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7Ⅲ的发展与反思-复杂系统是如何研制的

合集下载

歼-7FS科普

歼-7FS科普

F-7FS90年代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了歼-7FS试验机,是96年8月由成飞公司、黎阳发动机公司、某航空附件研究所、某航空复合材料特种结构研究所、成都清江仪表厂、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西北光学仪器厂、陕西千山电子仪器厂等9个单位自筹数千万元,分担风险进行研制的预研验证机,型号总师陆英育。

首机用成飞训练用的139号歼7II机改造。

97年2月提出总工艺方案,97年6月发图。

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军第三试飞大队大队长钱学林的驾驶下,以发动机最大状态起飞,经过22分钟飞行后正常着陆。

飞机和发动机各系统及仪表工作正常,成功地实现了首飞。

2001年完成首飞试验。

目前歼-7FS共造了2架,一架用于试飞,另一架用于静力试验。

FS型最突出的改进,在于更换了新的带下颌进气道的机身前段,装推力更大的涡喷-13IIS型发动机,加装雷达冷却系统(有效增加雷达工作性能和开机时间)和交流电系统,加装视频记录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和GPS。

从外形上看,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最大的区别是,放弃原机头进气方式,改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

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目前的FS 原型机使用以色列EL/M2032型雷达,可使用国产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

也可装直径约600到700mm的美国APG-68、俄罗斯“甲虫”雷达等。

其次,下颌式进气的设计使得无需大幅改动机身结构,只需改动座舱前一段的机身,这使得FS型的这种改进设计非常适合于改进歼-7和米格-21的早期型号。

但歼-7FS的技术水平仍显落后,预计在国际市场的作为有限,倒是解放军很可能有兴趣。

FS型没有国家投资,也不是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完全由成飞公司联合8家军工企业,自投资金数千万元进行研制,是我国军工企业自立项目、自筹资金、自主联合、自担风险研制的第一个军品项目。

2003年初,FS型完成全部试飞科目。

歼-7Ⅲ的发展与反思

歼-7Ⅲ的发展与反思

航空档案/机殇-歼-7Ⅲ的发展与反思淡然在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横亘中国空军装备40余年的歼7系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1966年首架歼-7试飞以来,到去年歼7系列的最终停产,由30余种改型组成的庞大歼7家族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民族振翅乐章。

这曲乐章中,虽然整体的旋律充满了激昂,但在初期以及歼7Ⅲ的章节中,却充满了哀婉和惆怅,其中最撼人之处莫过于歼7Ⅲ。

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耐人寻味的一曲。

◆歼7大改的由来70年代末,面对空军整体装备水平长期落后的局面,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歼7系列飞机的生产,并把希望放到了歼7大改的身上。

文革结束后,饱经十年动乱之苦的航空工业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

在重整山河之后,为了尽快恢复局面,新一届的领导给予航空部门极大的关注。

1977年10月4日,邓小平、罗瑞卿、张爱萍等召集国务院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各部领导人开会谈科研、装备问题。

邓小平说:歼6生产了十几年了,要转过来生产歼7为主。

主要用歼7更新歼6。

抓科研工作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要搞好配套。

军事工业要严格要求,要恢复总工程师制度。

技术方面要有岗位责任制,要签字。

国家投资完全按军队要求是不可能的。

要严格要求质量,例如飞机,倘若有3000架歼7就比5000架现有飞机的战斗力还强。

罗瑞卿说:有2000架歼7就好了,不要搞歼6了,要集中力量上歼7。

10月7日一11月9日,三机部先后召开了15次部务会议,讨论了航空工业三年、八年发展规划和1978年的生产建设计划。

并初步确定……压缩老机种,尽量多生产新飞机。

迅速把力量放在歼7、歼8飞机上。

成都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成飞)、011基地、沈阳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沈飞)都以歼7为主,并尽快对沈飞和成飞进行技术改造(后来沈飞因主抓歼8而未上歼7)。

