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茶道茶艺-茶艺演示

合集下载

茶艺ppt课件

茶艺ppt课件

文化性
茶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哲学等多元要素。
艺术性
茶艺表演具有观赏性,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意境展现茶之美。
茶艺历史与发展
古代茶艺
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表 现为煮茶、点茶、斗茶等形式。
现代茶艺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 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茶艺逐渐发展 出泡茶、品茶等更为丰富的形式。
当代茶艺
分享自己的泡茶体验和感受, 与同学们交流泡茶心得和技巧。
小组交流:如何提高泡茶技艺
小组讨论
分析自己在泡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 解决方法。
观摩评价
小组成员相互观摩评价彼此的泡茶过程,提出改 进意见和建议。
ABCD
分享经验
每位成员分享自己在泡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 败教训,以便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制定计划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小组讨论结果,制定提高泡 茶技艺的计划和目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茶艺ppt课件
目录
• 茶艺概述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鉴赏与选用 • 泡茶技巧与品饮方法 • 茶文化传承与创新 • 茶艺实践与体验
01
茶艺概述
茶艺定义与特点
茶艺定义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通过泡茶、品茶、赏茶等一系列活动, 展示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同时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 涵。
技艺性
茶艺涉及茶叶识别、泡茶技巧、品茶方法等专业技能。
观察茶艺师的仪态、手法和泡 茶流程,学习如何优雅地展示 茶艺。
分析不同茶艺表演案例中的优 缺点,以便在自己的茶艺表演 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亲手体验泡茶过程并分享感受
01
02
03
04
亲手操作泡茶器具,学习如何 正确地使用茶壶、茶杯等茶具。

(茶艺教学课件)新茶艺礼仪PPT演示文稿

(茶艺教学课件)新茶艺礼仪PPT演示文稿

茶艺师职业要求
2.服饰 ①服饰要合体,便于泡茶。领口不能过低、不能无
袖、不能过于新潮。款式可选择富有中国特色的服 装,如:旗袍或各类民族服装。 ②表演茶艺时一般不戴任何饰物。因各民族风俗不 同,有些民族服装配有本民族饰品则可以配带,但 以不影响泡茶为准。
茶艺师职业要求
③服饰的颜色可根据茶的品种和季节进行选择,如: 绿茶可选择清新悦目的白色和绿色;乌龙茶则选择黑 色.紫色等较为稳重的色彩。同时服装的颜色也要与茶 具相配。
茶艺师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 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 立.行走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行茶目的在于自省修身、追求完美、提升生活品味 行茶礼仪动作:多采用含蓄、温文、谦逊、诚挚的动作。 基本要求:站势笔直,走相自如,坐姿端正,挺胸收腹,腰身和劲
部都须挺直,双肩平正,筋脉肌肉放松,调息静气,目光祥和,表 情自信,待人谦和,行礼轻柔而又表达清晰,自始自终,面带微笑。 姿态
茶艺师姿态
一、基本姿势介绍
1、站姿:优美而雅观的站姿,是体现茶艺人员仪表美
的起点和基础。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 站姿应该身体挺直,腿夹紧,收腹.头上顶下颌微收, 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小钉子步,手虎口交叉(右手 在左手上),置于腰际。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双 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頜微敛,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男生
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上方。面部表情自然.微笑,眼平视前方; 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面部表情轻松愉 悦。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 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
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

2024茶艺茶道ppt完整版含内容

2024茶艺茶道ppt完整版含内容

THANK YOU
演示泡茶过程
营造品茶氛围
借助茶具的优雅造型和精致工艺,营 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品茶氛围,让 品茶者更好地感受茶的香气和滋味。
使用茶具进行泡茶表演,展示不同茶 具在泡茶过程中的作用和使用技巧。
04
水温控制与冲泡技巧
不同类型茶叶适宜水温
绿茶
75-85℃
红茶
90-95℃
不同类型茶叶适宜水温
高温水有利于激发红茶的醇厚香气。 乌龙茶:95-100℃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浸泡时间和次数
• 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和老嫩程度适当调整。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浸泡时间和次数
绿茶
3次左右。
红茶、乌龙茶
5-7次。
黑茶、普洱茶
可冲泡10次以上。
05
茶艺表演艺术与欣赏
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设计
表演形式
茶艺表演可采用单人或多人形式 ,通过泡茶、品茶、鉴茶等环节
展示茶艺之美。
和传统。
茶文化国际交流与推广
1 2 3
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如茶艺表演、茶 文化论坛等,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茶 文化交流与合作。
茶文化推广机构
建立茶文化推广机构,如茶艺学校、茶文化研究 中心等,可以系统地研究和推广茶文化,提高茶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茶文化旅游
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过 程中亲身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推动茶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024茶艺茶道ppt完整版含内容
• 茶艺茶道概述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选择与使用 • 水温控制与冲泡技巧 • 茶艺表演艺术与欣赏 • 茶道礼仪与文化传播
01
茶艺茶道概述

