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合集下载

塑料件熔接痕成因及消除方法研究与实践

塑料件熔接痕成因及消除方法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向:模具c A D / c A E / c A M 一体化技术及课程改革。
5 6 塑料制造
WW W c n — p l a s t i c s n e t 2 0 1 5年 4月刊
( C h a n g c h u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J i l i n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3 3 )
Abs t r a c t :T h i s a r t i c l e wi t h e x a m p l e s o f t h e d o o r h a n d l e ,a n d d e s c r i b e s t h e c a u s e s p l a s ti c p a r t s s u r f a c e
汽车行不 合格的塑件直 接导致汽车 质量下降 ,甚 至危 及人 的生命 安全 。因此 ,研究熔接 痕的形过程 、影响
明显的细的接缝线。
因素及寻找消除熔接痕 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简介 : 王敬 艳 ( 1 9 6 9 一 )女 汉族 吉 林长春 人
3熔接痕常见种 类
注塑件 中最常见的熔接痕有两种基本类型 : 一种是
科技 专题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j e c t
塑料 件熔接痕 成 因 及消 除方法研 春职 业技术学院 。 吉林长春 。1 3 0 0 3 3)
摘 要 :本文章结 合车 门把手的实例 ,介绍塑件产 品表 面熔 接痕产生的原 因,通过M P I的分析 ,研究 消除熔接 痕缺陷的 措施 ,并 将相关结果进行推广和使用 。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陈智明【摘要】从塑件结构设计的角度,利用模流分析作为预判,采用在塑料注射过程中的料流路径的局部增加壁厚的方案,改变填充等值线的形状,避免熔接线的出现,从而使塑件外观满足设计的要求.【期刊名称】《模具制造》【年(卷),期】2017(017)008【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熔接线;填充等值线;料流;模流分析【作者】陈智明【作者单位】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0.66Key words:weld line;filling contour;material flow path;moldflow analysis 图1所示为我司BE客户的充电器项目中的塑件,是材料为PC的圆形顶盖。

因为,居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该塑件外观处理采用无喷涂方案,选用纹号为VDI24的火花纹。

由于客户要求几乎零缺陷的表面质量,这就对模具及注射工艺的要求更高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及注射生产带来更大的挑战。

模型基本数据描述:圆盘形,外径ϕ100.91mm,壁厚度为2.0mm,采用浇口为侧潜水。

图2所示为模流分析出的填充等值线。

分析塑件图1可以看到尺寸号○16~○18处有4个小方孔,正是因为这4个小方孔的存在改变了其前端填充等值线以浇口为中心的近似同心圆弧线的形状。

再查看图2料流末端的包络线时,可发现其线形是呈“C”形的,说明在塑件的料流末端会有左右两边向中间包夹而形成熔接线的趋势。

下面观察一下在注射过程中的实际填充情况,如图3所示。

图3是模内填充过程图示,顺序是从1到6是逐渐注满的整个型腔分步照片。

将图3与图2相比较,可见实际的填充过程与模流分析的填充等值线基本相吻合。

在图3中的第4步图明显可见中间的料流慢,而左右两边的料流快,填充等值线有折叠弯曲,形成了从左右两边往中间包夹的状态,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料流的末端,也即是在最后的填充处形成包夹线,从而出现熔接线情况,如图4所示的熔接线放大图。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进一 步分析表 明 , 成型 P M MA材料 , 最 佳的 艺
3 4 0  ̄ C、 注 射 时 间控 制 在 0 . 2 ~ 1 . 1 S ; 成型 A B S材料 , 最 佳 的 _ f 艺参数 应是模具 温度 为 6 0  ̄ C、 熔 体 温 度 控 制 在 2 2 0  ̄ J ~ 2 6 0 、 注射 时 问控 制 在 0 . 1 ~ 1 . 2 s 。
虑, 该塑 件 外 观处理 采 用 无喷 涂方 案 . 选 用 纹 号为 产带 来更 大 的挑 战 j
: : C C { £ :: cc C c £: :C £ : e: ec C : : { : C C C: { { C£ : : C : : ∈ C C C : e { { C C : : c : C C : : : £ = C C :: CC C [ c : c £ C 0 e : C C C : CC £ : :c c e { C : C: : : : : : = C : =: C C : : = : 詈 }2 4 的火花纹 F } 1 于客户要求 几乎 零缺 陷的表面
这就对模具及注射 艺的要求更高了:从 另一 图l 所 示 为我 司 B E客 户 的充 电 器项 目巾的蠼 件 , 质量 , 这 也 是 对模 具 设 计 、 模 具 制 造 及 注 射 生 是 材料 为 P C的 网形 顶 盖 。 闲为 , 居 于 成 本 方 面 的考 个 角 度来 讲 ,
【 A b s t r a c t 】 l ' h i s a r t i c l e H s e s I 1 m h l l f c J w a n a l y s i s a s a S a f e H a r t ) o e r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 - l i v e o f

