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蚯蚓等环节动物

合集下载

观察蚯蚓切片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切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蚯蚓切片,了解蚯蚓的内部结构。

2. 认识蚯蚓作为环节动物的特征,如体节、刚毛、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蚯蚓是环节动物,其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

通过切片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蚯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从而了解其生理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刀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生理盐水、镊子、滴管、解剖镜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切片机、实验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新鲜蚯蚓洗净,用生理盐水浸泡片刻。

(2)用解剖镜观察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分布情况。

(3)将蚯蚓固定在载玻片上,用刀片沿体节中线切开。

2. 切片:(1)将切好的蚯蚓切片放置在另一个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结构。

3. 染色:(1)用滴管将染色液滴在切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结构。

4. 观察与记录:(1)观察蚯蚓的体节、刚毛、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结构。

(2)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体节:蚯蚓的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由外皮、肌肉、刚毛和内脏等部分组成。

2. 刚毛:蚯蚓的体节上分布有刚毛,刚毛可以帮助蚯蚓在土壤中爬行。

3. 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4. 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成。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蚯蚓的生理活动。

5. 其他结构:蚯蚓的切片中还观察到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结构。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蚯蚓切片,我们了解了蚯蚓的内部结构,包括体节、刚毛、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这些结构特点与蚯蚓的生活习性相适应,使其能够适应在土壤中生活。

七、实验讨论1. 蚯蚓的刚毛在土壤中的运动中起到什么作用?2. 蚯蚓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3. 蚯蚓的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其生理活动的?八、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被刀片割伤。

蚯蚓解剖观察及其它环节动物

蚯蚓解剖观察及其它环节动物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环毛蚓的横切片,了解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蚯蚓横切片3.体腔体壁体腔膜与肠管的脏壁体腔膜之间形成一大空腔,称为真体腔。

4.2.肠壁肠管位中央,肠壁由黄色细胞(脏壁体腔膜)、纵肌、环肌和肠上皮构成。

肠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背面下凹成纵槽,称为盲道。

4.其他器官在肠的背方有背血管,腹方有腹血管和腹神经链,尚有位于腹神经链下的神经下血管,有时可见小肾管和隔膜。

其他器官在肠的背方有背血管,腹方有腹血管和腹神经链,尚有位于腹神经链下的神经下血管,有时可见小肾管和隔膜。

●1蚯蚓的体壁自外往内由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和体壁体腔膜构成。

角质膜薄而透明,由表皮的单层柱状细胞分泌而成;体壁上可见刚毛突出表皮层●2.肠壁肠管位中央,肠壁由黄色细胞(脏壁体腔膜)、纵肌、环肌和肠上皮构成。

肠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背面下凹成纵槽,称为盲道。

●3.体腔体壁体腔膜与肠管的脏壁体腔膜之间形成一大空腔,称为真体腔。

●4.其他器官在肠的背方有背血管,腹方有腹血管和腹神经链,尚有位于腹神经链下的神经下血管,有时可见小肾管和隔膜。

●蚯蚓1●形态结构用肉眼观察蚯蚓的体表发现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构成的.靠近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而且光滑,看去像一个粗大的指环,叫做环带.用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 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刚毛.刚毛跟蚯蚓的运动有关.●蚯蚓2●蚯蚓对人类的益处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 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因此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总结●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动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三软体、环节动物

动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三软体、环节动物

章鱼
章鱼属于头足纲,具有高度发达的 神经系统和灵活的触手,常用于研 究软体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系统。
鱿鱼
鱿鱼是头足纲的代表动物,具有高 度发达的喷射推进器和灵活的身体, 常用于研究软体动物的游动和捕食 行为。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等
蚯蚓
蚯蚓是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具 有分节的圆柱形身体和特殊的肌 肉结构,常用于研究环节动物的 生理和发育特点。
03
观察环节动物的头部和内脏器 官,了解其特征和差异,并比 较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头部和 内脏器官的特征。
动物分类实验
01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软体 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特征,进 行分类和鉴别。
02
学习并掌握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如取样、固定、染色等。
动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三软体、环节 动物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建议
01 实验目的
了解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特征
软体动物特征
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硬壳的动物,身体柔软且通常具有螺旋 形、管状、球形等形态。它们通常具有口和肛门两个开口,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器官结构简单。常见的软 体动物有蜗牛、章鱼、鱿鱼等。
关注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 将动物学研究与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于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整理,建议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整理,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注意报告的格式和规范。
对后续动物学实验提出展望
希望在后续的动物学实验中,能 够更加注重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 严谨性,提高实验的质量和可靠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蚯蚓是我们常见的小生物之一,它们生活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观察蚯蚓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我们准备了一些土壤和一些蚯蚓。

