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加减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38例临床观察
温经汤治疗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临床观察

(14.55±9.75)个月 ;其 中月 经先期 4例 ,后 期 4例 ,先 后无 定期 6例 ,量 多 7例 ,量 少 18例 ,经 期延 长 5例 。 2组 患者 的各 项 资料 无 显 著 差 异 (P>0.05),具 有 可 比性 。所选 患 者均 签署 知 情 同意 书 ,并 通 过 医 院伦 理 委员 会审 核 。 1.2 方法 对照 组实 行常 规西 药治疗 :患 者 口服乌 鸡 白凤 丸 (国药准 字 Z13021070;药都 制药 集 团股 份有 限 公 司 生产 ;规格 9 g x 10丸/盒 ),9 g/次 ,1次/d,于 经 前 、经 期 以及 经 后 各 服 3 d,以 9 d为 一疗 程 。于月 经 第 13 d为其 肌 注黄 体 酮 (国药 准 字 H20131219;浙 江 仙 琚 制 药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10 mg/d,连 续 治 疗 10 d。观 察 组 实 行 温 经 汤 治 疗 :温 经 汤 药 方 为 麦 冬 10 g,法 半夏 10 g,甘 草 6 g,牡 丹皮 10 g,生姜 10 g,阿 胶 1O g,肉桂 10 g,党 参 10 g,赤 芍 10 g,白芍 10 g,当 归 10 g,吴茱 萸 12 g 。针对 气滞 者加郁 金 10 g,陈皮 6 g,青皮 10 g,香 附 10 g;针对 血 痕者 加 红 花 、桃 仁 、丹 参 各 10 g;针 对 血 寒 者 去 生 姜 后 加 制 附 子 6 g,炮 姜 10 g;针 对 肾 虚 者 加 补 骨 脂 10 g,菟 丝 子 5 g,鹿 角 胶 6 g;针 对血 虚者加 何 首 乌 10 g,熟 地 黄 5 g;针 对 气 虚 者 加 白术 10 g,山药 10 g,黄 芪 6 g 。 以上 药物 用 水 煎 服 ,取汁 300 m1分早 晚温 服 ,1剂/d,于经前 、经期 以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高。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伴随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
目前,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因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三年内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良方温经汤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痛经症状、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
三、加味良方温经汤的组成及作用机制加味良方温经汤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肉桂、吴茱萸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四、疗效分析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加味良方温经汤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等症状得到缓解,经量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情况也有所改善。
2. 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痛经的严重影响。
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食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不良反应: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方剂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五、讨论加味良方温经汤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仍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尝试将加味良方温经汤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艾灸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寒凝血阻证疗效观察

·1105·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收集其行经开始后第2天的经血(5mL)。经血处理 后将其加入抗凝剂试管中进行离心处理分离血清,使 用放射免疫药盒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经血中的一 氧化氮、雌二醇,内皮素水平。
功效,可以有效促使宫血下行,改善症状[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月经量、月经周期、
行经期、痛经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温经汤药 方中党参、川芎、阿胶、白芍、当归活血养血, 缓急止痛;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牡丹 皮、甘草、制半夏,麦冬调和冲任。诸药合用,可 以很好的缓解病症,降低症候评分[7]。本次研究 结果说明,和单用针灸相比,温经汤联合针灸可以 更好的缓解病症,减轻痛经程度。同时,研究结果 显示,观察组内皮素含量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 雌二醇含量高于对照组。内皮素是血管内皮损伤性 疾病重要的致病因子,其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的作 用;一氧化氮可以抑制血栓和血小板的聚集,具有 很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以上指标的失衡会导致患 者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最终引起血瘀症;以上指标 值和月经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治疗后 经血内皮素含量越低、一氧化氮含量越高,说明治 疗对改善血管收缩功能的效果更好[8]。雌二醇由卵 巢分泌,雌二醇含量可以反映性激素水平;在接受 治疗后,雌二醇含量升高说明治疗可以调节性激素 水平。研究结果说明,和单用针灸相比,联用温经 汤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管收缩功能及性激素分 泌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 应,这进一步说明,和单用针灸相比,联用温经汤 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50例血寒型月经后期的疗效观察

