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3课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点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1.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__生态系 统__。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太阳能、热能、空气、水、土壤等。 (2)__生产者__: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3)__消费者__: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4)__分解者__: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 (5)各种生物通过__捕食__关系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 成的复杂关系叫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__。能量 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且是逐级__递减__的。 (2)物质循环:物质是指__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__,其不同于能量特 点的是__反复出现和循环__。
10.(2013·济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C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 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 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C ) A.出生和死亡 C.性别比例
B.年龄 D.个体大小
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 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
链是( C )
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11.(2012·天门市)下列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B )
A.小猫吃鱼
B.长颈鹿吃树叶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那个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区别和联系:⑴、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尽管差不多上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生物群体。
例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⑵、从概念的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的对立统一,共同坚持种群的相对稳固。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⑶、从研究特点上来看,种群最重要的特点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进展趋势如何,确实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点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点要紧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种群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⑷、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固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刻内坚持一种动态平稳,这种相对稳固要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统一体。
例如草原群落,在茫茫大草原上,有牧草、杂草等植物,也有牛、羊、马等动物,也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对稳固,长此以往草原群落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结构,但构成草原群落的每一种群内部,时刻都在发生新老个体的交替,每一种群的生物,不仅受非生物因素的阻碍,还受生物因素的阻碍,物质交换和能量流淌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进行。
3、例题分析:例1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集合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
(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和。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种群和生物群落区别分析

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
微生物
7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热 带 雨 林 生 物 群 落
8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沙漠生物群落
9
种群和群落区别
在一定区域中的 一群同种生物个体 称为种群。
在一定区域内生 存的多种不同的种 群便组成为群落。
10
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D ]
14
5、某水库中生命系统种群层次的生物应该包 括( D )
A、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 B、全部动物个体的总和 C、全部鱼类个体的总和 D、全部鲫鱼个体的总和
15
6、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C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B、一个池塘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的青蛙成体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成体 D、一个池塘
种群中所有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 雌雄之别,但它们是同一物种。
A.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B. 所有的树木 C. 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 所有的生物
11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D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 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 它生物
12
植物:包括挺水植物芦苇、莲,浮水植物浮萍、 睡莲,沉水植物池草,浮游植物淡水藻类。
莲
睡莲
4
一个池塘有许多生物
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如水蚤,底栖动物如螺、贝类 和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大小不同的各种鱼。
水 蚤
螺 类
贝类
5
一个池塘有许多生物
微生物:主要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
真菌
细菌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
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群落中
3.群落的生态结构 ——层片(Synusia)
植物群落特征
前苏联著名植物群落学家B.H.苏卡乔夫:“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这些种类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 定的小环境,这些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 种生物的个体群
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 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 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 象。
(一)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1 种群数量 :在一定的空间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总体数目 2种群密度 :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
J 型曲线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增长型(据华东师大等,《动物生态学》,1981)
Print topics here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稳定增长与自我调节示意图
01
六.种内关系 主要表现形式 : 竞争 (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
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作用) 婚配制度 :一雄多雌制(高
等动物) 一雌多雄制(稀见) 单配偶值( 鸟类) 领域性 (鸟兽为多)
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 常用香农-威纳指数H表示: H值越高不确定性越大,物种多样性也越高 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路稳定的重
要因素之一。
植物群落特征
生态位(Niche): 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
第3章群落生态学

在植物群落研究中,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 的作用而划分群落成员型。
• 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
2. 层片结构
• 层片又称层群,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 生态需求的物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 层片区分为三级:一级层片是一个群落中 一个种的各个体的总体;二级层片是一个 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的 总体;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类群的不同 种的个体的总体。
• 显然,一级层片指的是种群,二级层片才 是通常所理解的层片,而三级层片指的是 植物群落。
•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 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 和D级频度的种类 较少,E 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 种,占有的比例也较高,符合一般群落中低频度 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为多的事实。
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
重要值 (I.V.)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第3章群落生态学
3. 1 生物群落概述
• 3. 1. 1 生物群落的定义
• 生物群落: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各种生物种 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 而有机结合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 体。
• 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 瑞士学者Schröter (1902) 首次提出。
竞争、捕食和生产力。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群 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3. 2. 3 种间关联
