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首都迁出北京
中国迁都传言30年虚实

中国迁都传言30年虚实作者:胡佳恒来源:《晚晴》2014年第05期部委也要开始当“脱北者”。
准确地说,是北京正打算将自己难以完好安置的部分部委机构,拜托给邻居河北保定,在解决自身困难的同时,也作为对这座城市被长期遗忘的补偿。
这在3月26日河北省公布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写得很清楚,《意见》中有关保定将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的描述,实际上也回应了稍早前保定将要成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
它就像一个小一号的“迁都”方案,而且确实是从上世纪80年代由首都经贸大学学者汪平提出迁都议题以来,30年间由官方首次对外袒露同一思维方向的计划。
最干脆的建议是“迁出中南海”在这之前,思维仍旧在北京打转,高层考虑未来新增中央政府办公区的可能性时,想到的办法是在北京城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分别划定三块暂不开发的土地,被称为“中央行政办公预留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在2005年的一次论坛发言中透露,当时中央机关及其附属单位占地 170 多平方公里,已经占到北京市区建成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当然,部委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主要是为那些可能新增的部委直属单位找地盘——至少有两个部委的新增直属单位,因为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现在还挤在北京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编的《北京城市设计的演变与发展》一书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干脆建议中央“迁出中南海”,在这片区域兴建新的办公楼办公。
总之,庞大的国家机器在北京日渐狭小的城市空间里,也体会到了“北漂”的压力。
这也正是为什么庙堂与江湖之间,30年来周期性出现“迁都”提议,而且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国家谈资。
比如,即使完全不熟悉政治的人,每一次看到有关“迁都”的新闻时,也可能会意识到,“又到了两会代表去北京开会的季节”;陌生人之间只要观察彼此谈论“迁都”话题时的倾向,就可以清晰地划分出各自的省份,或者具体城市。
因为在河南信阳、湖南岳阳、湖北襄阳……都常年流传着“迁都”到当地的说法,许多人会虔诚地想让你相信“这不是谣言”;在学界,有的科研人员甚至已经大致估算了一下“迁都”成本,他们发现无论用哪种计算方式,得出的结论都是:作为首都来说,北京并不是最佳选择。
关于迁都的建议书——胡星斗

按照我们的初步设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分为北疆、南疆两个自治区,北疆包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或者说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土鲁番、伊宁、石河子等城市及周边地区;南疆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或者说包括阿克苏、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城市及周边地区。北疆可承继原新疆的体制,南疆划出,另建班子。南疆自治区的设立,将大大有利于塔里木盆地油田的开发,其意义与重庆直辖市的设立等同。
特别是在现有的压力型财政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下,北京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就不惜一切代价上马项目,扩张城市规模,进行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
加上北京的“特权”特多——教育、医疗、学术、文化、体育、金融、就业、低保等等皆可捷足而登,因此北京的人口扶摇直上,资源环境也就摇摇欲坠。
关于迁都的建议书
胡星斗
2006年4月17日,北京大浮尘,窗外一片黄色,地上厚厚尘土。
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
解决此环境危机的最直接选择便是迁都,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
政治首都迁出北京后,由于不再具有行政资源的优势,北京会逐渐缩小城市规模,最终与其资源环境相匹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但北京仍应保留直辖市和文化首都的特殊地位,通过加强对文化古迹、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北京建设成为花园式文化之都。
新政治首都宜选在中原或南方中部,如河南、湖北、湖南一带。该城市不能离海岸线太近,以防海上飞机或者导弹的袭击;也不能过远,因为作为政治中心,不能交通不便。该城市必须雨水适量,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地势宏伟开阔。
内蒙古自治区可分为东蒙、西蒙两个自治区,东蒙地理上属东北,包括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或者说包括海拉尔、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城市及周边地区,西蒙包括阿拉善盟、巴颜淖尔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或者说包括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及周边地区。西蒙承继原内蒙的体制,东蒙划出。东蒙的独立建制,有利于大兴安岭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加大对沙漠的治理力度,有利于加强对边境口岸的管理,它将使东北增加为四个省区。
专家建议:将首都迁出北京

专家建议:将首都迁出北京草乡人据网上资料制作点击翻页迁都之说的由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就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缺水、沙尘暴乃首当其冲。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环境的恶劣,更为严重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
近年来,道路交通的最大问题即全城性的大堵车更是毫不掩饰地摆在人们的眼前。
一场大雨或大雪就会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交通完全瘫痪。
这些现实问题同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此,有些专家认为:解决的办法再多、力度再大,也不如将首都从北京迁出去更有效更有力。
从北京第一高楼上看北京城。
北京从二环到三环到四环直到五环、六环,不断扩展的北京城已经到了近乎极限。
高楼林立,旧城与新城的道路原本设计的能力很快就提前超出负荷。
2010年年底达到近五百万辆的汽车拥有量及其名列世界第一的使用率让北京的交通濒临瘫痪。
北京成了一座交通大堵城,一座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双双超出控制量的大挤城。
早也堵,晚也堵,不堵不正常!面对大堵车,迁都再次成话题。
面对北京近年来爆发的水荒、堵车、人口膨胀等严重的城市病,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接受专访时表示,要想解决北京近期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个最好的选择。
最近,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也提出了迁都建议。
在众多治堵方案与疏北京人口大爆炸解人口的建议中,迁都被称为最猛的药方之一。
而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设中,“治堵”与“挤人”成为最重要的议题。
沙尘暴席卷北京城央视大裤衩若隐若现沙尘暴来时白昼如夜沙尘暴让交通更混乱北京严重缺水,仅靠密云水库供水。
近年来库容逐年年缩小,北京水荒十分严重。
2010年北京用水缺口达16.15亿立方米。
当年沙尘暴肆虐北京时,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治不好沙案,北京就有迁都的危险。
”2006年3月沙尘暴肆虐北京时,正值全国两会举行。
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
