示满意,认为服务内容充实、方式得力,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部分受灾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包括增加服务时间、加强家庭支持等。
3. 服务人员专业水平:评估结果显示,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灾后心理重建服务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那些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经验的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受灾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地震灾后心理救助

究还是存期盼态度的。
光明日报2013 年4 月23 日第002 版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 本报北京4 月22 日电记者齐芳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心
理研究所派出专家组赶赴芦山地震灾区开展心理急救工 作。同时,启动“芦山震后心理援助一年行动计划”。
• 据介绍,专家们到达灾区后将重点开展在移动心理服务
平台基础上,针对芦山地震新特点实施新媒体(如微博)
心理援助服务;利用心理干预技术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
危机干预和康复;通过对灾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以减 少未来心理创伤发病率;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提 高救援效率等工作。
我国心理干预体系尚处于完善阶段,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援助路径和 相关管理组织经验迫在眉睫。玉树灾
后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特殊的地理、人
文环境下展开,在没有既定参照模式 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干预调适与创新。
1. 基层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体系不全, 民族地区心理卫生资源欠缺。 2. 牧区精神疾病知晓率低,心理援助开展困 难。 三、语言障碍致使沟通不良和沟通偏差,心 理援助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
我国地震灾后心理救援目前存 在的问题
四、目前的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状况是灾前研
究少、灾后研究兴起,没有系统的建立,
我国地震灾后心理救援目 前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因素影响,
常规心理援助模式受到挑战
1.制定心理救援计划时,对民族地区灾后心理
干预的特殊性考虑不充分。
2.心理救援工作中的常规心理干预方法在民族
宗教地区不完全适用。
我国地震灾后心理救援目 前存在的问题
二、缺少针对民族地区心理特点的心理研究。
理论流派和医学、心理权威疗法也尚未整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对于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除了物质方面的援助,心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首先,心理干预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在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如面对面场馆、电话咨询、心理治疗等,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灾后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网络通信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心理干预的形式也得到了拓展,可以在互联网、微信、短信等多个载体上进行干预,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其次,心理干预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个性化。
灾后受伤者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心理干预的内容应当具体、实用,更加贴合个体的需求,重点关注受伤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干预方式和技术将被引入到灾后心理干预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受伤者。
再次,对于灾后干预的效果评估也在逐渐加强。
在干预的过程中,对其效果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流程应该包括开展实证研究以评估干预的效果,了解干预的长期影响,评估干预的成本效益和实际应用情况等。
对于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汇报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以增强公众对灾后心理干预的信心和支持度。
最后,对于心理干预师的培训和推广也很重要。
心理干预师是灾后心理干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是干预过程中的核心人群。
要健全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加强干预师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增强其专业及责任感,以更好地参与到灾后心理工作中。
总之,汶川地震后多年来,心理干预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灾后心理干预的形式、内容、评估和推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无限可能。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灾后,受灾群众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
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以缓解受灾人群的心理创伤和焦虑,成为了重要的治疗任务。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灾难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究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首先,心理干预研究始终与实践相结合。
在灾后,许多心理学家和医生深入灾区,对受灾人群进行人性化、有效的心理干预。
例如,在汶川地震后,专家们针对受灾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了多种干预方案,包括心理咨询、群体活动、治疗和康复等。
这些干预方案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不俗的效果,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实质的帮助。
其次,基于理论归纳总结的心理干预理论也不断丰富。
在汶川地震后,人们深入探讨了灾后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缓解焦虑、调整情绪、提高抗压能力等。
同时,也开始注意到灾后心理治疗强调的团队治疗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再次,灾后心理干预研究逐渐注重效果评估。
在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医生和心理学家也开始对方案和方法进行效果评估,以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