消除熔接线的方法

消除熔接线的方法

消除熔接线的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消除熔接线的那些事儿。

你说这熔接线啊,就像是一件精美的瓷器上不和谐的一道痕,让人看着就别扭。

它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老是在注塑成型的产品上捣乱。

那怎么对付这个小精灵呢?咱得先了解它是怎么来的呀。

这熔接线一般就是在塑料熔体分流后又汇合的时候出现的,就好像两条小溪汇聚到一起,中间总会有点不太自然的地方。

要想搞定它,咱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比如说调整注塑工艺参数,这就好比是给这个小精灵做做“按摩”,让它服服帖帖的。

温度啦、压力啦、速度啦,都得把握好那个度。

温度高一点,就像给熔体洗了个热水澡,让它们能更好地融合;压力大一点,就像给它们加把劲,挤得更紧密;速度适中,不快不慢,恰到好处。

还有模具设计也很重要啊!这模具就像是小精灵的家,得给它布置得舒舒服服的。

浇口的位置和大小要设计得合理,不能让熔体在里面乱了套。

流道也要顺畅,不能有阻碍,不然熔体就像被堵住的车流,能不混乱吗?再说说材料吧。

不同的塑料就像不同性格的人,有的好相处,有的就比较难搞。

所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就像找个合得来的伙伴,能让事情顺利不少呢。

你想想看,如果熔接线没处理好,那产品看起来多不美观呀,就像脸上有个疤似的。

咱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对吧?咱得用心去琢磨,去尝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就拿我之前遇到的一个例子来说吧,有一次做一个塑料制品,那熔接线特别明显,怎么调工艺参数都不行。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模具,发现浇口位置不太对,改了之后,嘿,那熔接线明显淡了很多。

这就说明啊,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咱肯动脑,肯动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熔接线,它虽然小,可影响大着呢。

它能影响产品的外观,影响产品的质量,甚至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咱可不能让它坏了咱的好事呀!所以啊,朋友们,一定要重视熔接线这个小捣蛋鬼,用咱的智慧和技巧把它给赶跑,让咱的注塑产品都能漂漂亮亮的,那该多好呀!大家一起加油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热熔接缺陷及消除方法

热熔接缺陷及消除方法

出现不容许的偏差遵守加热时间在加热器套上检查温度熔接温度太高或太低加热叶间太长熔接前和熔接后清理干净在加热套上检查温度热熔边接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试验和检查连接情况来说明连接质量。

关于熔接质量的缺陷及消除方法简述如下。

熔接缺陷及消除方法缺陷原因消除检查管子 ,管子件以及加热套和加热头熔接温度太低加热时间太短加热时间太长遵守加热时间遵守加热时间错误的结合材料接面脏污熔接前擦净熔接件只有相同的材料,才能互相结合加热套和加热头污染在加热元件上有燃烧过的残留物接缝面弄脏擦净熔接件熔接前和熔接后清理干净在管子表面有划痕熔接前检查熔接件和加热元件的尺寸以及所有工具和定位夹的尺寸误差出现不容许的偏差错识的机械加工插入管子不同心调整时间太长加热时间太短遵守夹紧固定时间,防止熔接件出现轴向移动加热工具撒出后熔接件迅速合缝管子插入部分太短夹紧固定时出现轴向移动在管子上打好插入深度的标记,遵守插入深度遵守加热时间在加热元件上检查温度可能要检查熔接器,注意熔接器调整说明加热元件上的温度太低熔接器调整误差管子末端不是直角盘管时曲率半径太小切管子时管子末端被挤压检查切管的工具夹具不合适使用适合系统规定的机具将管子末端成直角切割(用切管机)由于错误地堆放,致使管子变形避免承受压力荷载,按照规定堆放管子合缝压力太大检查加热元件睡熔接件的尺寸加热或合缝时管子插入过深打上插入深度标记,并遵守这个标记熔接温度太高检查加热元件上的温度加热时间太长遵守加热时间加热元件污染熔接前,清扫加热套和加热头外部影响熔接过程中防止熔接区受到外部(外来)影响熔接过程中出现汽化(潮湿的管子)熔接前将管子清理干净校正熔机上的温度(-)校正熔机上的温度(+)电网中电压波动检查加热元件与熔接件的全部接触面将加热工具旋紧将熔接器接到独用的馈电线上温度太高温度太低温度太低,因为:加热元件位置不到位加热工具有间隙。

