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的治理问题

合集下载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高长春;张贺;曲洪建【摘要】在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影响要素梳理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及其对集聚效应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设施条件、政务环境、企业互动、区域网络、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消费需求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正向影响显著,其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政务环境、区域网络、消费需求、设施条件、企业互动.由此,提出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创新发展策略.【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5【总页数】8页(P821-828)【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作者】高长春;张贺;曲洪建【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5从1997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推动了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其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主导产业。

在北上广等城市,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随着创意产业的自发聚集或者外生力量集聚,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其不仅影响创意组织和个体,还推动所在城市区域的文化、社会生活、经济的发展。

诸如上海M50、北京798艺术区、广州红砖厂以及杭州loft49等影响力较大的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优化、城市风貌再塑造以及传统产业置换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研究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创意产业理论和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针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长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长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在长三角区域品牌的大旗下 努力争创企业品牌。
最后,针对“柠檬市场”的现象,各地 方政府更多的是要从完善法律系,培育 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入手,为集群的整 体提升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
长三角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产业空间集聚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 方式。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产业活动总是趋 于共同的特定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制成品也 大多在数量有的集中趋势并没有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减缓,相反呈现愈 演愈烈的趋势。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 状与特征探析
(一)上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上海按照城市功能和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制 造业由内环线中心域区向内、外环线方向和 外环线外转移的步伐,建构了东、西、南、 北四大“产业基地”(东部微电子基地、西 部汽车基地、南部化工基地、北部钢铁基地) 和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如表所示)。
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了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 和基本规律。
产业集群含义
M·Porter,1990.1998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
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 及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 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 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 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一)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 并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二)树立区域合作与区域品牌意识,并建 立区域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长三角的各地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摒除那种“宁做 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想,促进集群内企 业的配套协作,缩短营销半径,降低经营成 本,形成集体群内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梯次分 布,避免出于资源的平行使用和同质化竞争 带来的浪费和内耗。

国家战略与规划使命--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看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

国家战略与规划使命--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看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2004001■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4-0001-06作者信息徐毅松吴燕 邵一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策研究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土地政策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徐毅松 吴燕 邵一希XU Yisong ;WU Yan ;SHAO YixiNational Strategy and Planning Mission: Territorial Space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Inspired by the Planning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国家战略与规划使命—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看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党中央、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抓住“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响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要求,聚焦并解决都市圈边缘交叉区域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通过剖析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探索新时代国土空间跨区域规划和治理示范新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绿色,高质量,空间治理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s in Qi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Wujiang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Jiash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outline of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 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guided by "ecological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territorial space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s requirement of "strategic, scientific, coordinated and operational", and focuses on urban and rural space optimization in the edge intersection areas of metropolitan area, ecological green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 styl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demonstrationare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cross-regional planning and governance.Yangtze River Delta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high quality, spatial governance摘要关键词Abstract Keywords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共同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徐梦周;朱永竹;杨大鹏【期刊名称】《治理研究》【年(卷),期】2022(38)5【摘要】经济关联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以数字经济为重点推进发展对于提高长三角创新能力、经济集聚度和政策协同效率意义重大。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测算2011年与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后发现:长三角城市之间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趋于紧密,但关联网络并不稳定,网络内被动的接收者、孤立者偏多,仍有较大改进提升空间;27个城市在关联网络中功能具有明显差异性,从个体来看,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板块来看,由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核心板块对其他三个板块形成显著溢出效应;城市间距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和政府数字化水平差距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有显著影响。

基于此,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的活跃性,以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协同治理,通过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现实路径。

