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听辨《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曲子,并能模仿其节奏和旋律。
2.能够正确使用音乐术语描述音乐特点。
3.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曲子,唱出旋律。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听辨并模仿音乐节奏和旋律。
2.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乐术语描述音乐特点。
3.学生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曲子。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音乐术语描述音乐特点。
2.学生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曲子。
四、教学过程:
1.初步听歌,感受音乐。
让学生自由地听一遍这首曲子,让他们感受到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并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描述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
2.学习音乐术语。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术语,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音乐术语的定义,并让学生模仿发音和运用这些术语描述这首曲子。
3.身体律动与节奏韵律的感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曲子的律动和节奏,并通过身体感知更好地把握曲子的韵律。
4.音乐欣赏与模仿。
在这个环节通过放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并通过模仿曲子的节奏和唱腔,让学生锻炼他们的听力技巧,更好的把握曲子的韵律。
五、教学感悟:
《月光下的凤尾竹》不仅是一首具有美妙旋律的曲子,更是一门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和知识的好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基础概念和一些常用的音乐术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理解、夜晚大自然美丽的欣赏、艺术表达的运用等。
4. 学生作品:通过评价学生的绘画和写作作品,评价他们在艺术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能力,包括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欣赏和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如何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月光下的凤尾竹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绘画表达: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我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理解和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月光下的凤尾竹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 环保意识: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环保责任。
5. 团队合作:学生将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写作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7. 审美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最新最人教版三年级下美术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格。
二、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乐曲悠扬安静、优美抒情情绪。
2.简单了解主奏乐器葫芦丝。
3.通过聆听体会傣族音乐的风格。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出傣族音乐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葫芦丝,揭示课题活动1.1教师吹奏葫芦丝,引出主奏乐器,简单介绍葫芦丝。
教师吹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引导学生认识葫芦丝乐器。
教师语言:同学们刚刚你听到的音乐,就是由这件乐器发出的,这件乐器名字叫做葫芦丝。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
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
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
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发出的声音犹如抖动的丝绸般飘逸轻柔。
(随着教师的讲解出示图片)活动1.2揭示课题聆听全曲教师语言:我们今天就来欣赏由葫芦丝独奏的一首乐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在欣赏时眼前会出现什么的画面?葫芦丝音色有什么特点?教师语言:音乐结束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老师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音乐。
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
(二)分段欣赏了解傣族音乐风格活动2.1聆听第一部分音乐,画旋律线。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并用手势带领学生一起随音乐画旋律线。
提出问题:这样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师语言:让我们随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体会一下这样的旋律给你什么的感受?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
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新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3.doc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过程与方法:个别辅导与集体面授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难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电子琴【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
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
不一定要求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上做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二、新课内容1、听音乐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生:《月光下的凤尾竹》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看舞蹈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唱傣歌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4、吹乐曲技巧处理上滑音的吹奏下滑音的吹奏前倚音的吹奏虚指颤音的吹奏总结: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西双版纳。
在这儿同学们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对这首乐曲的吹奏进行了技巧方面的练习和演绎,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在欢快的乐曲中,同学们自由地走出教室。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 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 》人教版(1)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人教版(1)一. 教材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的一首欣赏曲。
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凤尾竹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逐渐提高。
但民族音乐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旋律美和民族风情。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
3.通过学习这首曲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生对民族音乐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2.重点:让学生掌握《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旋律,培养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讲解、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2.准备《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CD或音频文件。
3.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凤尾竹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凤尾竹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完整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初步体验曲子的整体美感。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曲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曲子。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跟着曲子哼唱,让学生体会曲子的旋律美。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音准、节奏等方面,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哼唱《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曲子编配简单的动作,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敖包相会》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中国民族音乐》: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包括傣族音乐的风格和乐器;
- 《音乐与民族》:探讨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音乐如何反映民族特色;