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50例血寒型月经后期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血寒型月经后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温经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
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经汤针灸血寒型月经后期月经后期是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分型包括气虚型、气滞型、血瘀型、血热型、血寒型等[1]。
我院采用温经汤配合针灸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血寒型月经后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月经周期延后7d以上,持续超过2个月经周期,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等临床表现。
同时排除早孕、子宫和卵巢器质性病变、未成年患者等。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为(30.3±5.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为(2.5±1.6)年;其中已婚已育12例、已婚未育24例、未婚未育14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为(29.8±6.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2.6±1.5)年;其中已婚已育13例、已婚未育22例、未婚未育15例。
两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婚育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温经汤治疗,1剂/d,分早晚2次温服,于月经结束后开始服用,经期停用[2]。
温经汤对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月经不调是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不孕、闭经、月经周期紊乱等。
目前认为导致月经不调的原因主要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全身因素等[1],此外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寒冷刺激、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导致月经不调发生。
月经不调会对女性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2],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引起子宫肌瘤、不孕症、子宫癌等严重病症发生,威胁到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西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采用雌激素、孕激素[3],疗效确切,但是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证型以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寒凝血瘀最为多见,使用中药汤剂治疗兼具有效性与安全性。
温经汤属于理血剂,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冲任虚寒等证。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温经汤对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3月- 2020年6月医院妇科收治的80例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妇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4];②治疗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心脑血管疾病者;④血液性疾病者;⑤严重感染者;⑥近3个月使用激素药物者。
在组间匹配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1.8±4.7岁;病程1~23个月,平均病程12.0±6.5月;温经汤对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龚爱华作者单位:734100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中医医院【摘要】 目的 探究温经汤运用在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 将2019年3月- 2020年6月医院妇科收治的80例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患者,在组间匹配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行温经汤治疗。
对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疗效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疗效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痛经程度、经量、经期时间、月经周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微群经方】邓诗军《温经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微群经方】邓诗军《温经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温经汤:在内科及妇科的临床应用体会大家晚上好,今天有幸在群里面和大家聊一聊温经汤。
这个方子近两三年用的很多,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方子的一些体会。
讲者:邓诗军福州固生堂杏福中医馆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先复习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
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后面的方药是: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
最后又说一句话,“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本方在月经病里面,月经少、月经多、淋漓不尽、崩漏都有效,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方子的病因病机和如何使用这个方才最重要。
