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秦汉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建筑秦、汉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陆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第4讲-战国和秦汉的建筑

第4讲-战国和秦汉的建筑

汉代住宅——汉代明器表现的住宅形象
汉代住宅——汉代明器表现的住宅形象
灰陶院落
五层彩绘陶仓楼
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 猪圈厕所
六、战国、秦、汉时的建筑技术与艺术
建筑技术——台榭建筑的兴起
故宫藏战国采桑猎钫建筑图像
台榭建筑的特点:
把夯土台组织到建筑之中,中下 层建筑往往依靠夯土台的切断面 而兴建。
镇江东周墓出土铜鉴上建筑图像
——《汉书·艺文志》



奎 壁 室 危 虚



斗 箕 尾心
觜 参
井 鬼
柳星 张翼



亢 氐 房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 墓室顶部壁画画面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 鞅在渭北始建咸阳,次年迁都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兴 建了六国宫殿、阿房宫、极庙 等一系列宫室建筑,修复道、 甬道以联系各宫室,治驰道、 直道以通天下
东汉市肆画像砖
汉代城市
——东汉洛阳
• 南北二宫 • 中间以复道(天桥)相连
二、战国、秦、汉宫殿
高台榭、美宫室——台榭建筑(高台建筑)的出现
西周凤雏村建筑群复原外观
秦——灵台 楚——章华台
•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 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 乃至其上。 ——贾谊《新书.退让》
晋灵公九重台复原外观
秦代宫殿——秦咸阳一号宫
秦代宫殿——咸阳阿房宫
• 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 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 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 ——《三辅黄图》
• (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代宫殿——辽宁绥中碣石宫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就是框架式结构和“斗拱”结构的高度发展。

从具体结构来说,它们都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面,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到汉代已趋于成熟,并已用拱作为柱、梁之间的过渡设施,同时起装饰作用。

自两汉到清代的两千多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所谓“墙倒屋不塌”,是说明梁柱系统的木结构的优点,并且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开辟门窗、墙的用料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

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这种榫卯结构,从1975 年浙江河姆渡原始公社遗址的发掘看,自新石器晚期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凸榫,又有卯眼。

五里碑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这些都说明这种建筑结构是我们先人独立创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广泛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各民族的习俗和生产发展也各有特点。

因而,在建筑形式、用材和结构方面都表现出十分丰富多采的内容,如黄土高原多用夯土版筑、打坯砌墙或打土为窑,西南地区部分为亚热带气候,炎热而潮湿,用木、竹搭成“干阑”式结构。

利用硅酸盐粘土材料烧制砖、瓦,是从战国起建筑材料的一大发展。

在还原气氛下使砖瓦成为灰色,尤为我国独创。

秦汉时期小条砖逐渐趋向模式化,还创造了榫卯砖、企口砖、楔形砖等。

“秦砖汉瓦”,表明在秦汉时期,综合使用木材、砖瓦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已相当成熟。

此外,在建筑物中还采用了金属构件,例如秦代用“金杠”。

木构建筑的这类铜构件,可以加固节点和装饰门窗。

到了东汉,由于冶铁业的发展,能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钢工具,石构建筑如石室、石阙、画像石墓等大量涌现。

以石阙为例,目前已发现汉代石阙二十余处。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 年)建成的四川雅安高颐阙最为精美,其上仿木结构,做出直料的基座、层檐和斗拱。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之一,它不仅是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城市建设大发展期。

本文通过多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

一、建筑技术在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取消了封建王国制度,全国统一的计量、尺度、重量标准也随之建立,都城咸阳的水利工程、宫殿陵墓等的建设为建筑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而在汉代,制陶、铸铁、冶炼、雕刻等先进技艺的应用和发明,更是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古代人民在缺少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在建筑方面不断创新,其中砖雕技术就是一个例证。

在汉代,砖雕技术得到了大发展,砖雕技术应用于建筑装饰,不仅增加了美观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防护性能。

砖雕技术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技能。

此外,汉代宫殿和园林的建筑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绘画、中堂、柱子、上下梁子的结构等方面。

比如长门飞檐和拱形顶、初唐式的葫芦式圆形檐,都是秦汉时期建筑的代表。

这些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美观度和实用性。

二、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城市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根据帝国的新国土状况进行修筑城墙,增强国家安全。

咸阳城墙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还建有足以容纳10万人的城宫。

而汉代,随着统治者的上位,城市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国家实行县制和郡制,设立了一系列城市以及县、州和省,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同时,古岳州及其周边的汉代乡村遗址,成为研究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标志性遗址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道路交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汉代人民已经开始思考与建设公路,这也是交通事业的开端。

当时政府还建立了途经重要城市的邮政驿道系统,提高了交通网络的完整性和质量。

三、总结建筑技术和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建筑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美观度,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防护性能。

而城市建设的发展,则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建筑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秦汉建筑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一、讲座概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秦汉建筑的讲座。