【总页数】12页(P102-112)【作者】徐梦周;朱永竹;杨大鹏【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5【相关文献】1.“双新”背景下我国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2.城市群的空间嵌套形态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3.城市群区间住宅价格空间关联效应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4.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的协同演化\r——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5.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发展创意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三角发展创意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意产业 的开发 。因为长三 角是 中华文 明的发祥地之 ~,七干 年 前 发 祥 了 吴 越 文 化 、 而 后 发 祥 了 河 姆 渡 文 化 、马 家 浜 文 化 、 良渚文化 ,等等 。其数千年来 的文化底蕴 加上长三角 所铸 就的 勤奋 、坚韧 和开 阔、圆通 的区域 精神 ,都是 发展创意产 业的独 特 优势。 文 化 还 要 插 上 科 技 的 翅 膀 才 能 让 创 意 产 业 腾 飞 起 来 。 技 术创新是创 意大规模发 展的推动 力。一方面 ,技术创新 改变 了 经济领域 中各 类要素 的相对价格 ,使人们 的偏 好结构发 生了变 化,也重新 缔造 了人与 人之 间的激 励结构 ,这将 在根本上 为头 脑 风暴式 的文 化创意大规 模产 出提供 了制度 条件 :另~方面 , 技 术创新推动 了信息成 本的持续 降低 ,这为文化 创意对经济领 域 的全 面渗 透 提 供 了社 会 基 础 , 如 互 联 网对 文 化 创 意 的 传 播 。 , 长三角地 区因为对 创意产业 认识的有 限对技术创新 的重视 程 度 相 当 不 够 ,拥 有 自有 知 识 产权 的数 量 是 微 乎 其 微 , 多数 是 模 仿 别 人 的 成 果 。 比如 , 目前 国 内 多数 原 创 动 画 会 给 人似 曾相 识 的 感 觉 , 从 人 物 、情 节 、对 白、 画面 等 ,模 仿 之 处太 多 。还 有 就 是 对 好 莱 坞 的 过度 模 仿 。在 上 海 电 影制 片 厂 出品 的 《 宝莲 灯 》 中 , 小 猴 子 、 噶妹 的造 型 都 是 美 国 化 的 。小 猴 子 带 有 明显 的好 莱 坞 印 迹 ,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 是别人 的。动画片制作可 以借鉴国 外优秀 的东西。但是亦步 亦趋 的模 仿,足没有出路的。 可 喜的是 ,近年 来 ,长三 角创意产业 已经 日益开始 重视高 科技的含量 。比如 ,截至2 0 年5 0 6 月底 ,仅一年多 的时 间已经有 15 0 家文化创 意产业入 驻了上海浦东的张江高科技产业园 。文化 与科技在那 里进行着激 荡和碰撞 ,从 向诞 生出更多新 的发 明和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空间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意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空间规划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供便利的办公和生活环境,提高创意工作者的创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方法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因素。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在原有的文化中心或具有潜力的区域。

其次,要规划各类建筑,包括办公楼、创意工作室、展览馆等,为创意工作者提供适合的工作和展示空间。

此外,还要考虑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绿化、景观设计等方面。

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挑战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得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面临压力。

其次,创意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空间规划需要更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再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城市其他产业的协调配合,这对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途径为了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其次,需要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空间规划的实施。

此外,还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经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

五、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广州市为例,该市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将广州市原有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与新的商务区相结合,形成了创新的空间布局。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新的产业门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增强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发展壮大我国的创意产业,应从源头入手,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培养创意产业人才,营造合适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意产业现状对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兴产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将创意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在我国创意产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尚处起步阶段。

对它的研究也只是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

一、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一)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创意产业集聚区。

首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近几年来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并已经形成文艺演出、文化会展等优势行业。

此外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等为把北京打造成中国的“创意产业之都”奠定了基础。

(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龙头。

近年来,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先后组建了泰康路艺术街、天山路时尚产业园等十余个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上海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带动了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

深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在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告等一些重要的文化领域中具有比较优势。

深圳还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深圳打造成为“设计之都”,使创意产业成为该市的优势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的治理问题【摘要】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产业空间,对城市发展方式转换、空间功能转换、价值链升级、空间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创新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文对长三角现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模式进行了归类梳理,并针对其实际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构建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网络治理模式,提出了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一、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经济空间创意产业集聚区是集不同行业高端价值部分(研发、设计和营销等)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创意产业集聚区有许多相关的群落概念,如“创意群落”(creative cluster)、“文化产业群落”(culturaIindustI cluster)、“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这些概念都强调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而表现出的网络效应和集体效率。

基于当地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所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能提高创意产业内部的文化认同度和由此增加城市的文化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使创意产业之间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城市发展和创新中已经演变成新时期的“新经济空间”,即将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

二、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济空间模式1、经济空间创新模式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截止2007年1月,上海已授牌75家创意产业园区,杭州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创意产业基地、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南京有35家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

通过对长三角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印证可以发现,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类型多样,分布格局具有创新性,其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艺术家和技术人员驱动型(如M50和建筑设计工场)、政府和国有企业联合型(如时尚产业园)、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投资型(如海上海、同乐坊)。

由此带来的经济空间模式主要有大学依托型、旧城区改造型、新城区创建型和传统产业区升级型。

(1)大学依托型。

这种经济空间模式利用了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良好的校园教育、研究和培训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一学一研”一体化的形成。

以上海为例,建有依托同济大学形成的建筑设计类创意产业集聚区圈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形成的软件开发和动漫游戏类创意产业集聚区圈层,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形成的美术设计类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上海市服装研究所和东华大学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而形成的长宁区天山路时尚艺术,服装设计和品牌发布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

这一模式在内涵和空间上都改变了城市功能单一而联系少的局面,对于城市空间功能转换有重大促进作用。

(2)旧城区改选型。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包括功能过时的建筑和老工业建筑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从而对城市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旧城区改选型就是以城市旧区或老建筑改造和功能空间转换为目的,将城市中有文化底蕴的老建筑顺势或有意识的改造,使其符合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要求,如上海的“田子坊”,杭州的LOFT49等。

这种经济空间模式的优势首先在于其低廉的租金,其次是激发人遐想的空间。

它超越了旧时期对老建筑只注重保护的单一做法,形成城市功能空间的多样性,使保护和生产功能实现统一,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新城区创建型。

