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糖尿病

合集下载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由线粒体DNA或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糖尿病、耳聋、眼肌麻痹和心肌病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及其治疗。

患者为男性,今年40岁,主要就诊于内分泌科。

患者主要症状为多尿和多饮,伴有乏力、视力模糊、尿频等。

患者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史,因此高度怀疑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疾病。

经过详细检查和相关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线粒体糖尿病。

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糖、眼底、心电图、听力等各项指标检测。

临床表现方面,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差,糖化血红蛋白高,出现了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多饮、乏力等。

患者还出现了进行性耳聋和视力下降的症状,眼底检查显示了典型的视网膜病变,心电图显示心电图异常,提示心肌受累。

患者还反复出现感染及慢性疲劳,且对胰岛素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患者临床表现典型,与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相符。

诊断方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再结合相关基因检测的结果,最终确诊为线粒体糖尿病。

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存在线粒体DNA的突变,进一步支持了临床诊断。

患者的诊断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内分泌科、遗传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心脏科等,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治疗方面,线粒体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患者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需要进行视力和听力康复训练,以减轻耳聋和视力下降对生活的影响。

对于心脏功能受累的患者,需要定期心脏功能评估并给予相应治疗。

由于线粒体糖尿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

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发展趋势、对治疗的反应等。

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和家人了解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帮助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殊类型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

引言概述:特殊类型糖尿病指的是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的糖尿病。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能量的主要生产场所,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成人,与常见的Ⅰ型和Ⅱ型糖尿病表现不同。

本文将详细探讨线粒体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病因1.线粒体遗传突变:线粒体糖尿病主要由线粒体DNA的遗传突变引起,常以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

2.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缺陷是线粒体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例如线粒体呼吸链的障碍会影响葡萄糖酸化和ATP产生。

3.线粒体DNA复制缺陷:线粒体DNA复制缺陷会导致线粒体DNA含量减少,进而影响线粒体功能。

二、临床表现1.早起表现:线粒体糖尿病常在婴幼儿期或青少年期发病,最早的表现是生长迟缓、发育迟缓和肌肉松弛。

2.运动耐力差:患者运动耐力显著降低,常在运动中出现疲劳、呼吸急促等症状。

3.多系统受累:线粒体糖尿病除了糖尿病外,还可累及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等。

4.代谢性紊乱:患者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蓄积、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

三、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对于早发型糖尿病患者,结合家族史进行初步判断。

2.血液和尿液检查:通过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液中的葡萄糖和酮体等指标,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

3.线粒体功能及基因检测:通过测定线粒体功能指标和基因突变,可以得出线粒体糖尿病的确诊。

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常规的降糖治疗可能无效,可考虑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营养干预: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补充对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应遵循低糖、高蛋白、适量脂肪的原则。

3.医疗干预:针对多系统受累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医疗干预,如酸碱平衡调节、心脏功能支持等。

五、预后1.预后不良因素:线粒体糖尿病的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如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管理水平等。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妊娠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妊娠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常伴随着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严重影响。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之一,具有独立遗传物质及遗传体系。

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导致ATP的合成减少,活性氧产生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包括糖尿病或可能导致妊娠糖尿病。

该文就线粒体DNA基因的相关突变位点与妊娠糖尿病关系进行综述。

标签:妊娠糖尿病;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母系遗传妊娠糖尿病的定义: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和普通糖尿病一样,受地理、时间、种族和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1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妊娠中期开始,胎盘类固醇激素和肽类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和绒毛膜生长激素会线性升高,这些激素会阻碍母体胰岛素的作用,产生胰岛素抵抗,孕期需要的胰岛素是平时的2~3倍。

在怀孕6~9个月时,24 h的平均胰岛素水平要比非孕状态时高出50%。

如果孕妇的身体不能应付额外的胰岛素需要,就会导致妊娠糖尿病。

2 线粒体功能与糖尿病的关系线粒体是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之一,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糖类、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合成三磷酸腺苷,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源,具有独立遗传物质及遗传体系。

线粒体拥有自己的DNA,人线粒体DNA(mtDNA)呈双环结构,长16 569 bp,含37个基因,编码22种tRNA、2种rRNA及13种多肽。

卵母细胞是人体含线粒体最多的细胞,超过10万个,受精卵及早期胚胎的线粒体大部分来自卵母细胞。

因此线粒体DNA遗传方式主要为母系遗传。

线粒体疾病可以由mtDNA突变引起,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导致ATP的合成减少,活性氧产生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病、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病及肿瘤等。

