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2020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代谢性疾病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代谢性疾病在人类的身体内,线粒体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它主要负责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同时还起着维持细胞内稳态、调控离子摆动的作用。
因此,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往往也是引发许多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脂肪肝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通常都与身体代谢过程的失调有关。
而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就是影响身体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线粒体功能异常表现为线粒体数量下降、质量和形态的改变,导致身体各种代谢过程的严重紊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呢?线粒体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
其中,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饮食习惯、运动、吸烟等,这些都会 directlyly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导致线粒体受损并失去正常功能。
例如,长期的高脂饮食会使得人体内胰岛素受到严重干扰,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同时,过量摄入脂肪还会直接影响线粒体的构建,轻则影响能量生成,重则直接破坏线粒体的完整性。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工业化社会中,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无处不在。
大量的毒素、重金属和化学物质会污染空气、水源和食品,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咀嚼、吞咽、吸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内,最终直接影响细胞内的线粒体。
此外,遗传因素也对线粒体功能造成重大影响。
一些与线粒体DNA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比如mitofusin 2 (MFN2) 和optineurin (OPTN) 等,都可导致线粒体内的能量生成和离子转移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与治疗线粒体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呢?首先,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和戒烟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缓线粒体功能异常所引发的代谢性疾病。
此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环境资源,避免吸入、食入和接触各种污染物也是必要的。
其次,传统的中药治疗也可以对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一定的效果。
线粒体病名词解释

线粒体病名词解释线粒体病是一类常见的遗传病,它们是由线粒体遗传物质或基因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是一种细胞内细胞器,它负责细胞内同化和分解物质,以提供能量。
这些病症可能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并且可以大多数患者都损害致命。
一般来说,线粒体病是一类常见的遗传疾病,可以归类为非常少数的家族遗传疾病,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可能的残疾。
线粒体病的症状也可能根据疾病的种类而有很大不同,并且疾病的治疗方式也会因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线粒体衰老现象 (mitochondrial aging), 也称为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是指线粒体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种症状。
线粒体衰老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如疲劳、嗜睡、认知障碍、疼痛和神经系统紊乱等。
此外,线粒体病也可以引发多系统破坏,如心肌病、眼病、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线粒体病还可能与一些其他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特发性肝病等,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线粒体紊乱的影响。
因此,建立正确的线粒体健康概念,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病一般可以根据症状和遗传背景进行诊断,例如病史和家族史,但检查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会进行一些检查,如血液检查、肌酐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诊断疾病,而基因检查和线粒体检查也可以检测出病因。
线粒体病的治疗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患者会接受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
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接受基因治疗或细胞治疗,以及机器人技术和外科技术等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线粒体病的治疗还包括一些其他因素,如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等,这些可以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更多的机会去改善病情。
总的来说,线粒体病是一类常见的遗传病,它的症状和疾病的治疗方式也会因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线粒体病的检测、治疗和预防,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线粒体tRNA Lys基因突变筛查

20 0 7年 2 月第 2 卷第 1 — hn nor o M t t er r 2 0 t o 2 , o 3 魍 C i J —de nl e b bu y 07 l 3 N .1 E i a F a V
・
6 ・ 7
・临 床 研 究 ・
2 实验方法 : . 采用 K m oa a ek 等 介绍 的方法 扩增 线 粒 体 D A80 - 2 片段 , N 7 41 2 8 用直接 测序方法检 测 89 、34 86 2684 、33位
点突变。 二、 结果
84 34位 点 A. G(R A" 34 G) 86 + tN  ̄84A 或 33位 点 G A
SxhPepesHopt1 h n h iJa tn nvri it o l si .S g a ioo g U iesy,S a g i 0 2 3,C ia a a t hn h 03 a 2 hn
C re o d r a t o :W U S n - u o rs n / g u h r p i o g h a
中 国人 家族 性糖 尿病 人 群 中线粒 体 tN 基 因突 变筛 查 R A
王遂 军 吴松 华 郑 泰 山 杨震 陆惠娟 项坤 三
[1 l 线粒体赖氨酸基 因的三个 突变一tN 89A G tN 84 A G和 tN 86G  ̄ t ̄ R A 26 — , A 34 — R R A 33 - A
0 emi c o d ll rn frRNA ̄ g n eerltdt ah gn s fda eisi a a e e h eut s o d ft t h n r a s h o at e r e ew r eae op to e ei o ibtc nJp n s .T ersl h we ' s s
怎么会得糖尿病