温经汤这个方子它主要有吴茱萸汤,有四物汤去生地,麦门冬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合上吴茱萸汤,它没有大枣,把大枣去掉,麦门冬汤去大枣,加当归、阿胶、丹皮。
我们可以用几种方法看这个方子,它里面有养血的药,有补气的药,有温阳的药,也有化瘀的药,还有滋阴的药,所以这个方子虽然药味不多,但是组方原理很奇妙,按照我们现代人思维一般很难开出一个这样好的方子且并能够流传一千多年,太不容易了。
此方配伍精妙之处个人体会是吴茱萸配丹皮及麦冬,温补通巧妙搭配。
❀病机❀我们通过对药进行分析,它的核心病机就是有虚有寒还有瘀。
虚应该是阴虚和阳虚都有,因为它有滋阴的药也有温阳的药。
寒,寒久的话还可能夹有湿,寒与湿经常在一起狼狈为奸嘛,虚寒有时候会夹湿,但是虚寒久了会有点瘀。
有的病人会在临床中出现瘀的话,瘀久还会化一点热,这个热是局部的,它的整体是寒的,局部有点热。
张仲景,常常是详于变而略于常,象我们说虚寒,一般不会出现口干不会出现干燥,他就说你“唇口干燥”、“手掌烦热”。
袁红霞运用经方温经汤治疗月经病验案举隅

袁红霞运用经方温经汤治疗月经病验案举隅关注我们,请点击“经方追随者”袁红霞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认为经方立法严谨、配伍精当,药简力专,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袁师临床运用温经汤经验总结如下。
1 方证释义《金医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说明妇人病病因病机不外乎气血虚少,寒邪久结,气机郁(瘀)结三个方面。
温经汤出自《金医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瘀血在少腹不去”,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可见本方主治冲任虚寒兼有瘀之证,虚、寒、瘀为温经汤辨证要点,正合“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之意。
方中桂枝、吴茱英为君,温经行血,降逆下行,配当归、川芍、芍药、丹皮化瘀,丹皮性凉兼清血中之瘀;麦冬、阿胶滋阴养血,且其润燥之性有利于去除附着之久瘀血;丹皮、芍药、麦冬三品,一可清热凉血滋阴以除“虚热”;二可助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三能制约吴茱英、川芎、半夏、生姜、桂枝等燥热伤阴,此真乃重点突出仲景用方之巧妙。
参、草益气摄血,阿胶止血补血,半夏辛散,助主药温通散结,佐以少量生姜鼓舞胃气,宣散津液。
众药相伍,扶正祛邪,温补结合,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故适用于冲任虚寒,瘀血久滞兼寒热错杂之多种病证。
现代药理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具有调节性腺激素、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
2 病案举例案1月经后期案。
李某,女,31岁,2013年3月18初诊。
主诉:月经错后10天达半年余。
患者月经周期正常,月经经期每次延长10d,达半年,小血块,黑褐色,量少,经期少腹隐痛喜温按,偶尔经期间出血,末次月经2013年2月23日,口干口臭,情绪可,体力一般,四肢逆冷,大便一日1 -2次,成形,量少,解之不畅,舌淡胖,苔薄白,脉沉。
自拟温经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痛经

自拟温经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痛经亢华楠; 刘丽; 邓楠; 董书含【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9(010)020【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自拟温经汤; 脾肾阳虚; 痛经【作者】亢华楠; 刘丽; 邓楠; 董书含【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13痛经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烈疼痛而致晕厥,又称“经行腹痛”,经常伴有腰部酸胀疼痛、手足冰冷、汗出等不适症状[1]。
中医治疗痛经有独到优势,刘丽教授潜心研究,将经典与临床相结合,诊治脾肾阳虚型痛经经验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1.1 分型①寒凝血瘀型。
寒性收引凝滞,郁滞胞宫,不通则痛。
②气滞血瘀型。
平素抑郁或郁怒,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停滞胞宫冲任,不通则痛。
③湿热蕴结型。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凝滞胞宫冲任,不通则痛。
④气血虚弱型。
脾胃素虚,化源匮乏,加之经期过后失血,胞脉空虚,无以荣养胞脉,不荣则痛。
⑤肝肾亏损。
素体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肝肾精血亏少,水不涵木,加之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1.2 导师认识刘丽教授认为临床以脾肾阳虚型为常见类型。
肾统管生殖,月经来潮与之息息相关。
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大多处于天癸刚至,肾气未充的时期。
肾为冲任之本,水火之宅,女子元阴、元阳之根本。
阳虚则寒从内而生,肾阳不足,无法温煦脾阳,脾阳不振,加之脾胃素虚,或过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或久居寒冷之地,或青春期女性秋冬两季穿得少,经期不注意保暖,再加上先天禀赋不足等原因,脾胃阳气愈虚,生化无力,或失血过多导致冲任气血俱虚,不能濡养胞宫、冲任,不荣则痛。
2 临床表现大量经血流失,加之本身阳气不足,阳气不足以温煦胞宫,寒凝瘀阻于胞宫,故见有血块或经血外流后疼痛缓解。
肾为冲任之本,为胞宫行径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脾胃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而此时,阳气被寒邪所侵害,肾阳无力供给脾的运化,胞宫所需的物质精微较少,运行的经血相应减少,故见月经量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经汤加减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38例临床观察
作者:高利红张淑霞闫宝霞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15期
【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病例38例,以温经汤加减进行辨证治疗。
结果:38例病例中,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