线粒体DNA在疾病中的作用

线粒体DNA在疾病中的作用

线粒体DNA在疾病中的作用随着人类对基因组的深度研究,我们逐渐发现,线粒体DNA 在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段基因序列,主要负责细胞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ATP合成。

但是,线粒体DNA中的突变也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可能会引发多个系统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等多个方面。

例如,线粒体DNA的突变可以导致线粒体病,这种病在遗传性疾病中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心脏疾病、失聪等多种症状。

此外,线粒体DNA的突变还可能引发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线粒体DNA的遗传方式是通过母亲传递给儿女的。

由于线粒体DNA存在于卵细胞中(精子中的线粒体DNA数量很有限),所以只有母亲能遗传给下一代。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疾病只有由母亲遗传给子女。

线粒体DNA的突变不仅会引起疾病,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

例如,若线粒体DNA突变影响到能量代谢的过程,那么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听力下降、肌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研究发现,线粒体DNA在某些疾病中的作用可能不止于遗传因素,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环境污染、辐射等外部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线粒体DNA的突变发生。

此外,生活习惯的改变,例如饮食和锻炼等,也可能影响线粒体DNA的稳定性。

现在,研究者正在寻找线粒体DNA突变的治疗方法。

其中一种疗法是将健康的线粒体DNA注入到受感染的细胞中,以替代遗传病患者中受感染的线粒体DNA。

另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干预来修复线粒体DNA缺陷。

这些疗法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线粒体DNA在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我们相信在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未来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线粒体DNA ND4基因12026(A→G)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线粒体DNA ND4基因12026(A→G)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中 1 06 —G点突变者 1 例 22A 1 (.4 , 2 5例对照者 中携带该突 变者 6 31 %) 2 例 (.7 ,突变发生率在两组 间 26 %)
() 昆明 医学院 生物化 学教研 室 ,云南 昆明 60 3 ;2 中科 院昆 明动物研 究所 , 云 南 昆 明 1 50 1 )
[ s at Abt c] r Obe te T xl eh e tnhpbtenmic0dil N ( tN ) 0n m ttn icj 0 p0 erli si e e t hn r A mD A pit ua0 v e rt a0 w 0 aD i
o l 0 6 ( / ) a dtp i ee elu ( 2 M) nY n a epe r n rcs ,mpda ds l f 2 A G n e2da t m lts T D i u n np ol. 0f dapei 2 y b s i i e i n mpe i
昆 明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 ( :33 —1 4 /R 5 09
J u a o n n dc l lVri 0 m l fKu mig Me i l es y aUi t
i t 穗罄 ≈ 嚣 《 譬甍g 甏甏

线粒体 DNA ND4基 因 1 O 6 ( 2 2 A G)点突变与 2型糖尿病 相 关性 研 究
C i e p t n swi y e 2 d a e e n 2 o d a ei 0 t d vd aswi o t a l itr f i b t s h n s ai t t tp ib ts a d 2 5 n n i h t c n ml n ii u l t u mi h s y0 a ee . e h c i h f y 0 d

线粒体DNA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

线粒体DNA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

线粒体DNA 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汤冬玲李栋文重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 、基因测序技术,对175例老年T2DM 患者和20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老年对照组进行检测。

结果MIND13316(G →A )、MTTL13243(A →G )、MIND13394(T →C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和MIND25178(T →C )变异率分别为3.26%、2.72%、1.71%、4%、34.9%;对照组检出3316(G →A )突变2例(0.99%)、41645例(0.99%)、5718(T →C )变异64例(32.3%),未检出3394、4216的点突变;两组间3394(T →C )变异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T2DM 组5178A 基因型血清TC 水平低于5178C 基因型(P <0.05),但TG 、LDL-C 、HDL-C 、apoA 、apoB 、Lp (a )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3394(T →C )与老年T2DM 患者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5178(T →C )变异与湖北地区老年汉族人T2DM 的脂代谢相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线粒体DNA ;变异;遗传易感性〔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48-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02Assoc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ANG Dong-Ling ,LI Dong ,WEN Chong-Yua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Hubei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T2DM )in Hubei.Methods 175cases with T2DM and 200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were recruited.PCR-RFLP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variant of mtDNA ,including MIND13316(G →A ),MIND13394(T →C ),MTTL13243(A →G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and MIND25178(T →C ).Results The mutation rate of mtDNA G3316A ,T3394C ,A14693G was 3.26%,2.72%and 1.71%respectively in T2DM group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int mutations of T3394C and A4216G were not detected but two subjects with 3316(G →A )were found (0.99%).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mutation rate of 3394T →C (P <0.05).The prevalence of 5178variant among T2D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s (36.9%vs 26.6%,P =0.03).Moreover ,the T2DM patients with 5178variant showed lower cholesterin level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16189variant.Conclusions The mutations of T3394C may contribut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T2DM.The T16189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isk factor of diabetes.【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 ;Genetic predispositio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21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CDB194);湖北省卫生厅青年人才基金(QJX2010-15);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302275184)第一作者:汤冬玲(1978-),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研究。

