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

解密20 种群和群落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2020·江苏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月考)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答案】A【分析】S型曲线中,K值时对应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是0,K/2时增长速率最大。
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应该选用标志重捕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鳙鱼种群的个体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
【详解】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 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A错误;T3时对应K/2,T5时对应K,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密度会上升,D正确。
故选A。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错误。
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
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鲤鱼的数量偏小,C正确。
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
高考生物《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考点解读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考察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
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
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
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
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2.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考察a. 延滞期b. 指数增长期c. 减速增长期d. 稳定期(有波动)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①“J”型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
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高考生物基础回扣】考点13:种群与群落

答案 和。鸟是一个纲的概念,包括许多不同的物种。
)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5.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
答案 √,由于食物丰富,营养关系复杂,动物的种群 也一定越多。
6.长势一样的稻田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 )
答案 ×,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
答案 ×,当达到 K 值时,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
3.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随时间而增大, 当曲 线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 )
答案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在最初
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 K/2 值时,种群增长率达到 最大。当曲线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 0。
2.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写出 J 型增 长的数学模型。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为什么呈“S”型增长?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理想条件下,Nt=N0λt。 (2)资源和空间有限。 (3)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答案 ×,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虽然稻田中 稻子长势一样,但是还存在其他物种。
7.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答案×,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演替,可以形成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
返回
考点 13
高考必备知识 1.种群的特征
种群与群落
(1)种群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3)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 什么? (4)种群的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
高考生物(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 种群和群落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答案】D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答案】C【解析】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由此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高考题目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高中生物高考易错点15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易错题(教师版含解析)

易错点15 种群和群落易错题【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群落和种群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种群是研究一个物种的生物,所以种群的研究核心是种群数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最终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种群需要研究这些特征。
群落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关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改变对群落的影响。
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群落的丰富度。
易错题【02】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理解不够充分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主要的是S型和J型曲线的解读,还有衍生出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种群存活曲线等等,要抓住坐标学会正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易错题【03】对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群落演替是由环境和生物共同影响之下,群落的种群类型和数量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种间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
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错因】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
【问诊】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群
人
层次
落
与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环
措施
境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种群和
生物群落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
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
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
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
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
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
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
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
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作业:作业本
后记:
第2课时
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观察:1、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找一个花坛、一块农田或其他生活小环境,观察这个环境中生活着哪些生物种群?
2、在周围环境划定一个范围。
计算一下该环境中的某一种群的密度
3、通过观察比较,你认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及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吗?
小结: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①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练习: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视频播放:种群和群落
植被(vegetation):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
被。
以森林植物群落为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
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群落:
☆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
☆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
☆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
☆苔藓地衣层: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
☆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池塘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
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观察:在学校附近找一片小树林,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木植物层主要有哪些植物种类,在各层植物中有哪些动物分布?
作业:作业本
后记:
第3课时
引入: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读图: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
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保护色
*拟态
*此
外,
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
旱,适于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上行走或奔跑……
讨论: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
偶)
的现象。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如:花与蝴蝶
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
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
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对一方有利或有害,另一方则没有影响
小结:略
课堂练习:1-5题
作业: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