将土壤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中,然后轻轻地将蚯蚓放入土壤中。

我们留意到,蚯蚓在土壤中的动作非常灵活,它们会用身体前部的细小刺毛来刺激土壤,从而促使土壤松软。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蚯蚓的身体呈现出波浪状的收缩和舒展。

这是因为蚯蚓的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肌肉。

当蚯蚓的肌肉收缩时,身体向前移动,当肌肉舒展时,身体则向后伸展。

这种波浪状的运动帮助蚯蚓在土壤中前进。

我们还观察到蚯蚓的呼吸方式。

蚯蚓没有肺部,它们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当蚯蚓在土壤中挖掘时,它们的身体会变得湿润,这是因为蚯蚓通过皮肤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

这也是为什么蚯蚓在潮湿的土壤中生活更加活跃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蚯蚓的食物摄入方式。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会吃食物残渣、腐植质和细菌等。

当蚯蚓发现食物时,它们会用嘴巴将食物吸入消化道。

蚯蚓的消化道非常长,大约占据了它们身体的三分之一长度,这有助于蚯蚓更好地吸收养分。

除了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验,以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反应。

我们将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加入土壤中,然后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我们发现,当土壤变得酸性时,蚯蚓会变得不安,身体不断收缩。

而当土壤变得碱性时,蚯蚓则会变得较为舒适,继续进行挖掘和前进。

通过这次观察蚯蚓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土壤通气和保持湿润,还能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蚯蚓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蚯蚓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小生物,它们的行为和适应能力令人惊叹。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也更加意识到了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科学实验蚯蚓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蚯蚓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蚯蚓教案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培养幼儿对生物的兴趣和认识;2. 锻炼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所需材料1. 蚯蚓若干;2. 含有适量泥土的玻璃瓶;3. 蔬菜残渣或水果皮等蚯蚓的食物;4. 放大镜;5.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过程1. 准备工作将玻璃瓶分为上下两部分,瓶底部放入泥土,保持适量湿润,上部将用于放置观察蚯蚓。

2. 观察蚯蚓将蚯蚓放入玻璃瓶的上部,观察蚯蚓在泥土中的活动状态和行为表现,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的外貌特征。

3. 喂食蚯蚓在瓶中加入蔬菜残渣或水果皮等蚯蚓的食物,观察蚯蚓的取食行为。

4. 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自由发挥,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蚯蚓在实验中的表现。

四、实验总结1. 实验内容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让幼儿对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实验意义蚯蚓是常见的土壤动物,通过这次实验,不仅让幼儿们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反思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蚯蚓的生存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对幼儿们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延伸活动1. 植物生长实验可以让幼儿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

2. 动物饲养实验让幼儿们参与小动物的饲养,培养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

3. 团队合作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们学会协作与交流。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蚯蚓的生存环境和饲养条件;2. 加强对幼儿们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 注意实验材料的使用和储存,保持实验器材的整洁和安全。

七、教师评价通过这次实验,幼儿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让幼儿们对生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5-环节动物门实验

