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知识讲解
明清文学流派

明清文学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及文学理论主张1、台阁体:明前期..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2、茶陵派:明前期..李东阳..以杜甫诗风来匡正台阁体的无聊诗风;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但其本身也是台阁体的余波..可视作台阁体与前七子之间的过渡风格..3、前七子:明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徐桢卿..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缺点是创作上成绩不够;与其文学主张不相衬..4、后七子:明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臻、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纶..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为王世贞..5、公安派:明中后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6、竟陵派:明后期..钟惺、谭元春..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7、唐宋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一时影响颇大..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9、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10、苏州派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剧创作活动;故而得名..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他们编剧不是自遣自娱;而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到舞台演出的要求和效果;从而改变了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曲词也趋向质朴;宾白的地位有所提高;丑角度宾白往往带有方言的特点..清初之遗民诗与入仕诗以是作家政治身份为标准划分的团体;在风格和追求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点..11、神韵说:清前期..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12、格调说:清中期..沈德潜..主张用唐诗的格调来表现封建正统诗教观..在理论上;它强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在创作上;它推崇李白、杜甫..宗唐而抑宋..“格调派”主要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要求诗歌“去淫滥而归雅正”;要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作用..13、肌理说:清中期..翁方纲..学宋诗之以学问为诗的风格..但学的是宋诗晦涩的一面;搬弄典故..有古董店之讥..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14、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清代最着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方苞提出“义法”;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它的本质;是将程朱理学的道统与韩欧的文统加以继承;并合二者为一体;创作出他所理想的散文集..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这种理论的目的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它把我国散文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历史功绩的..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着名的代表作品..15、性灵说:清中期..袁枚、郑板桥、赵翼..与公安派这主张基本相通;认为除性灵外无诗..它提出“性情以外本无诗”;写诗要把诗人的亲身感受和个性才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才是“性灵”的真谛所在..同时它反对摹拟古人;在艺术上强调“工”和“拙”;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的诗文..马嵬诗就是一个典型;诗人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感情真切;毫不讳饰..1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17、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18、常州派:清朝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该派以周邦彦为宗;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要求“意内言外”;推尊词体;认为词的地位与诗相等..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他们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往往词风隐晦..19、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属桐城派的支流..由恽敬、张惠言所创导;恽敬;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人;后继者亦多阳湖人;故得名..阳湖派虽出身桐城派;但有自己的特色:它受六朝文的影响;文风恣肆;时夹骈语;较有生气..恽、张和后来的李兆洛;并称“阳湖三家”..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见证了许多文学流派的兴起和传承,同时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化属性,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数量极为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等。
这些流派在剧本、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京剧的唱、念、做、打整合,昆曲的高亢婉转、轻盈灵动,越剧则注重细腻幽雅。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2. 汉赋流派汉赋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
汉赋流派主要分为骚体和颔联,其中骚体写的是抒发感情和下情之作,颔联则是以对偶相对的方式抒发情感和思想。
汉赋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和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大致可分为神怪小说、历史小说、语言小说等。
神怪小说内容奇幻,描述了人物与神仙、妖怪之间的故事,如《聊斋志异》;历史小说则是通过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塑造,传递作者对历史故事的看法和思考,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语言小说则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金瓶梅。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社会风俗、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二、明清时期的文化属性1. 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其追求的是道德高尚、治家治国的思想。
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文人雅士文化文人雅士文化是晚明到清初期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人雅士追求的是文学、诗词、书法等高雅文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文人雅士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民间文化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歌流派明清时期的诗歌流派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晚明的“江左派”和清代的“浙西派”最为著名。
晚明的“江左派”是以杨慎、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代表作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清代的“浙西派”则是以袁枚、纳兰性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代表作有袁枚的《世说新语·破幽梦》等。
2.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京剧”和清代的“评剧”最为著名。
明代的“京剧”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清代的“评剧”则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四大奇书”和清代的“红楼梦”最为著名。
明代的“四大奇书”是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金瓶梅》这四部小说。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赞赏。
二、明清时期文学流派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文学流派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范式。
无论是诗歌、戏曲还是小说,都吸收了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及明代文学(汇总)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
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
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
著名流派有: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
“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
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
茶陵派。
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
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
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
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
