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概说

合集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论贵粟疏》中心思想
针对汉初粮食积蓄少,商人夸富,农民贫
困,社会不安定的情况,提出重农贵粟, 重农抑商以及“务民于农桑”“开其资财 之道”的主张,指出只有“薄赋敛,广畜 积,实仓廪”,才能国富民安。
晁错奏疏性散文特点
晁错的奏疏性的政论散文,针对社会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切于实际,不尚虚谈。 观点鲜明,见识深刻, 论说着实,有较强的 逻辑论辩力量。 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 《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晁错的 政论散文
晁错(前200-前154)。年轻时学法家学
说,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 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 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 被景帝错杀。他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守 边备塞,劝民之本”。
他写下 《言守边备塞疏》 《削藩书》 《募民徏塞下书》 《论贵粟疏》 等疏牍文章。
参考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1-3章。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王伯祥《史记选》。 4.李镇淮《司马迁》。 5.班固《汉书· 艺文志》《汉书· 食货志》。 6.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7.郭茂倩《乐府诗集》。 8.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9.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10.黄节《汉魏乐府风笺》。


汉代社会概况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东
汉前期,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但中期以后, 豪强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 戚、宦官两大集团夺权斗争。公元184年爆 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189年,东汉王朝被摧毁,随之魏、蜀、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二节 汉代散文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 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 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 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 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 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 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 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 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 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 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 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 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 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 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 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王褒传》)。 王充《论衡.定贤篇》: “以敏于赋颂, 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 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 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 左思《三都赋序》:“夫玉卮无当,虽宝 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义”。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 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 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汉赋兴盛的原因
•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 统治者的提倡 • 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赋渊源
•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也。”(刘勰) • 最早——荀况《赋篇 》 • 语言形式(纵横恣肆 )——战国纵横家 的论辩 • 文采及艺术风格(驰骋想象 )——屈宋 为代表的楚辞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節 歷史背景
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稱 秦始皇。 前210年,始皇死,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 世。 前209年,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同年, 項梁、劉邦分別在吳和沛起義。 前206年,劉邦入關,秦滅。同年,楚漢戰 爭爆發。 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為 漢高祖。 前194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是為 漢惠帝。
第二節 秦漢文學的內容及分期
一、賦
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 二、詩歌 民歌——文人詩,樂府的問題 三、散文 歷史散文(史傳文學):史記、漢書、吳 越春秋 政論文:漢初——王充——王符
一、秦统一至汉景帝(前221——前141) 统一确立的过渡时期,尚有战国余风,骚 体赋和颇具纵横家文风的政论文流行。 二、汉武帝至汉宣帝(前140——前48) 汉代文学的全盛期,相应於政治、经济、 文化的全盛。思想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大赋、 《史记》。 三、汉元帝至东汉和帝(前48——106) 汉大赋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汉书》、五 言诗 四、安帝至建安元年(107——189) 抒情小赋和文人五言诗。社会的黑暗和动 荡。
前179年,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 前156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是為 漢景帝。 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劉徹即位,是為 漢武帝。 前87年,武帝去世,太子劉弗陵即位,是 為漢昭帝。 前73年,宣帝劉詢即位。 前48年,元帝劉奭即位。 前32年,成帝劉驁即位。 前6年,哀帝劉欣即位。 1年,平帝劉衎即位。
第三節 秦漢文學的特點
一、作家群體的形成 秦漢時期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先 秦時期作者不確定的情況基本上改變了。 由于政治上的統一,秦漢時期的文學家大多 在朝廷任職,多關心政治,許多作家具有文學侍 從的性質。 二、秦漢文學的基本題材與風格 1、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巨麗之美 2、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 3、歌頌與批判的交替 4、浪漫到現實的過程 5、雅俗的互動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谏逐客书》
三)艺术 1、严谨之结构 未来层面: 阐述逐客在未来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性。 正面:从一般事理引出五帝三王成就帝业的原 因在于“不却众庶”,正面论述“纳客”之是; 反面:再从逐客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反面论述 “逐客”之非。 效果: 作者围绕三个层面 —— 过去、现实、未 来,紧扣两个重点 ——逐客之非,纳客之是,抓 住一种心理 ——秦王希望建立帝业,展开论述, 结构既有严密的逻辑性,文章又纵横开阖,腾挪 跌宕。
《谏逐客书》
三)艺术
1、严谨之结构 总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历史层面: 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重用客卿 成就功业的史实。 正面:以史为证,层层推进; 反面:假设反证,点明错误。 现实层面:列举现实中秦王对外来物与人的迥异 态度 正面:从物的角度,正面暗示 “纳客”之是 反面:从重物轻人的角度,反面论述“却客” 之非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节 秦汉文学概述
一、秦代文学的荒凉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秦帝国文坛一片 荒凉,除李斯的碑铭以外,几乎没有文学可言。 1、《吕氏春秋》 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又称《吕览》。它以儒、道两家为主, 兼收先秦各家学说。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吕览》的文章短小精 悍,结构谨严,语言精炼。同时和其他诸子一样多 用故事、寓言和比喻来说理以增强文学性。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二、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三)桓灵之世,封建专制文化崩溃期
1、士大夫清流集团对现实批判,无意中动摇了 帝国政治文化体系; 2、党锢之祸的形成是皇权弱化的显现,党锢的 解禁,则是皇权衰落的标志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二、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成熟的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是指从秦朝建立到汉朝灭亡这一时期(前221年—220年)的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秦汉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秦汉文学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风格鲜明:秦汉文学的风格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种:雄浑壮丽: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诗经》中的《大雅·公刘》、《汉书》中的《陈汤传》等。

