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1. 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运载。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纳米材料能够在低浓度下高度灵敏地探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等。
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也能够提高生物分子的靶向性和识别能力,因此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2. 药物传输: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基于其独特的尺寸和表面性质,纳米材料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载体和传输,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保留时间,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靶向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效力和准确性。
3. 治疗:纳米材料的生物学特性还可以被用来治疗疾病。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途径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病灶部位,实现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
纳米材料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大大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4. 影像检测:纳米材料在影像检测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纳米材料可以被用作造影剂,可以通过在体内对比增强显像的方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检测和诊断。
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和表面修饰,提高对特定靶向组织或细胞的识别和检测能力。
二、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1.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将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器材料,能够感知和转换生物分子的信号。
近年来,许多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在许多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
一种基于纳米金材料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已经被研发出来,能够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用于糖尿病的监测和治疗。
2. 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纳米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传输系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纳米材料的特殊表面性质也为药物的靶向控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一种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药物传输系统已经被成功研发出来,并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高度靶向,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一、纳米生物材料的概念及特点纳米生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开发,因此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1.尺寸小:纳米生物材料尺寸小,其大小与许多细胞和生物分子相当,因此可以被用于制备生物医学纳米设备和药物递送系统等。
2.大比表面积:由于其小尺寸和大比表面积,纳米生物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化学反应位置和吸附作用位点,可以更好地控制生物反应。
3.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生物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其粒子尺寸和表面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生物相容性好:纳米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生物相容性好,对人体无害。
二、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领域1.药物递送系统纳米生物材料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将其输送到特定的部位,这种方法可以使药物通过生物障碍进入到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中。
使用纳米生物材料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缩小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2.生物成像纳米生物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来实现优良的生物成像性能。
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在各种成像技术领域,包括放射性成像、磁共振成像、紫外线可视光谱技术等。
3.组织工程对于组织细胞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可以用于构建生体材料,在体外培养肌肉细胞、皮肤细胞、软骨细胞等,并与这些细胞结合,从而产生具有生物功能的人造组织。
4.生物传感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可以用来检测特定生物效应的材料。
这些生物效应包括物理、化学、光学、生物学等。
纳米生物材料可以通过表面改性等技术实现所需的生物反应,这种方法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广泛使用。
三、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技术多种多样,包括:1.物理方法:通过等离子体法、溶胶凝胶法、机械球磨法等物理方法,可以制备出尺寸均匀、分散性高的纳米材料。
2.化学方法:通过溶液法、化学反应法等化学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纳米生物材料。
3.生物法: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在无机溶液中制备纳米晶体和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赵永彬(综述);赵亚群(审校)【摘要】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earch of new antibacterial material is increasing,especially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Silver nanomaterial has wide antimicrobial spectrum,and strong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no drug-resistance,so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involving many clinical specialties.However, the research of its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limited , and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Studies have also found that new silver nanomaterial has certain toxicity,and improper or excessive use can result in silver toxicity and endanger the health .%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于新型抗菌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纳米银颗粒的研究。
纳米银材料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临床多个专科。
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在自然界中通过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降解,具有更强的环保性和生物兼容性。
本文就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概念生物降解纳米材料指的是由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经过改性后得到的具有纳米级尺寸的材料,在自然界中能够被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降解。
这种材料可以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生物体法生物体法是利用生物体合成生物纳米粒子的过程,通过控制生物体内条件和抑制剂的添加,使得生物体合成的纳米粒子稳定,并具有可控的形貌和尺寸。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天然可降解性、可再生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2、植物提取物法植物提取物法是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等优点,同时由于植物提取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纳米金属颗粒的方法。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控性好,可以合成多种纳米材料,但其生物兼容性和降解性有限。
三、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1、医药领域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在:药物传输系统、生物传感器、组织修复材料等方面。