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二)2024

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二)2024

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二)引言概述: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线粒体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胰岛细胞的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糖尿病。

本文将介绍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从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运动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 饮食管理1.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血糖水平。

2. 避免摄入过量的脂肪,以减轻胰岛细胞负担。

3. 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4. 控制食物摄入的时间和频率,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

5. 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

二. 药物治疗1. 使用胰岛素注射,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2. 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细胞的敏感性。

3. 应用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可减少线粒体损伤。

4. 使用线粒体增强剂,如辅酶Q10、L-卡尼汀等,有助于改善线粒体功能。

三. 运动方案1.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促进体内葡萄糖利用和胰岛素敏感性。

2.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引发低血糖。

3. 配合饮食调整,合理补充能量和营养。

4. 定期进行运动评估,调整运动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 康复辅助疗法1. 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2. 接受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肌肉功能。

3. 加入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支持。

五. 患者教育与预防1. 提供相关疾病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2. 强调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3.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如做好血糖监测和记录。

4. 强调遗传咨询的必要性,引导患者了解疾病传播风险和家族计划等。

总结: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运动方案等。

此外,康复辅助疗法和患者教育与预防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可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 ( C 对无血缘关 系的 2 5例 T D 患者 和 10名正 常对照者 的外周 血 D A进行 P R P R) 2 2M 9 N C 线 粒体 D A T 3 4 N 3 9 C突变 可能与本 地区汉族 人群
扩增并 直 接 测 序确 证。结 果 糖 尿 病 患 者 组 中检 出 T 34 39 C突 变 8例 ( . 6 , 常 对 照 组 检 出 1名 3 5 %) 正
2型 糖 尿 病 (y e2 da e sm lts T D t ibt e i , 2 M) p e lu
是遗 传 和环境 等 多种 因素 引起 的以慢性 高血 糖 为 特 征 的代谢 紊 乱 性疾 病 。 目前 , 已发 现 多 种 基 因 异 常所 致 的单 基 因突 变糖 尿病 , 中 以线 粒 体基 其 因突变 糖尿病 为最多 见 。线 粒体 是细 胞 内储 存 和 供 给 能量 的场所 , 细胞 生 命 活动 所 需 能量 的 9 % 0 来 自线粒 体 。 由于 线 粒 体 氧 化 磷 酸 化 在 胰 岛 B 细胞 分泌胰 岛 素过 程 中起 重要 作 用 , 粒 体 基 因 线
( .3 )2组 间 比较 差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0 0 ) 05% , P< .5 。结论
T D 的发 生 有 关 。 2M
关键 词 : 线粒体 N 1基因 ; D 2型糖 尿病 ; 因突变 基
As o i t n b t e 3 9 C o n s ca i ewe n T 3 4 p i t mu a i n i h i c o d i l DNA o t to n t e m t h n ra o ND1 e e a d t p i b t s g n n y e 2 d a e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变的mtDNA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 引起某种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异常,这称为 阈值效应。 能引起特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突变 mtDNA的最少数量称阈值。 女性携带者的细胞内突变的mtDNA未达 到阈值而未发病,但仍可以通过mtDNA 突变体向下代传递。
线粒体DNA的遗传-----阈值效应


Βιβλιοθήκη A3243G突变糖尿病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损进 展较快,所以确诊后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因为患者的葡萄糖有氧氧化减少而无氧酵解相 对增强,乳酸生成增多,所以本病患者不宜应 用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及进行持续或剧烈运动。 患者是否适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尚无定论。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


泛醌(辅酶Q10)参与呼吸链复合体I和复合体 II的电子传递,并通过黄素相关脱氢酶将脂肪酸 及支链氨基酸氧化生成的电子传递给复合体III 。近年曾应用辅酶Q10治疗本病。 避免应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如四环素、氯 霉素、苯妥因钠、苯巴比妥、丙戊酸、核苷同 类物逆转录酶抑制剂等以及易致听力损害的药 物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诊断




