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红楼梦里的茶文化,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篇1《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
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
首先是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
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
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
第三是普洱茶。
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
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的龙井茶。
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
以上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
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
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
《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名茶冲泡要把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
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
《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
先说一般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
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贾府人口众多,尊卑长幼有序,所以在饮茶上有严格的区别,这是不用细说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一起来看看。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一)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
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
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
”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为享誉九州的名品。
老太太为何不吃?老太太世事明察,人生经验极为丰富,深知养身之道。
第109回老太太弥留之际睁开眼来要茶喝,邢夫人进了一杯参汤,老太太拒绝说:“不要这个,倒一杯茶来我喝。
”这表明老太大一生知茶好茶。
她岂能将名茶弄混。
老太太是对的。
老君眉更适合她。
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嫩、匀、鲜、净,色泽润绿。
尤共是其品性与六安茶颇为不同: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
而老君眉则“味甘醉”香气高爽宜人。
老太太年高体弱,又素喜甜味,今日游兴正浓,心情极好,当然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
妙玉,是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女尼,对于茶事是十分精通的,所以她能未卜而先知老太太之意。
这就是说,六安茶、老君眉都不是小说家编织小说情节时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理论和人物性格依据的。
在这些地方,读者或可疏忽,但曹雪芹却是一丝不苟的。
贾母对茶叶的挑剔,而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且又嫌茶味清淡,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的入情入理。
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
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
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提到茶的语句

红楼梦提到茶的语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提到茶的描写也颇为丰富。
下面列举了十个提到茶的语句,以及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解释。
1. “宝玉笑道:‘正是。
我想起了五儿说的那首《采茶歌》,我们如今正是采茶的季节呢。
’”这句话出自第四十五回,宝玉提到了《采茶歌》。
茶叶是中国的特产之一,采茶歌描绘了采茶的场景和过程,宝玉提到这首歌也是想起了春天采茶时的美好时光。
2. “黛玉心下也有些怅然,因见他如此体贴,便把那盒茶倒了出来,说道:‘这是我犯了罪的茶,你吃了好吃,我就开心了。
’”这句话出自第四十五回,黛玉将自己犯了罪的茶倒出来给宝玉喝,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感激和歉意。
3. “宝玉心里自想:‘这是什么人呢?一个女孩子,见人就送茶。
’”这句话出自第五十六回,宝玉对林黛玉的行为感到不解,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女孩子见人只能行礼,而不应该主动给人送茶。
这一举动显示出黛玉的不拘一格和特立独行。
4. “宝玉细想,这大观园中虽然有许多奇花异草,但这茶香却最能使人心旷神怡。
”这句话出自第五十八回,宝玉对大观园中茶香的赞美。
茶香能够让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5. “你那宝玉来了,我也不出去见他,便托你送茶去。
”这句话出自第六十一回,贾母让王熙凤送茶给宝玉。
茶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礼物和交际的手段,通过送茶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
6. “你如今的心事都是些什么,和老太太说了没有?你还是和他好好的问一问,给他送茶去。
”这句话出自第六十六回,贾母让王熙凤去了解宝玉的心事,并给他送茶。
茶在这里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贾母对宝玉的关心和关怀的表达。
7. “贾母道:‘我这里倒有些好茶,你们去熬些茶来送过去,我这里就不收拾了。
’”这句话出自第六十八回,贾母让王熙凤去熬茶给王子腾送过去。
茶在这里是一种礼物,通过送茶来表达对王子腾的关心和祝福。
8. “黛玉听了,笑道:‘你既要我送茶去,我就奉陪。
’”这句话出自第七十七回,黛玉答应了宝玉的请求,去给他送茶。
《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衣、食、茶、酒、戏

