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冲刺记忆 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⑴.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B.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C.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⑵.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胁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D.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⑤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

⑴.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 )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B.随雨水形成可溶性养分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⑵.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 )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花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知下图)。

2020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第一篇 专题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第一篇  专题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11.关于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增加,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加
C.逐渐减少
D.逐渐增加
答案 D
解析 湿地位于内流区,随着河水的流入,盐分逐渐聚集,故 D 项正 确。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2019·河南安阳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 200 米以下, 80%的国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 油、天然气、硫磺等矿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 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 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 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6.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 A.稳定沙丘 B.减弱蒸发 C.提供有机质 D.滋生微生物 答案 A
解析 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 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 项正确。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解析 第(1)题,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分 析;对土壤的影响应从对土壤表层和土壤较深层的对比来说明。第(2)题,20 世纪 60 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主要结合杨树生长习性从经 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分析。第(3)题,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杨絮污染较轻的 主要原因应从树种数量和气候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治理杨絮空气污染问 题应从更换树种、选择性栽种、生物改良、增加洒水等方面分析。

2020高考地理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

2020高考地理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

精编优质课PPT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考点二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基础知识 1.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精编优质课PPT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高考地理(课标专用)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清单
考点一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
基础知识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形成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其成因既有 自然原因 (干旱的气候背景及 气候异常),也有 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2)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2)人为原因:主要从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角度分析。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 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3.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 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 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精编优质课PPT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湿地 湿地资源的功能
精编优质课PPT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编优质课PPT2020高考地理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共28张P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1)及“该地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图2),回答1~2题。

图1图21.图2中的草方格沙障( )A.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B.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C.对公路保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D.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答案:B 解析:草方格沙障主要是防治荒漠化;其费工多,成本高,不适宜大规模推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2.甲处能够大规模发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强 B.温差大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答案:D 解析:图示位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水源是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因而决定甲处发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下面图1为广东南澳岛轮廓图,该岛西临汕头,北面为台湾海峡,面积128.35平方千米,岛上农户以从事橘子种植和渔业为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广东省人均占有量的16.8%,是典型的水源性缺水地区,图2为该岛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读图,回答3~4题。

图1图23.该岛渔民在图1中的P、Q处修建围栏,发展渔业,其自然原因有( )①海湾风浪较小②滩涂面积广③海水清澈无污染④寒暖流交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P、Q位于海湾内,风浪小,滩涂广阔,利于围栏养殖,该区域无寒暖流交汇,封闭的海湾内,海水自净能力差,易被污染,故③④均错。

A项正确。

4.该岛年降水量在1 300 mm以上,一年中却有9个月严重缺水,据图2分析其可能的气候原因是( )①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③岛屿面积小,不易蓄水④冬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D 解析:注意题目条件是据图2分析缺水的气候原因,②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D项正确。

5、该地区的白兰瓜在砂田(如下图所示,用砂石覆盖土壤表层)种植,砂田的优势主要在于( )①蓄水保墒②提高昼夜温差③增加降水④避免病虫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 解析:砂田的砂砾层主要优势在于蓄水保墒,提高土温,提高昼夜温差,防止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减轻盐碱、病虫和杂草危害。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念辨析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1.荒漠化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荒漠化主要出现在气候干旱的草原和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

2.石漠化在喀斯特地貌区,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流水侵蚀加剧,造成表土流失,基岩裸露,其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3.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一般产生于蒸发旺盛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地处半湿润地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有较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其产生过程是:在地势低洼地区不合理灌溉→排水不畅,地下水抬升至土壤层→蒸发旺盛,水中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积累。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降水少,气温高,风大,蒸发旺盛),而江淮地区则出现在7、8月(伏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原理方法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形成原因防治措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控制人口增长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夏季降水较多,黑土地的开垦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湿地,减少沼泽地的开垦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改良灌溉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排水系统,采用农业化学措施续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形成原因防治措施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高原地形,坡度大;毁林开荒;开矿(煤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东南丘陵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春夏季多暴雨,冲刷土壤;丘陵山区,坡度较陡,更易侵蚀;能源短缺,乱砍滥伐植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山区能源利用,如山区小水电,农村沼气等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植被破坏、陡坡开垦禁止陡坡开垦,退耕还林一图胜千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危害应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网络整体认知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

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 (2)C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②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考向 1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

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

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的内容,具体内容: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大检阅,考前复习的质量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

考前复习与平时的学习相比,是查缺补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大检阅,考前复习的质量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

考前复习与平时的学习相比,是查缺补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1、一轮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

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

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

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

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7.1——9.30复习中国地理10.1——11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11.1——12.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1——12.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2.10——12.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12.20——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1——1.10城市空间结构变化1.10——2.10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2.20——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3.1——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3.5——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2、二轮复习目标: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突破。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冲刺记忆 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冲刺记忆 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荒漠化(1)荒漠化含义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荒漠的分布热带荒漠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西侧的大陆内部到大陆西岸地区,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之间。

温带荒漠区: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4)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①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②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③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④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水资源利用不当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a.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b.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c.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1)危害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1.荒漠化
(1)荒漠化含义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荒漠的分布
热带荒漠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西侧的大陆内部到大陆西岸地区,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之间。

温带荒漠区: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4)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①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②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③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④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水资源利用不当
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a.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b.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c.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1)危害
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二、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资源的作用、分布及其现状
(1)森林的作用
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森林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则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在城市中:森林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
在沿海地区:森林可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

(2)世界森林的分布
(3)世界森林的现状
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破坏。

2.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全球环境效应
环境效应详解阐释
地球之肺
巨大的储水库
生物基因宝库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雨林生态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快。

②脆弱性的表现
生物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十分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物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

(3)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①雨林被毁的原因图解
②保护应放在第一位
③国际社会共同保护
3.湿地资源的功能
4.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

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
【方法技巧】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危害
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分析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