对具有下列一种尤其是多种情况者应疑及线粒体基因突 变糖尿病: 在家系内糖尿病的传递符合母系遗传。 起病早伴病程中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明显进行性减低或 尚伴体质指数低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的糖尿病者。 伴神经性耳聋的糖尿病者。 伴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表现、心肌病、视网膜色素变 性、眼外肌麻痹或乳酸性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或家族中 有上述表现者。 对疑似者首先应作tRNALeu(UUR)A3243G突变检测。如为 阴性结果尤其是有上述多种情况者,尚应作其他线粒体 DNA突变检查。
mtDNA突变糖尿病----A3243G
改变了tRNAleu基因的结构,并使该基因下游紧密结合的转录终止 子失活,因此降低转录活性并改变线粒体rRNA和mRNA转录的比例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患病率



本病患者的家系成员中,尤其是年青非糖尿病者中可存在本病突变 ,即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 以临床表现为2型糖尿病者中最多。 在随机选择的2型糖尿病者中,本病患病率自0%~0.90%,但在有 糖尿病家族史患者中可达2.6%,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且起病年龄早 者则可达3.3%,而2型糖尿病伴耳聋者可达10%以上。 并非所有的A3243G突变者均有糖尿病。在确认为A3243G突变患者 中38.3%(31/81例)有糖尿病。
线粒体的致病单基因突变糖尿病
线粒体DNA为致病基因的糖尿病特点: ①突变呈杂胞质性 绝大多数致糖尿病的线粒体 单基因突变病呈杂胞质性。 ②在对照群体中不存在此种突变。 ③在家系内突变与糖尿病呈共同分离(年青家 系成员或仅有其他线粒体综合征者为例外)。 ④突变引起明显功能异常。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




①血浆C肽 对照组在3年内胰高糖素兴奋后血C肽水平逐渐降低而 治疗组兴奋后C肽水平逐渐增高。在治疗2年及3年时,两组间C肽 水平有明显差异。 ②24小时尿C肽 对照组24小时尿C肽水平在3年时明显低于治疗前 ,而治疗组尿C肽水平在3年时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样,在治疗2年 及3年时,组间C肽水平有明显差异。 ③运动后血乳酸水平 治疗组运动后血乳酸水平逐渐下降,治疗3 年时运动后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在观察期间运 动后血乳酸水平无显著变化。在治疗1、2及3年时,治疗组运动后 血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④纯音听力 观察期间对照组听力逐渐恶化,恶化速度为每年听力 降低2.2~3.1分贝,在第2年及3年时对照组听力恶化明显高于治疗 组。 以上结果提示辅酶Q10对线粒体A3243G突变糖尿病有效,但尚需 较严格的临床治疗试验确认。
疾病特点------其他系统表现




家系成员间的临床表现可不一致,总结45个糖尿病及/或 耳聋家系共1990例患者中,仅呈糖尿病及耳聋者占48% ,仅糖尿病者21%,仅耳聋者15%,有糖尿病及耳聋外 尚有其他神经系表现包括MELAS综合征者占13%。 神经系统 患者可有偏头痛、抑郁、认知障碍、双侧基 底节钙化及脑萎缩。 心脏 可有左心室肥厚、心脏植物神经病变、传导障碍 及心力衰竭。 眼 非典型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呈黄斑视网膜营养不良 。视网膜色素病变呈颗粒状“胡椒与盐”外观,位于黄 斑区及视盘周围。
线粒体DNA的遗传-----细胞杂胞质性



纯质(homoplasmy) :在一个细胞或组织中 ,所有的线粒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或者全 都是野生型,或者都是同样一个基因突变 杂质(heteroplasmy):一个细胞或组织中同 时具有突变型和野生型线粒体DNA,也称为异 质。 线粒体的异质性是普遍存在的。 突变型和野生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在不同个体 、在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中是不同的。
疾病特点------神经性耳聋


5%线粒体DNA A3243G突变糖尿病者有听力障碍,累 及高频域(大于5kHZ),后期亦可累及低频听力。 听力障碍程度不一,轻至不被注意或察觉。 听力障碍与糖尿病发病时间关系不一,通常早于糖尿病 发病,但有时可晚于糖尿病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听 力障碍虽是本病一个重要标志,但本病患者可在相当长 病程中临床上仅表现为糖尿病。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患病率
疾病特点------母系遗传