5-环节动物门实验
蛭纲:无疣足,一般没有刚毛,体节数目一定, 身体前后端具吸盘,如蚂蟥。
作业与思考
绘蚯蚓横切图。 剥离出蚯蚓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5
环节动物实验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教研室
Email:brandzhang@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和构造,掌握环节动 物门的主要特征。
进一步熟悉、掌握解剖蚯蚓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
材料与用具
蚯蚓、蚯蚓横切片、沙蚕疣足装片、 各环节动物浸制标本。
蜡盘、解剖器械、显微镜、解剖镜。
脑(咽上神经 节)、围咽神经 节、腹神经索。
5.排泄系统
取体壁上的绒毛状物置于载玻片上, 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体壁小肾管;小心地用剪刀剪下一部 分体节隔膜,用上述方法观察可看到漏 斗状的肾口。
6. 蚯蚓的横切片观察
体壁:可看到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及壁
体腔膜,有些切片还可以看到刚毛。
2. 循环系统:闭管式 背血管:消化管背面、红色。 腹血管:将消化管拨向一侧,可见略细于背血管
的腹血管。 心脏:围绕在砂囊前后的第Ⅶ、Ⅸ、Ⅻ、ⅩⅢ
节,连接背、腹血管。
3. 生殖系统:♀♂同体
♂:精巢囊、贮 精囊、输精管、 前列腺。
♀:卵巢、输卵 管、卵漏斗、受 精囊。
4 . 神经系统
脏壁(肠壁):脏体腔膜、肌肉层、肠上皮。体腔:壁体腔膜和脏体腔Fra bibliotek之间包围着的空腔就
是真体腔。在真体腔中,有背血管、腹血管、神 经索、神经下血管和肠系膜。
7.疣足的观察
示范标本
多毛纲:能自由游动,头部发达,咽能翻出, 咽端具颚,全部体节具疣足。如沙蚕、背鳞沙 蚕、日本沙蚕。管居,头部退化,咽无颚,不 能伸出,后部疣足常退化。如毛翼虫(磷沙 蚕)、龙介虫。

解剖蚯蚓实验报告

解剖蚯蚓实验报告

解剖蚯蚓试验报告篇一:蚯蚓解剖试验预习报告试验五环毛蚓及其他环节动物预习报告小组成员:卢俊萌、叶伟青、易雅健一、标本处理对培育的蚯蚓,如需要制作标本,留待将来观看内部构造,可以作成浸制标本。

标本制作要经过停食、麻醉、固定和保存4 个步骤。

1.停食将蚯蚓自培育箱中取出,用水冲洗干净,放在垫有湿草纸的玻璃缸中,停食两天,使它的肠中泥土排尽。

然后喂给碎的湿草纸5~7 天,填充肠管,以利于将来观看肠管的形态。

2.麻醉将上述蚯蚓转入搪瓷盘内,同时放入肯定量的清水,再渐渐滴入95%酒精,直到使盘中的清水变成10%的酒精溶液为止〔事先应量得搪瓷盘中的水量,按比例参加肯定量的酒精〕。

两个小时以后,蚯蚓背孔分泌出大量粘液,说明已经麻醉死亡。

3.固定取已经麻醉的蚯蚓,平放解剖盘中,从它身体后端侧面,用注射器向体内注射固定液,直到使蚯蚓的身体呈饱满状态为止。

4.保存将注射后的蚯蚓,平放在纱布上,大约每20~30 条裹成一卷,使其直立在标本瓶中,然后参加上述固定液,便可长期保存。

要留意每条蚯蚓的身体肯定要平直,不能发生扭曲现象,否则将来解剖时就会背腹难辨,给解剖工作带来困难。

二、观看内容及识别〔一〕外形观看1.体色体色呈暗红或灰黑,反面因有大量色素故色深,腹面色浅.背部有明显的深色背中线,腹部颜色较浅。

2.外形蚯蚓呈圆筒形,由很多环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的凹槽称节间,在每一环节上的小沟称体环沟。

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终几节无刚毛外,各环中间都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

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

3.前端围口节、口前叶和口:围口节为前端第一节,松软,可伸缩.口位于围口节前端中心,横裂状。

口前叶为围口节背侧向前伸出的一肉质唇状突起,能伸缩,当其布满体液而饱满时,有探究和挖土功能。

生殖带:占据14~16 体节处的棕色指环状物,稍隆起,色较深.生殖带所在的各节间界限不清.可依据生殖带推断蚯蚓前后端。

4.后端肛门,在最末节的一纵裂状小孔。

蚯蚓解剖(环节动物门)

蚯蚓解剖(环节动物门)

实验五蚯蚓解剖(环节动物门)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真体腔形成,以及器官系统发达等特征。

学习蚯蚓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培养皿、大头针、解剖针。

三.实验材料蚯蚓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条,置于蜡盘中,先观察其外部形态。

先分清前后、背腹,前端第一节为围口节,口在围口节的前端,肛门开口于最后一节。

背面较腹面色深。

每一体节中部生有1圈短刚毛,相邻两圈刚毛之间为节间。

第14-16节为生殖环带,环带上无刚毛。

环带第1节(第14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

第18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开口在一乳突上。

在6/7,7/8,8/9三个节间的腹面两侧有2-3对受精囊孔。

从12-13节间开始,每节间背面有一背孔(很小)。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左手拿住蚯蚓,用中指和食指夹住前端,拇指和无名指夹住后端,背面向上、伸直,用右手持剪刀,从后两指夹持的部位插入剪刀尖(要浅),向前剪开体壁。

