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其他麦类作物

合集下载

实验三四大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讲解学习

实验三四大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讲解学习
籽粒带壳 大麦:颖壳与颖果粘着,籽粒纺垂形或梭形,腹面稍 平。 燕麦:籽粒较狭窄,成纺垂形或梭形,芒着生外颖背 上。
表1 麦类作物籽粒重要性状
特征 壳有无
形状
颖果表面
冠毛 腹沟 色泽
小麦
黑麦
大麦
燕麦
裸粒带壳的少, 裸粒
带壳,颖片粘附,裸 带壳,颖片不粘
颖片分离
粒少
附,裸粒少
椭圆形、长圆形、 上端平,基部 纺垂形或梭形
实验三 四大麦类形态特征识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麦类作物一般形态特征 2.从种子、植株形态等识别各种麦类作物
二、实验材料
材料: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作物的种子, 植株等。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的草本植物。现在栽培的燕麦有带 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世界各国的栽培以带稃型为主, 我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为主。 黑麦属于禾本科小麦亚族,在我国俗称洋麦、粗麦、裸 麦等 。
4.穗型 小麦穗 为复穗状花序,小穗相对互生在穗轴上, 每穗轴节上着生一个小穗,排列成两行, 穗轴顶端着生的小穗顶端小穗,其正面与 侧小穗成直角. 每穗15-22个小穗,每 小穗包含3-9朵小花;穗型较长。
大麦穗 为穗状花序,每个穗轴节上着生3 个小穗,称三联小穗,每个小穗仅 有一朵小花。 二棱大麦,三联小穗两侧生小穗 不育,穗型扁平,籽粒大而饱满, 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壳 薄发芽一致,适于酿造啤酒,穗 型短。
燕麦,形状像燕子尾巴,花序为圆锥花序,分多次枝梗。 黑麦,穗部性状象普通小麦,但穗长显著大于小麦,穗
长多在10cm以上,每穗小穗数较小麦多,20-30个, 每小穗多花,花丝很长,颖壳紧,脱粒困难,但不易 穗发芽。
5、籽粒
籽粒不带壳,顶端有冠毛 黑麦:籽粒上端平,基部尖锐或楔形,表面有皱纹·· 小麦:籽粒椭圆形,长圆形,卵圆形,表面光滑···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4年总目次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4年总目次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4年总目次的报告,600字1984年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报告
一、简介
欢迎你来到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

本报告旨在用最新的
资料提供全面的解释,展示我们为何选择麦子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来进行研究。

麦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中。

二、历史
麦类作物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历史上的记载显示它的出现要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时代。

据统计,1984年在世界上有超过1200多种麦类作物,它们遍布世界各地。

三、品种
1984年,当时存在的主要麦类作物有大麦、小麦、燕麦、黑
麦等4种,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小型水稻或稻类作物。

四、栽培
在1984年,世界各地都有种植麦类作物,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栽培技术也有所不同。

在北美大陆,各地比较流行有效地进行温室栽培,而在欧洲和亚洲,人们更多地使用大田种植和滴灌种植技术。

五、营养
1984 年,麦类作物被认为是丰富的营养来源。

它们不仅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和油脂,而且还含有重要的
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六、未来前景
1984年的麦类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正面的,未来
前景看好。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种植麦类作物将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总结了1984年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的基本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总学时:70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先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玉米、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常见植物病害症状识别要点,掌握重要病害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理论讲授的内容,采用实验室病害症状和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害田间调查等方式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诊断、鉴定或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诊断病害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以典型病害为例,共40学时)第1-2讲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本门课程,了解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

1.1 历史大事件1.2 课程性质及任务1.3 目的要求1.4 授课对象及要点1.5 教学方法1.6 课程考试1.7 相关参考资料第3-6讲第五章杂粮病害(4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甘薯黑斑病(1学时),甘薯根腐病、甘薯贮藏期病害(0.5学时)、马铃薯晚疫病(1.5学时),马铃薯病毒病(1学时)。

高考地理常见农作物概况

高考地理常见农作物概况

日本。
柑 原产中国。现巴西产量 橘 最大。
原产西亚。西班牙种植
葡 最多,法国葡萄酒出口 萄 最多。

原产于东南亚。现巴西


香 蕉
产量最大。

原产于东南亚。主要生 产国为菲律宾、印度、

马来西亚、斯里兰卡
子 等。菲律宾产量最大。
原产非洲,又称“瓜中
西 之王”,唐代传入中 瓜
国。 原产于南美洲。西班牙
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巴
西产量及出口最多,被
咖 称为“咖啡王国”。非 啡 洲的科特迪瓦产量较
多。
原产于南美亚马逊雨
林。现非洲产量最大。
饮 可 主产国为加纳、巴西、
料 可 尼日利亚、科特迪瓦、