老司机解决塑料熔接线的锦囊妙计

老司机解决塑料熔接线的锦囊妙计

老司机解决塑料熔接线的锦囊妙计
我们做塑料的,无论你有多少年经验,在注塑时你的产品一点缺陷不产生,那是神话。

产生之后,高手动几个参数就能解决,然后就喝茶去了。

不懂原理的人,只有不停的调机,说错了,是不断的在碰,运气好能碰出来,运气不好就对采购说,材料不行,换材料!
在注塑产品的众多缺陷中,熔接线是最为普遍的。

除少数几何形状非常简单的注塑件外,熔接线发生在大多数注塑件的表面上,形状通常为一条线或V形槽。

#什么是熔接线
熔接线,我们习惯上也叫夹水线。

它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的塑料熔体流动前沿的合并。

夹水线不只是目视检测的颜色差异,外观缺陷,在产品这个地方还有强度的下降,应力的集中等等问题。

#熔接线产生的原因
一般注塑条件下塑料产品会有熔接线的原因是:
01
流动前沿的熔体温度不足
02
压力不够
03
排气不顺
#消除熔接线的方法
熔接线在外观上,总是不好看,尤其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注重外观炫酷,不希望表面上有条线,看着像伤疤,用户不能接受!
那么如何消除熔接线呢?请看老司机锦囊妙计。

熔接线的处理

熔接线的处理

熔接线的处理是指涂装品表面涂膜剥落的现象之一。

通常在涂膜性能试验时出现此现象。

关于涂装用途,原因成型品的表面附着油腻、离型剂等污染物质时,容易造成结合不良。

此外,底材和涂料的融和性(溶解性、可涂性等),或者涂装条件(稀释剂、粘度、涂膜厚度)也会造成影响。

解决方法·对成型品的表面进行去油处理(使用n-正己脘、IPA等) ·改用凝集力较弱的涂料(凝集力<附着力----不易剥落)·增加涂膜厚度·提高注射速度(调大取向,提高稀释剂的渗透性)熔合线(WELDLINES)>熔合线是指2个以上的流体先端(flow-front)会合时产生的V字形缺口的丝状细线痕。

在镶嵌、方格或者多个浇口的情况下势必产生熔合线,但是目前尚没有理论性的解决办法,为此应尽可能控制在最低限度,或者必要时采取将其从商品面上移动到侧面等措施。

另外,通常不太了解的人有可能误认为是裂缝。

应力集中的部位很有可能导致产生强度问题,因此从商品规格上考虑同样需要事先研究对策。

同志们,大家有没想过用进胶位移来控制呢?其实,熔接痕的位置是可以用分段注塑时的各段位移的不同来控制长短和位置的。

大家,以后遇到这问题,不妨一试。

进胶的位置和冷却水的设计很重要。

改变注射速度和压力,将融合线移动至分型面处,再在模具上开排气槽。

做冷料静可能效果会好,只是成本会高。

其他的话就是温度,速度,压力的调整了。

完全消除结合线现在有几种方式:1,顺序进胶,2,蒸汽辅助注射,3,结合线处加热,4,超大冷料井,5,合理进胶点和进胶方式也可以改善改动浇口,两股料流动汇合角度大于120度时熔结缝就不影响外观了!角度小了,熔洁痕就看得见,只能调浅!主要是浇口位置及产品壁厚1产品接痕通常是由于在拼缝处温度低、压力小造成。

⑴温度问题:①料筒温度太低;②喷嘴温度太低;③模温太低;④拼缝处模温太低;⑤塑料熔体温度不均。

⑵注塑问题:①注射压力太低:②注射速度太慢。

熔接线与凹痕(杨氏注塑法)