评估结果也为灾后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面对灾害,心理干预从过去的救灾式奔赴到现在的预防式,心理学逐渐成为了灾难中重要的纽带。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通过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提高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灾后人群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灾后心理干预是帮助灾区人民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心理创伤干预方面,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受灾者的心理创伤症状,促进其心理康复。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适宜的教育形式。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受灾者的心理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灾难。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还包括一些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救助。
研究者针对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干预计划。
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足。
灾区人民的心理创伤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关怀,而目前的心理干预工作更多的是面临面的短期救助,缺乏长期跟进。
灾后心理干预的专业人才不足。
心理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但是灾区人民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却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灾区人民的心理需求多样化,需要心理干预工作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处理,但是目前的心理干预工作还比较统一化。
未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加强心理干预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不仅要在灾后立即进行应急干预,还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以确保受灾者的心理康复。
加大对心理干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提高灾区的心理干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这个表述,是温家宝总理继2010年2月12日春节团拜会、2月27日与网友交流之后第三次在公开场合使用。
“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国内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灾后心理援助行动。
近年来,随着2010年玉树地震、西南五省持续大旱、南方大面积洪灾的出现,我国心理援助工作正式深入开展,为心理援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淀。
本文从“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用题名与关键词对灾后心理援助这一概念进行检索,检索范围包括期刊全文收录中的所有期刊,时间从2002年到2010年,经过剔重与相关度分析后,共检索出200篇文章,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有177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23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的研究成果。
1.国内灾后心理援助课题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综合、归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作了相应的表格。
由图表1可知,以“CNKI”收录情况来看,2007年以前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当有限,2008年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性论文急剧增多。
2002年到2007年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论文数量只有9篇,到2008年变成109篇、2009年74篇,相比之前几年,这两年关于灾后心理援助与干预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
这与2008年我国发生罕见的“512”汶川大地震有很大关系。
汶川地震后,灾后心理援助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在给灾民缓解心理危机的同时,国内心理援助工作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实施过程存在困难、灾后心理援助服务缺乏专业人才等。
纵观十几年的研究状况,不管是采用何种关键词组合在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目前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论文还是比较少,说明我国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并不充分。
减灾纵横灾后心理援助研究述评与展望张莹张舟【摘要】近年来国内相继遭遇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西南五省持续大旱、南方大面积洪灾等自然灾害,灾后心理干预和援助对谋求灾区人民幸福与和谐显得更加重要。
从近十年“C NK I”收录数据来看,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高峰始于2008年,主要侧重于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及相关文化思考,相比国外危机预警和心理干预机制,国内灾后心理援助仍存在缺乏组织、缺少人才、研究没有针对特定人群、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幸福;和谐;灾后;心理援助;心理干预CHIN A E M E R GENCY R E SC UE 中国2.近年国内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范围近年来,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及文化思考,灾后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评析及对策,医学和心理等不同疗法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效能研究,国外心理援助启示与借鉴等。
具体情况如图表2所示:群体的心理健康援助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部分研究内容里,研究者们针对青年学生、儿童、教师、老年人、救灾部队官兵、受灾伤员、灾后幸存者、医护人员、灾区旅游业内人士、不同民族灾民、灾后受伤丧亲者等不同人群的灾后心理状况做了评述,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干预和心理援助对策,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实务指导。
研究还涉及到了对国外先进心理援助理论与实例的思考与借鉴。
时至今日,灾后心理援助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灾难援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历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难的冲击后,发达国家灾难心理援助体系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这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提出,全美有超过82000项政府项目进行与灾害管理相关的心理服务[1],国内应该建立更多的国家级灾难心理干预中心或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李小霞、王卫红对美国灾难心理卫生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培养专业队伍和建立专业人员储备库、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学术研究、重视民间组织力量[2],为国内提高灾难救援技能提供了实例上的有力支持。
3.灾后心理援助研究各年份侧重点评述从图表3可以看出,在2002年到2007年六年时间里,国内心理援助的研究数量相当有限。
自2008年开始,才逐渐开始有一些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的问题研究。
该时期国内遭遇“512”汶川大地震,一些学者自然心理援助与抗灾救灾联系起来探讨,企图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以帮助受灾民众尽快摆脱阴影,重建家园。