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
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
但也有盲目尊古的不良倾向。
后七子。
嘉靖至隆庆年间的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七人为骨干,李、王为首领。
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但言论更激进,声势更浩大。
王世贞认为文章一代不如一代,东汉文弱,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再往后便无文章可言了。
古代文学明清时期知识点

㈠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明前期: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XX四梦》、吴承恩《西游记》、XX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
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㈡明代俗文学的繁荣: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XX、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
易代之际的诗文(了解下人物就行)p2361)宋濂:《宋学士文集》2)X基:《诚意伯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3)高启:《高青丘集》“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X,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4)方孝孺:《逊志斋集》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明前期上层官僚形成的一种文风,主要是粉饰太平之作)P238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作品特征:内容贫乏,多应制之作,题材多为“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阳(试图以雄浑之体改变萎弱诗风)主X:诗学汉唐p238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前后七子(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理论:主X:“真诗乃在民间”,主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模拟以形式为主。
5、“吴中四才子”是指谁。
p240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XXXX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主X: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7、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什么。
明清文学总结

1、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茶陵诗派是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茶陵诗人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bǎo)、鲁铎等。
3、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
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4、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5、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6、前七子: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摘要:一、明朝文学概述1.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二、清朝文学概述1.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吴承恩与《西游记》3.施耐庵与《水浒传》4.曹雪芹与《红楼梦》四、清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纳兰性德与《饮水词》2.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五、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2.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3.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正文: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朝与清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繁荣,流派纷呈,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明朝与清朝的文学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明朝文学概述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方面。
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主要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情小说等。
代表人物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清朝文学概述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特点。
主要文学流派有:考据学派、骈文派、唐宋诗派等。
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纪昀、蒲松龄、吴敬梓等。
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寓意深刻。
3.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小说,讲述了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流派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流派一、明清小说的特点1.叙事风格:明清小说以章回体为主,采用了叙事、描写、对话等多种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2.人物形象: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主题思想:明清小说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思想,如批判封建社会、反映人民生活、弘扬儒家文化等。
4.语言风格: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有白话文的通俗,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特点。
5.艺术手法:明清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夸张、讽刺、对比、象征等,增强了作品的的表现力。
二、明清小说的流派1.历史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神话传说:以神话传说为基础,塑造神奇奇幻的故事,如《西游记》等。
3.世情小说: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如《红楼梦》等。
4.武侠小说:以武术江湖为背景,讲述侠义英雄的故事,如《射雕英雄传》等。
5.才学小说:以学术竞争为题材,展现文人学士的风采,如《儒林外史》等。
6.神怪小说:以神鬼仙魔为题材,讲述奇幻的故事,如《聊斋志异》等。
7.言情小说:以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如《西厢记》等。
8.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综上所述,明清小说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流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明清小说的叙事风格主要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所学知识,明清小说的叙事风格主要是章回体,采用了叙事、描写、对话等多种手法。
答案:明清小说的叙事风格主要是章回体,采用了叙事、描写、对话等多种手法。
2.习题:明清小说中哪部作品以神话传说为基础,塑造神奇奇幻的故事?解题方法:根据所学知识,神话传说的明清小说是《西游记》。
答案:《西游记》以神话传说为基础,塑造神奇奇幻的故事。
3.习题:下列哪部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射雕英雄传》解题方法:根据所学知识,选项C《红楼梦》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
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
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
著名流派有: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
“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
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
茶陵派。
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
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
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
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
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
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
但也有盲目尊古的不良倾向。
后七子。
嘉靖至隆庆年间的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七人为骨干,李、王为首领。
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但言论更激进,声势更浩大。
王世贞认为文章一代不如一代,东汉文弱,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再往后便无文章可言了。
后七子为扫荡自“台阁体”后弥漫文坛的恶劣文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弊。
唐宋派。
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
他们尖锐批评复古派食古不化、诘屈聱牙的文章作法,强调文章应直抒胸臆,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散文家是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