然后用大头针划开体壁与肠管之间的隔膜联系,并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最后加清水淹没虫体。

1.消化系统:为体腔中央的一条直管。

从前向后依次为:(1)口腔管(位于1-3节),构成口腔外壁。

(2)咽(位于4-5节),为一膨大的梨形囊,富含肌肉(硬),有虹吸食物能力。

(3)食道(位于6-8节),是一段细管(裹有肌肉不易看清)。

(4)嗉囊:食道后的膨大部分,有贮藏食物的功能(不明显)。

(4)砂囊(位于9-10节),是一球状膨大的囊,富含肌肉(硬、大、色浅),有磨碎食物的作用。

(5)胃(11-14节)是一段细长的管,被储精囊所包围(不易看清)。

(6)肠(第15节至肛门),肠壁很薄(很粗)。

(7)盲肠(位于第26节),一对,向前伸出(明显)。

2.循环系统: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其血管为紫黑色。

(1)背血管:紧贴消化管的背中线上(从肠道上看),血液从后向前流动。

(2)心脏:四对环状血管,分别位于7、9、12、13节内(因种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 蚯蚓及其他环节动物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蚯蚓(参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认识环节动物门的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1.参环毛蚓的活个体或浸制标本、蚯蚓横切片。

2.沙蚕头部和疣足装片。

3.其他环节动物的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剪、眼科剪、各种镊子、解剖针、蜡盘、大头针、50%和95%酒精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参环毛蚓外形观察参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数约为120-169节,体节之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在生殖季节形成棕红色隆肿的生殖环带(图6-1)。

前端口位于围口节(第1节)的前端,环绕口的周围有一可伸缩蠕动的肉质环,称为口前叶。

后端肛门纵裂,在身体最后端。

背面为颜色较深的一面。

从第11节开始,每节的节间沟近背中线处均有一背孔,体液可以从背孔向外射出(吸取95%酒精滴于虫体背面可见)。

腹面为颜色较淡的一面。

在7-8、8-9节之间的腹面两侧,有两对受精囊孔。

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的腹面中央,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8节腹面两侧。

(二)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解剖观察先将蚯蚓放入50%酒精中麻醉处理,待虫体受刺激而无反应后将它伸直,并用大头针将两端固定在蜡盘上,背面朝上。

用眼科剪从身体中部背中线略偏右处自后向前剪开体壁(注意剪刀尖稍向上挑剪,以免剪伤内脏)(图6-2)。

从各体节的节间沟内可以见到明显的隔膜,把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体腔内充满黄色的体腔液。

用左手持镊子夹住体壁,右手持剪刀紧贴体壁切断隔膜,使体壁与肠壁分离,再用大头针每隔8-10个体节以45º斜插固定,然后加水在解剖盘内浸没虫体,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

1.消化系统 剖开蚯蚓,可见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消化管(图6-3)。

口腔 位于第1-2节;咽 位于第2-5节,肌肉发达,较膨大;食道 细长,位于第6-7节;嗉囊 稍膨大,位于第7-8节;砂囊 位于第9-10节,为富于肌肉的球状构造,能磨碎食物;胃(小肠) 细长,富含腺体,位于第11-14节;肠(大肠) 比小肠粗大,自第15节起至身体后端的肛门。

在肠的背面有陷入肠腔的皱褶称为盲道,可以增加大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在第26节处,由肠的两侧向前伸出1对锥状的盲肠,能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图6-1 参环毛蚓蚯蚓的外部形态 图6-2蚯蚓的解剖(自江静波等)A .前端腹面;B .后端背面。

(自江静波)2.循环系统 为消化管背腹面和前部两侧呈红色的管状结构(图6-4)。

背血管 1条,纵贯消化管的背方;腹血管 1条,纵贯消化管的腹面(用镊子把大肠向一侧拨转可见);心脏 为连接背腹血管之间的4对环血管,位于7、9、12、13体节,环血管较粗大,且能有节奏地跳动;神经下血管 1条,纵走于腹神经索链的腹面;食道侧血管 2条,位于消化管前端两侧,在第14节处汇合连接神经下血管。