不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发表网文:《关于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的建议书》。
中国迁都报告2篇

中国迁都报告2篇中国迁都报告(一):迁都的理由和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建国以来,首都北京成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给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作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认为应当考虑在未来适当时机,将中国的首都迁移至其他城市,以解决北京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并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迁都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如今北京的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道路拥堵、地铁拥挤成为了常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面临的交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迁都能够有效地缓解首都地区的交通流量,同时也能够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
2.促进区域发展平衡: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资源的大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区域的均衡发展,迁都能够将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中心从北京移动到其他地区,推动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也有助于东北地区的振兴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3.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决定了它是一个存在严重雾霾问题的城市。
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逐年增强。
迁都的同时,可以在新的城市中秉持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建设环保型城市,改善和维护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
迁都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迁都是中国新时代的一个历史性选择,它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进一步发挥和影响力的提升。
2.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迁都的新城市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因此,新建的城市应该采取更加绿色、环保、智能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避免重蹈过去城市发展中所犯下的错误,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
3.有利于城市品质的提高:随着中国发展和进步,中国城市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房产税、城市环保、财政困境等。
中国历史上迁都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按其原因,迁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改革型。
历史上有一些君主,锐意改革。
而旧都的氛围往往保守沉闷,不利于改革进行,于是迁都以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典型。
孝文帝登基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他认为旧都平城乃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只有迁至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汉化才能顺利完成,于是不顾重重阻力,下决心迁都至洛阳。
二是政变型。
在很多朝代,由于各种原因引发政变,虽然不至于导致改朝换代,但政权的主人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掌权者,往往也会迁都,消除旧政权的阴影,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比如民国时期,蒋介石发起北伐,颠覆了北洋政权。
他将首都选在了统治基础比较雄厚的南京,放弃了北洋势力影响较大的旧都北京。
三是国防型。
明朝初年的朱棣发动政变,取得政权之后,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原因之一跟老蒋由北京迁都南京相似。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防上的考虑。
因为元朝虽然灭亡,蒙元势力仍然在北方威胁明朝。
明政权必须在北京一代屯重兵进行抵御。
朱棣本人在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负责这个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手握重兵,有了政变的资本,打败建文帝。
等自己当了皇帝,他就不想重蹈覆辙了。
派谁去北京带兵他也不放心,于是索性把国都迁到北京,这样既可以集重兵于北方抵御蒙古,又可防止兵权落于他人之手。
四是经济型。
商朝建立之后,曾经多次迁都。
因为黄河水患频频,商人既无法有效抵御,却又因为灌溉需要无法离开黄河,便只好在黄河流域频繁迁都。
而殷这个地方,距离黄河河道较远,能够避免水害,但仍然能够享受到黄河灌溉水利,加之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因此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国都从此也就稳定下来了。
五是战争型。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可能是引发迁都最为常见的因素了。
外族入侵或者内乱,都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故此需要迁都避难,以图东山再起。
隋至清代中国都城的城址迁移特点

隋至清代中国都城的城址迁移特点隋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长期时期,这段历史的都城城址迁移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政权更迭,都城的城址也随之变动。
隋朝建都大兴(今北京),是因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新的都城;唐朝则将都城迁至长安(今西安),这是因为唐朝创立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实际控制力,且其地理位置靠近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方便管理和治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多次更迭,都城城址迁移也多次发生;而宋朝则将都城迁至东京(今开封),这是因为宋朝将其首都设在了黄河流域,以便更好地应对北方的辽金威胁;元朝则将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表明了蒙古人对华北地区的统治;明朝则将都城迁至南京,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时的根据地在南方,为了减少北方军事威胁,选择将都城搬到了南方;最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这是因为清朝建立时,中原地区是该朝廷的重要实力根据地。
其次,都城城址的迁移也与政治、军事因素密切相关。
政权更迭时,新的统治者往往会根据政治需要和军事考虑而选择新的都城。
有时政权更迭导致都城迁移,有时都城的迁移也会直接导致政权的更迭。
例如,南北朝时期,南北两个政权都曾将都城设在洛阳,因为这个地理位置比较靠近中原地区,便于统治北方和南方。
而隋文帝杨坚建都大兴,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南北朝的成果。