与传统的药物传输系统相比,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可以提升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此外,生物降解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仿生材料,用于提高人体组织修复效果。
2、环保领域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土壤修复、污染物检测等方面。
这种材料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污染物的分解和去除。
同时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也可以避免由传统材料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食品领域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保鲜、食物保质期延长、食物品质保障等方面。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生堡亟随匿堂盘壶!Q塑生!月筮塑鲞星!翅£!!!』堕!丛型:&坠磐盟!Q塑:!些塑,盟些兰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庄志雄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0.1—100llm,1am=10一m),或由纳米单元构成的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提出来的。
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目前已经引起公众、科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随着纳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纳米材料将被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旧o。
据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市场上有超过400种消费品建立在纳米材料的基础之上p1,预计到2014年全球市场的纳米科技产品价值将达2.6兆亿美元MJ。
为了了解应用于这些产品中的纳米材料的潜在影响,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潜在暴露风险、材料性质、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在每一点性质和周期上的潜在危险”J。
自2000以来,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毒理学问题展开了日益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净“。
一、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和应用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
这是由于纳米材料特有的4大特殊效应所致¨1:即小尺寸效应(8maLlsizeeffect)、表面效应(¥urfaceeffect)、量子尺寸效应(quantumsizeeffect)和量子隧道效应(quantumtunnelingeffect);上述效应可导致纳米材料具有异常的吸附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分散与团聚能力,上述特性在赋予纳米材料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这些已被证实,以及有待被证实的负面效应给当前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现将纳米材料理化特性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归纳如表1[9-103。
人造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2 ol eo hmir adMo cl nier g P kn nvrt , e ig10 7 , h a .C l g f e s y n l ua E g ei , eigU i sy B in 0 8 1 C i ) e C t e r n n ei j n
Ab t a t sr c :Na o t r s h v n q e p y i a n h mia r p r e u h a ma lsz f c ,lr e n mae i a e u i u h sc l a d c e c lp o e t s s c s s l ie ef t a g l a i e s r c r a ih ra t i u f e a e ,h g e ci t a v y,a d q a t m f c s T e e f au e k h a o ce c s o e o h n u n u ef t. h s e t r s ma e t e n n s i n e a n ft e e
rsac c 0 l h ns i i.aey o tl xd s n c r o a o tr l, a d rvd s te ee rh a c mpi me t n bo s t f mea o ie a d ab n n n maei s s f a n p o ie h
tre pl r f te ol cec ( i si c , ifr t n cec , n n — i c . Wi h he ias h w r si e 1e ce e noma o si e a os e e) l o d n f n i n cn t te h
i d sr l a in o a o e h o o y v r u o s o a o s ae ma e a s h v a n o h ma i n n u t a i t f n n t c n l g , a i s f r fn n -c l i z o o m tr a e c me i t u n l e i i l f d f r n a s n i — aey o a o trasa e i c e s g y at ci g atn i n o c e t t a o n e i e e tw y ,a d b o s ft f n ma e i r n r a i l t a t t t f in i s r u d t f n l n r n e o s s h wo l .T i a t l mp a ie h mp r n e o i —ae y o a o t r l ,s s mi al ic se h r d h s ri e e h sz s t e i o a c f b o s f t f n n mae a s y t c l d s u s s t e c t i e y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各国科学家也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的进展。
一、纳米材料研究进展1.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它的独特性质在医学、光电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控制金属纳米粒子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质。
例如,长轴为50纳米的椭球形金属纳米粒子比球形金属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光学特性。
因此,在未来的应用中,控制纳米粒子形状和尺寸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2.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是基于化学反应合成的新型材料。
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因此,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碳基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是一类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纳米材料。
它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
在纳米材料领域,碳基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高强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
因此,碳基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能源存储、生物医学和电子器件等领域。
二、纳米技术研究进展1.纳米电子学纳米电子学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学。
在这个领域,科学家们研究如何使用纳米器件来替代传统电子器件,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
同时,纳米电子学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纳米机械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2.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源存储技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和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纳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因此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使用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装置。
3.纳米药物学纳米药物学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纳米粒子,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前沿

展 迅速 。 形成 一 个 跨学 科 的研 究 领域 , 受 到政 府 、 界 、 业 和社 会公 众 等 的广 泛关 注 。文 中叙 述 了 纳 米 材 料 安 全 并 学 企 性 评估 的 迫切 性 和重 要 意 义 。 点讨 论 了该 领 域 的最 新 发展 方 向 , 括 纳 米 产 品 、 作 场 所 和 环 境 的 安 全 等 , 重 包 工 同时 简
单讨 论 了纳米 标 准化 、 米技 术 风 险管 理 和纳 米 伦理 研 究与 纳 米 安全 性研 究 的关 系。 纳
域 第一 本专 著—— ^ ∞ f cfg , f0Dy 并编 写 了《 纳米 安全 性
1 概 述
20 0 3年 碳纳 米 管 引起 呼吸 毒性 的工 作 发 表 , 起 了 引
Re iw tc e v e Ar il
Ch n s o r a f Na u e Vo 3 No. ieeJ u n lo tr 1 3 4
.