1978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停产歼6飞机,转为生产歼7系列飞机。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早在1961年3月10日就签署了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F飞机生产权的协议书。

追逐光明的历程——歼7系列改进过程亲历记(下)

追逐光明的历程——歼7系列改进过程亲历记(下)

追逐光明的历程——歼7系列改进过程亲历记(下)
屠基达
【期刊名称】《航空档案》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部里电话通知,歼7大改的事有突变,急召我们赴京。

1978年6月13日,孙厂长(吕部长来后,也叫开了)和我二人飞京。

14日到部,段副部长先和我们谈了两条,一是歼7大改由三家抬,沈阳,成都,贵阳一把手都召来了(指112厂,o11基地,152厂及611所),有什么问题。

二是歼7大改拿到或拿不到样机,有什么区别;要我们先考虑一下。

【总页数】10页(P12-21)
【作者】屠基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追逐光明的历程——歼7系列改进过程亲历记(上) [J], 屠基达
2.改装歼7M亲历记 [J], 孙肇卿;李周书
3.追逐梦想,追逐光明 [J], 陶春
4.歼×系列飞机救生系统的改进设计和性能突破 [J], 戴天锡
5.追逐光明的人——刘新壮和他的糖尿病系列发明专利 [J], 孙海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钟越

冯钟越

冯钟越冯钟越,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

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

祖籍河南省唐河县。

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北崇阳当过知县。

父亲冯友兰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学者。

母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

冯钟越先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冯钟越开始参加工作走向生活的时候,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步,航空工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建设。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放弃了留校和去昆明工作的愿望,毅然报名服从组织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加入了建设航空工业的行列。

当时,航空正业按照中央确定的由修理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发展方针,在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转变以后,从1955年开始筹建航空科研机构,开展研究设计工作。

1956年,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了,从此冯钟越开始了飞机结构强度的研究工作。

在冯钟越从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25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机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飞机结构布局形式不断改变,因而在强度计算方面,传统的理论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

所以,开辟新领域、研究新技术、实现新突破,以满足研制新型飞机的需要,就成为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主要课题。

加之,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研究亦成为强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种形势下,冯钟越知难而进,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而推动了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不断进步,为发展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作出面贡献。

空军战斗历史讨论题

空军战斗历史讨论题

空军战斗历史讨论题建国之初的空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于建国初期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

空军司令部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

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早在20年代,我党就曾选派干部去苏联学习航空技术。

抗日战争初期,又选派40多名干部组成航空队,去新疆学习航空技术。

解放战争时期,于1946年在东北建立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培训了一批飞行员和航空工程机务干部。

1949年3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军委航空局,统一领导中国人民航空事业。

1951年2月,正式确立“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

以陆军调来的建制机构和军事指挥干部、政工干部为基础,以东北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吸收一批知识分子和原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先办航校,后建部队,人民空军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

1949年12月-1950年1月,第一批航校建成开学。

1950年8月,组建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1旅。

随后又陆续组建歼击、轰炸、强击、侦察、运输航空兵师、团和新的院校,成立了各军区空军领导机关。

20世纪50年代中期,空军开始装备国产飞机。

1957年,防空军与空军合并,空军编成中增加高射炮兵、雷达兵等兵种。

1958年,组建地空导弹部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空军已成为具有现代武器装备、能遂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多兵种合成军种。

歼击机我国最主要的机种,它主要用于在空中消灭敌机和其他飞航式空袭兵器的军用飞机,又称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广泛称为驱逐机。

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与敌方歼击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

其次是拦截敌方轰炸机、强击机和巡航导弹,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歼击机还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击机。

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雷达、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完善,专用截击机的任务已由歼击机完成,截击机不再发展。

具有火力强、速度快、机动性好等特点,是航空兵空中作战的主要机种,也可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新中国第一架自已制造的飞机--仿制苏联雅克18的“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是一个令所有的中国人都欢呼雀跃的时刻。

