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 我是那半个
人血馒头鲁迅先生原文

人血馒头鲁迅先生原文药(鲁迅小说作品)《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作品原文药一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⑴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
……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
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⑵檐下,靠门立住了。
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⑶,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老舍《我的母亲》阅读练及答案

供给( ) 母亲的心横起来( ) 窘迫( )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巡查( ) 家普( ) 委曲( )
3、下列句子标点例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C、到我该走的时候,好递给我一些花生, “去吧,小子” 。
二、填空 老舍,原名 ,字 ,中国(时期)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剧本, 。
他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了“
”的称号。
2、《我的母亲》一文以为序组织材料, 记叙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 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 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赞颂之情。
三、试仿写下列一组语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
3 点 41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加大学生电影节展映的影片: 《致青春》 《我把青春献给你》等,将在北京多个高校 放映。
B、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C 、我的同学张华考上了农大,李涛考上了军校,我在移动公司做技术员:我们都有美好
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 到
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 是
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 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 愿
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 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1、草木春秋木芙蓉浙江永嘉多木芙蓉。
市内一条街边有-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
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
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
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
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
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
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
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
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种习惯。
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
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
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
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
很好吃。
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
皂角,我的家乡颇多。
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
没有吃它的。
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
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
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以供大家欣赏。
狂人日记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
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原文阅读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
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
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4.我每天醒在鸟声里。
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
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5.她问了我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6.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
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
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
——上面大概有个滑车。
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的理论家。
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
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
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
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这也是历史。
”8.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
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
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

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故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的故事梗概高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当家掌权的是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有四个儿子,长子辞官后,终日卧病在床。
其它三房为了己身的利益,明争暗斗。
身为长房长孙的觉新,在老太爷的作主下,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用抓阄决定,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
在此同时,梅芬亦远嫁宜宾。
父亲过世,按祖上规矩,传长不传幼,觉新遂一肩挑起承继家业的重担,不料却招来各房的嫉妒,一些有形无形的箭齐射向他。
为了维护高家的形象和家族的团结,觉新总是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看在个性冲动的三弟觉慧眼里,很不以为然,生气大哥太过懦弱,觉新有口难言。
匆匆两年,有了儿子海臣的觉新,和妻子瑞珏从毫无感情基础的夫妻到体认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彼此相互扶持,互敬互重。
不料平静的日子却被梅芬的再度出现而打乱了。
原来梅芬当年是去冲喜的,不久丈夫就因病过世。
钱姨妈见女儿日子过不下去,遂和对方解除婚约,一家人又搬回成都。
昔日风风光光地离开,如今却灰头土脸地回来,好面子的钱姨妈,不跟亲戚来往,梅芬却意外和觉新重逢。
梅芬的不幸,使觉新自责甚深,禁不住思念的痛苦,瞒着瑞珏,前往探视。
觉新愧对瑞珏,又放不下梅芬,内心煎熬不已,终于压抑不住地向两个弟弟倾吐。
觉民和觉慧除了给予觉新安慰外,基于过去和梅表姐的情谊,主动替觉新守住这个秘密。
觉民和觉慧亦心有所属,但大哥觉新和梅表姐的例子,却让他们有所警惕。
觉民和张姑妈的女儿琴,彼此互有好感,低调地交往着。
觉慧和丫头鸣凤,从小一起长大,渐生情愫,背地里偷偷来往。
然身份和阶级的差异,使鸣凤对未来很悲观。
觉慧教鸣凤读书识字,经常给与打气,承诺有朝一日,等他有本事能够自立了,要把鸣凤娶进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小英雄雨来(节选)》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小英雄雨来(节选)》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雨来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位少年。
他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的同敌人作斗争,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呢。
下面是WTT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小英雄雨来(节选)》课文原文一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雨来仰浮的本领,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
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
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鰍,怎么也抓不住。
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
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二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
叫雨来上夜校吧。
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
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原文

