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in基因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_姜立志

合集下载

Parkin基因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_姜立志

Parkin基因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_姜立志

Parkin 基因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姜立志1沈丽华孙翠(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通226001)〔关键词〕帕金森病;Parkin 基因;线粒体功能〔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5)11-3175-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1.144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D )发病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约为1.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

但目前对于PD 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发现,老年化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均与PD 的发病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0% 15%的PD 患者有家族史〔2〕。

家族性PD 相关基因见文献〔3〕,家族性PD 与基因突变有关,这一发现为疾病的细胞和分子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4〕。

迄今为止,已确定的PD 相关易感基因有α-synuclein 、Parkin 、UCH-L1、DJ-1、PINK1、LRRK2、ATP13A2及HTRA2,其中Parkin 、DJ-1、PINK1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 相关〔5〕。

1Parkin 与PDParkin 最早是Matsumine 等〔6〕在研究日本13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PD 家系时发现,由Kitada 首先克隆并命名〔7〕。

Parkin 基因的突变在家族性隐性早发性PD 中占50%,在早发型散发病例中也占据了15% 20%,发病年龄≤50岁〔8〕。

此类患者的特异性临床特点包括:早期出现运动症状伴有缓慢的临床过程、对低剂量的多巴胺敏感、长期治疗可以出现运动障碍的并发症,且常伴有焦虑、精神错乱、强迫症、抑郁〔9〕。

Parkin 蛋白由3个功能域构成:①氨基端的泛素样区(Ub1),其功能是与底物结合;②羟基端的环指结构,其功能主要是连接泛素结合酶,作为新的锌指蛋白,控制细胞生长、分化与发育,可能与真核细胞分化、成长和死亡控制有关;③前两者的链接区,前两者为功能区,在遗传上高度保守。

帕金森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及其诊治意义

帕金森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及其诊治意义

帕金森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及其诊治意义作者:焦倩姜宏来源:《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第02期[摘要]帕金森病(PD)是威胁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PD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当前P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论述如何通过加强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更好地为PD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服务。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理过程;早期诊断;临床方案;述评[中图分类号]R742.5;R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532(2021)02-0159-04[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PD)is the “third killer” that threatens the health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ith a trend of earlier age of onset, which brings heavy burden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Current research on PD focuses on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D and discusses how to provide better support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D by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KEY WORDS]Parkinson disease; pathologic processes; early diagnosis; clinical protocols; editorial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Parkin基因及其表达与帕金森病的开题报告

Parkin基因及其表达与帕金森病的开题报告

Parkin基因及其表达与帕金森病的开题报告题目:Parkin基因及其表达与帕金森病的研究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进行性疾病,常常表现为肌肉僵硬、颤抖、运动缓慢及失衡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很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作用。

Parkin基因是一种编码编码E3泛素连接酶的基因,其突变与帕金森病的遗传性有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Parkin基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关键词:Parkin基因;帕金森病;E3泛素连接酶;突变一、Parkin基因的基本知识Parkin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6q25-27区域,编码一种被称为E3泛素连接酶的蛋白质。

该蛋白质在细胞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受损或无用的蛋白质标记为废弃物并促使其被分解。

Parkin基因被认为是人体中一些神经细胞保护的关键。

二、Parkin基因的表达Parkin基因主要的表达是在脑部的黑质及丘脑等区域。

黑质是脑干的一部分,它被认为是调节肌肉活动的重要区域,而丘脑则是一个感知和调整大脑运动能力的核心区域。

Parkin基因的表达量在这些区域中具有局部性。

三、Parkin基因与帕金森病研究表明Parkin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帕金森病遗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Parkin基因的突变能够使细胞中不必要的蛋白质得不到及时清除,导致它们在细胞内积累并引发胶质体蓝质沉积。

这种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损害并摧毁神经元,导致帕金森病的发展。

同时,Parkin基因的遗传突变还与早发帕金森病有关。

如何早诊断和治疗帕金森病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Parkin基因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筛选和诊断指标。

四、结论Parkin基因与帕金森病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Parkin基因的表述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的遗传突变来研究该病的发展过程。

我们相信,探索Parkin基因及其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的发展并为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的思路。