航空航天概论习题及答案

航空航天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绪论1、什么是航空?什么是航天?航空与航天有何联系?航空是指载人或者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

航天是指载人或者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

航天不同于航空,航天器主要在宇宙空间以类似于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

但航天器的发射和回收都要经过大气层,这就使航空和航天之间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2、飞行器是如何分类的?按照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飞行器分为航空器、航天器及火箭和导弹三类。

3、航空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空器又如何细分?根据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可将航空器分为两类,即靠空气静浮力升空飞行的航空器(通常称为轻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又称浮空器),以及靠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升力升空飞行的航空器(通常称为重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

(1)轻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包括气球和飞艇。

(2)重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包括固定翼航空器(包括飞机和滑翔机)、旋翼航空器(包括直升机和旋翼机)、扑翼机和倾转旋翼机。

4、航天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天器又如何细分?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

根据是否环绕地球运行,无人航天器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可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包括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式载人飞船)、空间站(又称航天站)和航天飞机。

5、熟悉航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810年,英国人G·凯利首先提出重于空气飞行器的基本飞行原理和飞机的结构布局,奠定了固定翼飞机和旋翼机的现代航空学理论基础。

在航空史上,对滑翔飞行贡献最大者当属德国的O·李林达尔。

从1867年开始,他与弟弟研究鸟类滑翔飞行20多年,弄清楚了许多飞行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基础。

美国的科学家S·P·兰利博士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在世界科学界久负盛名。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航空工业飞机生产与技术进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航空工业飞机生产与技术进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航空工业飞机生产与技术进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航空工业仅仅依靠自身努力,逐渐发展起强大的航空实力,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飞机生产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航空工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相对薄弱。

然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战,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迅速崛起。

中国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相继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和航空技术学院等机构,推动了航空工业的规模扩大和技术发展。

二、飞机生产的突破中国航空工业在抗日战争中生产了大量的飞机,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敌四型”飞机。

这款飞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较高的空中机动性和打击能力。

同时,中国航空工业还通过引进苏联的飞机技术,成功生产了“空五型”和“歼一型”等战斗机,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

三、技术进步的推动抗日战争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的压力下,中国航空工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提升了飞机的性能和质量。

同时,航空工程师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飞机生产与工业基地的建设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中国航空工业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大了飞机的生产力度。

各地纷纷建立起航空工厂和装配线,以保障飞机的量产。

特别是在重要的工业基地如重庆、南昌和成都等地设立了大型的航空工业基地,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这些航空工业基地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五、师承与人员培养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航空工业依靠着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

这些工程师中既有自学成才的,也有通过留学获得航空技术知识的。

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歼7各型号识别方法

歼7各型号识别方法

歼7各型号识别方法
随着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歼-7战斗机也逐渐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歼-7战斗机有多种型号,下面介绍各型号的识别方法: 1. 歼-7A型:该型号是最早的歼-7型号,与苏联米格-21战斗机有很大相似之处。

它的前部机身圆润,机尾圆形,没有翘起的下颚,机翼上没有外挂点。

2. 歼-7B型:该型号是在歼-7A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机翼上增加了两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导弹和火箭弹。

机尾向上翘起,形状类似“鲨鱼鳍”。

3. 歼-7C型:该型号是在歼-7B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机头比歼-7A型和歼-7B型更加锐利,机翼上增加了四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更多的导弹和火箭弹。

4. 歼-7D型:该型号是在歼-7C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机头更加锐利,机翼上增加了六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更多的导弹和火箭弹,也可以挂载燃料箱等装备。

5. 歼-7E型:该型号是在歼-7D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机头更加锐利,机身增加了尖锐的下颚,机翼上增加了四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更多的导弹和火箭弹。