此次讲座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教授主讲,内容涵盖了秦汉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秦汉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讲座内容回顾1. 秦汉建筑的历史背景张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规模修建宫殿、陵墓、长城等工程。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建筑风格,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汉建筑。

2. 秦汉建筑的风格特点张教授指出,秦汉建筑具有以下风格特点:(1)规模宏大:秦汉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等,体现了当时国家强盛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气势雄伟:秦汉建筑注重气势,宫殿、陵墓等建筑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3)结构严谨:秦汉建筑在结构上严谨合理,如宫殿、陵墓等建筑采用木结构,承重能力强,抗震性能好。

(4)装饰华丽:秦汉建筑注重装饰,宫殿、陵墓等建筑采用彩绘、雕刻等手法,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3. 秦汉建筑的代表作品张教授介绍了秦汉建筑的代表作品,包括:(1)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帝王陵墓。

(2)汉长安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新、东汉三朝都城,是我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3)未央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时期皇宫,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4)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2.1万公里,是秦汉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而修建的。

三、心得体会1. 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汉建筑在建筑风格、结构设计、装饰手法等方面都极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讲座中,我了解到秦汉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这让我更加自豪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
秦汉建筑的规模远远大于此前,因此在处理和考虑室外空间的关系 上,也就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深度。
(一)虚实转换 中国传统建筑惯用院落组合,建筑与院落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外空
间的关系。 从秦汉建筑群体看,组合方式大体有三种: 较普遍的一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所有建筑
都将门窗开向院落。院落是空心的,姑称“外实内虚”式。其空间性质是 封闭、内向,具有向心力,从内外关系看,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伸与 补充,实用性强。大型宅第和某些宫室的组合基本上都属这一种。
正门2侧的房屋可留客。中门里向的院子为主院,正面有堂,是生 活起居的中心,也可待客。堂之左右为厢房 ,过堂通后院,其中
的建筑称寝,是平时居住的地方,宅第大小不一,再大者还有附属 院落或花园。
从宅第布局看,不同功能的空间多是按照院落或单体建筑安 排的。
C宫殿 秦汉宫殿都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有的以宫殿为主,附以园林;
秦汉宫殿体量极大,以阿房宫为例.“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 丈”,新建的阿房殿遗址犹存,夯土台基,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深 近600米,阿房殿是这组建筑中的前殿,其规模之大,不难想象。再 以汉未央宫为例,平面为方形,周长为8800m,前殿按《三辅黄图》 的说法东西五十丈(约合120m),南北十五丈(约合5m),面积比北京明 清故宫中的太和殿还大一倍。 秦汉之宫殿所以宏大壮丽,关键是要 “重威”,为皇权政治服务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 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 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 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 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设计艺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秦汉设计艺术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宏大的气势。

1.帝国的设计风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他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陵墓和宫殿建筑上。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陵墓之一,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庞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设有众多壁画、彩石和铜马铜车,展示了秦代的富丽堂皇风格。

在宫殿建筑方面,秦代采用了借景致远的设计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和建筑物的规模来营造气势磅礴的效果。

秦宫是四合院式建筑,分为前殿、后殿和中庭,整个宫殿在空间上呈现出进退有序、层次分明的特点。

2.郎官之风在陶瓷艺术方面,郎官们提倡绘制博雅图案,内容涉及自然景观、人物风俗、神仙传说等,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盛行一时的郎官墓上,也可见到精美的石刻、铭文和陶质器皿。

3.立体雕塑艺术秦汉时期对于立体雕塑的表现也有一定贡献。

兵马俑是秦代陵墓中最有名的雕塑,其中的士兵和战马栩栩如生,展现了兵马的队形和军容。

这些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考古意义。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雕塑艺术的革新。

佛教造像呈现出丰满的身体曲线和温雅的神态,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雕塑艺术的表现,人们对佛教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4.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以壁画和书画为主。

墓葬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描绘各类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

这些壁画绘制精细,形象生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书画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秦代的书法以篆书为主,汉朝则出现了草书和隶书。

在绘画方面,主要流派有宫廷绘画、风俗绘画和山水绘画,其中山水画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

总的来说,秦汉设计艺术在整个中国设计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还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 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 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 西侧为 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 1号 遗址址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 谷道的阁把二者连成一体 六国宫殿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 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的皇宫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秦云纹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5·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 划的汉长安城。
6· 有能力建造长城、骊山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汉长城
二·建筑详部(细部)特征 参阅教材185页 1·屋顶
屋顶脊饰 1· 高颐阙屋脊 2· 两城山石刻屋脊 3· 明器屋脊
· 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 有 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 有所指 ·中心建筑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 约合28步,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 理想方案相同
三·阙、石祠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建筑。建于在城门、 宫殿、祠庙、陵墓、府第前(内)。用木或 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也有在一大 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古代“缺”字和“阙” 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4·太室阙 、少室阙、启母阙 · 三阙都位于河南登封,均建于东汉帝安帝年间 (公元lO7年至l25年)并称汉三阙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 · 太室阙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上有篆隶铭文 和雕刻画像,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倒立、斗 鸡、羊头、玄武、犬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 气势深沉
太室阙 (1940年摄)
· 陪葬:兵马俑


