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阅读《与顾章书》,回答下列问题。
与顾章书吴均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⑦葺,修建。
⑧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⑨办,具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仆去月谢.病谢________②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徒________2.请用标点符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书信从表达方式上看,先______,再写景,在写景中又穿插________,最后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5.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告②仅仅,只。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4.叙述叙述抒情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归隐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生活5.“争”“限”“含”“蓄”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挡的威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绿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知识要点。
1. 实词积累。
- 古今异义:文言文里有很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不同。
例如“交通”在古文中常指“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而现代指运输业等。
- 一词多义:像“之”字,可作代词(“下车引之”中的“之”指代元方)、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等。
-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情况。
如“狼不敢前”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
2. 虚词理解。
- 常见虚词有“而”“其”“以”“于”等。
- “而”的用法: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等。
- “其”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如“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揣测语气(“其真无马邪”)等。
3. 文言文句式。
- 判断句:一般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者“……也”(“夫战,勇气也”)的形式来表示判断。
-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应为“于长勺战”)等情况。
二、阅读训练方法。
1. 初读文章。
- 借助课下注释,尝试通读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
对于不认识的字,先根据字形结构或上下文推测读音和意义。
- 标记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字词分析。
- 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句子语境判断。
- 注意特殊句式,调整语序后再理解句子的准确意义。
3. 内容概括。
- 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
-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
4. 主题探究。
- 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
部编八上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会.术者病笃()(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5、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睢阳朱氏家B、而/术者气已绝C、而父/有神术D、出其方/并白金授之(二)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1.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1.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的答案(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泷冈阡表》(节选)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译文: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
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一、解释加点的词1.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2.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2、毋以是为我累三.从欧阳修母亲的口中你知道欧阳修有哪些优秀品质?参考答案一、他,指欧阳修他的二、1、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好药抚养我、教育我。
2、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三、清廉乐善好施爱结交朋友二、马厩夜读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为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③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③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的“文恭”也同。
译文: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昼夜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很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退伍,考中了进士。
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觉得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所作,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著名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使乃优遇之.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为使畜马2、师惊异之三、这篇短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四、你能写出一个名人的事例证明两文中阐释的道理吗?参考答案一、代词,他代替二、1、为卫使养马2、老师很惊异三、围绕“勤学苦练”作答。
示例: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
四、示例一:范仲淹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示例二:董仲舒专心致志地刻苦钻研学问,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示例三:车胤少年时家境贫寒,借萤火虫的光来照明读书,夜以继日,勤学不怠。
三、《指南针》(沈括)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②中独茧缕③,以芥子④许腊⑤缀⑥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注释] ①方家:行家。
②纩:[kuàng]丝绵。
③独茧缕:独好的茧丝一缕。
④芥子:芥菜的种子。
⑤许腊:蘸蜡(抹在上面)。
⑥缀:连接,这里指粘。
⑦原:推究。
译文:行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向南方,就像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无法探究它的原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不若缕悬为最善.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2、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三、短文中依次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四种使用方法?“不若”一词说明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参考答案一、边,沿好二、1、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2、磁石指向南方,就像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无法探究它的原理。
三、水浮法、指抓法、碗沿法、悬挂法;悬挂法(意对即可)四.论桓范陈宫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不从。
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
”爽不能用。
陈宫、吕布既.擒,曹操谓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日何如?”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仆尝.论此二人: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智!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
”(《东坡志林》)译文:司马懿讨伐曹爽时,桓范投奔了曹爽。
司马懿告诉蒋济说:“智囊到了曹爽那边了!”蒋济说:“桓范是聪明的,但是驽劣的马留恋马槽中的豆子,一定不会得到重用。
”桓范劝说曹爽移动车驾到许昌去,招一些外兵,曹爽不听从。
桓范说:“最担忧的是兵和粮草,大司农印正在吾许。
”曹爽不听他的。
陈宫、吕布被擒之后,曹操问陈宫说:“您平生自已总认为自己智慧有余,今天怎么了?”陈宫说:“这小子不听我的话,不然,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呢!”我曾经评论过这两个人:吕布、曹爽,是什么人呢?被他们使用,还谈什么有智慧呢!臧武仲说:“侍奉君王像老鼠一样狡猾,这就是智慧。
”1.请用 | 标示文中加波浪线语句需要停顿的地方。
(2分)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吕布既.擒:仆尝.论此二人3.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宣扬了怎样的“智”?(2分)答:参考答案1.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已经曾经3.不仅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更要有知人之明。
(或:不仅有聪明才智,更要能运用自如,不受他人限制。
)五.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译文:贞观九年之时。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征求不已. : .(2)惟.欲清净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3.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4.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参考答案1、①停止(1分);②只(1分)2、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3、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分)4、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2分)六.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母鹿跟着秦西巴并啼叫。
秦西巴不忍心,放走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走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注释] ①纵麑(mí):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2、划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用“/”标明应该停顿的地方。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3.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参考答案1、(2分)(1)命令;派遣(2)停;过了2、(2分)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3、(3分)“麋母随之而涕,秦西巴弗忍”(或“其母随而涕,臣诚弗忍”);只抄一半,得2分4、(3分)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如答: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得2分;知错就改,不记个人恩怨,得1分。
七、孔子论学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你呢?”子路说:“难道学习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在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竹子,不用加工,自然就直砍下来用它作箭,就能穿过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的不更深吗?”子路跪拜说:“感谢您的教导。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扎,束。
③镞:箭头。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狂马不释.策(2)引其入不益.深乎?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3.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呢? (3分)参考答案1、(1)放下 (2)更加2、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3、答案要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