以上就是歼-7各型号的识别方法。

在实际观察中,需要注意观察机头和机翼上的外挂点等细节,以便准确识别不同型号的歼-7战斗机。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歼-7Ⅲ的发展与反思—复杂系统是如何研制的复杂的问题总是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参与者必须呕心沥血,从没有中创造有,最终还要经得起时间、实践的考验。

歼-7Ⅲ项目总体上虽然失败了,但其艰辛历程值得借鉴。

成飞也正是在不断地失败中磨练了队伍,成就了歼10、枭龙和歼20的辉煌。

歼-7Ⅲ的失败并非是某些人或观点的问题,主要是产品定位缺少前瞻性,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其研制过程本身是成功的。

立项之初,面对混乱破碎的体系、粗暴的行政干预、苛刻的用户、各怀鬼胎的同行,成飞所所长王南寿所采取的路线和策略是成功的。

他资源有限,既不能正面对抗上级,还要面对协作单位的三心二意,必须有自己的小九九。

总之,复杂的问题总是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困难总是不断涌现,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从众生中脱颖而出,创造辉煌。

作为科技工作者,希望大家都能摈弃直线式思维,学会有层次,有条理、有重点地看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能在不同层面条块自由进出。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文和技术问题,要避免脑袋发热,好勇斗狠,盲从或盲目决策,凡事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准绳,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使得自己和公司迈上成熟稳健的道路-Jacob。

在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横亘中国空军装备40余年的歼7系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1966年首架歼-7试飞以来,到去年歼7系列的最终停产,由30余种改型组成的庞大歼7家族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民族振翅乐章。

这曲乐章中,虽然整体的旋律充满了激昂,但在初期以及歼7Ⅲ的章节中,却充满了哀婉和惆怅,其中最撼人之处莫过于歼7Ⅲ。

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耐人寻味的一曲。

歼7大改的由来70年代末,面对空军整体装备水平长期落后的局面,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歼7系列飞机的生产,并把希望放到了歼7大改的身上。

文革结束后,饱经十年动乱之苦的航空工业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

在重整山河之后,为了尽快恢复局面,新一届的领导给予航空部门极大的关注。

1977年10月4日,邓小平、罗瑞卿、张爱萍等召集国务院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各部领导人开会谈科研、装备问题。

邓小平说:歼6生产了十几年了,要转过来生产歼7为主。

主要用歼7更新歼6。

抓科研工作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要搞好配套。

军事工业要严格要求,要恢复总工程师制度。

技术方面要有岗位责任制,要签字。

国家投资完全按军队要求是不可能的。

要严格要求质量,例如飞机,倘若有3000架歼7就比5000架现有飞机的战斗力还强。

罗瑞卿说:有2000架歼7就好了,不要搞歼6了,要集中力量上歼7。

10月7日一11月9日,三机部先后召开了15次部务会议,讨论了航空工业三年、八年发展规划和1978年的生产建设计划。

并初步确定……压缩老机种,尽量多生产新飞机。

迅速把力量放在歼7、歼8飞机上。

成都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成飞)、011基地、沈阳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沈飞)都以歼7为主,并尽快对沈飞和成飞进行技术改造(后来沈飞因主抓歼8而未上歼7)。

1978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停产歼6飞机,转为生产歼7系列飞机。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早在1961年3月10日就签署了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F飞机生产权的协议书。

1964年3月31日,用苏联散件组装的第一架米格-21F首飞成功,自此拉开了歼7家族发展史的序幕。

由于技术基础力量薄弱,加上政治运动的干扰,歼7的起步显得步履蹒跚。

尽管吴法宪当年(1969年)以歼7是"活棺材",并一面高呼"歼6万岁"一面将幼雏中的歼7打入冷宫的举动被航空人长期所唾骂,但歼7发展之初受基础工业薄弱制约导致的不成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看到苏联的米格-21MF之后,其与歼7形成的反差,不知不觉的让空军领导对米格-21MF产生了青睐,并多次表示,希望能够装备米格-21MF那样的歼7飞机。

