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语法简述
格 语言学中的格

格语言学中的格
格语法中的“格”是“深层格”,它是句子中体词(名词,代词等)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及物性关系(transitivity),这些关系是语义关系,它是一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格在英语里叫case,这个词的说法来自于拉丁语Casus。
在格的语法里,名词或替代名词的代词,它们的格会因语义角色不同而变化,再换个说法,就是名词或代词处于不同格的话,就会在句子或短语里的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好的嘛又出来个什么“语法功能”,这又是什么?
其实我们就是要知道,不同的格究竟有什么不同的语法功能。
相信大家都听过“主语”“宾语”吧,其实呢,主语也可以叫“主格”(nominative),宾语也可以叫“宾格”(accusative);如果一个东西在句子里做一样被使用的工具,那它就叫“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如果表示所属关系,比如我的你的,那就叫“属格”或者“所有格”(genitive)。
所以说,每个格的名字其实就告诉我们了,一个词/词组在一句话里是做什么用的了,这个做什么用,就是这个词/词组有什么语法功能,比如在句子里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之类的。
一句话里有好几个词/词组嘛,大家要分工协作,每个词/词组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句子的意思才明确啦。
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之一

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之一。
它是名词和代词的一种变化形式,在句中表示与其它词的关系。
名词有三个格: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在英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带这种词尾的名词形式称为该名词的所有格,如:a teache r’s book。
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在名词尾加’s主要表示有生命的事物或自然界独一无二的某些空间和时间名词的所有格,如the world’s,the sun’s,the earth’s,today’s,yester day’s等。
1. 单数名词词尾加“’s”,复数名词词尾没有s,也要加“’s”。
例the boy’s bag 男孩的书包men’s room 男厕所2. 若名词已有复数词尾又是s,只加“’”。
例the worker s’struggle工人的斗争3. 凡不能加“’s”的名词,都可以用“名词+of +名词”的结构来表示所有关系。
例the titleof the song 歌的名字4. 在表示店铺或教堂的名字或某人的家时,名词所有格的后面常常不出现它所修饰的名词。
例the barber’s 理发店5. 如果两个名词并列,并且分别有’s,则表示“分别有”;只有一个’s,则表示“共有”。
例John’s and Mary’s room(两间)John and Mary’s room(一间)6. 在复合名词或短语中,’s 加在最后一个词的词尾。
例a monthor two’s absenc e7.作为一个整体的词组,一般在最后一个词的词尾加’s。
例an hour and a half’s walk (步行一个半小时的路程)Carol and Charle s’boat (卡咯和查尔斯两人共有的船)8. 不定代词后接else , 所有格放在 e lse 上。
德语中的格

例如:hier ist das Buch. 这里的das Buch是主语,而且所有在sein动词后面的名词都用一格,中性名词的第一格冠词是das, 因此使用第一格das Buch。
第三格充当间接宾语,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也叫受格
例如: das Buch von meiner Mutter. 这里的von是介词,需要在其后面使用三格。宾语是die Mutter,阴性名词冠词的第三格是der,因此是von meiner Mutter.
这几个永远跟第四格:
bis,durch,für,gegen,je,ohne,per,pro,um
个别动词只能跟第三格宾语:helfen,danken等
表示方位的(in,an,auf,über等)有静三动四的区别。表示运动过程的用第四格,表示状态的用第三格。
比如in das Haus就是进入房子,in dem Haus就是在房子里。
第四格充当直接宾语或介词宾语,也叫宾格
例如:ich habe einen冠词是den,因此变为einen Hund.
在中文里第四格叫“直接宾语”,第三格叫“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一般指的是动作的直接对象:比如“打人”,人就是打这个动作的直接宾语。
动词+名词(人D)+名词(物A) 全是名词的时候人D在前
动词+代词(人D)+名词(物A) 一代词一名词的时候代词在前
动词+代词(物A)+名词(人D)
动词+代词(物A)+代词(人D) 全是代词的时候物A在前
在介词结构中有这么几个常用介词是永远跟第三格的:
aus,ausser,bei,entgegen,gegenüber,mit,nach,seit,von,zu
主格宾格所有格的用法