结论:温经汤加减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温经汤;阳虚血寒;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
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若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又无其他不适者,均不作月经后期论。
笔者根据门诊38例病例,总结温经汤加减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的疗效,现作如下汇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年龄在18~40岁,月经周期短者40天,长者半年,均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全部病例经过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病变,并且排除早孕、妊娠期出血疾病。
1.2 中医辨证标准
阳虚血寒型辨证标准: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或有血块,畏寒肢冷,小腹有冷感,喜温喜按,舌质暗淡,苔白润,脉沉迟。
2 治疗方法
组方:吴茱萸9g、桂枝6g、党参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熟地15g、艾叶
9g、续断12g、仙灵脾12g、香附12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腰酸冷痛明显者,加杜仲12g、仙茅12g、补骨脂12g;腹胀、纳差明显者,加炒白术12g、煨木香9g、砂仁(后下)6g;心烦失眠者,加郁金12g、合欢皮12g、炒酸枣仁30g。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月经周期均正常,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显效: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有效:月经周期基本恢复,偶有延后在7天之内,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无效:月经周期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38例患者中,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2%。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26岁,未婚。
初诊时间:2014年9月6日。
主诉:近2年来,月经周期延后。
患者诉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延后2年余,月经周期一般为40~60天,经量偏少,经色淡暗,质清稀,经期5~7天,经行小腹冷痛,喜暖喜按。
末次月经:2014年7月20日。
平素怕冷,腰酸,神疲乏力,纳差,眠可,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检查:B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女性激素六项均在正常范围且LH与FSH比值无异常。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阳虚血寒型)。
治宜温阳祛寒调经。
方药:吴茱萸9g、桂枝6g、党参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熟地15g、艾叶9g、续断12g、杜仲12g、仙灵脾12g、香附12g、炒白术
12g、砂仁(后下)6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二诊:2014年9月13日。
患者诉服药后怕冷、腰酸症状减轻,纳可,二便调,仍觉神疲乏力,上方加黄芪12g。
继服7剂。
三诊:2014年9月20日。
腰酸、神疲乏力症状消失,继服初诊方7剂。
按此方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月经均如期而至。
5 讨论
月经后期为妇科常见病,此病的发生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夏桂成教授认为本病证的形成,主要是阴血不足,不能及时适应周期演变,亦正由于阴长不及,阴的物质不足而其动态功能亦必然有所不足。
前人亦曾有“先期者血热有余也,后期者血寒不足”之说。
因此月经后期亦反映出阳虚血寒一面的特性。
阳虚血寒所致的月经后期一方面在于阳虚不能助阴长,以推动月经后期的演化;另一方面在于血为寒凝,阻滞气血的运行。
故在治疗辨证为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时,适当加入温阳祛寒的药物如艾叶、肉桂、炮姜等以温阳祛寒调经,疗效显著。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该方原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之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妇人久不受孕等症。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活血散瘀,清血分虚热;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养阴清热;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
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
此方补气血,能温能通,集温、润不同之药,阴阳兼顾,故寒者温,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气血温和,冲任得养,为制方之宗旨。
笔者总结发现,温经汤加减后不仅能调节月经周期,而且还可明显改善临床兼症,是治疗阳虚血寒型月经后期的有效方药。
月经后期是临床常见疾病,往往在出现月经后期的同时,伴有经量少,严重者可发展成为闭经、不孕等其他疾病,故应引起高度重视,注重及早诊治,既病防变。
平时的饮食起居、情志因素、药物服用等均可引起月经后期。
因此除了注重中药调理外,尚需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节、劳逸结合、精神舒畅、适当锻炼。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7-8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
[4]夏桂成.月经病中医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5-300.
[5]徐慧军,张英杰,薛辉,等.安冲汤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
[6]蔡朝霞.基于病历数据挖掘的张丽君诊治月经不调临床经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7]胡晶国.迟发性月经不调(肾虚)导致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