1978年2月,三机部段子俊副部长为首的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考察了米格-21MF飞机。

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内反映了多部如《橡树十万火急》、《复仇》和《最后一颗子弹》等罗马尼亚题材的电影,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中罗两国关系的和谐与密切。

6月12日,中央军委在三座门主持召开国防工作会议,研究空军装备,到会的有王震、罗瑞卿、张廷发等领导以及空军、海军、国防工办、国防科委、三、四、五机部的主要部门领导。

张廷发在讲话中回顾了歼7的研制过程,提出:五年生产2000架歼7和500架歼8是既定方针。

问题是什么样的歼7?现在的歼7飞机一点不搞不行,但是不能太多,越少越好。

所以说无论如何要尽早拿出类似于米格-21MF那样大改的歼7。

罗瑞卿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到1982年2000架歼7,要有1000架是大改的。

不能说一手抓歼7,一手抓歼8,要集中力量抓歼7。

歼8让路,1982年前500架,少搞一点,甚至是以后再搞也行。

针对歼7的大力改进就这样出台了。

当天,三机部领导给包括成都飞机设计所所长王南寿在内的多个重点单位领导打去电话,命其火速进京接受歼7大改的新机设计任务。

6月15日,三机部吕东部长、段子俊副部长在京召开重点厂、所领导干部会议。

在部机关的大楼会议室,吕东部长亲自主持会议,到会的有陈少中等几位副部长及机关干部。

部长说"张司令说是歼7"罗马型"的飞机,据邓小平副主席说要1000架"部长指示任务由成都飞机设计所设计,要赶快行动"。

同时。

会议还确定:歼7大改飞机性能要赶上米格21MF飞机,火控系统性能要超过它。

新机研制实行系统工程管理;研制任务由成飞、成飞设计所、沈飞和011基地共同承担。

听部长说完后,成飞设计所所长王南寿提出自己的建议,所谓歼7"罗马型"还并不深入了解,也没有亲自接触过,但是对其初步印像是,该机是苏联米格-21的后期改型,它的综合性能和安全性比歼7有提高,可以全天候作战,但飞机的单项主要指标还不如歼7。

当然要设计它,我们也是有能力完成的,但由于没有实地见过这型飞机,也缺乏借鉴的资料,所以不如加把劲儿,把我们的歼8尽快完善起来,因为它原来就是按全天候设计的,只是雷达还不能及时研制出来,歼8机的各种飞行和作战性能都比歼7"罗马型"好(见附表),而且是我们自行设计的,驾轻就熟,一定会比"罗马型"搞的更好。

吕部长听了后,即刻说,"我也向张司令说过,但张司令说'歼8他不了解,但"罗马型"飞机在空一所考察了一个礼拜(该飞机又没有来,何谈考察一周?令人费解?),我们就按罗马型"。

既然空军的态度如此明朗,没有商量的余地了,王南寿就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回去就立即按空军的要求做,但是我们没有这型飞机的资料,也没有见过实物,建议请部里给我一个出去考察这型飞机的机会,然后我们结合现歼7的实物和资料,这样,这型飞机可以参照罗马型的设计。

"部长们表示同意。

王又近一步提出,虽然这是空军指定要的飞机,但是它与我国现有的歼7比,如航程,续航时间,升限、载重等都略低,为此在正式设计前还要开个案论会,必定要请空军领导参加,以便他们了解后取得认可。

部长表示同意。

既然意见完全一致了,第二天王南寿即赶回成都,向全所同志传达上级的指示,并进行简单的动员。

王南寿指出,所里的基干力量,都是摸透了米格-21,经历过歼8的设计过程,到成都后又不断地在歼9型号上磨练,技术上已有相当的基础,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设计规范都是反复实践了的,所以在没有了解"罗马型"以前,我们要再重新深入细微的重温米格-21的资料,一旦了解与"罗马型"的区别后,即可迅速工作。