主格宾格所有格的用法主格、宾格和所有格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分类方式,用来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和关系。
以下是关于这些用法的详细说明。
1. 主格(Nominative Case):主格用来指示句子的主语,即执行动作或是与动作发生关系的名词。
在句子中,主格通常放在动词前面,回答问题“谁做了什么”。
主格的形式不会因为动作的性质或是句子的时态而改变。
例如:- John plays football every Sunday.(约翰每个星期天踢足球。
)- She is a doctor.(她是一位医生。
)- We are going to the beach.(我们要去海滩。
)2. 宾格(Objective Case):宾格用来指示句子的宾语,即动作的接受者或是受到动作影响的名词。
通常出现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回答问题“谁被做了什么”。
例如:- I saw him at the cinema.(我在电影院看到了他。
)- Would you like some tea?(你想要一些茶吗?)- She gave the book to me.(她把这本书给了我。
)3. 所有格(Possessive Case):例如:- This is John's car.(这是约翰的车。
)- The cat's tail is fluffy.(猫的尾巴很蓬松。
)- My parents' house is big.(我父母的房子很大。
)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1. 名词性物主代词(Nominative Possessive Pronoun):当名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时,可以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来代替具体的名词。
这些代词包括:mine, ours, yours, his, hers, theirs。
例如:- That book is mine.(那本书是我的。
)- Is this car yours?(这辆车是你的吗?)- These toys are theirs.(这些玩具是他们的。
格语法

• 例如,使用格语法分析“The student solved problems with a calculator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这个学生今天上午在教室用 计算器解决问题)一句,其中solve(解决) 为中心动词,student(学生)为施事格, problems(问题)为对象格,calculator(计 算器)为工具格,classroom(教室)为场 所格,morning(上午)为时间格。
格语法
•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言学 家查尔斯· 菲尔墨(Charles J. Fillmore)于 1960年代末对转换语法进行修正而提出的 一种语法分析理论。
•
格语法继承了转换语法关于深层结构经过转 换得到表层结构的基本假设,但在格语法中深层 结构表现为中心动词与一组名词短语。这些名词 短语与动词间存在语义关系,被称为“深层格”。 其中“格”这一术词即是对传统屈折语中表层格 概念的推广。菲尔墨认为深层格与表层格不同, 它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只是转换规则的不同导致 了表层结构中表现的不同。但对语言中有多少格 并没有定论,可根据需要来确定。菲尔墨建议使 用九个格,分别为施事格、感受格、对象格、工 具格、来源格、目的格、场所格、时间格、路径 格。
格语法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在6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着重探讨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理论和语义学理论。
格语法的来源编辑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一个分支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完全抛开意义,其结果把语言学引进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这就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乔姆斯基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句法结构》中提出了三大规则: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
其短语结构规则(S → NP + VP;V + NP)的目标是生成所有的句子。
结果,生成所有句子的目标虽然达到了,但是在生成正确句子(“约翰喝酒”)的同时,也生成出错误的句子(“洒喝约翰”)。
这说明动词和名词之间要有一种语义限制。
为了避免错句的产生,就应该对规则进行一些词汇、语义方面的限制。
如 drink(喝):其前面的名词一般是人,至少是有生命的;其后面的名词是液体甚至是饮料。
乔姆斯基针对他第一本书存在的问题,于1965年出版了第二本书《语法理论的各方面》(The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Yourself),主要是对第一本书的规则加以语义限制。
乔姆斯基的第一本书《句法结构》对待语义的态度与结构主义差不多,都认为语义不应当包括在语法里头,从第二本书开始却把语义包括在内了,这是转换生成语法的一个质变。
但第二本书出版后不到一年又发现有新的问题。
首先起来反对的是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他认为用各类格框架分析句法结构要比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方便精密得多。
为了从语义的角度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菲尔墨1966年发表了《关于现代的格理论》(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1968年发表了《格辨》(The Case for Case ),1971年发表了《格语法的某些问题》(Some Problem for Case Grammar),1977年发表了《再论格辨》(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第十三章、语义格分析