3.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

生殖器官主要位于体前第7-14节内(图6-5)。

(1)雄性器官贮精囊 2对,位于第11、12节,附着在腹面的体壁上,其背叶由两侧向上包围消化管;精巢囊 2对,位于第10、11节的腹壁上(贮精囊的前方),每一精巢囊包埋有1个精巢和1个精漏斗,第10节的精巢与第11节的贮精囊相通,而第11节的精巢与第12节的贮精囊相通,和精巢连接的精漏斗分别发出2对输精管汇合为1对,通至图6-3 参环毛蚓的消化系统1.咽;2.砂囊;3.肠;4.纳精囊;5.精巢囊;6.精巢;7.储精囊;8.输精管;9.卵巢及输卵管;10.心脏;11.背血管;12.前列腺;13.性腺;14.血腺;15.盲肠。

(自江静波等)图6-4 环毛蚓的循环系统1-16.顺序示节数;A 、B .背血管及背肠血管;C .胃上血管;D .食管侧血管;E .腹血管及其体壁支;F .神经下血管及其体壁支;G .砂囊;H .咽。

(自刘凌云等稍修改)第18节的雄性生殖孔;前列腺 1对,位于第17-19节(雄孔周围),呈黄色菜花状。

(2)雌性器官:卵巢 1对,由呈小指状的卵巢管组成,位于第13节,附着在前方隔膜的后面。

在靠图6-5环蚯蚓的生殖系统(自刘凌云等)图6-6 蚯蚓的神经系统(自刘凌云等)近后方隔膜处有1对卵漏斗,呈喇叭状;输卵管 1对,接于卵漏斗后面,穿过隔膜在第14节腹面中央会合通至雌性生殖孔; 受精囊 2对,分别位于第7-8、8-9节的腹面两侧。

每一受精囊包括一个梨状囊,一条短管和一条盲管,最后开口于受精囊孔。

4.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 位于咽头前背面,由一对白色的双叶状神经节合成,由脑发出神经通至咽、口腔和口前叶(图6-6);围咽神经 1对,从脑的两侧发出,向下绕过咽头至腹面;咽下神经节 1对,位于咽头腹面,与围咽神经相接;腹神经链 由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对神经索愈合而成,腹神经链在每一体节均有一膨大的神经节,并向两侧发出神经通至隔膜和体壁(用镊子把大肠向一侧移开可见);5.排泄系统 为后肾管,数目多但肾管小,肉眼见不到,可用镊子取体壁内面或隔膜上的绒毛状物制成临时制片,可见漏斗状的肾口和细长弯曲的肾管。

(三)环毛蚓横切面切片观察1.体壁蚯蚓的体壁自外往内由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和体壁体腔膜构成。

图6-7环毛蚓的横切面结构(自刘凌云等)角质膜薄而透明,由表皮的单层柱状细胞分泌而成;体壁上可见刚毛突出表皮层(图6-6)。

2.肠壁 肠管位中央,肠壁由黄色细胞(脏壁体腔膜)、纵肌、环肌和肠上皮构成。

肠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背面下凹成纵槽,称为盲道。

3.体腔 体壁体腔膜与肠管的脏壁体腔膜之间形成一大空腔,称为真体腔。

图6-8 多毛纲游走目A .日本沙蚕Nereis japonica ;B .覆瓦哈鳞虫Harmothoë imbricata ;C .巢沙蚕Diopatraneapolitana :a .在栖管内;b .体前部;D .长吻沙蚕。

(自刘凌云等)图6-9多毛纲隐居目A .燐沙蚕;B .沙蠋。

(自刘凌云等)4.其他器官 在肠的背方有背血管,腹方有腹血管和腹神经链,尚有位于腹神经链下的神经下血管,有时可见小肾管和隔膜。

(四)示范标本观察1.多毛纲Polychaeta沙蚕Nereeis 海产。

身体分节。

头部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

口前叶上有口前触手和触须各1对、眼2对。

围口节腹面为口,有4对丝状的围口触手。

如果咽完全翻出,可见到前端有1对大的几丁质颚以及咽背的很多细齿。

头部以后,每节两侧各有1对扁平的疣足。

疣足分背、腹肢,各有1根针毛和1束刚毛;背、腹肢的上、下各有1背、腹须。

身体末节称肛节,末端有肛门,其腹须转化成1对长的肛门须。

在各疣足的腹侧有1个很小的排泄孔。

多毛纲常见种类见图6-8和图6-9。

2.寡毛纲Oligochaeta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 生活于溪水、池塘的淤泥或腐烂的有机物质中,体小、微红色。

