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麦类病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小麦病害PPT课件

.
26
夏孢子堆: 小麦染锈病后,初期在叶片或秆上出现褪绿斑点,以
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夏孢子堆.
冬孢子堆: 在夏孢子堆处,后期长出黑色的疱斑(条、叶)或粉疱
(秆)——冬孢子堆.
.
27
.
28
.
29
叶锈 秆锈 条锈 叶锈 秆锈 条锈
三种锈病苗期叶部症状比较 三种锈病成株叶部症状比较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害
.
1
概述
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 次于水稻。病害的为害一直严重的影响着生产。麦类病害 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发 生较重的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赤霉病、 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
.
2
小麦病害
.
3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多发生在 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 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 也经常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 ,严重时 达80℅-90℅。
.
4
一. 症状识别
➢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 ➢ 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 苗腐(枯)——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
.
2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称黄疽,包括条绣(黄锈)、叶锈(褐锈)和 秆锈(黑锈)三种,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是小麦上 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一类病害。 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 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
我国主要以叶锈和条锈混发为主,秆锈发生较少。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

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叶部病害锈病(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壳针孢、格氏霉)穗部病害赤霉病、黑胚病、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根茎部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全株性病害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黑胚病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第三节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第四节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表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第五节小麦赤霉病 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第六节小麦黑穗(粉)病 Wheat Smuts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散黑穗病(loose smut)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
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Stinking Smut,Bunt)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矮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腥黑穗病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
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Flag Smut)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
解放后经大力防治,第七节小麦纹枯病 Wheat Sharp Eyespot第九节小麦病毒病 Wheat virus diseases小麦黄矮病:又称大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 disease)。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2024/1/26
19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严格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要求 使用农药,不得随意增加用药量
和次数。
2024/1/26
注意安全防护
施药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 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农药接触皮肤 和吸入。
防止环境污染
农药包装物应妥善处理,避免随意 丢弃污染环境。
20
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定期监测抗药性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病虫害的抗药性水平。合治理方案,包括轮换使用不同作用 机制的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和抗药性治理的认识 和意识。
2024/1/26
21
05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2024/1/26
10
科学施肥与灌溉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 状况和小麦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2024/1/26
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
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 田间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
11
03
生物防治技术
2024/1/26
12
利用天敌昆虫
2024/1/26
天敌昆虫种类
01
2024/1/26
22
温度处理法
2024/1/26
高温处理
利用高温对病虫害的致死作用, 如温室内的热处理、热水浸泡种 子等。
低温处理
利用低温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 如冬季露天存放小麦,降低害虫 越冬存活率。
23
辐射处理法
紫外线辐射
利用紫外线对病虫害的杀伤作用,如 紫外线灯照射仓库,降低病菌孢子活 性。
瓢虫、草蛉、食蚜蝇等
小麦病害PPT课件

小麦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之一,年种植面积4.5亿亩,仅次于水稻,位居第 二。面积大、分布广、产量高、以冬麦为主 (80%)。小麦病害问题严重,且此起彼伏。
我国小麦主要病害种类:
常见小麦病害39种,其中真菌病害27种,病毒 病8种,细菌病害3种,线虫病1种。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 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 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 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 麦区也有发现。
小麦根腐病为害茎基部症状
症状
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 腐或黑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 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 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 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 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 逐渐黄枯而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 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 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 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稍矮,下部黄叶多,根及地下茎
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 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似干旱缺肥状。病 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可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 丝。 ➢抽穗灌浆期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二)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和有机肥中越夏或越冬。在自生麦 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 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下茬的主要初侵染源。
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越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子根,并在变黑的种子根内 越冬。春季小麦返青,菌丝体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 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到第1至第2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烂而造成病株陆续 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度为3~35℃,适宜的温度为19~24℃.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自生麦苗,减少初侵染来源。 (3)培育壮株,合理肥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4)药剂防治。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烯唑醇按种子量0.02%或用三
唑酮(粉锈宁)种子量的0.03%拌种,拌种后堆闷6h以上再播种,可以兼 治小麦黑穗病。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 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40g/亩、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亩等。
局部性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小麦(镰 刀菌)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等。此类病害常造成烂芽,被侵染的幼苗黄弱、 矮小,种子根发黑,根毛腐烂,侧根减少,常造成死苗。成株期,在叶片、 茎秆、穗部出现病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常造成秆腐、穗腐、枯白穗、 黑胚,严重时枯死,受害麦穗常造成不能正常结实。
小麦病害及综合防治