纳米 材 料 生物 效 应 研 究 和 安 全 性 评 价 前 沿
刘 元 方 ① 陈 欣 欣 ② 王 海 芳③
①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 , 海 大学 纳米 化 学 与生 物学 研 究 所 , 海 2 0 4 ; 京 大 学 化 学 与分 子工 程 学 院 , 京 1 0 7 ; 上 上 044北 北 08 1
系列 丛 书 》综 述 纳 米 生 物 效 应 与 安 全 性 研 究 的成 果 , , 为
纳 米材 料 的安健 康 、 持续 的发 展 有 赖 于 我 们 对 纳 米 材 料
安 全性 的 了解 。不 仅科 学 界 关 心 这 个 问 题 , 府 和 公 众 政
研 究 的飞 速 进 展 , 发 展 不 断 涌 现 : 对 高剂 量 急 性 毒 新 针 性 实 验不 能 反 应人 体 实 际暴 露 水 平 的 问题 , 剂 量 慢 性 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6年第25卷第9期·1040·化工进展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刘红梅,黄开勋,徐辉碧(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方面的工作,并介绍了4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最后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传播中图分类号:TB 383;Q 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06)09–1040–05 Recent research on biological safety of nanometer-scale materialsLIU Hongmei,HUANG Kaixun,XU Huibi(Department of Chemistr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Recent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nano-materials is summarized. Moreover,several research aspects are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transport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the possible mechanisms by which nano-materials interact with biological tissue,the criteria of evaluating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nano-materials. The prospect of the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nano-materials i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nano-materials;biological safety;transport纳米材料是组成相或晶粒在任一维上尺寸小于100 nm的材料,纳米材料按宏观结构分为由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颗粒,纳米膜和纳米纤维等,纳米材料中的微粒尺寸小到与光波波长或德布罗意波波长、超导态的相干长度等物理特征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使得材料的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出现改变而导致新的特性出现的现象,叫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
由于纳米材料的这些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广泛用于能源、涂料、化妆品、医药和纺织等行业中,故而人们在生活中与纳米材料的接触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提出了疑问,例如现在有的纺织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纳米材料以提高抗污能力,那么纳米材料与人体皮肤经常接触,会不会导致纳米材料渗透皮肤进入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涂料中大量使用的纳米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有可能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受到的危害到底如何去衡量。
这都是目前发展纳米科技的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使用而避免它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其中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围绕纳米技术的生物安全性,发达国家正积极展开研究。
2003年4月,Service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讨论了纳米材料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及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问题[1],并介绍了Lam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小组发现单壁碳纳米管可能会损害老鼠的肺部组织。
2003年10月,美国政府增拨专款600万收稿日期 2006–03–05;修改稿日期 2006–07–12。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2005ABA183)。
第一作者简介刘红梅(1975—),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硒的生物效应、纳米药物的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电话 027–87543532;E–mail hmliu2004@。
第9期刘红梅等:纳米材料的生物生物性研究进展·1041·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工作。
2004年12月,欧共体公布了“纳米安全性综合研究计划”,研究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环境和健康效应,支持纳米颗粒与生物体系相互作用过程的基础科学研究,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纳米颗粒的防护研究。
针对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英国在2005年1月正式创立了《纳米毒理学》(Nanotoxicokogy)专业杂志,刊登有关纳米材料的毒理方面的研究论文。