为此成飞设计所的科技工作又重新作了如下调整:1.歼9的型号工作请宋文骢同志主管,继续完成在进行的计算、试验告一段落后整理归档:2.王南寿在技术工作上主要投入歼7罗马型的设计装备工作。

6月23日,吕东部长向王震、罗瑞卿、洪学智等人呈送了歼7报告。

内称: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大上歼7的指示,6月13日以来,三机部召开了部党组会和有关厂所领导干部会议……总结历史经验,采取非常措施:一、集中力量,组织大会战。

飞机的设计、试制、生产,集中成飞、沈飞厂、011基地和成飞设计所、沈飞设计所力量;发动机集中420厂、011基地、410厂、606所力量。

各项试制工作实行平行交叉,二、贯彻质量第一,保证优质定型投产;三、立足挖潜、革新、改造,开足两班,尽快形成年产1000架"歼7大改"飞机、2000台发动机,相应数量的机载设备产品的生产能力,四、加强领导。

此项任务列为部党组工作重点,由段子俊、陈少中、油江、崔光炜具体负责。

初步确定1981年设计定型,1982年生产定型,1983年大上产量,力争完成"歼7大改"飞机1000架。

对此,王震批示:"赞成设计,但须另加引进一法。

请罗秘书长阅报邓副主席"。

邓小平6月29日批示:"此事已谈过,退国防工办"。

歼7大改是以苏联米格-21MF为样机进行测绘设计的机种,原型机由埃及提供,用汇550万美元。

同年12月,正式命名歼7大改为歼7Ⅲ飞机。

歼7大改系统工程设计室的建立与撤销在经历了歼9的挫折之后,可能是出于对成都飞机设计所整体实力的担心,为保证歼7大改的成功,共调集了四个单位协同作战。

但在由谁来牵头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本不应该出现的扯皮现象。

据史料记载:在6月15日的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一下几点:(1)集中两厂(沈飞厂、成飞厂)、一基地(011基地)、一所(成飞设计所)兵力,大上歼7大改;(2)歼7大改飞机性能要赶上米格-21MF飞机,火控系统某些方面要超过它;(3)歼7大改任务,以系统工程形式开展工作,属于国家工程:确定王南寿为这个工程的第一总设计师,屠基达为第二总设计师;(4)采取集中设计、分开试制的方法,9月14日召开方案论证、技术协调会,1979年6月完成结构设计,零批10架于1980年首飞上天,1981年设计定型,1982年生产定型,1983年完成1000架生产任务;(5)争取搞一架米格-21MF的样机,首先组织出国考察。

但是据王南寿回忆,5月15日当天的会议直到结束,除了受领任务以及目标指示之外,没有上述五点的记载。

而王老的下面这段回忆表明,歼7大改项目在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接受任务后不久,部里派陈少中副部长为首先的工作组,有局长、处长和工程师,工作组是来具体组织飞机设计队伍的,他们住在成飞厂,当时成飞设计所是一个新建不久的小所,生活条件很差,所里的营房绝大多数是用竹筋糊泥土建成的,交通工具只有三辆北京吉普车。

当时我并不清楚他们在协商什么,到成都后好几天未见有什么安排,我的想法是,在成飞设计所研制新机,工作义不容辞的应有成飞设计所承担负责,试制生产应该定点在成飞厂。

殊不知,约十天后找我去商量,(书记副所长都没有去),工作组提出飞机研制,由成飞设计所、成飞厂设计所,沈阳112厂设计室和贵阳011设计所一起参加,共同设计,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了的,也许是认为成飞设计所的技术力量不行,亦或有其他原因,但我思量,成飞设计所当时全所人员已从刚搬迁时的313人增扩到1100人,特别是技术队伍经过对歼9的反复搏斗,设计能力,试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完全可以单独承担研制这个型号的,为此我考虑后提出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