德语四格经典总结

Nominativ 第一格“格”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格”应当被视为德语学习的灵魂所在。
如要精准地掌握德语,就必须先弄清楚“格”的不同用法。
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格”,也就是什么是“格”。
我的理解是,德语中的“格”代表了名词、代词和一些相关词类( 比如形容词等) 在句子中的功能,抑或是一种具体的搭配要求关系( 比如介词和动词等)。
因此,我们明确了一点,“格”通常代表了一种功能,因此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来粗略地为大家总结和剖析一下德语的“格”。
一个基本常识是:现代德语中一共有4个格:第一、二、三、四格,对应的德语名称是Nominativ、Genitiv、Dativ、Akkusativ,简写分别就是NGDA。
根据我的讲课习惯,顺序编排为N –A –D –G。
首先我们看第一格Nominativ。
应该说第一格属于德语中最简单的一种格了,那么刚才提到功能的问题,第一格有哪些功能呢?( 1 ) 第一格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是它最主要的功能。
比如,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每天学德语在背的名词词性der/das/die,其实它就是最原始的第一格。
也就是说,你把一个名词的词性记住了,就记住了它的第一格。
比如,der Tisch桌子,那么桌子的第一格定冠词就是der,以后其他的格变化都是从这个der演变而来,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德语学习第一关就是记住大量名词的词性,这是德语学习的源头。
大家想想,如果你把Tisch记成了die Tisch,那么后面就会乱套了。
因此第一格从理解上可以说很简单,但是核心问题是对我们来说记住大量名词词性本身就不简单。
只有在不断总结规律中,不断花功夫。
言归正传,我们拿Tisch举一个例子,很简单:Der Tisch ist neu. 这个句子里Tisch作主语,因此就是第一格。
再看第二个句子:Der Tisch steht an der Wand. 桌子靠在墙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语法简述作者:张松炎, 焦潇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刊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年,卷(期):2009,6(9)被引用次数:0次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19972.Fillmore C J The Case for Case 19683.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19941.期刊论文张丽浅析格语法及其运用-考试周刊2008,""(39)格语法是一种面向语义的语法分析模式.格语法关注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强调不同语言表层结构的特殊性及深层结构的普遍性,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语言学家菲尔墨提出了格语法这一概念,并把语义引入语法研究.本文从格语法的起源、含义、结构、转换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出发,描绘了一幅简略的格语法概论图,由此推知此理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的影响.2.期刊论文周雳句法同构的格语法解析-语文学刊2010,""(8)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Fillmore(菲尔墨)提出来的格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格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讨论了汉语中存在的"N Ploc+V+着+N P"句法结构,说明了其句法结构语相同而语义关系不同的原因,并描述了其具体的语义特征.3.学位论文马静基于FrameNet的格关系研究2007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享受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的同时,人们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知识爆炸”。
如果不依靠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这种信息便捷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负担。
因此,自然语言的理解成为当今信息科学界的热点课题,而对语义分析与处理也相应地成为重中之重。
语言学家在语义领域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格的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1968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菲尔墨在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之上提出格语法理论,并于80年代转入框架网络的构建,意在研究更为具体的英语词汇。
本文综合分析了格语法与框架网络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将二者结合,使之互为补充。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树形的语义格关系层级,并科学地阐述各个层级中格角色的语义划分标准。
本文首先对格语法的理论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研究(如功能语法)做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框架网络的格关系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参考并借鉴了以往的科学研究经验,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以语料库为导向,以语义框架为基础,实现一种多层的格关系建构。
基于上述原则,本项研究最终建构了一个四层的格关系体系,底层阐述具体谓词的语法结构,上层实现句子的宏观语义解释及推论。
本项研究是将格语法与框架网络结合的一次初步探索。
它对现阶段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此外,它对于自然语言理解以及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4.期刊论文陈晓锐.袁琳格语法刍议-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8)语言学家菲尔墨提出了格语法这一概念,并把语义引入语法研究.本文从格语法的起源、含义、结构、转换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出发,描绘了一幅简略的格语法概论图,由此推知此理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的影响.5.期刊论文孟毅.MENG Yi从菲尔墨格语法到哈萨克语格范畴-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09,""(1)文章运用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分析哈萨克语格范畴的形式与数量问题,形成解析哈萨克语格形式的甄别原则与生成理据,藉此确定哈萨克语格范畴. 6.学位论文王荣汉语“NP的VP”结构在句子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2007本文主要研究“NP的VP”的句法、语义、语用问题。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所以研究现代汉语中“NP的VP”结构的的语义、句法、语用问题,选择了研究在句子中与“NP的VP”结构前后搭配的词语来解决问题,并且运用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理论的最简方案、轻动词理论和菲尔墨的格语法,对“NP的VP”结构的句法、语义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了语用学的预设理论,对“NP的VP”结构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