- 《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背景:详细讲述该歌曲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以及背后的故事;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在线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就能接触到课程内容,这样的预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补充说明:
1. 主要乐器:葫芦丝、笛子、琵琶、二胡等。葫芦丝音色清脆、悠扬,笛子音色明亮,琵琶音色丰富,二胡音色悲凉。
2. 节奏谱:歌曲中常见的节奏型包括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例如,歌曲开头部分节奏型为“× × × × × × × ×”,学生需绘制并解释这一节奏型。
3. 情境描述:歌曲描绘了月光下凤尾竹摇曳生姿的美丽画面,以及傣族青年男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景。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探索民族音乐。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人教版(1)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人教版(1)一. 教材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的一首欣赏曲目。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特色的节奏,展现了凤尾竹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让人陶醉其中。
歌曲采用了傣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整首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慢板呈现,节奏悠扬,第二部分节奏稍快,展现出凤尾竹在微风中摇曳的动态美。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演唱。
但民族音乐特色的学习还较为薄弱,对于傣族音乐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发掘。
此外,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注重旋律,对于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并欣赏傣族特色的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理解傣族音乐的特点,如节奏、音色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综合欣赏能力,包括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通过聆听、感受、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突显傣族音乐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2.准备相关民族音乐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课堂用的乐谱和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傣族文化和凤尾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歌曲,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音乐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体会歌曲的节奏和音色。
教师可为学生示范,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歌曲,选自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月光下凤尾竹的迷人景象,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激昂,整首歌曲充满了活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唱歌,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傣族文化和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风格。
此外,学生对五线谱的识读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学中需加强五线谱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傣族音乐特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
2.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五线谱的识读能力,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傣族音乐特色。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识读,歌曲中节奏和音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美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技巧。
4.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五线谱教材:供学生识读和练习。
3.乐器:钢琴、笛子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傣族风光和凤尾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傣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引入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2.呈现(5分钟)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结构及傣族音乐特色。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五线谱识读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学会识读五线谱。
接着,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注意把握节奏和音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下得凤尾竹》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月光下得凤尾竹》是一首著名得傣族乐曲,以其悠扬得曲调、娓娓动听得旋律,给人心旷神怡得感觉。
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得凤尾竹林,别具一格得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得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得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得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乐曲为羽调式音乐,有明显得傣族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乐曲悠扬安静、优美抒情情绪。
2.简单了解主奏乐器葫芦丝。
3.通过聆听体会傣族音乐得风格。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优美抒情得情绪。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出傣族音乐得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葫芦丝,揭示课题
活动1.1 教师吹奏葫芦丝,引出主奏乐器,简单介绍葫芦丝。
教师吹奏葫芦丝《月光下得凤尾竹》片段,引导学生认识葫芦丝乐器。
教师语言:
同学们刚刚你听到得音乐,就是由这件乐器发出得,这件乐器名字叫做葫芦丝。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得乐器之一。
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
葫芦丝得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
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得情感,发出得声音犹如抖动得丝绸般飘逸轻柔。
(随着教师得讲解出示图片)
活动1.2 揭示课题聆听全曲
教师语言: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由葫芦丝独奏得一首乐曲,叫《月光下得凤尾竹》。
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在欣赏时眼前会出现什么得画面?葫芦丝音色有什么特点?
教师语言:
音乐结束了,你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老师联想起那郁郁葱葱得凤尾竹林,别具一格得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得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得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得阵阵葫芦丝声音乐。
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得情感。
(二)分段欣赏了解傣族音乐风格
活动2.1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画旋律线。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并用手势带领学生一起随音乐画旋律线。
提出问题:这样旋律给你什么样得感受?
教师语言:
让我们随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体会一下这样得旋律给你什么得感受?
低沉、悠扬、委婉得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
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得雾在舞动。
活动2.2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寻找相同旋律。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并提出问题:在这段音乐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或者相似得旋律。
教师语言:
对应着曲谱一起来聆体第一部分得音乐,找找曲谱中有没有相同或者相似得旋律。
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些旋律。
活动2.3 找出圆滑线、装饰音记号,体会在乐曲中得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乐谱,寻找圆滑线、装饰音记号,并提问:请你想一想这些装饰记号在乐曲中得作用。
教师语言:
请你想一想这些装饰记号在乐曲中得作用?
这些装饰记号得运用,使旋律更加连贯,圆润,装饰音使民族特色越发浓郁。
(三)完整欣赏视频《月光下得凤尾竹》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
下面让我们完整欣赏葫芦丝独奏得乐曲《月光下得凤尾竹》。
(四)课堂小结
一曲柔情得倾诉,一份深深得眷恋,悠悠得大象、美丽得孔雀、婀娜多姿得傣族少女、奇丽独特得青山绿水,还有那隐现在原始森林中得傣家竹楼。
好美呀,这月光,这葫芦丝,音律得婉转,如此得柔美,月光下面得凤尾竹,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