国内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赵宇亮为代表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才刚开展,由于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对纳米材料的生物作用机理、生物效益和安全性展开调查。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也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
下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方面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2 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几个方向2.1 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任何一种材料对生物体产生毒性的前提是它能够以某种途径与生物体接触,途径不一样,作用的生物组织也不一样。
了解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其生物效应。
首先接触到纳米材料的应该是生产这些材料的工作人员,在加工纳米材料的过程中,人体的皮肤可能会接触到材料。
另外,以固体或气溶胶方式存在的纳米材料由于自身的质量很小,很容易漂浮在空气中,因此也有可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例如从事煤矿和硅酸盐行业的职工很容易吸入石英、灰尘颗粒和石棉纤维,从而导致肺部器官的炎症和纤维化[2-5]。
消费者购买含有纳米材料的商品时也会接触到这些材料,如化妆品、色素和颜料等,美国食品和卫生监督局早在1999年就鼓励对用于防晒化妆品中二氧化钛微粒进行毒性研究。
有文章报道当二氧化钛的颗粒尺寸大于40 nm时,皮肤对二氧化钛的吸收是可以忽略的[6-7]。
但同时也有文章报道在日光中紫外光线的照射下,由于纳米级尺寸的二氧化钛颗粒具有较强的光催化作用,使得防晒品中的有机成分发生降解产生毒害皮肤的物质[8-10],在这种情况下,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负面效应是通过间接的途径起作用。
图1描述了纳米材料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能传播途径[11]。
由图1可知,纳米材料不仅通过接触直接进入人体,而且还可能以多种方式在环境中传播,进入大气、水或土壤。
考察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时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调查纳米材料在水中的迁移。
虽然一部分纳米材料可能会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而降解,但很多不溶于水的物质会随着水的流动在环境中传播[12],如果具有毒性的纳米材料进入地表水,那么后续的治理工作将很难开展。
随着工业需求的增长,数以吨计的纳米材料被合成出来,在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水环境污染[13-14]。
由于纳米材料本身的尺寸非常小,这将给饮用水的生产带来潜在的困难,开发更小孔径的过滤设备也势必会增加饮用水的成本。
另外纳米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在开展,通过体内注射或给药也是纳米材料进入人体的一种途径。
2.2 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细胞的大小通常在几个到几十个微米数量级,相对之下,纳米材料的体积要比细胞小得多,容易进入生物体并发生相互作用。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没有毒害作用的微米物质当被加工成纳米级的超细微粒时,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毒性,而且颗粒尺寸越小,单位表面的活性也越大,产生的生物效应也越大。
例如Oberdörster等研究发现,多数的大鼠在含有20 nm 粒径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呼吸15 min后即在随后4 h内死亡;而相比之下在含120 nm 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大鼠则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1]。
不过,Oberdörster等并不认为这种结果可以简单地用尺寸来解释,但可以断定颗粒尺寸越小,巨噬细胞越难将其排出体外。
一些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之所以诱发肺部病症,是因为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产生活性氧(ROS)[3-5]。
尽管以上有些材料以块状形式存在时是稳定的,但以小尺寸存在时就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纳米材料的尺寸越小,就越容易透过人体的皮肤进入身体,从而与体细胞发生作用。
Reinert等[15]利用与人体皮肤接近的猪皮做纳米颗粒的渗透性实验,发现大小在45~150 nm长和17~35 nm宽范围内的纳米二氧化钛很容易通过角质层进入到表皮下的颗粒层,如果接触时间延长,纳米颗粒很有可能进入到真皮层。
纳米二氧化钛材料近年来在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材料的尺寸也不断减小,但相关的生物毒性研究进展却相对较慢,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化 工 进 展 2006年第25卷·1042·刻不容缓。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不仅与其大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
例如Ding 等[16]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了洋葱状碳纳米材料(MWCNO)和管状结构碳纳米材料(MWCNT)对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发现这两种结构的碳纳米材料虽然处于同样的尺寸范围,但其表现出的毒性却不完全一样。
其中,MWCNT 诱发细胞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坏死。
同时研究也发现,两种材料刺激基因表达的方式不一样,MWCNT 诱导成纤维细胞中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而MWCNO 主要是诱导响应外源刺激的基因表达。
国内赵宇亮等比较了单壁碳纳米管(SWNT)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对齿槽巨噬细胞的毒性[17],纳米管的直径在10~20 nm 。
结果表明,SWNT 的细胞毒性高于MWNT ,当加入剂量仅为0.38μg/cm 2时SWNT 就明显地减弱了齿槽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MWNT 的剂量高达3.06 μg/cm 2时才会引发同样的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