茶道茶艺的泡茶步骤

茶道茶艺的泡茶步骤

茶道茶艺的泡茶步骤茶道茶艺的泡茶步骤一,备具将三只玻璃杯杯口向下置杯托内,三只杯及托呈倒三角形在茶盘横中心线前部位置,茶盘前方摆放已经置样的茶荷及茶匙筒,左下角置水盅,中下方置茶巾,右下角放水壶。

二,备水急火煮水至浮腾,冲入热水瓶备用。

泡茶前先用少许开水温壶,再倒入煮开的水备用。

这一点在气温较低时十分重要,温热后的水壶贮水可避免水温下降过快。

三,布具双手(在泡茶过程中特别是女性强调用双手做动作,一则是显的稳重,二则表示敬意,但男士泡茶为显大方,可用双手。

)将水壶水盅,一一提端到茶盘右侧桌面。

将茶巾端放到茶巾水盅后方;将盘左上角的杯及托端至盘左下角,使3只杯呈右前左后的斜线状排列,将茶匙筒放到茶盘左侧上方桌面上,再将茶荷端放在茶匙筒后方,双手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将茶杯翻正。

四,赏茶将茶荷奉给来宾,请他们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及嗅闻干茶香。

五,润杯经消毒柜消毒后的茶具常带有一些消毒的异味,故用开水润杯,以消除异味,另一方面,干燥的玻璃杯经湿润后,冲跑时可防止水汽在杯壁凝雾,以保持杯的晶莹剔透,以便观赏,双手取茶巾,斜放在左手手指部位,右手提开水壶,逆时针转动手腕,令水流沿茶杯内壁冲入,约占容量的1/3,右手转碗断水,逐个注水完毕后开水壶与茶巾复位。

不用茶巾时,左手半握拳搭桌沿,右手提壶冲水即可,右手握茶杯基部,左手托杯底,双手手腕逆时针转动,杯沿依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右、扶正的顺序回选,令茶杯各部分与开水接触,然后双手滚动茶杯,将开水倒入水盅,杯入茶托。