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对“NP的VP”的历史研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并在回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论文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对“NP的VP”结构的内部成分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对本文所研究的“NP的VP”结构的字数和构成做了一定的规定,这样方便对这一结构展开研究,使研究能够深入细致。
第二章,运用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理论的最简方案、轻动词理论和菲尔墨的格语法对“NP的VP”进行了句法、语义的分析。
在分析的同时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三章,对古文的“NP之VP”进行了研究,同样采取了在句子中研究“NP的VP”结构的方法,对句子中“NP之VP”的前后成分进行了描写和分类,同时根据语料分析了VP前后的一些成分,尽量使分类细致准确、细致,并且对于“NP的VP”与“NP之VP”的不同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四章,确定了“NP的VP”是语用研究中的预设的地位,并总结了其作为预设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来解释了在第二章、第三章总结出来的问题。
7.期刊论文朱琼格语法主要解决的理论旨趣-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1)20世纪60年代末,乔姆斯基推出了TG理论的标准模式,针对这一模式所存在的缺陷,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提出了格语法的理论,这一理论从句法语义关系方面对TG的标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及分析问题的新视角.本文将详细讲述格语法不同时期的理论内容及特点,以此来显示格语法的重要意义.8.学位论文阮筝英汉受事成分的句法分布2007传统语法将一个简单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主语和宾语成为传统语法中除谓语动词外两个最基本的成分。
而由菲尔墨创始的格语法则将谓语动词以外的其他成分依据其与动作的不同语义关系,分为施事、受事、与事等。
多数情况下,格语法中的施事和受事对应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和宾语,但也有很多不对应的例外情况。
格语法限定的这两个概念是从语义角度出发的,施事即动作发出者,受事即动作承受者。
有些语法学家如张伯江认为主语和谓语的概念并不具备普遍性,而以语义为基础的施事和受事的概念才具有普遍性。
在汉语中,有些复杂句的主语和谓语就不容易区分。
因此,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时,以施事和受事为对比基础就显得更加合理。
型,共十二小类。
而就英语而言,施事和受事分布的研究就更为少见。
因此这方面的英汉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对英汉语中受事成分的对比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受事成分在英汉语中的句法分布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指出了三种以动词作为句子核心成分的分布类型,即动词前受事、动词后受事和零动词受事。
基于动词、施事和受事在句法中的具体位置,本文又将这三大类分布情况细分为七种句型,即A.施事+动词+受事;B.受事+动词+施事;C.受事+施事+动词;D.施事+受事+动词;E.受事+动词;F.受事+动作名词;G动作名词+受事。
通过举例说明,作者发现受事成分在英汉语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这七种句型中只有部分为英汉语所共有,其余部分则为英语或汉语独有。
而共有的句型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差别。
基于英汉语中的这些异同,本文展开了对这种分布情况的研究。
从最典型的受事分布,即句型A入手,逐步探索非典型的受事分布句型。
分别从受事本身的语义限制、动词的限制、句中其他成分的限制、以及文化心理和语用方面等的限制探究英汉受事成分句法分布异同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根据本文归纳的受事成分的分布情况和不同句型在英汉语中出现的限制条件,探讨除典型句型外,受事分布的其他句型在英汉语中的翻译实践。
在探讨此类翻译时,本文以双语文学作品中的实例为语料,归纳了一些英汉互译技巧,主要包括前文提到的七种句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受事成分的处理。
希望本文对受事成分在英汉语中分布情况的探讨以及对此类英汉互译技巧的归纳,能对英汉语中受事成分的互译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9.期刊论文王静"格"语法对TG标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乔姆斯基在他的<语法理论的各方面>中加入了语义部分,提出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概念,其中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是语音结构.但是标准理论对语义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为了补充标准理论语义问题上的不足,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提出了"格"的概念,即格语法.格语法对TG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理论上对TG标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10.学位论文霍静《搜神记》单音节动词配价研究2009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动词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对中占汉语动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人的注意,但就专书中动词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本文选取《搜神记》中的单音节谓语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搜神记》中的动词从配价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寻中古汉语动词在《搜神记》中使用的内在规律。
本文采用的理论依据是配价语法。
配价语法是能够反映句法和语义之间映射关系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是对语言结构方式的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
目前对现代汉语的配价研究已经初具舰模,但在古汉语领域里还较少运用该理论,尤其是中古汉语。
本文旨在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研究中古汉语中的动词配价问题。
文章穷尽性地考察了《搜神记》中处于典型位置的单音节动词1761个(兼类和转类不计入数据)。
首先从语义角色角度--价位对这1761个单音节动词的配价进行分类,把它们分为一价单向动词、二价单向动词、二价双向动词、三价三向动词。
然后根据语义、语法功能和组合关系将动词分为行为动词、感知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趋止动词、存在动词六个次类,并对具体动词进行了配价分析。
<br> 本文采用“语义价一句法向”的描写框架对《搜神记》1761个(兼类动词和转类不计入数据)单音节动词配价进行量化描写。
具体包括:<br> ①《搜神记》单音节动词配价描写和配价分类。
<br> ②编写《搜神记》单音节动词配价词典。
内容包括单音节动词的词汇意义、语义特征、语义价、句法向、语义角色、价位(即以该动词为核心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和复杂句式)和非典型位置等。
<br> 与上古汉语进行比较,在配价描写的基础上,从每类中选取一些典型常用的动词,并对其配价进行初探性历时(中古以来)考察,以求发现其配价在汉语史(中古以来)上所呈现的规律。
<br> 配价语法理论是本文采用的主要语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