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合集下载

疟原虫

疟原虫

(2)溶血离心沉淀法:又称浓集湿血片染
色法,1滴血+ 1ml蒸馏水溶液(含万分之 二白皂素),离心5min,取沉渣涂片, 0.4%伊红和姬氏原液染色。仅少数小滋
养体期的红细胞有变形现象,检出率高,
适用于基层。
2. 免疫学诊断:辅助诊断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滋养体(trophozoite)
小滋养体 (环状体)
胞核
大滋养体
空泡
胞质
疟色素 薛氏点
间日疟原虫
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 大滋养体
三日疟原虫 大滋养体
裂殖体(schizont)
裂殖子
间日疟原虫
裂殖体
三日疟原虫
裂殖体
配子体(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 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

配子体

一、形态与生活史
(一)人体内的发育
1. 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 cycle)
2. 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cycle) 裂体增殖,还有配子体的形成
(二)蚊体内的发育
有配子生殖,也有孢子增殖
按蚊体内
人体内
48小时
蚊体内发育时期
雄配子形成
卵囊(囊合子)
子孢子
P.v: 8d P.f: 6d P.m: 11~12d P.o: 9d
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以下四种:
1.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 2.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3.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4.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03疟原虫

03疟原虫

五、流行与防治
疟疾流行区域
2.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 虫者
传播媒介:按蚊(雌)
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人群、儿童。 3.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 和媒介种类等。 社会因素:经济、卫生条件。
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加强
流动人口管理。
2. 蚊媒防制
改善环境卫生、排除积水、用杀蚊剂灭蚊、 积极采用防蚊叮措施(如避免暴露皮肤、涂抹防蚊 剂、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进行预防性服
药;加强疫苗研究。
治疗药物 • 杀灭红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如伯氨 喹; • 杀灭红细内期裂体增殖的抗临床发作药:如氯喹、 咯萘啶、青蒿素; • 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的药:如乙胺嘧
5. 宿主
(1)终宿主:雌性按蚊 (2)中间宿主:人、雌性按蚊
6.致病阶段
红内期疟原虫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寒战:全身颤抖 、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 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1~2天)
高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
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血涂片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
•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特染液 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采血时间: •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 •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
2.免疫学诊断
• 循环抗原/抗体检测
• 间接荧光抗Leabharlann 试验(IFA) 3.分子生物学技术 • PCR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疟原虫
三、致病
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 红细胞碎片 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发热
疟原虫 三、致病
3、疟疾再燃与复发 •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后 患者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体内残留的少量 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疟疾发作。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 有关。
三、致病
疟原虫
疟疾免疫
1、先天性免疫:与宿主的种类和遗传特性有关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 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血液 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四、诊断
疟原虫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查见红内期疟原虫为确诊 疟疾的依据。检查方法为厚、薄血膜检查法。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等。多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及筛选输血对象。
疟原虫
疟原虫
二、生活史
红细胞外期
雌性按蚊 叮人 含子孢子
子孢子 进入肝脏
体积增长
摄取营养
核分裂
滋养体
吞噬细胞 吞噬
进入红细胞
肝细胞破裂 裂殖体 含裂殖子
疟原虫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速发型(TS)
• 迟发型(BS):在肝细胞内处于休眠期,称为休眠子 ,是引起疟疾复发的原因
• 间日、卵形:有
• 恶性、三日:无
三、致病
疟原虫
1、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
作的间隔时间。
• 间日:11-25d
恶性:7-27d

《各期疟原虫形态》课件

《各期疟原虫形态》课件
各期疟原虫形态案例展示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和繁殖,形态多样,大小不一,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体。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破坏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疟原虫,引发疟疾症状。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时间长,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阶段。
01
02
03
感谢观看
THANKS
各期疟原虫形态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目录
CONTENTS
疟原虫生命周期简介疟原虫形态特征疟原虫形态变化过程疟原虫形态与疾病关系各期疟原虫形态案例展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疟原虫生命周期简介
疟原虫在红细胞外生存,包括在肝细胞内的有性生殖和在红细胞内的无性生殖阶段。
裂殖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分裂阶段,形成多个裂殖子。配子体期:疟原虫经过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准备繁殖下一代。总结词:裂殖体期到配子体期的变化是疟原虫生命周期中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个过程涉及到疟原虫的进一步发育和繁殖。详细描述:在裂殖体期结束后,疟原虫释放出裂殖子并感染新的红细胞。在新的红细胞内,裂殖子继续发育并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为下一代滋养体。
疟原虫形态变化过程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阶段,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单个细胞,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一半。裂殖体期:疟原虫经过数次分裂后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在红细胞内散在分布,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裂殖子。总结词:滋养体期到裂殖体期的变化是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过程涉及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分裂和破坏。详细描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滋养体期,以摄取营养和生长为主,逐渐增大并分裂成多个子细胞。随着子细胞的增多,疟原虫进入裂殖体期,子细胞继续分裂成许多裂殖子,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裂殖子,准备感染新的红细胞。