《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衣、食、茶、酒、戏《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园林、建筑到服饰、器物;从宗教、礼俗到诗词、典籍;从戏曲、绘画到饮食、养生,无所不包。
今人阅读《红楼梦》,都很想知道当时的人们真的像《红楼梦》中那样生活吗?曹雪芹著书的年代正值中国文化由俗转雅之时,清代是雅文化集大成的时期,《红楼梦》美学都应基于这个大背景来认识。
总体来讲,《红楼梦》中描写的生活是古代贵族雅致生活的典范。
衣:极尽奢华,性格分明《红楼梦》是一场服饰文化的盛宴,《红楼梦》对服饰描写的精细程度,史无前例。
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描写处处渗透着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体现了曹雪芹的审美。
曹雪芹对贾宝玉着装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贾府生活的奢华从人物着装上可见一斑。
对“金陵十二钗”服饰的描写,曹雪芹除了体现奢华之外,又依据每个人性格有不同体现,由于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不同,色彩、材料、纹样、配饰等都不尽相同。
例如“中庸”的薛宝钗,就从薛姨妈的口中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足见这位少女内心沉稳、成熟。
又如林黛玉讲求淡色素雅,在第89回中,她“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服饰的清新淡雅,映衬她高洁、孤傲的心性。
有趣的是,《红楼梦》中还假借绘画中的意境来比拟服饰。
第五十回,在一个粉妆玉砌的冬天,身披大红腥毡的贾宝玉与薛宝琴并肩站在雪地里,身后是梅花映衬,众人见了都说酷似明代仇十洲的《双艳图》,而贾母更是认为:“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食:食不厌精,名目繁多“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将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
”林语堂《饮食》中如此写道。
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贾府的饮食,可以用“食不厌精”形容。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二是水源要“活”。唐代陆羽《茶经》说:“其山水, 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宋代唐庚《斗茶记》云:“水 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说的是泡茶要用流动的 新鲜活水;
三是水的质地要“轻”,与今天科学分析的软水、硬 水有关。明代张源《茶录》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都 说泡茶的水要“轻”。清代《御制文初集》中记载了乾隆 皇帝论泡茶用水:“水之德在于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 轻。然三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故 辨水衡于其质轻重,分泉之高下焉。”把水质的“轻”提 升为鉴评泡茶用水的最高标准;
其次是“老君眉茶”,也出 自于该书第41回,是妙玉为 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 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 “君山银针”。该茶嫩绿似 莲心,清香淡味,最受文人 墨客欢迎。清代也将其作为 贡茶。这种毛尖茶外形如老 人的长眉,带有增寿之意, 特别受到老人们的喜爱。这 位长寿贾母喝着这象征长寿 的轻君眉,当然会很高兴。
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 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 人家的名贵贡茶。
第四是龙井茶,小说 第82回,宝玉读书回 来,急急忙忙去潇湘 馆见林黛玉。只见 “黛玉微微一笑,因 叫紫鹃:‘把我龙井 茶给二爷沏一碗,二 爷如今念书了,比不 得里头。’”一杯散 发清香的龙井茶,盛 满了黛玉对宝玉的浓 情厚意。
此外,第六还有一种外国名茶,名叫暹罗国茶,第25回《通 灵宝玉蒙蔽遇双真》中,王熙风给大观园少爷小姐们送了暹 罗国进贡的茶叶,自然显得珍贵。
以上7种名茶,泡出来的茶水颜色微 绿,清澈如镜,其味道也清香纯正,甘 润解渴,乃茶中之珍品。除千红一窟和 枫露茶外,其余 5种都是贡茶,不但有 本国的贡茶,而且还有外国的贡茶,反 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现状,堪称 是一份“清代贡茶录”。另外,《红楼 梦》所写的茶,大多不是绿茶,而是红 茶和花茶,这与北京天寒,社会上不讲 究喝绿茶,而专喝红茶、花茶有关。
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茶事,充分表明我国茶文化已日臻成熟,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
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
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
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看看茶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
(1) 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第41回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道闹肚子,又在接过贾母半盏茶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表明这位老人来自农村,哪里有什么饮茶的知识呢?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就把这位生来“金玉质”的“槛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
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2) 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林黛玉初进贾府,小说中写道:“黛玉也照样嗽了口,然后盥手毕。
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
”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表现了黛玉的心思过人。
在这段文字之上甲戌本有眉批:“……观此则知黛玉平生心思过人。
”第6回写凤姐吃茶时的形容:“凤姐儿不接茶,也不抬头”把凤姐内心所思跃然纸上,脂批道:“神情宛肖。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红楼梦中妙玉引用品茶名言

红楼梦中妙玉引用品茶名言
妙玉细品着手中的茶,她的心境与茶香交融,宛如一曲静谧的古曲。
妙玉端起一杯茶,那香气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缕清流。
茶如人生,妙玉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在感悟着生活的真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茶烟轻扬,甄嬛传品茶之道,浅尝之间,悟出万千智慧。
茶香中自有禅意,妙玉微笑着品味每一滴的滋味。
茶与人物的塑造在红楼梦的描写中,茶是与人物塑造密不可分的。
贾宝玉是一个爱茶、懂茶的人,他的性格和思想与他对茶的热爱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同时,茶也成为了小说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茶话会等情节,表现了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之间的默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开到茶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学号: 201002140508
姓名:何天萍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
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
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
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
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
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
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
《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
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
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
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
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
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
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
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
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
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
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
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
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
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
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
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
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
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
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
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
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
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
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孤女”忐忑不安的心境。
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
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
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
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
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从一而终”的寓意。
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
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
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
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
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
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
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
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
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和宝玉大闹一场。
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
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
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
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
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
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
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
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我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惜笔墨,所描绘的茶文化范围极广,内容甚细,尤其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心性修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