同样地,在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选择将都城迁至大都,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人地区,并以此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此外,都城迁移还与经济、文化发展有关。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都城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到交通要道、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的地区。
例如,唐朝将都城迁至长安,正是因为长安地理位置靠近丝绸之路的起点,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各地文化人才。
此外,隋至清代都城迁移还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都城的选择有一定的制约。
例如,北方地理气候干燥,适宜大规模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北方地区往往是统治者的重要根据地。
大迁都理论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家最高权力和最高首脑所在地,在国家政治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18世纪末到2007年底,全世界已有61个国家实施了迁都,占现有国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按国家面积和人口计算,分别占五大洲面积总和的71%与人口总和的74%。
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先后迁都,目前还有10余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可以说当今世界正在涌起一股新的迁都潮。
我国的北京自明朝1402年迁都北平至今已经600余年,新中国建都北京也已近一个甲子,如今的北京从一个古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华侨的骄傲。
然而,作为首都的北京现在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要求,北京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首都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将国家政治首都迁出北京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当代中国迁都的大讨论对于北京迁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六君子”、主张变法的领头人物康有为就已经提出了迁都的设想。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六君子,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等顽固势力的控制,想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建议将都城由北京迁往上海,以此来推动变法,实现其变革的理想。
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上书的《密折》中说,北京暮气太重,新东西根本无法生存,而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只有迁都上海,才能使变法得以推进。
对于康有为这个大胆的建议,光绪皇帝思虑再三,做出批示:“上皆然之。
”那么,如何实施迁都呢?康有为的设想是:由光绪皇帝率领主张变法的文人,以“行性”之名移驾上海后,突然对外宣布,清廷将国都由北京移至上海。
康有为认为,皇帝是一国之君,只要皇帝到了上海,上海就是大清朝的首都,他们就可以在新都推行变法,施行新政了。
现在看来,康有为这些举子们实在是太天真浪漫,不切实际。
尽管这次迁都的计划根本不可能施行,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北京迁都的,康有为是第一人。
中国迁都最终方案

中国迁都最终方案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辽阔领土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迁都的情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现有的首都北京已日益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
因此,在未来可能需要考虑迁都的问题,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地点。
迁都的最终方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历史文化底蕴等等。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迁都最终方案:1.地理位置:新的首都应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
考虑到中国有巨大的海岸线,可以选择一个靠近海洋的地区,便于海陆交通往来。
此外,也需要考虑地处中国东部地区,以方便其它地区的人员来往。
2.经济条件:新首都所在地应具备发展经济的潜力。
这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等条件,还需要考虑该地区是否具备吸引投资和创新发展的优势,以确保新首都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人口规模: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新首都需要有足够的潜力吸纳大量人口。
然而,也需要避免人口过度集中,以防止新首都重复北京的问题。
因此,可以选择一个人口适中的城市作为新首都,同时与周边城市间形成联动发展。
4.历史文化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新首都应该能够凸显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在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并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因素,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迁都最终方案:新首都位于中国东部,考虑到距离海洋较近、可以便捷通往中国其它地区,可以将目光投向华东地区,如浙江或者福建。
具体可以选择杭州或者厦门作为新首都。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杭州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同时也具备吸引力投资和创新发展的潜力。
相对于北京,杭州的空气质量较好,也没有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杭州周边的浙江省还有发展潜力,可以与新首都形成联动发展。
厦门是中国的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建议:
将首都迁出北京草乡人据网上资料制作
点击翻页
迁都之说的由来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就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缺水、沙尘暴乃首当其冲。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环境的恶劣,更为严重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
近年来,道路交通的最大问题即全城性的大堵车更是毫不掩饰地摆在人们的眼前。
一场大雨或大雪就会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交通完全瘫痪。
这些现实问题同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此,有些专家认为:解决的办法再多、力度再大,也不如将首都从北京迁出去更有效更有力。
从北京第一高楼上看北京城。
北京从二环到三环到四环直到五环、六环,不断扩展的北京城已经到了近乎极限。
高楼林立,旧城与新城的道路原本设计的能力很快就提前超出负荷。
2010年年底达到近五百万辆的汽车拥有量及其名列世界第一的使用率让北京的交通濒临瘫痪。
北京成了一座交通大堵城,一座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双双超出控制量的大挤城。
早也堵,晚也堵,不堵不正常!