疟原虫

疟原虫

• 凶险型疟疾
– 超高热型:发热高达42℃ – 厥冷型:皮肤湿冷,体温下降,血
压下降
– 胃肠型:呕吐、腹泻等 –脑 型:头痛、昏迷、抽搐等
• 输血性疟疾: 输入含疟原虫的血液引起。
特点是潜伏期短,只有红内期,治愈后不复 发
• 先天性疟疾: 通过胎盘而感染。出生后3~
5周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贫血、黄疸明显, 肝脾肿大,预后差。
malaria parasites
疟疾蚊子传, 吃药不要钱;
得了疟疾病,
快找卫生员;
药是政府发,
关怀咱社员;
连服8天药,
今后永不犯。
疟原虫
疟疾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种 类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间日疟
恶性疟 三日疟 卵形疟
人体寄生的四种疟原虫
一、形态 在红细胞内发育的疟原虫具有四种形态 环状体
四、实验诊断:
取材 血液 虫期 红内期 方法
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法
薄血膜法
恶性疟:发作时 ﹟ 采血时间 其他疟:发作后数小时~十小时期
五、流行分布:
不 易 感 恶 性 疟 原 虫
镰 刀 形 细 胞 贫 血 者
六、防治原则
蚊媒防制 1、预防
预防服药 疫苗预防
氯喹、乙胺嘧啶
控制症状(杀灭红内期疟原虫): 2、治疗 抗复发(杀灭红外期疟原虫): 切断传播(杀灭配子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疟原虫经染色后:
红细胞红色
疟原虫胞质蓝色
疟原虫胞核红色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
♂配子体
成熟裂殖体
人 体 四 种 疟 原 虫 红 内 期 各 期 形 态 鉴 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大滋养体大小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常排列如菊花状,
较大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排列不规则,较大
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

雌配子体大小
形状

胞质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一侧
深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较大
新月形,两端尖锐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中央
深蓝色
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
周围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一侧
深蓝色
深褐色,均匀散在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一侧
深蓝色
棕黄色,散在
雄配子体
大小
形状

胞质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疏松,
淡红色,位于中央
浅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较大
腊肠形,两端钝圆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或淡红色
黑褐色,松散分布于
核周围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
深褐色,均匀散在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
棕黄色,散在
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表2 晚期大滋养体与即将成熟雌配子体形态鉴别
雌配子体大滋养体
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超过被寄生的红细胞3/4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不染色带一个,带状,周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胞质边缘清楚,不含空泡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分布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匀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一)各期形态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细胞重迭,干燥缓慢,以致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质变形,加之红细胞被溶解,所以虫种和虫体的鉴别比薄血膜困难。

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要点见表3
表3 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吉氏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较大。

核1个,较大,胞
浆较厚。

常呈"!"或","

较小。

核1~2个,较
小,胞浆纤细。

常呈"!
"、"飞鸟"、"V"和"断
环"状
中等。

核1个,
较大,胞浆粗厚。

常呈"环状"或"
鸟眼"状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胞质致密,核
较大。

大滋养体较大。

呈阿米巴样,形状
不规则。

核位于胞质中或
外边,胞质常缩成圆形或
断裂成数块。

色素分布不
匀较小。

常呈圆形,色素
细小或结成1~2个团

中等。

常呈圆形,
色素粗大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胞质呈深蓝
色,核较大
裂殖体较大。

裂殖子12~24个。

裂殖子较大较小。

裂殖子8~26个。

裂殖子较小
较小。

6~12个。

裂殖子大于间日
疟原虫裂殖体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裂殖子6~14
个,核较大
配子体较大。

圆形,色素粗大。

雌配子体较大,核小,胞
质深蓝色,雄配子体较
小,核大,胞浆浅蓝色雌配子体新月形,雄配
子体腊肠形
与间日疟原虫相
似,但较小。


素较粗大
卵圆形,大小与间日
疟原虫相似,雌配
子体核致密,偏于一
侧,雄配子体核疏松
色素黄褐色,细小。

杆状,或
结成粗大颗粒。

分布不匀黄褐色,颗粒细小,结
成团块后呈黑褐色。


子体色素粗大,分布于
核周围
有时小滋养体可
见色素。

深褐色
较粗大。

沿边分

色素颗粒较大,呈深
棕色,分布弥散
被寄生红细胞常见红细胞“影子”和薛
氏点可见红细胞“影子”和茂
氏点
可见红细胞“影
子”
小滋养体时即可见薛
氏点
其他常可查到各阶段的疟原
虫仅见早期滋养体和/或
配子体。

一般不见大滋
养体和裂殖体
常可查到各阶段
疟原虫
常可查到各阶段疟
原虫
(二)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
由于在染液和玻片上可能存在杂质以及染液酸硷度的影响等,常易与疟原虫混淆,应注意鉴别。

1. 疑似疟色素血膜上的染料残渣及灰尘,有时误为疟色素,可依据颗粒大小,色泽及分布范围加以区别。

转动显微镜的微调时,可见它浮于红细胞之上,与原虫不在一个平面上。

2. 疑似疟原虫核细菌尤其是球菌或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皆为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

但球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常见多个聚集一处,分布较广。

嗜中性和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着色较淡,边缘整齐,附近常有白细胞的碎屑。

3. 疑似疟原虫胞质网织红细胞残留物和白细胞残留物通常为蓝色,与疟原虫的胞质相似,如因与某些红点巧合一起,易误认为疟原虫。

鉴别时如形同大滋养体,可依据疟色素的特点加以区别;如形状似小滋养体,可依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以及核与胞质是否在一个平面上予以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