腹刚毛每束3-6条。

背刚毛每束有发状毛2-4条,针状毛2-4条,有两长叉,中间有1-2个图6-10寡毛纲近孔目A .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 ;B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

(自刘凌云等)图6-12医蛭外形图A .背面观;B .腹面观;I 、II 、III …表示节数;10、20、30…表示体环数。

(自刘凌云等)图6-11寡毛纲后孔目A.环毛属;B.异唇属;C.杜拉属;D.寒虫宪属;E.双胸属;F.合胃属;G.爱胜属。

(自刘凌云等)图6-13 螠虫(自刘凌云等)图6-14光裸星虫(自刘凌云等)细齿。

环带在第11-12节。

雄孔1对,在第11节;雌孔1对,在11-12节间沟上;受精囊孔1对,在第10节腹刚毛之前。

寡毛纲常见种类见图6-10和图6-11。

3.蛭纲Hirudinea金线蛭Whitmania 生活于水田、池塘、水流较缓的河流中。

身体背部稍隆起,腹部扁平、前端较细、后端略粗。

体表有许多横纹、为体环,由体环合成一个个体节。

全身共27个体节。

体前端有5对小黑点状的眼。

腹面有前、后两个吸盘,后吸盘较前吸盘大,口在前吸盘中央,肛门在后吸盘的背面体节的末端。

蛭纲常见种类还有医蛭(图6-12)。

4.螠纲Echiuroidea螠虫Echiurus居海边沙滩内(图6-13)。

身体圆柱形,成体不见体节,无疣足,前端具1对刚毛,后端在肛门周围环列1-2圈刚毛。

雌、雄异体,雄虫寄生于雌虫肾管内。

5.星虫纲Sipunculoidea星虫Sipunculus 居海边沙中(图6-14)。

身体呈圆柱形,口周围有触手,附近有许多乳头突起,口部伸缩力很大,可钻沙。

体壁表面有纵肌20条,与横纹交织成许多方格,黄褐色间有青紫色光泽。

五、作业与思考题1.蚯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适应钻土生活?2.解剖蚯蚓要掌握哪些技巧?3.绘蚯蚓的横切面图,注明其主要结构名称。

附录:蚯蚓的采集与培养(一)蚯蚓的采集常用的采集方法有:1.在农田、菜园、花园或室外草地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用锄头或铲挖土取蚯蚓。

2.在夏季大雨后,蚯蚓会钻出地面,可随意拾取。

3.用各种水溶液浇在肥沃的土壤上,使地面浸湿,一般在十余分钟后,均可使蚯蚓钻出地面而拾取之。

这些水溶液如:茶麸水、辣蓼水、烟骨水、食盐水、肥皂水、0.5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5 g/L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二)蚯蚓的保存暂时保存的蚯蚓,可放在盘内,盘的底面铺垫几层潮湿的纸,使盘内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蚯蚓可存活1-2天,并把粪便排净。

较长时间的保存,最简便的方法是将蚯蚓洗将净后放入5%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然后保存于同样溶液中。

此法保存的标本,数月后会变硬脆,不好解剖,若要保存更长时间,可用以下方法。

将采得的蚯蚓逐条放入盛有2%福尔马林溶液约2 cm深的平底容器中,随即将蚯蚓两端拉长,并以5%的福尔马林溶液注入体内,然后放入50%酒精中约6小时,再换用75%酒精约浸12小时后,放入75%酒精中保存。

(三)蚯蚓的培养方法可利用缸、盆、木箱等旧容器、放进混杂有落叶等的松散泥土。

每立方尺土内可放入蚯蚓40-50条。

隔一定时间再投放少量饲料如腐败树叶、家畜粪、烂水果、洗鱼水或鱼内脏等。

注意投料不宜多,否则过剩的饲料会造成氧不足而影响蚯蚓的生长。

同时,经常洒水,保持土壤湿润。

温度以15-25℃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