面对大堵车,迁都再次成话题。
面对北京近年来爆发
的水荒、堵车、人口膨
胀等严重的城市病,上
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沈晗耀接受专访时表
示,要想解决北京近期
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
都是个最好的选择。
最近,全国工商联房
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
也提出了迁都建议。
在众多治堵方案与疏北京人口大爆炸
解人口的建议中,迁
都被称为最猛的药方
之一。
而北京“十二
五”规划建设中,
“治堵”
与“挤人”成为最重
要的议题。
沙尘暴席卷北京
城
央视大裤衩若隐若现沙尘暴来时白昼如夜
沙尘暴让交通更混乱
北京严重缺水,仅靠密云水库供水。
近年来库容逐年年缩小,北京水荒十分严重。
2010年北京用水缺口达16.15亿立方米。
当年沙尘暴肆虐北京时,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治不好沙案,北京就有迁都的危险。
”
2006年3月沙尘暴肆虐北京时,正值全国两会举行。
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
不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发表网文:《关于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的建议书》。
以水荒问题无法根本解决、沙漠化威胁北京、北京中枢战略地位已经动摇、资源高度集中北京加大国家安全风险、人口过度膨胀与严重污染使北京无法再适合作为首都,以及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交通拥堵、水荒严重、房地产虚热潜伏危机等理由,提出将首都迁出北京的建议。
2007年1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发表网文称,中国应当认真考虑迁都,“如果北京继续充当首都,不仅对整个国家发展构成了额外负担,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
其实,早在1980年,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汪平就曾提出过迁都的建议。
20年后,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整版刊登《北京城会被迫迁都吗》。
最近,提出迁都的沈晗耀说:尽管北京的定位中已经没有了经济中心,但依然还有诸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和商业中心、航空和铁路交通中心等诸多中心,多达10几个。
这就造成了北京无法承载的重负。
作为首都,北京楼价疯涨抢房大战房价一日涨四千!
北漂族蜗居生活让首都蒙羞
北漂族无力租房购房,
在公司的院子里搭蜗居蛋!政协委员访问蜗居,触景悲伤。
北漂族逃离北上广
北京林立高楼下的尴尬
北京高楼林立下的尴尬
光鲜的大厦、美丽的花园小区的背后,是另一个
贫困的世界。
几百万的流动人口相当比重就居住在这种贫民窟里。
北京无力治理,也解决不了流动大军的安居问题。
北京西客站每天迎来送往无数的流动人口,出站口的南广场却无法向旅客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
每年春运流动人口返乡大潮无法让北京“人文”起来,也谈不上“绿色”。
高楼小区处处暴露出市容难以管理的难题。
废品收购车长年占道经营,给优美环境添堵。
高楼小区到处盘据着黑摩的与黑出租,令城管部门头疼不已,顽疾难治。
摩天大楼再堂皇气派也掩盖不了北京严重的城市病:紧迫水荒、人满为患、汽车堵城、管理无效、环境污染……
首都迁往何处?
沈晗耀与大多数主张
迁都者都主张将首都迁
往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
其中岳阳为选项之一。
说起岳阳,他认为它
“靠
着长江,又有武广高
铁,交通方便”。
在他
看来,这里能够与武汉
上图为岳阳楼形成“双城”发展模式。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洞庭湖
洞庭湖大桥
沈晗耀认为:河南的信阳附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认为,“距离
武汉300公里左右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选择”。
右图
为信阳风光。
谈到岳阳与信阳作为
首都选项的理由,沈晗
耀说:这些地方水源充
沛,交通便利,地势平
坦;而且,要大力发展
中西部地区,迁都中部
上图为信阳风光能带动这种发展。
信阳九华山风光
信阳风光
草乡人说
各路专家建议迁都是个值得考虑的主意。
迁都之后的北京如何定位?愚以为,北京应当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央级各种艺术团体、出版社、高等院校均不迁移,继续留京;中国文联、作家协会一类的文化社团依然保留在京。
新首都只作为政治、行政中心。
央企也应当随迁。
“首都后”的新北京
去掉“首都”重负的北京,将还原一个历史
文化名城与古都风貌。
随着中央政府与央企等大机关大部门的迁出,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辆公私车便会消失,各省市驻京办以及各地进京跑“工作”的外地汽车也会戛然无影。
北京
的道路通畅了,流动人口至少减去七八成,城市管理也就可以实现有序了。
水荒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楼房泡沫真的破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