Parkin基因突变造成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Parkin基因突变造成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基 因突 变造 成 帕金森 病 的重要 原 因之 一 "
参考文献沁 介 rences )
S hi JH , K o H S , K ang H , L ee Y L ee Y l P l n ov a o , et al. P R IS n , , eti k A
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引起帕金森病的 发病机制至 今 尚未 明确 " 分子遗传研究发现位 于
中国细胞 生物学 学报 Chi nese Joum alofC ellB iology 2011, 33( 4):449一 50
ht : w w w . c . g P t 刀 j c b or
为了方便读者更全面 ! 便捷地接触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科学研 究信息, 本刊开创 了 / 专家 视点 0 专题栏 目 "该栏 目以介绍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成果为表现形式,
能研 究揭 示 了新 的机 制 用 于 了解 由P r n基 因突 变 a k i
触 , 在 大脑调节它们 的功能 "在小 鼠发育 过程 中 ,
G A B A er i 抑 制 性 神 经 元 主 要起 源 于 前 脑 的腹 面 , g c
然后 沿切 面迁 移 (tang en tial m igr tion)到 发育 中的前 a 脑 皮 层 " 从 腹 面 来 源 的 中 间神 经 元 和 它 们 的 前 体
ki nson ,5disease.C el 11: 14 ( l20 4 5):689一 . 702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 医院发育干细胞研究所 李红昌 供稿)
接酶活性 "研究表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蛋 白对维持多巴胺神经元的

促进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而致帕金森病的因素

促进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而致帕金森病的因素

促进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而致帕金森病的因素赵小芹;牛海晨;李雷;杨荣礼【摘要】帕金森病(PD)为多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高发病率及致残率使其备受社会关注.PD的发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路易小体的出现是PD的特征性改变,而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构成成分,所以α-syn的异常聚集是PD发病的核心机制.α-syn由单体形式转变为聚集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使学者们更好地了解PD的发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Parkinson disease(PD) is a common chronic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in the elderly,and its incidence is only inferior to that of Alzheimer disease.High morbidity and disability rate make it receive high social attention.The incidence of PD is determined by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 Lewy bod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D,and the abnormal aggregation of αsynuclein(α-sy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Lewy body,so the abnormal aggregation of α-syn is the core mechanism of PD.The conversion of α-syn from monomer to aggregation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Understanding these factors can enable schol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PD,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5页(P1914-1918)【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路易小体【作者】赵小芹;牛海晨;李雷;杨荣礼【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生物教研室,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江苏徐州 2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疾病。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关系的研究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关系的研究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关系的研究洪雁;张本恕【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6(6)4【摘要】目的探讨Parkin基因S/N167和V/L380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40例为早发帕金森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Parkin基因外显子4和外显子10,然后用内切酶AlwnI和Bsp1286I进行酶切,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Parkin基因两个多态位点S/N167和V/L380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早发帕金森病患者S/N167多态位点等位基因A和含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11,5.883;均P<0.05);帕金森病组和早发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V/L380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1.023;均P>0.05).结论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有关.【总页数】4页(P291-294)【作者】洪雁;张本恕【作者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300060;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多巴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研究 [J], 邵明;刘焯霖;陶恩祥;陈彪2.新疆地区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与COMT和CYP 1A1基因多态性相互关系的研究[J], 宋秋霞;张晓莺;李燕云3.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与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J], 邵明;刘焯霖;陶恩祥;陈彪4.多巴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研究 [J], 邵明;刘焯霖;陶恩祥;陈彪5.Parkin 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J], 宁玉萍;刘焯霖;李宝琴;徐严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散发性帕金森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散发性帕金森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散发性帕金森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引言:
散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多种病因,其中包括部分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中心,其DNA编码多个核心蛋白和RNA 分子,携带数千种突变,其中部分已知与多种疾病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线粒体DNA 部分点突变在散发性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目的:
1.分析散发性帕金森病病人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情况。

2.探究突变部位与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3.研究突变对线粒体基因表达、代谢及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

研究内容:
1.收集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样,提取DNA并定序。

2.对其线粒体DNA进行测序和分析,检测其部分点突变情况。

3.通过对病人临床表现及系谱学特点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各种突变对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4.构建突变体系,进一步研究突变对细胞代谢、生命周期及细胞凋亡等过程的影响,揭示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基因遗传机制。

研究意义:
散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长期令人困扰的难题,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情况及机制,从遗传角度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治疗散发性帕金森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并对线粒体与细胞机制、老年病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

DOI: 10.12022/jnnr.2018-0018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柳毅刚1,姜嘟嘟2,靳令经11.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65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13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57223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64Y0073);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编号:QMX2017-03)FUNDING/SUPPORT: General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572234); Youth Fund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hanghai Municipalit (No. 20164Y0073);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of Shanghai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No. QMX2017-03)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hav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to disclose.Received March 09, 2018;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pril 16, 2018Copyright © 2018 byJournal of Neurology and Neurorehabilitation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

帕金森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kin 基因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姜立志1沈丽华孙翠(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通226001)〔关键词〕帕金森病;Parkin 基因;线粒体功能〔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5)11-3175-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1.144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D )发病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约为1.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

但目前对于PD 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发现,老年化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均与PD 的发病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0% 15%的PD 患者有家族史〔2〕。

家族性PD 相关基因见文献〔3〕,家族性PD 与基因突变有关,这一发现为疾病的细胞和分子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4〕。