怎么会得糖尿病因为遗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医学专家的关注。
根据糖尿病遗传理论的最新进展,以下几点都和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第一类是孟德尔遗传。
目前已知4种单基因变异可引起2型糖尿病:第一种是胰岛素基因突变。
由于密码区的点突变,导致胰岛素肽链上氨基酸密码的改变,产生氨基酸排列顺序异常的胰岛素分子,这样的胰岛素分子功能很差,就象工厂生产的次品一样。
第二种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因此在细胞膜上没有胰岛素作用的位点,也就发挥不了降糖作用。
第三种是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
现已发现该基因20余种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亚型,即成年发病型青少年糖尿病有关。
这种病人的细胞不能对葡萄糖进行有效代谢,因而在体内聚集。
第四种是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
其基因多态性亦与成年发病型青少年糖尿病有关。
第二类是非孟德尔遗传。
目前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属非孟德尔遗传,为多基因/多因子遗传疾病。
第三类是线粒体基因突变。
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进行发病前正确预测的一类糖尿病。
早几年,我国就已经在上海和广东等大城市建立了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糖尿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可以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在基因水平诊断2型糖尿病亚型,并且已经推广到基层医院开展诊断工作。
因为环境和习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易感外,还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各种环境因素中,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过度肥胖的危险在于,你的体重越重,你就需要越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水平血糖,你的胰岛素很可能会不够用,或由于超负荷运作而变得失去功能。
有一种向心性肥胖危险性更大,这是一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大于0.90的肥胖。
因为这种肥胖是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生,这种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指征。
还有一种逐渐流行的都市化生活方式,使你更易患糖尿病。
比如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偏高,而碳水化合物(米、面等)和纤维(蔬菜、水果等)含量偏低,以及体力活动太少等等。
线粒体基因5个位点与2型糖尿病早发的关联研究

线粒体基因5个位点与2型糖尿病早发的关联研究熊燏;周新;钱士匀;刘兵;杨艳;刘松梅【期刊名称】《中国糖尿病杂志》【年(卷),期】2008(16)10【摘要】用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对湖北省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02例发病年龄≤45岁2型糖尿病患者及104例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 tRNA Leu (UUR)基因及ND-1基因5个位点进行突变分析.实验组检出3714(A→G)突变2例,两组间仅nt3316(G→A)突变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推测该位点变异可能与某些核基因或环境因素协同与汉族人群中的线粒体糖尿病的早发及发展有关.【总页数】3页(P589-591)【作者】熊燏;周新;钱士匀;刘兵;杨艳;刘松梅【作者单位】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因诊断中心;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因诊断中心;海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因诊断中心;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 8个突变位点的研究 [J], 刘松梅;周新;李霞;郑芳;秦汉;蔡春林2.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基因遗传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J], 单连峰;李新;马建忠3.格特隐球菌核基因、交配型位点和线粒体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重组分析 [J], 冯晓博;凌波;付小花;王磊;廖万清;姚志荣4.赤峰地区早发家族性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资料的分析 [J], 南平平; 谷伟军; 白春英; 刘海菊; 王彦青; 张静怡; 闫志会5.赤峰地区早发家族性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资料的分析 [J], 南平平; 谷伟军; 白春英; 刘海菊; 王彦青; 张静怡; 闫志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基因MTATP6、MTATP8变异及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里型堕兰堕堡主兰笪堡苎MTATP8相连接(图2),且两者在表达时共转录【21郐291。
MTATP6,MTATP8编码的ATP合酶亚基6和8(ATPase6和ATPase8)是ATP合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亚基6是构成质子转运通道所必需的亚基,而线粒体内膜的跨膜质子电动势是能量代谢的驱动力和调节剂。
因此。
若该亚基发生改变,则有可能影响能量代谢;2)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的基因较多,其中线粒体基因也是重要的部分,mtDNA突变的致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分泌障碍相关,而B细胞胰岛素分泌是ATP依赖的,ATP合成障碍与胰岛素分泌障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3)研究8)j[30.311,MTATP6和MTATP8进化中的变异率在13个线粒体编码基因中仅次于高变区和MTND4,其中MTATP6较MTATP8更高,这些多态性变异位点与T2DM有何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上确诊为T2DM的患者线粒体基因MTATP6,MTATP8的分析,旨在发现T2DM患者MTATP6、MTATP8变异情况,以期从分子水平研究该基因片段变异与T2DM的相关性。
图1ATP台酶(ATPsynthase)空问构象示意图图中跨膜亚基6、8分别为ATPase6和ATPase8蛋白9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图2线粒体基因组图示(来源于www.mitomap.org)10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PCR产物电泳结果结果1.1引物1扩增片段电泳图谱Ml2345670910M:lOObpDNALadderMarkerI~10:T2DM患者DNAPCR扩增产物(901bp)1.2引物2扩增片段电泳图谱Ml234567S9姐M:lOObpDNALadderMarkerI~10:T2DM患者DNAPcR扩增产物(777bp)1.3引物3扩增片段电泳图谱M123456M:DNAMarkerDL2000l~5;有异质性变异样本的PCR扩增产物(281bp)6:正常对照样本DNA2.肘尉7P曾和脚=4卯6羞……….2.1MTATP8和MTATP6变异率比较向数据库SOSUI(http:/fop.nuap.nagoya-u.acjp/sosui/)、ESyPreA3DWebServer1.O(http://www.fundp.ac,bc/sciences/biologie/urbm/bioinfo/esypred/)提交ATPase6和ATPasc8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预测。
线粒体DNA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