熔接线与凹痕(杨氏注塑法)

一、熔接线形成原因及分类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当采用多浇口或型腔中存在孔洞、嵌件、以及制品厚度尺寸变化较大时,塑料熔体在模具内会发生两个方向以上的流动,当两股熔体相遇时,就会在制品中形成熔接线(weld line),具体根据交汇角又可以分为熔接线(weld line)和熔合痕(meld line)。

按产生方式的不同,熔接线可分为热熔接线(hot weld line)和冷熔接线(cold weld line)。

从表观上看, 熔接线有曲线形状的, 也有近似于直线的,从制品壁厚截面上看,熔接线有在外表面上的, 也有深入表层一定深度呈V 型沟痕的, 甚至有的贯通整个壁厚截面。

当注塑制品体积或尺寸比较大,为缩短注塑时间,常采用多注入口的方式注入熔体,当两股面对面流动的熔体相遇后,不再产生新的流动,这时所产生的熔接线成为冷熔接线(或对接痕);当熔体流动中碰到障碍物(如嵌件)后分成两股或多股熔体,绕过障碍物,分开的熔体又重新汇合并继续流动,这时所形成的熔接线称热熔接线(或并合痕)。

二、熔接线评价熔接线是注塑件的薄弱环节, 不但影响制品的外观,而且易于产生应力集中,影响制品的总体强度。

熔接线的熔接强度定义如下:σ=P1/S×K1 ×K2式中: σ ――― 熔接强度;P1 ――― 熔体芯层的流动压力;S ――― 熔接区域的面积;K1 ――― 材料系数;K2 ――― 材料温度系数。

对薄壁制品,熔接线强度受高压影响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其强度公式要引入压力修正项。

熔接线对制品的损害程度可定量地用接缝系数F KL来表示 ,其定义如下:FKL =PY/PN式中, PY、PN 分别为含熔接线的试样的性能值和无熔接线的试样的性能值,其中试样性能是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参数。

F KL值愈小,熔接线的性能愈差,对制品总体性能的削弱程度愈大,因此F KL值应尽量大。

三、影响熔接线接缝系数大小的因素:(1) 接缝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圆面盖熔接线消除方法
陈智明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对于传统的注塑工艺来讲,塑胶部件出现熔接线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本文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利用模流分析作为预判,采用在零件注塑过程中的料流路径的局部增加壁厚的方案,改变填充等值线的形状,避免熔接线的出现,从而产品外观满足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熔接线,填充等值线,料流,等流程,壁厚,包络线,模流分析。

Method of Eliminating Weld Line of Plastic Round Cover
【Abstract】For the traditional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the emergence of plastic parts of the plastic parts has become a old boy topic.This article uses mold flow analysis as a Safe Harbou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design. The scheme of adding wall thickness in the part of material flow path in part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and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fill contour, and avoid weld line in fusion. Thus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duc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Key words:Weld line,Filling contour, material flow path, Equal flow distance, wall thickness, envelope curve,Mold flow analysis.
1引言
如图1所示,是我司BE客户的充电器项目中的零件,是材料为PC的圆形顶盖。

因为,居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该零件外观处理采用无喷涂方案,选用纹号为VDI 24的火花纹。

由于客户要求几乎零缺陷的表面质量,这就对模具及注塑的要求更高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对设计、模具制造及注塑生产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要理所当然地积极去面对了。

图1 零件图
2 原设计模型模流分析与实际注塑成型对比
模型基本数据描述:圆盘形,外径Ø100.91,壁厚度为2.0,采用浇口为侧潜水。

如图2就是模流分析出的填充等值线。

浇口
中间料流
料流末端包络线
产生熔接线位置
右边料流
图2 填充等值包络线图
分析零件图1可以看到尺寸号○16~○18处有4个小方孔,正是因为这4个小方孔的存在改变了其前端填充等值线以浇口为中心的近似同心圆弧线的形状。

再查看图2料流末端的包络线时,可发现其线形是呈“C”形的,说明在零件的料流末端会有左右两边向中间包夹而形成熔接线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零件模具在注塑过程中的实际填充情况。