迄今为止,已确定的PD 相关易感基因有α-synuclein 、Parkin 、UCH-L1、DJ-1、PINK1、LRRK2、ATP13A2及HTRA2,其中Parkin 、DJ-1、PINK1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 相关〔5〕。

1Parkin 与PDParkin 最早是Matsumine 等〔6〕在研究日本13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PD 家系时发现,由Kitada 首先克隆并命名〔7〕。

Parkin 基因的突变在家族性隐性早发性PD 中占50%,在早发型散发病例中也占据了15% 20%,发病年龄≤50岁〔8〕。

此类患者的特异性临床特点包括:早期出现运动症状伴有缓慢的临床过程、对低剂量的多巴胺敏感、长期治疗可以出现运动障碍的并发症,且常伴有焦虑、精神错乱、强迫症、抑郁〔9〕。

Parkin 蛋白由3个功能域构成:①氨基端的泛素样区(Ub1),其功能是与底物结合;②羟基端的环指结构,其功能主要是连接泛素结合酶,作为新的锌指蛋白,控制细胞生长、分化与发育,可能与真核细胞分化、成长和死亡控制有关;③前两者的链接区,前两者为功能区,在遗传上高度保守。

临床资料显示大片段缺失突变或点突变的突变热点区分别在这两个保守区〔10〕。

见图1。

图1Parkin 分子结构及PD 相关突变的示意图〔11〕1十堰市郧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沈丽华(1969-),女,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元变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姜立志(1983-),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神经元变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Parkin 的分布广泛,在脑和外周组织中均有表达。

早期的研究报道发现,Parkin 在脑的黑质和蓝斑处的神经元有丰富的表达〔12〕。

目前研究已证实parkin 也可存在于外周组织细胞的胞质、线粒体和内质网中〔13〕。

Parkin 蛋白具有多重功能,在底物蛋白降解、调节基因转录及保护神经细胞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并且在PD 的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及蛋白酶体功能紊乱中起着重要作用。

1.1Parkin 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 )UPS 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蛋白降解途径。

Parkin 最初是作为E3泛素连接酶被报道,它通过蛋白酶体介导清除细胞中的各种物质〔14〕。

细胞内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降解依赖于泛素分子转运者通过酶的级联反应识别目标蛋白,最终通过UPS 降解。

因此,UPS 功能障碍或者超负荷会导致蛋白质底物的蓄积,在多巴胺神经元中蓄积的蛋白质底物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在脑组织中形成包涵体,称路易小体。

Parkin 蛋白的底物蛋白已经发现了几十种,如:DJ-1〔15〕、Hsp70〔16〕、PICK1〔17〕、α-酮戊二酸载体蛋白〔18〕等。

见图2。

1.2Parkin 与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物质氧化能量供应的场所,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介导细胞程序化凋亡。

PD 患者的中脑黑质细胞中,存在一段4977bp 长的DNA 缺失,结果导致神经元细胞中线图2UPS降解底物的示意图〔19〕粒体功能缺陷,进而引起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

因此,线粒体损伤或线粒体功能紊乱是P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Parkin与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Parkin与线粒体之间的联系最初被观察是在神经酰胺治疗细胞中阻止细胞色素C的释放〔20〕。

后来在Parkin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证实Parkin基因在维持线粒体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ar-kin敲除鼠出现了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损伤,Parkin基因剔除果蝇中发现线粒体病变和DA神经元丢失〔20,21〕。

同时细胞离体实验也证明了Parkin选择性泛素化凋亡蛋白(Bax),通过阻止线粒体免受Bax的损伤,从而达到抗凋亡作用〔22〕。

在线粒体毒素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中,Parkin的高表达可以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而Parkin突变时Bax的表达明显增高,细胞凋亡增加〔22〕。

Parkin在线粒体的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与线粒体DNA直接结合,保护线粒体DNA免受活性氧(ROS)的损伤并激发线粒体的自我修复过程〔23〕。

在增殖的细胞中,Parkin的过表达可以增加线粒体DNA的转录和修复水平,而且Parkin可以通过结合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来增加介导的线粒体蛋白转录,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24,25〕。

同时线粒体的应激能通过转录激活因子(ATF)4上调诱导特殊Parkin mRNA和蛋白的水平增加〔26〕。

1.3Parkin与线粒体自噬许多研究已证实Parkin在PINK1的参与下通过选择性自噬功能障碍的线粒体,从而参与线粒体的质量控制〔27〕,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自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分为4个阶段:①细胞在饥饿、氧化损伤等情况下,一个杯状膜结构吞噬胞质中的被降解物;②随后这个膜结构逐渐延伸,形成一个囊状结构,也叫自噬体;③自噬体形成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④形成的自噬溶酶体允许水解酶降解内部的生物化学部件〔28〕。