六,置茶将茶荷中的干茶分别投入3个茶杯中。

一般茶与水的比为1:50,每杯用茶叶2-3克,冲水为100-150毫升。

七,浸润泡以回转手法向玻璃杯内注少量开水,目的是使茶叶充分浸润,促使可溶物质析出。

浸润跑时间20--60秒,可视茶叶的紧结程度而定。

八,试香左手托住茶杯杯底,右手轻握杯身基部,运用右手手腕逆时针旋转茶杯,左手轻搭杯底作相应运动,称作摇香。

此时杯中茶叶吸水,开始散发出香气。

茶艺展示中八个步骤

茶艺展示中八个步骤

茶艺展示中八个步骤第一步:准备茶具茶艺展示的第一步是准备茶具。

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巾等。

茶壶是冲泡茶叶的工具,茶杯是品茶的容器,茶盘是用来摆放茶具和茶叶的平台,而茶巾则用来擦拭茶具。

第二步:准备茶叶茶艺展示的第二步是准备茶叶。

选择好的茶叶是展示茶艺的关键。

茶叶的选择要考虑茶叶的品质、香气和口感。

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第三步:烧开水茶艺展示的第三步是烧开水。

烧开水是冲泡茶叶的前提条件,水的温度要适中,不宜过热或过凉。

烧水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要求来确定。

第四步:冲泡茶叶茶艺展示的第四步是冲泡茶叶。

将热水倒入茶壶中,让茶叶和水充分接触,释放出茶叶的香气和营养。

冲泡的时间和水的温度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要求来确定。

第五步:倒茶茶艺展示的第五步是倒茶。

将冲泡好的茶倒入茶杯中,倒茶的动作要轻柔流畅,保持茶水的稳定和清澈。

倒茶时要注意茶水的分量,不宜过满或过少。

第六步:品茶茶艺展示的第六步是品茶。

品茶时要用鼻子、眼睛和口腔来感受茶叶的香气、色泽和口感。

品茶的过程要细致入微,慢慢品味茶叶的风味和特点。

第七步:倒茶水茶艺展示的第七步是倒茶水。

在品茶之后,要将剩余的茶水倒入茶盘中,清洗茶杯和茶壶,以备下一轮冲泡使用。

倒茶水的动作要轻盈稳定,避免溅出茶水。

第八步:整理茶具茶艺展示的最后一步是整理茶具。

将茶具和茶叶进行清洗和整理,放回原位。

整理茶具的过程要仔细认真,保持茶具的干净整洁。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一个完整的茶艺展示就完成了。

茶艺展示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茶艺展示需要悉心准备和细致呈现,通过茶艺展示,人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茶叶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茶艺展示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将茶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茶艺展示的过程也是一种沉静和放松的体验,让人们远离喧嚣和压力,享受宁静和安宁。

茶艺展示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茶叶的品味需求,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修养。

茶艺、茶道、茶文化ppt课件

茶艺、茶道、茶文化ppt课件
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大要素。 •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 • 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
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8
• 2、茶艺与茶俗 •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的用
茶风俗,诸பைடு நூலகம்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 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 • 茶艺着重在茶的泡饮艺术,追求冲泡意境 和品饮情趣。茶俗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 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9
• 3、茶艺与泡茶 • 当代茶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础, 但并非所有的泡茶都是茶艺,两者并不完 全相等同。 • 泡茶以日用生活为目的,茶艺以文化艺术 为目的。
10
• 三、茶艺的分类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划分的依据
不同,茶艺的类型也不同: • (1)以茶为主体来分: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红茶茶
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一份积淀深厚、千古流传的()和智慧结晶。 • A 物质文化遗产B精神文化遗产C古老文化遗产 • (4)泡茶和饮茶是()的主要内容。 • A 茶道B 茶仪C 茶艺D茶宴 • (5)()是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精神财富的综合。 • A 茶艺B 茶道C 茶俗D 茶文化
16
• 2、简答题 • (1)茶艺的定义及学习茶艺的意义各是什
么? • (2)中国茶文化广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
茶文化狭义的含义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 • (3)中国茶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 来的? • (4)你认为学习茶文化有哪些好处?
17
艺、花茶茶艺等。 • (2)以习茶法来分:壶泡茶艺、杯泡茶一起、盖碗泡茶
艺、工夫茶艺等。 • (3)以人为主体来分: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

茶艺演示流程

茶艺演示流程

茶艺演示流程1.准备器具、水、茶(检查有无茶叶)2.端具上场、标准站姿3.敬礼入座、行茶礼4.布具,最后一步翻杯5.制茶、赏茶(乌龙茶不需要赏茶)6.温具(红茶、绿茶)7.冲泡投茶→ 1/3水→润茶(摇香),7分满8.红茶需要分茶,从功道杯中分到杯中7分满9.敬茶10.品茶、介绍茶(茶香、茶汤、口感)11.收具,敬礼退场绿茶茶艺演示流程1.准备器具、水、茶(检查有无茶叶)2.端具上场,将茶盘放至茶桌中央,标准站姿3.听老师指挥,行茶礼,落座,调整坐姿,行15°草礼4.布具,翻杯5.置茶、赏茶6.温具(1/3水,可旋转可定点)7.投茶8.浸润泡(1/3水)9.摇香10.冲泡11.奉茶12.品茶、介绍茶(观:此款茶汤嫩绿,清澈明亮;嗅:香气清鲜高长带豆香;品:滋味鲜爽,有回甘)13.收具,敬礼退场乌龙茶茶艺演示流程1.准备器具、水、茶(检查有无茶叶)2.端具上场,将茶盘放至茶桌中央,标准站姿3.听老师指挥,行茶礼,落座,调整坐姿,行草礼4.布具,翻杯5.置茶6.温具(将紫砂壶注满水,孟臣净心、高山流水)7.投茶11.奉茶12.品茶、介绍茶(嗅:香气花香馥郁带蜜香;观:汤色蜜黄明亮;品:滋味醇爽回甘)13.收具,敬礼退场红茶茶艺演示流程1.准备器具、水、茶(检查有无茶叶)2.端具上场,将茶盘放至茶桌中央,标准站姿3.听老师指挥,行茶礼,落座,调整坐姿,行草礼4.布具,翻杯5.置茶、赏茶6.温具7.投茶8.浸润泡(1/3水)9.摇香、冲泡10.温杯11.出汤、分茶12.撤具(大品字)、奉茶(老师请品茶)13.品茶、介绍茶(观:此款茶汤橙黄明亮;嗅:香气甜香带花香;品:滋味甘醇甜爽)14.收具,敬礼退场。