厄瓜多尔、多米尼加和

马来西亚。
原产于中国。现产量最
大为印度,其次中国。
中国、日本的绿茶,印
茶 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 叶 的阿萨姆红茶,斯里兰
麦 (多用作面食)最大生
产国是中国,最大出口
国是美国。
原产于中美洲,是单产
最高的粮食作物。明朝
末年传入我国。最大生

产国和出口国是美国,

中国产量第二,巴西第
三。
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
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
区。是制造蔗糖的原

料,可提炼乙醇作为能
料 甘 源替代品。种植面积最
作 蔗 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

是印度,中国第三,种
喜温,需水量大(尤其夏季高温多 雨为宜),短日照,土质疏松深 厚。生长期较长。
喜高温,光照,需水、肥量大,不 耐涝。生长期长。适宜栽种于土壤 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 方。一般选择在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丘陵地区。

第五章植物花药和花粉培养讲课文档

第五章植物花药和花粉培养讲课文档

第6页,共52页。
(3)诱变育种中的作用 植株不受显隐性的影响,在诱变育种中能在当代及
时获得突变个体,加倍后成为稳定的纯系。
第7页,共52页。
2、物种进化研究 可探索亲本染色体组的构成。分析单倍体 植物减数分裂时,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和形状,能确定染色体组内 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 3、遗传分析 单倍体植株中基因不受显隐性的影响,每一个基 因的作用均能表现出来。能用来研究基因的性质及其作用。还可 用于基因的剂量效应分析。 4、构建连锁图谱 双单倍体(DH)群体是永久性群体,能有 效地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 5、用于遗传转化 能直接表达外源基因,不受显隐性影响。
第38页,共52页。
(四)预处理 • 预处理是小孢子培养成功的前提条件 • 预处理目的:是改变小孢子的发育方向,使尽可能多的小
孢子从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即成为具胚 胎发生潜力的小孢子)。适当的预处理能使绿苗产量大量 增加。 • 预处理方法:主要是对花药进行适度的逆境处理,包括低 温、高温、化学物质、离心、射线等。
第23页,共52页。
梯度离心前
(小孢子形态、活力不一致)
30%蔗糖梯度离心后
(获得均一的小孢子群体)
第24页,共52页。
(二)花粉培养方式
1、平板培养 花粉置琼脂固化培养基上培养。 2、液体培养 花粉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需震荡,以利通气。 3、双层培养 花粉置固体-液体双层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制作方 法:先铺一层琼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在表面加入少量液体培 养基。 4、看护培养 利用花药或花药愈伤组织释放出的活性物质促进花粉 小孢子发育。 5、微室培养 利用小的盖玻片和凹穴载玻片形成微室进行花粉培养 6、条件培养基培养 利用培养过花药的液体培养基或含失活花药提 取物的培养基上培养。花药条件培养基、子房条件培养等。

小麦的生产技术1

小麦的生产技术1

小麦的生产技术1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小麦生产技术》是小麦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该门课程以农小麦小麦为研究对象,并探索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法。

它以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农业气象等课程为基础,介绍小麦的形态特征,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新的栽培技术方法,力求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由于该专业主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介绍各小麦理论知识和小麦生产新技术的同时,该《大纲》中包含了实验和实训等技能。

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麦栽培的概况,和当前小麦栽培的主要新技术;明确土壤基本耕作措施与农田覆盖耕作方法,小麦产量与品质;小麦生长与发育规律;熟悉当地的种植制度;掌握小麦种子处理技术,育苗与定植技术,小麦播种技术,小麦田间管理知识。

具备指导小麦生产、管理小麦生产、参与小麦生产技术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心里素质;具有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且具备有计划生产、指导生产,管理生产的能力,达到高素质、全能力的综合发展。

【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我国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2.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器官的建成。

3.掌握小麦的产量、品质形成过程,明确如何合理调控,创造高产群体。

4.熟悉小麦栽培的技术体系,并了解当前的主要种植模式和新技术。

【能力教育目标】1.能因地制宜的选择小麦品种。

2.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等,从事间套复种。

3.能合理播种、施肥和进行田间管理。

4.能确定适宜的收获期,并进行储藏。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3.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5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5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第五章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一谷类•五谷麦蜀稻梁谷,古指禾、稷、菽、麦、稻•富含五大营养素,首推碳水化合物,丰富B 族维生素,钙磷钾钠镁和铁,•蛋白脂类它较低,谷中首限赖氨酸,谷油保健显神力,加工烹调很重要,储存搭配要记牢。

