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4.14《美猴王》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美猴王》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美猴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师示X,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师生合作总结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西游记》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名著之一,所以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学习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美猴王》选段;(2)理解《美猴王》选段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学会分析古典小说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美猴王》选段;(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美猴王》选段的基本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3)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把握《美猴王》选段的寓意;(2)分析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美猴王》选段,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作品中的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美猴王》选段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读赏析:(1)引导学生关注《美猴王》选段中的精彩描写,如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2)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夸张、对比、拟人等;(3)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美猴王》选段的基本情节和寓意;(2)强调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美猴王》选段;2. 分析《美猴王》选段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3. 选择一部古典小说进行自主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美猴王》导学案 语文版

《美猴王》一基础知识1.本文选自,作者,小说家,著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瞑.目()七窍.()镌.刻()石碣.()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开辟(pì)迸裂(bèng) B.遂(suì)径直(jìng)C.瀑布(pù)夜宿(sù) D.玩劣(luè)麋鹿(mí)4.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瞑目七窍天造地设B.石碣镌刻力倦神疲C.避署山涧滔滔不竭D.遮闭家当天真地秀5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
()(2)内心十分不安。
()(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二课内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第4段(即从“好猴”至“遂称‘美猴王’”),完成5—8题。
1请补充概括选段内容。
初入水帘洞→_________→_________2.试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是什么描写方式,并分别说明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特征。
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B: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
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3 文中描写众猴随石猴入洞并“拱服礼拜”,对表现美猴王有什么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大圣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
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手到擒来。
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
”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你叫我怎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果。
贵州省遵义县第六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美猴王》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语文版

《14 美猴王》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课文,能用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石猴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3.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通过不同方式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吸取美猴王人格精华,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中描写石猴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三、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2、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四、新课学习: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勾画生字并识记。
2、讨论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大意,拟出小标题。
3、看一看,讲一讲。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4、读一读,议一议。
美猴王形象分析。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石猴出世的过程。
(2)学生齐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时候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4) 问题探究:美猴王“美”在哪里?五、温故知新六、拓展感悟: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即兴上台演讲。
七、课外作业1.请以“假如我拥有了孙悟空的神通”为话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4-14《美猴王》教案语文版

《美猴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能有层次地生动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美猴王“美”在何处。
②学习分析小说艺术形象,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体会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孚众望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难点: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动漫《西游记》歌曲《猴哥》激趣。
)猴哥就是孙悟空,《西游记》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可以让学生回答),《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补充介绍:什么是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读——走进文本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音:míng(暝)目 bèng(迸)裂饮jiàn(涧)泉麋鹿()镌着()石碣()(2)重点词义:迸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
喜不自胜: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力倦神疲: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滚滚的样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没有办法了。
三、合作——解读文本(一)朗读课文,理清情节。
开端:石猴出世(第1自然段)发展: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第2、3自然段)高潮和结局:石猴成王(第4自然段)第二课时(二)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美猴王》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美猴王》选段;(2)理解《美猴王》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3)分析《美猴王》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美猴王》选段;(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从《美猴王》中认识到勇敢、智慧、自信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美猴王》选段;2. 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3. 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 理解《美猴王》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2. 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的整体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美猴王》的兴趣;(2)简要介绍《美猴王》选段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美猴王》选段,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美猴王》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美猴王》选段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美猴王》选段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2)分析《美猴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完成练习题;(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美猴王》选段;2.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练习题;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美猴王》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美猴王》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熟读并背诵经典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美猴王》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及《美猴王》的故事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总结美猴王的品质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或古典文学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勇敢、智慧、正义等品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经典片段。
(2)写一篇关于美猴王品质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美猴王品质特点的把握。
3. 课堂讨论评估:在合作探讨环节,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七年级语文第14课 《美猴王》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14课《美猴王》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14课《美猴王》导学案
14.《美猴王》导学案
标题 14《美猴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2、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学习难点: 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学习内容 t 学习要求
一、练习回顾
1、《美猴王》选自《》第一回,作者是,代小说家,字,号。
2、欣赏动画版《西游记》主题曲: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二、自学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美猴王》
教师寄语:路在脚下,勇者能踏平坎坷,一路向前。
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
1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小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作品语言诙谐、生动、幽默、富有个性。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100回。
《西游记》以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3、关于孙悟空。
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4、关于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迸裂.()麋.鹿()瞑.目()石碣.()
镌.刻()遂.()径.自()石窍.()
2、积累词语
天造地设:
拱服:
迸裂.
顽劣:
力疲神竭:
喜不自胜:
3、本文是从明代小说家的神话小说《》第一回节选出来的。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发展(第自然段):。
第一层(第自然段):,
第二层(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高潮、结局(第自然段),
归纳:情节的发展顺序是:()——山间生活——()——()——携众搬家——(),有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
2、石猴“美”在哪里?
答:
3、从第四段的第一句中找出写美猴王的动词,说出动词的作用。
4、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东海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国近大海。
(2)何不拜我为王?
三、巩固提升。
1、同学们讲述《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更精彩。
2、写出两个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情节。
五、达标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迸.裂()麋.鹿()瞑.目()
径.()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
A、开辟()径)
B、镌()石碣()
C、窍()瞑目()
3、文学常识积累
(1)《西游记》记叙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师父是谁?徒弟又是谁?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及作者,并且各写出两个故事情节。
名著作者情节
(1)
(2)
(3)
(4)
6、完成“学法大视野”之“当堂达标”。
六、教(学)后反思
我的亮点:
我的疑惑:
14.《美猴王》导学案(总序第2课时)
教师寄语:唯有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者方可成就事业。
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
探究课文内容,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
一、巩固抽测。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
2.选词填空:
A .抢B.占C.搬D.移E.争 F.夺
跳过桥头,一个个_______盆________碗,_______灶______床,__________过来,______过去。
3.在小说中,孙悟空的名字演变过程
石猴————弼马温———孙悟空————
4.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迸.()裂瞑.( )目石碣.()镌.刻()
二、自主学习。
1.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3.试分析文中所描写的美猴王形象。
三、合作探究。
1、美猴王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该怎样理解?
具体分析:①石猴出世。
“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
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
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的特点。
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和山间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这些动作都是他性十足的表现。
③自荐探泉。
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
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
”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则已带有“”的特点。
④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能够识字,这是“”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的特点了。
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性。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
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
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⑤被拥为王。
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的特点。
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的特点。
总之:美猴王是一个集、、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以形象、优美的语言表现猴子的特征,描绘美猴王的性;也刻画了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热爱自由敢说敢做的“性”;神奇的出身,离奇的本领又体现了他的“性”。
可以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
表现了他的社会性,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2、结合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说说美猴王“美”在何处?
答:
3、作者是怎样塑造石猴这一形象的?
答:
四、达标检测。
1、阅读《美猴王》第4节,回答:
1)用“‖”把文段分为两层,概括层意。
2)写众猴进水帘洞时,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众猴什么个性?
3)哪句话表明他受到众猴的爱戴?
4)联系全文来看,美猴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2、完成“学法大视野”之“课后提升”。
教(学)后反思。
我的亮点: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