清新自然: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楚辞》中的《九歌》等。

哀怨缠绵: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如《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歌:秦汉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诗经》、《楚辞》等不朽之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作品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散文:秦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秦论》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疏,以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戒,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疏,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

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秦汉辞赋盛极一时,涌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等名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铺陈扬厉,极尽铺张之能事,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汉文学概说

1秦汉文学概说

特点为: 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 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 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稳 定统治秩序。 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不同, 是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思想。
2018/10/16
52
(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之说: 主要见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他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他 认为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的人格 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世上一切事物皆为上天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 密相关。同时,他认为上天给人间一个权威, 即天子,以此来论证皇权神授。大力宣扬孔孟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 “三纲五常”成为天意。 思想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 权,神、族、夫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初战国遗风盛行,士子张扬奔放,情怀 自由激荡。 汉武中期之后,中央集权的紧密化态势和 独尊儒术的思想风尚,士子只能在“仕与 隐”之间抉择,个性自由度被束缚。 东汉初期,经学盛行,士子更是被极大束 缚。
2018/10/16 29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 厄而作《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 不 韦迁蜀,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 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018/10/16
46
书信体散文:
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 乘《上书谏吴王》、司马迁《报任安 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朱浮 《与彭宠书》、李固《遗黄琼书》等。
2018/10/16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
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
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
汉儒:官方统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 分,又糅合阴阳、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 权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 一体的实用之学。
3、把读经与士人的求官谋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宗经成为社会 风气;另一方面使读书人成为儒生,有效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4、东汉时,太学生与“士”阶层壮大:为魏晋思想解放,学术 活跃提供基础。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时间前后约 400余年。
秦汉文学主要成就
——秦汉散文 ——汉大赋 ——汉乐府民歌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 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道,颁 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这 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进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 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 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朝暴政下的文学:中华民族的凝聚融合,在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血与火的战争兼并双重力量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虽然这个王朝只存在了十余年,但它的历史事业和政治制度,却由取而代之的汉王朝继承下来;虽然西汉初一度出现诸侯势力膨胀的苗头,但历史的大潮已无可逆转,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西汉、东汉总共四百多年的统治,在多方面奠定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础。

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措施来维护和加强它的统治,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状态,是不能继续下去了。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法令、衣冠建制的同时,又下令进行思想控制:各国史书,除《秦纪》外一律烧毁;除官方博士所掌管的书籍,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一律交公焚烧;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概处以死刑。

他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他试图把愚民政策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二、西汉王朝建立后的文学:在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则采取较为简约宽松的政策。

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收罗文籍,并允许各家学说流行。

主张“清静无为”即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所加干涉的黄老思想,一度非常兴盛。

但这显然不是最适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学说。

秦始皇控制社会思想文化的设想,对汉王朝仍然是有用的,不过需要采取比较合理可行的方式去实现。

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密切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从而有效地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

但汉代的儒学,已经截然不同于先秦的儒学。

本来意义上的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所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吸收了孔孟思想中若干有用的成分,又糅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

当然应该看到,这是顺应着当时历史需要的产物。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据《史记·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向外开拓。

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

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世界舞台。

通过“独尊儒术”建立思想统治,自然会极大地束缚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特别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方面,再也看不到战国时代自由活泼的气氛。

但儒学本身又包涵以文化手段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意识;统治阶级也需要总结历史经验,需要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在受到严重束缚的情况下,仍然取得很多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史记》这样宏伟的著作,也只有在汉武帝那样壮丽的时代才能产生。

此外,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

到西汉末,乐府规模更发展到八百多人。

通过以上一些简单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西汉文化的盛况。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势力,并利用农民起义军,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保持了兴旺的势头。