线粒体DNA 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汤冬玲李栋文重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 、基因测序技术,对175例老年T2DM 患者和20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老年对照组进行检测。
结果MIND13316(G →A )、MTTL13243(A →G )、MIND13394(T →C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和MIND25178(T →C )变异率分别为3.26%、2.72%、1.71%、4%、34.9%;对照组检出3316(G →A )突变2例(0.99%)、41645例(0.99%)、5718(T →C )变异64例(32.3%),未检出3394、4216的点突变;两组间3394(T →C )变异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T2DM 组5178A 基因型血清TC 水平低于5178C 基因型(P <0.05),但TG 、LDL-C 、HDL-C 、apoA 、apoB 、Lp (a )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3394(T →C )与老年T2DM 患者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5178(T →C )变异与湖北地区老年汉族人T2DM 的脂代谢相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线粒体DNA ;变异;遗传易感性〔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48-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02Assoc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ANG Dong-Ling ,LI Dong ,WEN Chong-Yua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Hubei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T2DM )in Hubei.Methods 175cases with T2DM and 200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were recruited.PCR-RFLP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variant of mtDNA ,including MIND13316(G →A ),MIND13394(T →C ),MTTL13243(A →G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and MIND25178(T →C ).Results The mutation rate of mtDNA G3316A ,T3394C ,A14693G was 3.26%,2.72%and 1.71%respectively in T2DM group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int mutations of T3394C and A4216G were not detected but two subjects with 3316(G →A )were found (0.99%).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mutation rate of 3394T →C (P <0.05).The prevalence of 5178variant among T2D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s (36.9%vs 26.6%,P =0.03).Moreover ,the T2DM patients with 5178variant showed lower cholesterin level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16189variant.Conclusions The mutations of T3394C may contribut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T2DM.The T16189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isk factor of diabetes.【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 ;Genetic predispositio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21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CDB194);湖北省卫生厅青年人才基金(QJX2010-15);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302275184)第一作者:汤冬玲(1978-),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研究。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成分,起到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维持线粒体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对维持线粒体的健康形态与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该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认知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
糖尿病显著增加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风险[1 ]。
据报道,糖尿病使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1.25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增加1.43倍,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91倍[2 ]。
认知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年幼患者和年老患者中,影响前者的神经功能发育、加剧后者的失能,增加家庭照护的负担[3 ]。
因此,探究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机制有助于为防治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4 , 5 ]。
认知功能的基础是高度依赖能量的神经元的生存与活动。
同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代谢合作,如神经递质再摄取、氧化应激防御和能量底物传递也依赖于能量可用性。
线粒体不仅负责能量生成,同时也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控细胞内Ca 2+稳态、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对维持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中一种选择性自噬的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起到维持正常线粒体的数量与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6 ]。
线粒体自噬的异常是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因此,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