1. 主要品种(1)小麦在我国北起漠河县,南到海南岛,西起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东抵沿海诸县。

均种植小麦。

按种植业时节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按皮色分有红皮麦、白皮麦、花麦。

冬小麦白皮面色好,春小麦深皮面筋高。

面筋的主要成分是麦谷蛋白让面弹,麦胶蛋白让面粘。

(2)稻谷稻谷国标可分为五类: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籼糯稻谷和粳糯稻谷。

蛋白质含量在7%-12%,香大米含量最高12.7%,红籼米最低为7%。

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低。

碳水化合物在77%。

籼稻与粳稻籼稻形长而扁平,毛稀无芒或短小,米粒质松易折断,熟后质软又不粘粳稻粒短呈椭圆,毛密且长芒亦长,米粒质硬强度好,味美质好粘适中(3)玉米玉米由阿拉伯人首先传入西藏,后传入四川,称为玉蜀黍。

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糯玉米、花玉米。

玉米中含有烟酸多为结合型,加工中加入少量的苏打有利于吸收。

玉米胚中含脂肪丰富,出油率在16%-19%。

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

(4)大麦、燕麦、荞麦大麦酿酒制饲料,燕麦油麦和莜麦,产蒙晋冀云贵川,营养价值不一般,高脂肝肾糖尿病,个个患者都喜欢。

大麦、燕麦、荞麦荞麦生长两月半,历史久远耐高寒,完全蛋白营养好,含铁含钙又含铬,治疗糖尿用之多。

2. 主要营养素成分及组成特点(1)蛋白质稻谷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小麦粉,小麦胚粉含量最高,莜麦面的含量也较高。

谷类蛋白质组成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低(2)脂类以小麦胚粉中最高,其次莜麦、玉米和小米,小麦粉较低,稻米类最低。