在长江淮河流域,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 上升到16℃以上,外来菌源早、量大, 病害会流行;
东北内蒙春麦区,如果华北地区发病重, 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量大(5~6月气 温偏低),小麦迟发,6~7月降雨日数 较多,杆锈可能流行;
中心病株
冬麦区
春季从南方 至北移 南方冬麦 上越冬
点发
流行
秋季南移 至冬麦区
3、再侵染:在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田间 主要的再侵染源;
四. 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s)
足够的菌源,适宜的发病气候条件,与小 麦最易感病期——抽穗至扬花阶段相吻合, 即会病害流行;
1、菌源:病菌寄主范围宽,能在多种作物残 体上腐生越冬、越夏,所以菌源总是充裕 的;
2、品种抗病和生育期: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 异,但未发现免疫品种;
一、症状
1、发病部位:可造成苗腐、基腐、杆 腐、穗腐;
2、病害症状:
⑴ 苗、基、杆腐发生时,病部变褐色, 节上产生红霉,严重时全株枯死;
⑵ 穗腐:乳熟期盛发,病菌初期侵害小 穗颕壳,出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斑 →小穗枯黄→穗轴变褐色→枯穗或半 枯穗,子粒干秕;
⑶ 病症:在病穗颕片边缘或小穗基部与 穗轴交接处,有一层粉红色胶粘霉 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座——穗 成熟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颗粒—— 子囊壳;
作到雨住田干;
翻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稻麦两熟地尤其重
要;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期早播; 选育和利用抗、耐病的品种:可因地制宜选
用宁8026、镇7495、早丰1号、鄂麦6号、万年2 号 等中抗品种
返回
(二)药剂保护
防治效果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小 麦齐穗或杨花10~50%时施药;若气温高, 应在齐穗时第一次喷药,一般情况喷施一 次,若药后持续高温高湿,杨花期应再喷 一次;
小麦主要病虫害ppt课件

3
形成白穗的原因?
全蚀病前期
全蚀病中后期
全蚀病 黑脚
根腐病
纹枯病
4
5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发 生 非 常 普 遍 。 我 国 80 年 代 以 来 , 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 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 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发病 面积最大的病害。
15
全蚀病不同时期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稍矮, 下部黄叶多, 根及地下茎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 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 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似干早 缺肥状。病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 可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丝。
7
3、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 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 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 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 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 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 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 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10
初侵染与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
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冬前侵染期
越冬期
严重度
横向扩展期 增长期
白穗 倒伏期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病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 病菌生长温5-35度, 适宜温度20-25度
抽穗灌桨期
《植物病理学》PPT课件ppt课件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穗部病害:
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东北
三江平原、河南、陕西关中。 小麦黑穗病:腥黑穗病(光腥、 网腥)和散黑穗病 小麦线虫病: 小麦颖枯病:
5
根部病害:
小麦纹枯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雪腐病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7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三、小麦主要病害演变及其原因 的分析
1、耕作制度改变 2、品种更换 3、栽培管理方法变化 4、气候变化 5、人为传播和活动影响:TCK
8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9
一、小麦锈病的分布、危害及病害特点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1、分布: (1)三种锈病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我国常见小麦病害39种,其中 真菌病害27种,病毒病8种,细 菌病害3种,线虫病1种。
小麦锈病(三锈):是我国小 麦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条锈 病危害最大,秆锈和叶锈次之。
叶部病害:
3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小麦白粉病:过去在长江流域,
近年除江苏、浙江、湖北较重外, 华北、川贵、西北也加重。90年 大部冬麦区中等偏重发生,损失 64.62亿斤。 小麦霜霉病:长江中下游、山东、 河北等地发生,矮缩、条纹状花 叶、皱缩扭曲,穗畸形,弯曲成 龙头状。 小麦叶枯:危害叶、叶鞘,叶脉 间有黄或褐色纺锤形斑,以后联 合成不规则黄褐色大病斑,病斑 上有小黑点。
19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五、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 区系 1、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的概念
西北欧:英国、荷兰、丹麦以条锈为 主,俄罗斯欧洲部分以叶锈为主。 北美、澳洲及非洲:以秆锈为主,叶 锈次之。但近年美国太平洋沿岸及西 部山区和澳大利亚条锈日益严重。 亚洲东部:三锈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