茶艺题库(带答案)

茶艺题库(带答案)

知识试题(一)判断题(A)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A)2.职业道德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职业观念、职业良心和职业自豪感等。

(B)3.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与促进行风建设无关。

(B)4.茶艺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指热爱茶艺工作,精通业务,追求利益最大化。

(A)5.开展道德评价对提高茶艺服务质量的作用,在于茶艺师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和帮助。

(A)6.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不属于培养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A)7.茶艺服务中的文明用语通过语气、表情、声调等与品茶客人交流时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热情友好。

(A)8.尽心尽职具体体现在茶艺服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

(B)9.真诚守信是一种社会公德,从其本作用是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A)10.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具体体现在茶艺师不但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接待品茶客人,而且必须熟练掌握对不同茶品的切泡方法。

(B)11.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大观茶论》。

(B)12.描茶在古代时的名称是清饮法。

(B)13.米代“茶百戏”就是一边看戏,一边喝茶。

(A)14.明代饮用茶叶主要是散茶。

(A)15.六大茶类齐全于清代。

(B)16.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茶谱》。

(A)17.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是陆羽。

(A)18.唐代饮茶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鼎盛。

(A)19.唐代煎用冰茶需经过炙、碾、罗、煮。

(A)20.唐代茶叶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A)21.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建安。

(A)22.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是看汤色、水痕。

(A)23.《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赵估。

(A)24.宋代饮茶方法主要是点茶。

(B)25.乌龙茶的品饮艺术起源于宋代。

(A)26.广义茶文化的含义是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A)27.狭义茶文化的含义是茶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茶艺的分类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不一而足。

茶艺是饮茶艺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

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14]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15]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茶道亦如此。

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道(艺)、泡茶道(艺)。

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

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艺)流传至今。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

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

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

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

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

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

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

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中华茶艺的分类可用图示如下:中华茶艺概念"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

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一 "茶艺"一词溯源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

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

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

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

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

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

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

保勉父子呼为汤神。

"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

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

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

"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

'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

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

""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

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

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

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二众说纷纭的"茶艺"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

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

""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

""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

"[1]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先生等亦认为:"茶艺,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

""随着时代之迁移,茶艺'济用'宗旨不断强化,其内涵也以'茶'为中心,向外延展而成'茶艺文化'系列:(一)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铭,茶联;(二)茶小说,茶散文,茶随笔;(三)茶书画,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装,茶广告;(四)茶乐,茶歌,茶舞;(五)茶音像,茶文化网络;(六)茶戏剧,茶影视;(七)茶食,茶座;(八)茶馆与茶馆学;(九)茶艺演示。

茶艺演示包括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

"[2]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

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认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3]陕西作家丁文先生则说:"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

"[4]福建的林治先生亦说:"'茶艺'是有形的,……包括了种茶、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巧和技艺。

"[5]王玲、丁文、林治三位关于茶艺的观点基本一致,泛指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的技艺。

台湾的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

"[6]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认为:"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技艺。

"[7]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先生则认为:"依我之见,所谓广义茶艺中'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等方面,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茶叶科学'和'茶叶贸易学'等学科,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远非'茶艺'一词所能概括,也无须用'茶艺'一词去涵盖,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种茶、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

因此茶艺应该就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