谷类组成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质量较好。

(3)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胚乳中,稻米(籼米较高)较高,小麦粉次之,玉米含量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田间管理
• 1. 灌溉
高寒地区
(四)中国栽培大麦生态区的划分
• 3大区域12个生态区
– 1. 裸大麦区 • Ⅰ. 青藏高原裸大麦区; – 2. 春大麦区 • Ⅱ. 东北平原春大麦区 • Ⅲ. 晋冀北部春大麦区 • Ⅳ. 西北春大麦区 • Ⅴ. 内蒙古高原春大麦区 • Ⅵ. 新疆干旱荒漠春大麦区; – 3. 冬大麦区 • Ⅶ. 黄淮冬大麦区 • Ⅷ. 秦巴山地冬大麦区 • Ⅸ.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 • Ⅹ. 四川盆地冬大麦区 • Ⅺ. 西南高原冬大麦区 • Ⅻ. 华南冬大麦区
(五)播种与密度
• 播种适期
– 冬大麦品种
日平均气温
冬性
16~18℃
弱冬性
14~16℃
春性
12~14℃
– 春大麦:0~3℃,土表解冻时顶凌播种
• 基本苗
– 冬大麦300~330万/hm2,春大麦380~450万/hm2
• 播种方式
– 窄行距(15 cm)机械条播 – 覆土2~3 cm,不超过5 cm。
• (三)大麦在国内外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 (四)中国栽培大麦生态区的划分
(一)大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 • • • •
世界、中国都是第四大谷物 早熟性 在种植制度中的地位(与小麦相似) 抗逆性 营养价值 综合利用价值
(二)大麦的起源和栽培简史
• 大麦的2个起源地
– 近东 – 青、藏、川
• 大麦是人类栽培的远古作物之一
– 与多种作物轮作
• 整地
(三)整地和施肥
– 冬大麦整地时机和方法与冬小麦相似
– 春大麦一般在冬前深耕,结合耕地施足基肥,冬 季注意接纳雨雪或进行冬灌,春季顶凌播种
• 施肥
– 增施氮肥对粒用和饲用大麦有显著增产效应。不 同生育期施肥效果同小麦
– 氮磷钾配合施用 • 产量6000 kg/hm2的大麦,每hm2施纯N 180~220 kg,过
• 1. 温度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种子发芽:最低1~2℃,最适20℃,最高28~30℃ – 一般春大麦4℃时播种,5~7 d萌发,播种到出苗100℃积温 – 春大麦营养生长最适温度 10~15℃,抽穗期最适温度为 17~18℃;冬大麦18~20℃条件下,72 h种子即可萌发 – 冬大麦越冬期间的抗寒性不如冬小麦
二、大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一)大麦的属内分类和主要栽培种类型
• (二)大麦的生长发育
•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大麦的属内分类和主要栽培种类型
• 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属内分类
的不同意见 • 关于栽培种中 诸多变种的分 类方法
Ⅰ.穗和穗轴
Ⅱ.穗横断面 Ⅲ.三联小穗 二棱 四棱 六棱
图 2-1 不同类型大麦穗型、小穗在穗节上的排列方式和横断面(翁训珠 1987)
第五章 其他麦类作物
第五章
其他麦类作物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大麦 燕麦 黑麦 小黑麦
第一节 大麦
• • • •
一、概述 二、大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三、北方大麦栽培技术 四、啤酒大麦对籽粒品质的要求及栽培 技术要点
一、概述
• (一)大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二)大麦的起源和栽培简史
• 2. 水分:需求与小麦类似 • 3. 土壤:排水良好的肥沃砂壤土或粘壤土为好,pH
值 6.5~7.8 为宜。抗盐,盐害阈值相当于土壤含盐量 0.5%左右 • 4. 无机营养: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氮、磷、钾的 幅 度 为 N 2.37~3.25 kg , P2O5 0.46~2.14 kg , K2O 1.31~2.60 kg。春大麦生育期短,从生长初期就要保 证养分供应
三、北方大麦栽培技术
• (一)轮作与茬口选择 • (二)选用良种 • (三)整地和施肥 • (四)种子处理 • (五)播种与密度 • (六)田间管理 • (七)收获
(一)轮作与茬口选择
• 冬大麦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 夏收后复种:棉、稻、玉米、甘薯、大豆 – 套作或轮作:烟草、谷子、甘薯
• 春大麦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二)大麦的生长发育
• 1. 生 育 期 : 春 大 麦 60~140 d , 冬 大 麦
160~250 d。生育期随纬度、海拔、播期的 变化规律同小麦 • 2. 大麦的阶段发育特性及其地域分布,种 子萌发于出苗特性,根、茎、叶、分蘖等 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均与小麦的相似。
(二)大麦的生长发育
• 3. 生殖器官的发育与小麦的差别
磷酸钙300~450 kg,缺钾土壤还应施硫酸钾120~150 kg
• 磷钾肥应作基肥,氮肥重施基肥,少施或不施追肥
(四)种子处理
• 晒种和精选种子,可以提高整齐度和发
芽率
• 种子消毒
– 作用:预防黑穗病、条纹病、网纹病等种子
带菌为主要侵染途径的病害 – 方法:冷浸日晒;1%石灰水拌种;多菌灵、 福美双或“402”杀菌剂浸种或拌种
克兰(346万hm2)、澳大利亚(226万hm2)、德国 ( 221 万 hm2 )、美国( 192 万 hm2 )、中国( 165 万 hm2)和法国(153万hm2)。
• 中国大麦栽培面积在20世纪初叶曾达800万hm2以上
1999年种植面积为165万hm2,总产量370万
•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青藏
– 穗和籽粒的形态 :穗状花序、三联小穗、小穗轴形态、 芒的光合能力 – 幼穗分化过程 :共10个时期。在二棱期之后有三联小穗 分化期;在药隔形成期后和前有雌蕊柱头二裂分叉期、 雌蕊柱头毛状突起期 – 抽穗和开花授粉:穗顶第 1小穗露出旗叶鞘时为抽穗。在 穗未完全抽出前就已开花授粉,也有抽穗后随即开花的 – 籽粒灌浆过程、分期均与小麦类似。成熟时的千粒重, 二棱大麦为 35~40 g ,四棱大麦为 30~40 g ,六棱大麦为 25~35 g
– 公元前15000~前5000年的栽培大麦遗物
– 东亚和西南亚古文明区
→欧洲→ 17世纪初传到美洲
• 中国大麦栽培历史悠久
– “麦”、“来”、“牟” 等记载
(三)大麦在国内外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 大麦分布广泛
– 50°S到70°N,海拔1~2 m到4750 m
• 世界大麦的栽培面积5666万hm2,总产量1.3亿t。 • 俄罗斯( 1070 万 hm2 )、加拿大( 406 万 hm2 )、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