2·汉陵 制式 ·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 ·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 ·陵城周以城垣,驻兵 · 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 黄肠,即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即 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 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 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 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2· 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 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 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从艺术风格看,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 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4·从建筑材料看: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 墙,砖质坚硬。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 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 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 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 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 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 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4· 武梁祠屋顶
5· 成都画像砖阙屋脊上凤
檐 部
1· 成都画像砖住宅
3· 渠县沈府君阙
2· 成都画像砖阙
坡度平缓、线形平直
脊饰简朴 出檐深远 2 斗拱 · 构造 —— 栌斗 —— 拱 —— 升
·类型

实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层斗拱
曲拱及其转角做法

。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
· 建章宫位于上林苑内
二·陵墓、坛庙
1·骊山陵(秦始皇陵) · 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 锥形夯土台 · 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 · 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 · 内垣周长2· 5公里,外垣周长6· 3公里 ——中国历 史上最大的陵墓 · 文献记载:“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 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 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

3·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 · 建于西汉元始四年 · 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 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 ·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 曲尺形配房1座 · 围墙外绕圆形水沟,一说为辟雍 · 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推测为十字轴线对 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 中层四“堂”。八“室 ”;底层是附属用房
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
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
宫的前殿。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 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 十 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之
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

2·平阳府君阙 · 位于绵阳市芙蓉桥西岸 · 双阙,一南一北,相距26米 · 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 · 阙高3.5米

3· 冯焕阙 ·位于四川渠县北赵家坪 ·冯焕是东汉安帝时人,曾 任幽 州刺史 ,东汉延光元年(121年) 被陷害下狱 ·双阙,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 ·高 4.38米,仿木结构 ·阙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层大石 叠成顶部 ·庑殿式屋 顶

阳。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2·汉长安(p43,p50) ·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 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 · 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建造过程: 90
桂 宫 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北 宫→明光宫 (秦) 又称东宫 建章宫
· 经过勘测,前殿位居全宫的正中央,基址南北长
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 龙 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 礼制格局:近似方形、城墙的每面各辟有三个门 (旁3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

礼制建筑群、8街9陌(陌,东西向道路)
· 附设7座陵城,强制迁徙富豪来此居住,用以削 弱地方势力 ·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 米
· 启母阙 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 石而建,阙身的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O余幅 · 少室阙 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
蹴(cu)鞠图

四 ·园林、住宅 1·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 央宫西、长安城外。” 汉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阁道,可从未央宫 直至建章宫 布局: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 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一池三山”的布局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 三神山, 《史记· 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 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 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第四章:秦汉时期 的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秦 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 206年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 8年 王莽时期:公元9年 - 公元23年 东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 建筑成就与特征 1
一·建筑成就与特征
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 熟期 结构方式 — 梁柱式、 穿斗式、井干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成组斗拱
· 金(银)缕玉衣
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刘胥的寝陵
· 东汉 ·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
表、使纪念性增强

实例: ①· 茂陵 · 汉武帝的陵墓 · 地面存方上 ·四面周垣,设门阙 ·陵区植树

②· 沂南汉代石墓 · 位于山东沂南县 · 东汉晚期,墓主无考 · 沿南北轴线,分 前、 中、后 3个 墓室 · 东侧附室3间,后为厕 所;西侧附室2间 · 前、后、中室各有一 8 角中心柱,上部斗拱硕 大 ·墓门和墓室有画像石
建章宫 1、壁门 2、神明台 3、凤阙 4、九室 5、井干 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 铜柱殿 13、疏囿殿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 17、承光 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 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婆娑宫 24、 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山 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方壶山 35、曝衣 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秦代铜铺首
5· 台基
6· 栏杆 ①卧棂栏杆 汉明器 ②卧棂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③ 斗子蜀柱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④栏杆 汉明器
§4· 秦汉建筑遗迹 2
一· 城市、宫殿
1·秦咸阳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 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秦朝灭亡 ·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 塬上、渭河的北岸。 ·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 员 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1·高颐墓阙
· 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 · 建于东汉,是东汉益 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 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 为现存30座汉代石阙 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 东西两阙相距13.6 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 阙即高颐阙保存完 好
·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 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 十分紧密 · 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 刻一只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 系玉用的丝带 ) 的雄鹰
· 北墙依渭水而建,墙体曲折多变;有“南象 南斗,北象北斗”之说,故称“斗城” · 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 宫最为著名。长乐宫由秦兴乐宫修复而成, 西汉初年,刘邦在此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