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秦汉-南北朝)
中国古建筑3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 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单檐歇山顶(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5)古建筑之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 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 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 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军机处值房
(7)古建筑之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 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 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 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 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 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 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墙倒屋不塌”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 • • • 造形:屋顶 装饰:彩绘、雕饰 北方建筑:画栋为多 南方建筑:木雕精细
4、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 国 古 建 篇
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 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 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人字拱 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 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 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木构架建筑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 、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 220年)
政治文化方面: 对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体系,对外则发兵征 讨匈奴,开拓四裔。
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 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经济方面: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兴修水利、稳固 农业
汉 长 安 城 形 势 图
高祖七年(公 元前200)至惠 帝五年(公元前 190年)十年建 成的长安城,是 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 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
匠出身的杨城 延主持修建未 央宫、北宫, 以后建造桂宫 、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 持长安城建设 。
城墙是惠 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 八年(公元前180年) 先后20年时间 才建成。
高颐墓阙
砖、拱券技术的使用
砖拱结构被大量用于贵族墓室的修建,同时,砖 也被用于砌筑下水道等。并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墓 砖。
木架建筑日趋成熟
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斗拱已经被普遍使 用,虽然形式不统一,但是已经有结构作用。
汉代明器给我们的信息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明器。它们带给我们大 量的信息。既有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 有建筑方面的:如建筑的细部特征、各种构件造 型等等。
1、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 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 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 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n (一).社会背景: n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n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n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n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n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n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n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n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成就:
n 1).多功能性的建筑组合 n 2 ).梁柱结构的运用为楼阁建筑打下基础 n 3)建筑技术方面:排水系统完备,采暖通风都
已具备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棺椁与墓
战国时期的棺椁构造:
n 棺:关也,所以掩尸。 n 椁:棺外的套椁。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史大全(综合版)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 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 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 为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 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 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 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 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史前及先秦建筑
史前及先秦建 筑
史前建筑
殷商及西周建 筑
春秋战国建筑
南方史前建筑
北方史前建筑 偃师二里头殷
代宫殿遗址 城市
浙江余姚河姆 渡建筑遗址
半坡遗址
我国史前建筑特点
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 者为营窟。”
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建 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
都市之制:天子都
城“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面朝后市..”。 盖自三代以降,我 国都市设计已采取 方形城郭,正角交 叉街道之方式。
偃师二里头殷代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北部的偃师二里头的殷代宫殿遗址,是 迄今所知最早的完整的殷代宫殿遗址。
春秋战国建筑特点
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 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 以登临远眺。台之纪录,史籍中可稽者甚多。
殷商及西周建筑特点
至殷代末年,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歌, 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然周武王革命之
后,已全部被毁。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 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 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 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櫍者。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 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 门屋,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后代中 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 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确考矣。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中国建筑发展史

汉阙
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 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 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
大下小之石精品块课件承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用土堆成的山陵,经过 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影响到汉代乃至历朝历 代。
精品课件
两汉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 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 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 葬。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 的穹窿。
精品课件
史前及先秦建筑
精品课件
品课件
我国史前建筑特点
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 者为营窟。”
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 建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未央宫
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 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 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
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精其品它课件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未央宫遗址