家系内女性基因突变者的子女均可能传得此突变基因而 得病,而男性基因突变者的子女不可能得病。因此,患 者的同胞,无论男女均可能是患者,且患者母方的亲属 亦常可能是患者。
疾病特点------糖尿病




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似2型糖尿病,但不典型 起病 起病较早,40岁前多见,85%突变携带者在70岁以前会发 生糖尿病,家系内下代发病有提早倾向。20%患者呈急性起病 体重 患者体重低且肌肉组织少,BMI可小于20,少见肥胖者。 治疗情况 病初用磺脲类药物甚至单用饮食调节即可。但在病程中 常出现磺脲类继发失效,在糖尿病确诊后2年内常需改用胰岛素治 疗。 胰岛β细胞 葡萄糖感知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并随病程延长而日 益明显。有限的胰腺病理检查见到胰岛β细胞明显减少。 周围胰岛素作用 通常无胰岛素抵抗。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通常为阴性。 综上所述,患者临床上呈现从2型糖尿病向1型糖尿病表现移行的 过程,其基础是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减损。
线粒体DNA的遗传-----母系遗传

母亲将她的mtDNA传给她的所有子女,她 的女儿又将其mtDNA传给下一代。
线粒体DNA的遗传-----母系遗传
•有性生殖中的受精方式:精子的线粒体集中于尾部,受精过程中, 仅精子头部与卵细胞融合成合子。精子提供的只是核DNA,受精卵中 的细胞质全部来自卵子。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




1988年,研究者确认了线粒体ND4基因G11778A突变 致Leber遗传性视网膜神经病 大部分是由ATP阈度高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眼、骨骼肌 、及心肌等组织不同组合而成,有时统称之为 OXPHOS病 1992年, van den Ouweland等及Ballinger等分别报道 由于tRNA tRNA Leu(UUR)基因突变及线粒体 DNA大段缺 失引起的仅呈糖尿病及耳聋家系 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 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MIDD)
疾病特点------其他系统表现



骨骼肌肌病 多见,通常累及近端肌,有肌无力及运动 诱发肌痉挛。检查可见血乳酸水平增高或在运动负荷后 血乳酸水平回复延迟,亦可有血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如 进行肌肉活检作OXPHOS酶活性组织化学检查,则常 见亚临床肌病,电镜可示肌纤维病变如破红肌纤维病变 肾脏 蛋白尿常见,可见终末期肾衰竭。较特殊的肾病 变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其他 已报道本病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呈矮小伴生 长激素释放激素不足。此外,患者易发生自发性流产



外环为重链,富含鸟嘌 呤;内环为轻链,富含 胞嘧啶 具有37个基因,分别编 码13种蛋白质,22种 tRNA和2种rRNA。这 13种蛋白质都是呼吸链 复合体的亚单位。 每个线粒体通常含有2 -10个拷贝的mtDNA
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




mtDNA中基因排列紧凑,任何突变都可能会影响 到其基因组内的重要区域。 mtDNA是裸露的分子,不受组蛋白的保护,易受 环境影响。 mtDNA位于线粒体内膜附近,直接暴露于呼吸链 代谢产生的超氧离子和电子传递产生的羟自由基 中,极易受氧化损伤。 mtDNA复制频率较高,复制时不对称,同时缺乏 有效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其他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发病机制




细胞葡萄糖分解率明显增高(较野生线粒体融合细胞增加2.8 倍),但是葡萄糖氧化率明显降低(较野生线粒体融合细胞减 少83%),而葡萄糖无氧酵解增高以致乳酸生成增多(2.5倍 )。 葡萄糖有氧氧化率降低以致NADH生成明显减少(-56%)伴 ATP生成明显减少。 线粒体Ca++保存能力降低,致细胞质Ca++负荷增高(1.4倍 )。 在缺乏葡萄糖的条件下,细胞内ROS含量增高(2.6倍) 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DNA A3243G突变可能引起细胞内葡萄糖 氧化产能明显障碍,其在胰岛β细胞的后果将是葡萄糖感知胰 岛素分泌过程受损。此外,线粒体损伤致胞质Ca++含量增加 可促进β细胞凋亡。
线粒体DNA的遗传-----遗传瓶颈

一个人的卵母细胞中大约含有100000个线粒体 ,但当卵母细胞成熟时,绝大多数线粒体会丧 失,最终数目可能会少于10个,最多不会超过 100个。线粒体数目从100000个锐减至少于 100个的过程称为遗传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