新城区创建型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在原有技术开发区内创建创意产业集聚区;第二类是在市中心区创建时尚展览和消费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前者如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与其他创意产业集聚地相比,该园区属于对多媒体、动漫、网络游戏、电脑软件、影视后期制作等高科技依赖性很强的创意产业。

它不仅地域广阔,而且还有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后者如上海的天山路时尚产业园、海上海,杭州的唐尚433,南京的板仓街主题文化产业街等,它们都是集创意设计、商务及居住区、时尚消费和创意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这一模式为新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所需的管理支持和网络资源,以支持和孵化创意。

(4)传统产业区升级型。

这种空间模式是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空间资源进行包装、整修、功能转换,建立相应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上海黄浦区河南南路的上海城市广场,历来是旅游中心和小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及交易中心,后被开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不仅提升了上海旅游纪念品的层次和质量,而且其设计创意可以迅速走向市场,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周边地区的工业传统和工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利于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传统产业区的升级。

2、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上海、江苏和浙江都建立了各自独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但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这三个省市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从而影响和制约着长三角区域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特色不明、结构趋同。

从长三角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看,不管是自发集聚还是主导创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存在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一是特色不够明显。

大多创意产业集聚区是视觉艺术、服装、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和休闲消费型等融为一体的大产业发展,特色不明,造成创意产业集聚区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之名,行“房产项目销售”理念之实,在市场利润的驱动下,只为坐收投资回报,对入驻企业所属行业并不过问,使创意产业集聚区只在形态上具备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创新功能。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几乎所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发展好几种产业,园区差异化低、品牌化不够。

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兴建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园时,发展的行业如出一辙,上海建有静安区动漫硅谷,杭州正在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南京市计划要打造10大创意产业基地,宁波市正在设立国家(宁波)动漫研究中心。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结构趋同,难以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势必影响长三角创意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2)产业关联度不强。

从产业集聚动力及效应分析,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从而原创产品和关联产品、衍生产品无法形成互动发展,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以杭州LOFT49为例,园区开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2006年园区入驻企业也仅25家,其中资金上千万元有6家,而低于100万的也有4家,最少的仅20万元,甚至还有纯艺术创作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个人工作室,由于园区是纯自发形成,企业涉及的门类较广。

如何有效解决创意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3)竞合机制与管理缺失。

竞合机制与管理的缺失。

主要表现为由于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植还没有上升到统一的、全国性的产业政策层面,各园区所能享受地政策条件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发展机会不平等;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效果较差;园区缺乏规划引导,产生了定位不明、交叉管理和一定的短期行为等现象。

这些缺失在杭州市LOFT49创意产业园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该产业园所在的杭印路49号为蓝孔雀公司所有,所有人对所属物业是否发展创意产业并不热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所有人只考虑出租厂房换取租金,对进驻企业没有设定一定门槛,造成少数非创意企业入驻。

二是在园区形成一定知名度后,所有人要求提高租金。

三是对园区环境建设、发展前景基本上没有考虑,物业服务也不到位。

由于无法建立起相应的园区管理机构,也使得园区发展规划、服务平台构建等工作无从落实,从而使LOFT49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令入驻企业不能安心发展,甚至有少数创意企业有迁离园区的意向。

三、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网络治理模式1、治理模式的运作机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经济空间表现出不同的网络形式。

本文针对长三角现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模式存在的问题,依据其各自的形成机理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提练、整合出统一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治理模式——网络治理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得益于创造力的培育,而创造力的培育是在创意阶层、创意机构和社会创意氛围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这些人才、机构和环境形成的网络关系产生出包括技术、经济、文化和艺术上的城市创新力。

城市创新力通过政府的正向引导和推动,在适当的创意产业基础环境(便利和舒适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中就会激发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对城市发展方式转换、空间功能转换、空间布局调整、产业区价值链升级和经济发展创新都有积极的贡献,它不但可以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带动了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又对全社会创新力的培育和提升大有裨益,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和交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2、治理模式的要素构成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是由该区域内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构成的网络系统。

长三角现有全国重点大学17 所,拥有两院院士250 余名,其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是我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并拥有中科院和国家各部委所属院所等一批一流的科研机构,还拥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2000 余家。

这些机构和组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结成研发合作网、社会关系网以及企业家的个人关系网,最终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

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创意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关系总和,促使信息、知识、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从而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的创新和创新网络体系的形成。

四、长三角构建创意产业集聚区网络治理模式的建议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承载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政策实验功能的平台,对长三角创意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就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网络治理模式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集聚区的规划与产业布局长三角在规划创意产业集聚区时,首先要按照错位发展思路,以工业设计创意、软件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设计类创意产业为重点,确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然后再逐步延伸到更广层次的外延创意产业,形成从最初的设计、研发,到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制造,再到后期的批发、零售等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以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为例,可充分利用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的区位优势、科技和创意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创意产品设计、配送和销售,而将创意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外包给江、浙两省的苏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周边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