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绪论
复习签到62: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

复习签到62: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黄霖撰)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禎十七年(1644)自縊,前后共计277年。
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歷程,有曲折、有突进,呈现了一种波浪形的态势。
这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餘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準备,可以视作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1522~1566)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飈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
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
文学作品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
以《叁国志通俗演义》、《水滸传》的编着,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时繁华的景象。
但文学发展的这种势头狠快就遭到了阻扼和摧残。
明初经济的復苏,人民生活的相对安定,消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精神上贫乏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
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臺阁体”的诗歌和謳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
明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鬆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在嘉靖以后,狠快地由復苏而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各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也都充分地显示了文学正在有力地向着近代化变革。
这场变革的标志是:《叁国志通俗演义》、《水滸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着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戏曲方面,从以《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为代表的叁大传奇问世,传奇体制的定型和昆腔的改革,到汤显祖写出“临川四梦”,戏曲创作被推向了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诗文方面,继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打着“復古”的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之后,不论是唐宋派、后七子,还是公安派、竟陵派等,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代文学绪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诗文三大家宋濂、Βιβλιοθήκη 刘基、高启,也均系由元入明的作家。
入明以后,在封建政治和思想文化专制之下:
“台阁体”成为诗文主流; 南戏逐渐走上了“以时文为南曲”的道学之路; 小说创作也处于低潮。
明代中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文学概述
思想文化方面:
王学左派影响广泛而巨大,思想论争格外尖 锐。
王守仁的心学 →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为 代表的泰州学派)
肯定人欲 王学左派 张扬个性
哲学思想 追求自由
文学主张
提倡“童心说” 重视和提倡通俗文学(小说、戏剧、民歌) 肯定并表现“情”和“欲”,反对“理”和“礼”
后期文学:
在这一时期中,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 遭到严重的挫折。
明代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
↓
1368开国 定都南京
朱元璋之孙
朱元璋之四子燕王 守北京
年号洪武(共31年) 年号建文(仅4年) 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
1402年攻克南京
1398年病逝
1402年自焚于宫中 年号永乐(共22年)
1421年迁都北京
1424年病逝于第5次北征途中
明代文学
“三古七段”:
上古期: 第一段:先秦
(3世纪以前)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3世纪至16世纪)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16世纪至20世纪初)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明代文学 第一讲

• 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1522) • 水浒传,天都外臣汪道坤序本,万历十七 年(1589) • 西游记,世德堂百回本,万历二十年 (1592) • 隋唐两朝史传,龚绍山绣梓本,万历四十 七年(1619)
• 三国演义
•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 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
• 历史演义: • 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 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 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 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是历 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 二、成书过程
• • • • • • 1、史料记载 《宋史》:《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 《东都事略》等 2、民间传说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 36人姓名绰号 罗烨《醉翁谈录》“水浒故事”的说话名目
• 3、话本戏曲 • 《大宋宣和遗事》 “梁山泊聚义本末‛ • 宋元戏曲30多种 《李逵负荆》
• 王廷陈知裕州,有分巡过其地稍凌挫之, 廷陈怒,卽散遣吏卒,禁不得祇应。分巡 者窘而去,于是监司相戒勿入裕州。 • 谢榛为赵穆王所礼,王命贾姬独奏琵琶, 歌其所作竹枝词歌,罢卽饰姬送于榛。大 河南北无不称谢榛先生者 。
•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 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 • 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 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 田土,二快活也 • 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 馆中约直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 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 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 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
•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 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 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 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 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司马宣王 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 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 三国志· 明帝纪
明代文学绪论

• 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嘉、万间形成了多种 派别。泰州学派,即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 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离经叛道。 • 黄宗羲(明儒学案· 泰州学案)概括道:“吾心须 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 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 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 • “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 一《语录》)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卷 一《答邓石阳》)
2008-4-14
市民的壮大,新读者群的形成
• 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 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 。 • 商人们“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往来唱和,刊刻 自己的文稿。 • 明代中后期文人出身于商人家庭 :高濂、唐寅、张 凤翼兄弟、何良俊、陈束、屠隆、沈明臣、汪道昆、 顾宪成 • 文人经商:冯梦龙、陈继儒、凌濛初、陆云龙及汲 古阁主人毛晋等。
2008-4-14
• 明代小说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 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 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 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 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所以有人说:“吾见小说中,其回目之最 佳者,莫如《金瓶梅》。”(曼殊《小说 丛话》)
2008-4-14
审美趣味的转变
• 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世俗之趣” 。— ——通俗文学,商业文化。 • “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 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 (《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 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 别部》) 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 (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 笑”(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
明代文学绪论