精品课件
汉阙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 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
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
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 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 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另外, 在秦汉时期兴起的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也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206年~25年 25~220年 220~265年 221~263年 222~280年 265~317年 317~420年 宋 齐
晋 南北朝
420~479年 479~502年
北朝
梁 陈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502~557年 557~589年 386~534年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6年 557~581年
名 词 解 释
人类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这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 场所、构筑物、建筑,这就是坛庙。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建立了祭祀天地山 川和祖先的完整礼仪制度,并修建了相应的建筑。坛庙主要可分为三类: 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 四渎之庙,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亲祭,社稷坛为祭祀土地之神, 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 祭祀祖先—帝王祖先称为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 明堂—又称“世屋”,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物,是皇帝居住、颁昭、早朝、 及与天地沟通的场所,相当于宫殿和坛庙的总和。 五帝—分别掌管天上五方的帝君,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黑帝。 复道—在道路两侧建墙,皇帝坐车辇行于其内,以利安全。
秦汉时期的建筑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
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
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而由于国家统 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
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 同时,由于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
生活习惯,使建筑室内高度得以提高。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 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 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 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 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 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 (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陵墓建筑: 相对于汉代以来的 厚葬改为薄葬,享受现 世的生活。
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0窟塔柱
龙 门 07-02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52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平面为十二边形,15层密檐式砖塔,高 39.5米。塔下有地宫。 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 利”。
封闭四合院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
族气质,道地的儒家风范。
秦汉瓦当
模印花纹的汉砖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社会背景:
•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
经形成
•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 中国首次出土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筒瓦通长为46至54厘米,厚1.2至2厘 米;板瓦通长58至62厘米,宽44至51厘米,瓦厚1至1.8厘米。
阿房宫现状
秦始皇陵遗址
秦兵马俑坑
跪射俑
铜车马
铠甲武士俑
西汉帝陵
宫殿、寺庙、陵寝等都是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和
总体的布局规划。
对称、齐整,主次分明;用一条中轴线将一个个
悬山顶:只有前 后两个坡面。
硬山顶:也是只有 前后两个坡面,但它的 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 外。
攒尖顶:所有的坡面交集出的脊一 端都汇集于一点。
左图为汉 代出土的 明器,可 见斗拱已 成为楼阁 中的主要 构件。右 图为“一 斗三升” 这一最基 本的斗拱 组合方式。
《中外建筑史》
本图为建章宫和 未央宫的关系示 意。未央宫位于 汉长安城西南, 面积约5平方公里, 占全城面积的1/7。 汉代建筑的特点 是屋角平直无起 翘,造型质朴简 洁,体量雄伟, 气势恢弘。公元 前104年,汉武帝 建建章宫。宫内 千门万户,及大 型的山水风景园 林。
周、秦明堂平面图, 方形围墙正中为明堂,其 平面呈“亞”字形,九室, 当中一室称太室,四周之 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
上图秦皇陵鸟瞰
秦 汉 三国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公 元 前 206 西汉 年~220年 东汉 220 年 ~280 魏 年 蜀汉 吴 265~420年 西晋 东晋 420~589年 南朝
•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 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 大发展。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做规模巨大的墓室外,还在岩石上开 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
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 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 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 • 2 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
建筑增多。
•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 • 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 5 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 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秦 汉
2.建筑成就:
时代 春秋 战国 建 筑 成 就 建造高台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东汉
秦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 屋顶形式 :庑殿顶(四阿顶)、悬山、 囤 顶、歇山 斗拱发展成熟
思考题
• • • •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何时开始采用瓦?之前是什么? 城市的形成? 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看《考工记》王城图,解释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 朝一夫” • 秦皇陵的特点? • 两种木屋架形式?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
时代 材料发展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 进步;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 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 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 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战 国
魏晋南北朝(220-589)
建筑特点:佛教建筑—佛寺,石窟,塔
山水园林
永宁寺遗址平面
北魏最大的佛寺--洛阳永宁寺,塔院式布局
• 细部装饰的外来影响 • 随着佛教艺术的流传,以印度、波斯、希腊的装 饰传入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经过这个时期后, 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就基本定型。 秦始皇于渭水两岸建造大量宫殿,并模拟二十八宿,将咸阳 建成“取法天地”的城市;汉代长安以秦朝离宫为中心建城,规 划性不强,汉代洛阳规划强于西汉,但城内南北二宫使城市分区 仍显杂乱;魏国城市规划清晰明确,称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的 里程碑;南北朝,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南朝基本保持魏晋传统, 建都建康(南京),北魏建都则吸取建康的规划经验,又有所创 新。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 音调。
• 秦(前221-前206) • 阿房宫 • 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为12米;夯土 层的厚度一般为5至15厘米,夯土的总面积达541020平方米。这是迄今所 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
《中外建筑史》
2007-02
494年,北魏在 洛阳建新城。 洛阳城分为宫 城、内城、外 郭城。城内有 人工池塘、护 城河和运河等。 宫城南出御街 即铜驼街,太 社、太庙建在 内城,御街两 旁。外郭城分 布有220个居民 里坊和市场。 当时城内人口 繁密,商业发 达,宫室壮丽, 塔庙巍峨。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68年)
•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
•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 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穹拱等
中国古代屋顶的样式很多,主要为5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