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原文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原文《我的母亲》是小说家老舍的作品。
《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文章中体现啦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下面是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原文,请参考!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原文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
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
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
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
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啦,因为他们早已去世。
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啦;穷人只能顾眼前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啦。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姐,三哥与我。
我是“老”儿子。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啦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
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啦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啦。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啦。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我是那半个“王蒙要是流泪,大家就哈哈大笑;王蒙要是叹气,大家就觉得是玩(笑)。
”王蒙一言不发地听了一下午大家对他作品的研讨后,卖萌总结,“这个说法有点意思,说明我喜欢的面有点广,触点和大家有点不一样。
”
昨天,在浙江农林学院的茶文化学院二楼露台,王蒙应著名作家王旭烽的邀请,参加了“王蒙作品生态思想研讨会”。
青山、绿水、微雨、春茶,这是个充满自然野趣的文学研讨会。
“有人说,中国的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贾平凹,还有半个是王蒙。
为什么王蒙才半个?因为他关注其他去了,比如政治、红楼、庄子,他忧国忧民去了。
”说这话的,是王蒙自己,他今年80岁,酷酷的黑色皮衣,竟萌点十足地围了条彩色丝巾。
找到“自己的中段”
昨天下午的研讨会上,有人用“忧国忧民”四个字来评价王蒙。
听到这,王蒙自己先笑了,“人家都说‘你忧国忧民干吗啊?’”
可王蒙说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比如,我下个月要推出的新书《这边风景》,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
”
王蒙说,《这边风景》的出版,算是填补了他创作链条上空缺的16年。
“重读旧稿、悲从中来,我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了38岁到45岁的王蒙,就好比一条清蒸鱼找到了自己的中段。
”
1963年,29岁的王蒙下放到新疆,在新疆度过了风华正茂的16年,《这边风景》是他在这16年里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
“这部作品在‘文革’期间写成,所以里面有些东西显得特左,当时自己觉得不好改就搁置起来了。
去年年初五,在我爱人去世最痛苦的时候,我和儿媳在打扫房间时,翻出这部70多万字的小说。
”
“这是从坟墓中翻了一个身,走出来的一部书。
”王蒙很淡定地形容着。
半个世纪后的重逢,让耄耋之年的王蒙老泪横流。
“这是五十年前的大呼小叫的历史,从遗体到新生。
”
展现边疆风情细节
美食小吃一网打尽
王蒙这样形容自己在“文革”中的写作:
“从理论上说,我们认为创作越自由越好,在自由的情况下,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但是在这种绝对自由的情况下,你写得太容易了,就不会多花心思。
我只能说戴着脚镣跳舞,有戴着脚镣跳舞的特色。
”
“那些最好的作品,谁没有‘脚镣’——曹雪芹、屈原,李白、托尔斯泰没有脚镣?”王蒙问与会的人。
不过,对这部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小说,王蒙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他把“特别过分”的词句改成了相对客观的说法,并在每一章的结尾加了一节“小说人曰”,类似《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以记录整理旧稿时的心情。
其实,除了“文革”,由于书写新疆题材,《这边风景》也涉及很多那儿的风土人情,有如打开了新疆的后厨房。
“抓饭、烤肉、牛杂碎、馕、油搭子、列巴、酥糖、奶疙瘩、马奶酒,各种干果加四季茶饮。
”王蒙一口气报出十几种小吃名,他还意犹未尽,说自己在书中公开了这些私房美食的秘方,“我用文字将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小吃一网打尽。
”
当时,王蒙在人民公社里担任副大队长,和维吾尔族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
70多万字的《这边风景》描写的正是新疆伊犁的农村生活。
“从个人生命来说,这是我的盛年。
我现在都不清楚,当时怎么能把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生活写得那么细。
”按他的话讲,“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从头到脚,什么都写到了。
”
“我甚至写一个善良的维吾尔族女孩,在新婚之夜按照习俗要帮新郎脱靴。
而思想进步的新郎认为应该男女平等因而拒绝了,于是女孩心里很想不通。
”当王蒙再次阅读自己的旧作看到这些细节时,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怎么钻到人家洞房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