汤显祖与冯梦龙的尊情观 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极度肯定,导致文学 作品关注个人内心情感欲望。 汤显祖《牡丹亭题辞》:“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 之至也。” 冯梦龙《情史序》:“天地若无情,不 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 惟情不虚假。”
今天下言男色者动以闽广为口实,然从 吴越至燕云,未有不知此好者也。(谢肇 浙《五杂组》卷八) 屠隆与宋世恩;臧懋循与周小史 汤显祖“长卿曾误宋东邻。晋叔讵怜周 小史”;“却笑唐生同日贬,一时臧糓竟 何云”。
4、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的商业价值观与道德观 王文显:“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李贽:“商贾亦何鄙之有?” 朱国桢:“农商为国根本,民之命脉 也。” 明末要求“惠商”、“通商”、“体恤 铺行”的呼声不绝于耳。 商人由不登大雅之堂一跃而为文学作品 中的主角。
袁宏的享乐主义 《与龚惟长先生书》:“目极世间之色, 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 间之谈,一快活也 · · · · · · 千金买一舟,舟 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 浮家泛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 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托钵歌妓之 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 五快活也。” “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 也”。 P19
5、崇祯与明代的灭亡 勤政勤俭的崇祯 周延儒与温体仁 张溥与复社
参看书目: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樊树志《晚明史》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黄裳《鸳湖曲》笺证
二、明代社会风尚的变化
前期“重农抑商”,影响城市繁荣。后 期经济繁荣,消费激增,社会风尚也随 着发生变化。
导明代心学先河的陈献章 提出“天地立我,万化我出,宇宙在 我” ,倡导“自我精神”。 使心学成哲学主流的王守仁(P8) 主要命题:“心即理”、“心外无物”、 “求理于吾心”。把心提高到本体地位, 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使哲学再度突破的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王艮:百姓日用即道。
明代文学绪论

明代文学绪论

明代文学 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学商品化,晚明文坛的污秽浊流。 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 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
• (二)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 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小说、戏曲出 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
丹亭》等写时俗、物欲的作品。
社会思潮的变化
• 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 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 • 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 阁体‛、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 滥;文学贵族化、御用化
• 明代中叶后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 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 神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 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
• 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 市民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明代的诗、文、 小说、戏曲中举足轻重。 ‚即此城中住亦甘‛,‚经车过马常无 数‛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 艺术趣味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题材重 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 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小说、戏曲、 民歌)
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
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小说勃兴:长篇‚四大奇书‛ 。短篇 ‚三言‛‚二拍‛ 戏曲兴盛:‚三大传奇‛;‚四大声
腔‛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
传奇剧《牡丹亭》、杂剧 《四声猿》
明代文艺思想
• 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俗文学的‚绝假纯真‛,是真情实感的自 然流露,成为主情论者的‚样板‛。
• 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 •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提倡学习与 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强调‚学 为文章,直摅胸臆,信手写出‛ • 李攀龙批评唐、王两人的文章‚惮于修辞, 理胜相掩‛,只是以‚易晓‛、‚便于时 训‛而取悦于天下之土
• 唐宋派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 来公安派的崛起作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 中如‚独操柄二十年‛的王世贞后来也悄 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 • 戏剧领域内经过了汤、沈(之争,认识到 曲意与曲律不可偏废。
李贽:‚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 心乃见 ‛ 汤显祖:‚世总为情‛ 袁宏道: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 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宾客满席,男女交舄‛,‚姬妾数人,游 闲数人‛,‚朝不谋夕‛‚恬不知耻‛
• 在诗文领域的文学观念 --“性灵‛说 。 重‚情‛,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和个性表 现,袁宏道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
• 明代的文学团体,究其性质,主要就 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类。
• “主张型‛的文学团体 • 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 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从文 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二、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 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 的规范。
• 俗文学与雅文学互动: 文言传奇小说呈现了种种话本化的倾向。民 歌、笑话等的收集和刊刻,经过了文人的 整理和加工。‚鄙俚浅近‛的戏文,在文 人的参与下,演变为传奇‚雅部‛。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 明代文学流派纷呈,标新立异 ‚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拟古造 新,入途非一;尊吴右楚,我法坚持。彼 此纷嚣、莫辨谁是‛
• 一、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 (一)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使文学日趋市民化、商业化、通俗化。 明初 ‚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人们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不少商人还 刊有自己的文稿。李梦阳、李贽的父祖辈 经商。在江浙地区,情况尤为突出 。
明清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 一、文化价值:近距离的文化观照 • 二、历史启示: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 三、人生定位:知识分子的探索与失败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
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 《三
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诗文
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传统文学观念视诗、文为正宗,小说、戏曲
鄙野、淫邪。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
• 明初思想文化界的沉寂
‚寰中立夫不为君用‛,即可‚诛其 身而没其家‛ 文人动辄得咎,‚一授官职,亦罕有 善终者‛。
• 中叶后,心学和禅宗强调‚本心‛: 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此心纯是天理‛。(远离情欲,只存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 上)
•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卷首蒋大器 序 ‚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一开卷, 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王骥德在《曲律· 论宾白》:‚《琵琶》黄 门白,只是寻常话头,略加贯串,人人晓 得,所以至今不废。对口白须明白简质, 用不得太文字;凡用‘之乎者也’,俱非 当家。《浣纱》纯是四六,宁不厌人!‛
• 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谢肇淛:‚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 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 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 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叶昼:‚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 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 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读去自有分辨, 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 也。‛
明代文学1368-1644
• 明王朝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元代文学的馀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 突变的准备,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 嘉靖后,文学变革迅猛,步入近古。
•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 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解 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 • 此期文学作品浸透着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