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力结构显示不稳定的趋势。

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发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而加以否定。

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东汉中期以后权力结构不稳定,其直接原因是连续出现几个幼年登位的皇帝,造成权力真空,但根本的原因,却是皇权和士人集团之间的不协调。

这一点在东汉末尤其突出。

所谓“士人”,就是地主阶级中的读书人,其中最活跃的,是京都的太学生。

从理论上说,他们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以此为人生出路,而一些世代官宦的大士族,和士人出身的朝廷大僚,则是他们的代表。

皇帝和皇室成员,往往从“家天下”意识出发,完全把国家视为私产,重用其私奴——宦官,甚至通过宦官直接出卖官爵以积累私人财富;宦官则乘机把持权力,凌驾于朝官之上,有时甚至控制皇帝。

这些不仅破坏了封建国家机器有规则的运转,而且大大侵害了士人的利益。

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特别是豪门士族力量的壮大,士人的集团意识日益强烈。

他们要求与皇权达成某种平衡,强调“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和权力,坚决反对宦官擅政。

而摇摆于两者之间的,又有外戚的政治集团。

桓帝、灵帝之世,宦官对士人集团的残酷压迫到了极端,士人的反抗也愈益激烈,使国家机器处于瘫痪。

终于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王朝土崩瓦解。

以后到魏晋时代,豪门士族得到最大的收获,形成皇权与门阀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责任的儒学,渐渐为士人所轻视,从东汉末到魏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发展的局面。

汉代的儒学,一开始就分成今、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学偏重于政治上的实用性,多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是官方的学说;古文经学注意经书的政治和伦理原则,穿凿附会的成分相对要少,但地位一直不高。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进一步滑落为“谶纬之学”,脱离经书,专门伪造和推究神秘妖异的预言。

它的愚昧,繁琐,导致古文经学的兴起。

东汉覆灭后,儒学整体上衰微,其中今文派趋于灭绝,古文派则保持着虽非统治性的却仍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重新改造利用。

在叙述汉代文学概况之前,我们首先对秦代文学作一简略交代。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一部《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又称《吕览》。

它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而涉及广泛,故一向列为杂家。

全书由一百数十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短文组成,大都先立论,而后引证史实或寓言故事,文字简明,条理清楚,有一定形象性。

李斯原是楚人,入秦官至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谏逐客书》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士而作。

李斯本是战国游士一类人物,文章也有明显的纵横辞说的习气,文辞华丽而铺张,气势奔放,说理透彻,是传诵的名作。

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久已失传。

汉王朝统一强盛的局面,为汉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基础。

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学则一方面具有从维护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原则的实用功能上肯定文学的一面,又有从上述立场忽视乃至反对文学的审美与娱乐功能的一面。

它既可以被文学家用来作为一面幌子,又可能被严格的正统派用来作为扼杀文学的根据。

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代文学形成许多自身的特点,并构成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

以下我们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这一点需要同先秦时代相对照来看。

在本书第一编《先秦文学》部分中,我们列述了许多作品。

但这些作品,除《诗经》和《楚辞》外,本身都不是文学作品;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述政见、记载历史或探讨社会生活法则,而不是追求文学的美感。

只不过后人可以从中分析出文学因素和文学价值来。

而《诗经》,虽然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典籍,但人们却又不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而是重视它在礼仪和人伦教化方面的作用。

《诗经》的命运就是:它的地位越高,离作品本来所具有的文学意义越远。

《楚辞》是用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抒情诗,这表明生长于南方文化土壤上的屈原等诗人,已经率先认识到文学的价值;《楚辞》也正是对汉代文学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品。

但必须注意到《楚辞》只是局部地区和少数作家的作品。

而且,就诗人创作目的而言,其政治因素恐怕还是高于艺术因素。

再说,先秦时代的文化人,可以分成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没有一个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人。

屈原就创作成就来说是伟大的诗人,但社会身份是政治家。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没有人能够单单或主要凭藉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所以从总体上说,先秦还不是文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

汉代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文学的地位即使不如政治、哲学那样显要,至少已经被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了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

虽然由于它的堆砌辞藻的习惯加深了文字的隔阂,对于今人来说已经很难欣赏,但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却绝不能忽视。

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

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现。

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意识得到确立。

具体表现之二,是文学创作的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家。

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

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辞赋创作的情况。

这在先秦是无法想象的。

具体表现之三,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常态。

汉代这一种文人群的出现,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汉初,中央集权与分封制同时并存,战国时代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士人;那些士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靠诸侯的宫廷,以自己的一技一能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

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汉初的诸侯王已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