• 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 它 们就具有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次数 少于期望值, 则它们就具有负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生物群落第一节概述一、生物群落亚历山大 (Alexander) 1807年,他发现自然界植物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集合成群落。
摩比爾斯 (Mobius) 1877年,发現牡蠣只出現在一定的盐度、溫度、光照等條件下,而且总与一定組成的其他動物物種生長在一起,形成比較穩定的有机整体。
瓦明 (Warming) 1890年,一定的物種所組成的天然群聚就是群落。
謝福 (Shelford) 1911年,生物群落是具有一致的种类組成和外貎的生物聚集体。
奧登 (Odum) 1971年,生物群落除种类组成与外貎一致外,还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它是一个结构单元,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中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生物群落一般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是指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总体。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活的植物覆盖。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3)具有一定的结构。
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关系等。
但其结构常常是松散的,不像一个有机体结构那样清晰,有人称之为松散结构。
4)一定的动态特征。
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5)一定的分布范围6)群落的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带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现象)。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1.生活型(life form):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同一生活型的植物表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和适应方法相同或相似,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却可属于不同的生活型。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
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
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
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
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2.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1.垂直结构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
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范围内,它们在群落内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臵。
根据它们垂直高度,可划分出一定的层次。
在森林中,一般划分出乔木层,林下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地被层(贴地的苔藓地衣)。
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攀援或附着在不同植物的不同高度,往往在整个群落的垂直高度内都有分布,因而并不形成一个层次。
这类植物称之为层间植物。
层间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和热量、温度的大小密切有关的。
群落特别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森林的垂直结构包含一种适应光强梯度的生活型梯度--几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地表的苔藓。
生活型的结构沿着这种梯度从一个极端的乔木(上层的林木,其叶能受到全光照,有粗大茎枝的支持结构)转到适应另一极端的草本植物(光合作用处于低水平,地上支持结构的消耗小)。
此外,由于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射入群落内的光量也因季节而异。
叶面积指数(LAI)为单位土地面积内叶片表面(单侧)总面积。
叶面积指数的高低与群落中植物的耐荫能力关系密切,也反映群落对有效光能的利用程度。
群落内环境变化: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及群落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
其总特点是,变动的程度比较缓和。
森林群落内的温度状况,主要决定于上层乔木的种类、结构、郁闭度等。
空气的流动在群落内发生很大的变化。
群落内的空气成分,由于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CO的含量在一天内的变化颇为显著,其吸收量有几个高峰,2含量比较稳定。
在最高层处的吸收量最大。
但在夜间,由于光合作用减弱,CO2群落截留降水的能力,与群落类型以及主要组成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群落内的空气湿度,也与群落的截留水分有关。
群落地下成层现象也较普遍。
群落地下成层现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形态法和重量法。
2.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表现在植物水平分布的特点。
群落内的种群,在水平分布上有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出现的频度,大致是这样的:有规则的分布,在天然群落中罕见,某些荒漠中的灌木,可能近于这种分布。
随机分布(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性)也不多见,种群一般趋向成群分布。
在林地中,植物往往成斑点状聚生在一起。
这种聚生的分布可称为蔓延分布。
引起不同形式水平分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人特别重视生态因素所表现的环境因素的不等性或特殊性。
例如,小地形的差异,土壤性质的不同,光照的强弱等等。
有人则重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殖特征和传播特征(传播能力和数量)。
因此,对某一种群水平分布的分析,要根据具体的生境条件和该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3.层片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层片或者相当于层,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此时该层由若干层片组成,或是由附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构成。
群落中层片类型组成和分布面积所占比例,不仅制约群落的功能,也反映群落环境的基本特征。
4.季相结构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例如荒漠群落雨后迅速萌发的短生植物层片、落叶阔叶林春季树冠未长满新叶时的早春草本植物层片等,它们与种群物候变化共同决定群落的季相特征。
此外,各种群年龄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其幼年期与成熟期的植株密度和高度不同必然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一、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一)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植物群落包括的种类,通常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
根据所得数据可绘制种类-面积曲线图。
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最小面积,即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通过对各种群落最小面积所包括的种类的比较,可看到这样的规律,群落结构越复杂,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也越大。
种类-面积曲线的获得,不仅能掌握某种群落所包括的植物种类数目,同时为对同类群落研究时应取多大的调查面积(即样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某一群落面积小于最小面积,称为群落片断。
不同群落的植物种数差异与气候有关。
种的丰富度是向着低海拔和暖热气候增加的,即从高纬度的北极地带(以及高山和南极)种贫乏的群落,发展到种丰富的热带雨林及珊瑚礁群落。
为了标准一致,怀梯克(Whittaker)建议采用0.1公顷为统一单位,折算出各群落物种的密度。
(二)种的多样性(diversity)种多样性的衡量有多种方法:Whittaker(1972)把上述指标称为α多样性,把一个环境梯度上不同生境(群落)间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称为β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的测度基础数据很多,首先要标准化,重要的是指标的选择:研究表明用物种的优势度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影响各类植物群落种多样性的主要条件,一是环境稳定,各物种有同样充足的发展时间;二是可利用资源丰富;三是空间(生境)异质性强,群落结构分化多样,可容纳更多不同习性的物种(但每个种群数量规模减小)。
(三)植物区系成分在弄清群落中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分析种的科属关系和地理成分。
一个高级的群落类型不仅由一定数量的种组成,同时,这些种,又有规律地归属于一定的科属。
研究植物群落中种的科属关系,是分析群落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植物群落和植物区系是密切相关的。
群落总是包含着一定的种类成分,而一定的种类成分又反映出一定的群落性质。
此外,对植物种类进行地理成分的分析,也有助于对群落的进一步认识。
在两地大气候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非常接近,但可能因所处植物区系分区的位臵不同,在种的组成上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是环境和植物本身历史演变的结果。
二、植物种群特征(一)种群数量特征(静态)和年龄结构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每个种群在群落(样地)中的数量反映其生存状况和所起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群落特征。
实地调查时应分层进行,但可合并为生活型。
1.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多度的测定方法: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在森林群落乔、灌木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目测估计法是一种粗略的统计方法,在草本群落的研究中常常采用。
目测等级种类多样,通用的德氏(Drude)多度制如下:Soc(Sociales)――植株密闭,形成背景Cop3(Copiosae3)――植株很多Cop2(Copiosae2)――植株多Cop1(Copiosae1)――植株尚多Sp(Sparsae)――植株不多,散布Sol(Solitariae)――植株很少,偶见Un(Unicum)――仅单一个体2.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
投影盖度是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可用百分数来表示。
在植物群落中,可以测定一种植物的投影盖度,也可以分层来测定。
盖度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目测法。
此外,在草本群落中,往往还采用样针或十字环测定法。
在我国通常采用目测法,盖度目测法经常是以百分比来表示的。
在盖度测定中,由于不同种在同层中或是在不同层中彼此枝叶的交叉或重叠,因此一个群落的总盖度总是小于分层或各个种的分盖度之和,在各层发育良好的群落中,分盖度之和往往可超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