1 2 3 4 5 6
图3注塑填充过程图
如图3就是的模内填充过程图示,顺序是从1到6是逐渐注满的整个型腔分步照片。

将图3与图2相比较,可见实际的填充过程与模流分析的填充等值线基本相吻合。

在图3中的第4步图明显可见中
间的料流慢,而左右两边的料流快,填充等值线有折叠弯曲,形成了从左右两边往中间包夹的状态,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料流的末端,也即是在最后的填充处形成包夹线,从而出现熔接线情况。

详见图4所示熔接线的放大图。

图4 熔接线位置及形状图
由此可见,这种熔接线的出现,极大地影响零件的外观质量。

因此我们一定要设法改善这种不良状况,把熔接线给消灭掉。

3 改善方案
我们知道基于等流程原理,有一个模具注塑的近似壁厚因素公式[1]:
()k
m n m n T T L L /= (1) 式中 L ─时间间隔内距离,亦即流程
T ─壁厚
n 、m ─各面序号
修正指数一般取k ≈1
从式(1)中可以看出:当壁厚相同的情况下,料流的流动形式应是从浇口开始,以浇口为圆心呈放射式同心圆逐级地向外扩散,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熔融体的各处前端的流动行程是相同的,以等值填充线形态出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等流程原理。

从式(1)中还可以看出:当壁厚T 发生变化时,流程L 就会发生变化。

壁厚T 与流程L 是正比关系,即壁厚值越大,流程越长,壁厚值越小,流程越短。

通过分析图3知道,中间的料流比左右两边较慢。

在理想情况下,是需要它的流程要等于左右两边流程的,只有这样才可避免被两边包夹的情况发生。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加大中间料流区域的壁厚,就有机会保证它与左右两边料流同时到达料流末端。

为此,我们对零件的流程差进行了实测,如图5所示,选取在流程最大差值处测量,测得该差值为5mm ,此处到达料流末端的中间料流的流程为L m =35mm ,到达料流末端的左右两边的流程相同,都是L n =30mm ,已知零件壁厚为2mm 。

代入公式(1)。

可得
()mm L L T T n m n m 3.230
352≈×=•=
熔接接线放大图
熔接接线
浇口
流程差值5mm
两边流程
Ln=30mm
中间流程
Lm=35mm
料流末端
图5流程计算图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将最大流程差处到料流末端之间的壁厚T m加大到2.3mm就可以确保中
间料流可以与左右两边料流同时到达料流末端,不会出现熔接线。

因此我们根据此计算结果,重新修改了设计模型,将在图6中的红色区域的胶壁厚度增加了0.3mm。

0.3区域
图6局部胶壁增厚模型
首先,我们用更新后的模型再作模流分析,如图7,料流末端包络线明显发生了改变,在料流末端包络线的中间位置凸向料流末端弯曲。

这种现像说明了中间料流的速度已经比之前加快了,而且几乎和两边的料流同时到达零件的边缘。

使得左右两边的料流不再包络在中线的边缘末端,因此避免了熔接线的出现。

图8就是改善后的模具实际注塑填充过程,将它与图7的填充等值线比较,结果是相当接近的。

特别是图中的步骤4图的料流末端的轮廓线几乎与图7中模流分析出来的料流末端包络线一模一样。

图9就是注塑出来的样品实拍照片,可见已经完全消除了料流末端的熔接线,零件外观效果接近完美。

图7更新后的模型填充等值线
图8新注塑填充过程图 料流末端包络线凸起处
1 2 3 4 5 6
图9改善后的产品实物照片
4 结论
试图通过设计不同的壁厚的方式来改变熔接痕的位置是可行的,建议在以后的结构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此方法,可以通过局部加大壁厚的方法改变填充等值线的形状,避免出现填充等值线弯曲折叠区域。

保证不形成熔接线,使零件的外观更加漂亮,而无需为了覆盖熔接线而进行喷涂等后处理加工工序。

这样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极大地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更利于环保。

另外,利用模流分析作为设计阶段的分析验证工具是不错选择,可以避免设计的零件出现一些注塑方面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

作者注:本人曾在《模具制造》2012年第3期发表过《改善按钮熔接痕位置的设计方法》,该文所论述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展开图分析等流程线,采用减胶方式所得出的结论。

5 参考文献
1.〔德〕G.曼格斯、P.默兰著,李玉泉译,张荫朗校,《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