在正常状态下,Parkin绝大部分定位于胞质中,但有实验证明在线粒体氧化剂羰基氰酯-3-氯苯基腙(CCCP)处理下的细胞中Parkin从胞质迁移到了线粒体,它通过激活自噬系统、调节自噬水平以降解受损的线粒体〔13〕。

2线粒体功能紊乱与PD线粒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的代谢过程中提供能量,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调控细胞凋亡;清除去极化的自噬体或损伤的线粒体。

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折叠形成脊;传统上被认为是独立的细胞器,线粒体形成复杂的分枝网是由于它具有移动、融合的活动能力。

丰富的线粒体形式在不同的组织中取决于他们对氧化磷酸化的依赖。

神经元及心肌、骨骼肌含有较高密度的线粒体,也说明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线粒体损伤引起的能量缺乏的侵害〔29〕。

线粒体稳态的改变在PD患者的组织中已被证实,如细胞培养和基因检测〔30〕。

2.1线粒体功能紊乱与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被解释为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平衡紊乱时的条件反射,前者是一种潜在的细胞损伤〔31〕。

在PD的发病机制中氧化应激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在氧化呼吸的过程中消耗氧气同时传递电子,电子通过氧化呼吸传递给氧生成水。

然而线粒体功能紊乱,会使氧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大量电子外露,直接对氧进行单电子还原,生成氧气离子。

氧离子又被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歧化生成氧气(O2)和过氧化氢水(H2O2),因此就形成了氧自由基(O-)。

氧自由基可以引起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膜磷脂等损伤,破坏细胞结构,干扰细胞功能和能量代谢〔32〕。

在细胞中过多的O-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脂质双分子层的氧化损伤,导致神经元功能破坏和细胞坏死;H2O2可以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发挥它的生物学效应;除此之外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可成为细胞潜在的毒性〔33〕。

氧化应激使神经元平衡紊乱引起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蛋白质改变,DNA突变,同时也引起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形成,因此能量供应减低,线粒体动力学异常,干扰线粒体的转运能力,减少神经元适应性,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34〕。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形成的主要后果包括钙快速流出线粒体,减少质子梯度,损伤线粒体呼吸,增加ROS生成,释放凋亡因子到细胞质,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膜破裂〔34〕。

人体细胞中也存在着氧化应激的防御系统,如谷胱甘肽(GSH)、抗氧化剂酶及维生素E(VE)等〔35〕。

细胞内高浓度的GSH能拮抗不同的O-,另外,活细胞内各种大量的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O-的清除,如GSH还原酶不仅负责GSH的循环,对氧化物的内源性解毒也起到重要作用〔36〕。

疾病早期SOD、GSH 过氧化物酶(GSH-Px)升高可能为氧化应激所致。

在生物体内,脑组织更易受氧化反应及其产生的自由基的损害,这是因为:①它含有大量的、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②大脑需要相对更多的O2供应;③脑内自由基清除功能相对缺乏,与肝脏相比,它的GSH、GSH-Px及VE含量较低;④脑组织内铁的含量相对较高。

以上几点在黑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37〕。

因此,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更容易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

此外,氧化反应的产物影响膜配体与受体的结合〔31〕,如影响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的结合,抑制乙酰胆碱的能力下降。

2.2线粒体功能紊乱与细胞代谢哺乳动物所吸入的O2 90%进入细胞,在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生物体提供80%的ATP,然而20%的氧进入细胞后生成活性氧,他们带有孤电子被称为自由基〔31〕。

细胞的氧化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氨基酸、脂肪、糖等供能物质氧化而释放能量,通过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将这些能量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储存在ATP中,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如在神经元的电子传递中所消耗的能量来源于线粒体〔38〕,也可以说神经元的兴奋性高度依赖线粒体产生的ATP。

2.3线粒体与细胞凋亡有证据证明,PD患者中存在线粒体复合物Ⅰ及氧化还原能力降低,ROS生成增加及氧化应激的发生。

上述现象导致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进而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道开放,大量小分子蛋白物质包括细胞色素C、Bax和凋亡诱导因子等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通道释放出来,激活半胱冬肽酶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细胞凋亡的发生〔7〕。

同时由于ATP 的供应不足,Ga2+内流,细胞内Ga2+浓度增加导致线粒体Na2+、Ga2+质子泵功能下降以及细胞通透性改变,当膜的表面孔道开放时,可释放细胞色素C,诱导凋亡因子分泌最终触发凋亡过程。

3Parkin基因突变与线粒体功能紊乱Parkin基因的突变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该基因有12个外显子,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序列改变,其中以4、6、7号外显子最为常见,他们都处于突变的热点区域〔39〕。

Parkin基因不仅作为泛素连接酶通过UPS参与蛋白质底物的降解,也参与线粒体的功能调节和形态维持〔7〕,同时和线粒体的自噬也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