近年来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及文化思考、灾后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评析及对策上。
从图表2可以看出来,从灾后心理援助研究开始到目前为止,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及文化思考的论文数量所占的比重最多。
这和我国“512”汶川地震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有很大关系。
在汶川灾后极短的时间内,全国有50多支心理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全国各地迅速成立灾后心理热线援助中心,媒体开通心理热线,心理援助在灾后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也着力于研究心理援助的具体操作方法,以求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光明。
包括文化在内,部分学者提出,应尊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心理援助要结合当地民俗、尊重当地文化。
这一时期关于灾后心理援助实务的论文数量尤为可观。
其次是灾后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评析及对策。
2008年到2010年两年多,国内连续遭遇地震、雪灾、洪灾、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群众遍及全国各地,针对不同对于各类疗法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运用,学者们既关注到了医学疗法,也关注到心理疗法。
这其中包括“本土文化疗法”、“患恨导引”、“阅读疗法”、“中医调试”、“团体辅导”、“美术治疗”、“箱庭疗法”、“运用脑功能可塑性”、“叙事疗法”、“体育游戏疗法”、“佛教生死观”、“社会支持”、“共情”、“宗教仪式”、“音乐治疗”、“互助三部曲”等在内的近20种心理和医学疗法,为灾后实施心理援助、安抚民众、重建家园起到了实际指导作用。
我们从2008、2009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这两年里,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灾后心理援助的具体组织体系和实施手段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这与灾后心理援助的实际操作性很强有关。
从“CNKI ”2010年前几个月的数据看来,2010年5月之后,还有上升的可能。
但是,针对灾后不同受灾群体的研究、不同疗法的研究,始终少于关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手段的研究,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贾晓明谈到:“在灾区安置点,见着灾区群众就要为其心理咨询,进入灾区学校为为全体学生、全体老师不断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的某些心理援助工作状况值得反思。
”[3]国内部分研究者也开始认识到,从心理专业的角度对灾后心理创伤的过度强调,是否也会对灾区群众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
“512”地震后,心理援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灾后不到3周的时间里,全国有50多支心理救援队伍到达灾区。
但是在灾区,心理援助工作受到了不少质疑。
“防火防盗防心理医生”、“一怕余震,二怕堰塞湖,三怕心理医生”、“心理工作者勿进!”便是当时心理医生面临的困境,学界和业界有必要进行反思。
灾区现场的心理干预活动不同于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的咨询,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开始提倡引导整个社会科学地对待受灾群众,防止其被“爱心”所伤,学界开始提倡陈旧观点的改进。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心理援助疗法,也极为重要。
进入2008年以来,从本土文化出发的P TS D 诊断与治疗、与应激相关的消极症状预防、“箱庭疗法”、“患恨导引”等医学疗法的实际运用等这些都是灾后心理援助已经面临的问题。
从图表3可以看出来,国内关于心理援助疗法的研究,十年间只有36篇相关研究论文,虽然涉及到近20种不同疗法,但是部分疗法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实际效用不大,比较著名的“箱庭疗法”等大多为引进西方疗法的“舶来品”,这说明国内关于心理援助各类疗法的研究并不充分。
4.展望本文对现有的国内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心理援助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解析,提炼了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
首先,目前的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状况是灾前研究少、灾后研究兴起,没有系统的建立,理论流派和医学、心理权威疗法也尚未整合。
当前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多是从实际工作出发,探讨如何做好地震善后工作,而实证研究和有群体针对性的疗法研究较少。
其次,从对2002年到2010年十多年间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的论文统计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已经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7年,这六年里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相对零散,主要以介绍灾后心理援助部分疗法、针对特定群体的灾后心理援助方法为主;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5月,这近两年,是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研究的高峰期,研究重点转移到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灾后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评析及对策上,并开始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心理干预方法、部分研究涉及到多元视角和跨学科的灾后心理援助思考。
最后,纵观十多年的灾后心理援助在国内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在研究领域及研究侧重点上,针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报告和研究,对灾后心理援助在我国的成长、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十年间,从我国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数量来看,显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不得不承认,我国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还是较欠缺。
“居安思危”,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令人痛心的警醒。
国内学者对灾后心理援助的专项研究大都起步较晚。
纵观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大部分学者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体系的建立、心理援助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心理援助相关法规和机构的设立和更深入的灾后心理援助研究还是存期盼态度的。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1]张侃.(2008).国外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一些做法.求是,16,59-61.[]李小霞、王卫红()美国灾难心理服务对我国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5,3[3]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5参考文献减灾纵横2.2009..1-..2009..178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