他的散文善于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
归有光描写琐屑人事,抒情婉曲含蓄而感人至深。
特别是《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怀念亲人的散文,通过一两件小事表现对亲人的追思和挚爱,催人泪下。
公安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
以公安人(今属湖北)“袁氏三兄弟”为代表,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是其思想和理论先导。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精通外语,不信仙、释、道,对儒家学说多有批判。
李贽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提倡“童心”和“迩言”。
“童心”指人的本性;“迩言”指民间声音。
二是鼓吹“自然”与“发愤”。
推崇自然之美,追求文学的解放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气质。
三是重视戏曲和小说。
叛逆封建正统文化,提升鲜活的世俗文学的地位。
李贽的思想给了公安派很大启发。
针对文坛积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和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通变说”和“性灵说”。
“通变说”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不可拘泥古人。
“性灵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个性、发露真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
因此,真文学必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冲决禁锢创作的桎梏。
竟陵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竟陵派也反对复古拟古,主张“性灵”,但与公安派有所不同。
钟、谭所谓“性灵”是指古人诗词中的精神。
他们认为公安派的创作过于俚俗化,因而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从创作实践来看,竟陵派实际上是主张学古的,与复古派不同的是他们强调学古人的精神气质。
复社。
崇祯初年产生的文学社团,脉延至清初。
主张“兴复古学”,故名“复社”,由江浙一带为主的十多家社团联合而成,以张溥、张采为首,后期成员中包括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吴伟业、侯方域等著名文士。
复社带有浓厚政治色彩,以东林党后继自居,公开反对政治腐败和阉党专权,曾多次举行大型集会,声动朝野。
复社在文学方面深受复古派影响,但更自觉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人民同阉党的斗争,慷慨激昂之气洋溢于字里行间,为后世传诵的名篇。
(二)明代戏曲。
作为通俗文学最大众化的形式,戏曲在明代有较快发展。
明代戏曲包括传奇和杂剧。
前者传承宋元南戏,后者传承金元杂剧,形成一南一北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传奇为主流。
明代戏曲最辉煌的成果是由戏剧大师汤显祖创造的。
汤显祖对王守仁哲学和李贽思想推崇备至,深受其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叛封建伦理教化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蔑视权贵,坚持操守。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
由于汤显祖的影响,不少人纷起仿效,形成了“临川派”。
(三)“三言”“二拍”与明代拟话本。
叙事性通俗文学的繁荣,是明代文学史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拟话本的勃兴。
拟话本是随着明代中期宋元话本大量刊行而流行起来的。
它是案头文学形式,是文人整理、摹拟宋元话本形成的白话短篇小说,其结构特点与话本相近,多用俚俗口语,首尾有诗,中间穿插点缀诗词。
拟话本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城市生活成为小说的重要题材,许多故事都以衙门、寺院、茶楼、酒肆、商铺、旅途、家庭、街巷为背景展开。
二是市民成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商人、工匠、小贩、衙吏、僧侣、倡优常常作为正面形象来描写。
三是市民思想在小说中得到较多反映,外遇、偷情等两性关系往往被欣赏和肯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拟话本以贴近市民的语言、内容、主题,迎合了市民读者群体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
在明代拟话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言”“二拍”。
(二)清代文学(三)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最后阶段。
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白话小说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享誉文坛,《红楼梦》则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长篇小说,成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绚丽夺目的东方瑰宝。
清初戏剧也产生了有影响的佳作,《桃花扇》、《长生殿》等作品丰富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创作实践。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有发展。
清代诗文体裁多样,作家众多,流派纷纭。
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虽然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但与小说、戏曲相比,诗文创作成就尚嫌逊色。
(一)清代诗文。
清初诗文创作最常见的是遗民主题。
但与元初、明初的情况相比,清初诗文所表现的遗民心态突出的是对当朝统治的不满,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
此外,诗歌方面,屈大均、吴嘉纪、施闰章、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均有佳作,其中,王士祯倡导“神韵说”,影响颇大。
散文方面,较有影响的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
陈维崧的骈文才气横溢,为人称道。
本时期著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等。
陈推崇豪放,是阳羡派代表;朱力倡婉约,是浙派首领。
清代中期文论和流派显得活跃。
持“格调说”的沈德潜强调格律体制和声律的重要性,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
他所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是影响较大的选本。
持“性灵说”的袁枚,自号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是乾隆、嘉庆时的代表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率真灵巧,清新自然,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活泼机趣,情感真挚。
在文论方面也有建树,其《随园诗话》最具代表性。
与袁枚齐名的蒋士铨也持“性灵说”,他的七言诗苍莽遒劲,有不少揭露时弊之作。
赵翼与袁、蒋的文学主张相近,诗歌浅近流畅,富有哲理。
黄景仁是黄庭坚后裔,一生贫病。
其诗作多抒发穷困不遇和孤寂凄楚的情绪,苍凉悱侧,哀婉动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也是出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体恤民生疾苦,抨击时政黑暗,洋溢着愤世嫉俗的精神。
肌理派是清代以翁方纲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本派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
(四)这一时期在散文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这就是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义法”。
按照方苞的说法,“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
“义”和“法”的关系,就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义法”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刘大櫆则强调了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整合了方、刘的主张,指出写作贵在“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桐城派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清真雅正、文从字顺的文风,产生了极大影响,备受推崇,流风所及延至清末。
清代后期,“盛世”景象开始幻灭,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文化专制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箝制十分严重,文坛空气沉闷窒息,诗文创作已鲜见活力。
散文方面以阳湖人恽敬、李兆洛和武进人张惠言形成了阳湖派,主张散、骈结合,百家兼取。
词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常州派,其主要人物有张惠言和荆溪。
人周济,强调词的社会意义,推崇厚重深美的词风。
诗歌方面王昙、孙原湘、舒位被称为继“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三家”,作品较为清丽精巧。
(二)清代戏剧与“南洪北孔”。
清代戏剧形式仍分为传奇和杂剧。
传奇在清初相当活跃,特别是借古讽今,褒忠贬奸,反映遗民心态和世态炎凉的剧作受到欢迎,显示出戏剧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顺治至康熙年间,剧坛影响较大的是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
这一流派针对明代传奇冗长繁缛的弊端作了一些改革,使场次更加紧凑集中,曲白更加通俗浅近。
他们还注重发挥戏曲的社会作用,以戏曲反映时事和现实矛盾,《清忠谱》(李玉等)、《十五贯》(朱翯)、《党人碑》(丘园)、《牛头山》(李玉)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引起强烈反响。
除苏州派外,清初剧坛还有一位影响很大的怪才,这就是李渔。
李渔剧作甚多,以喜剧为主,滑稽恶趣,格调低下,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大多不足取。
李渔真正的文学贡献是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戏曲理论。
他著有《闲情偶寄》一书,有许多清新独到的见解。
例如关于戏剧结构,他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主张,显示出对戏剧特性的深入认识,对其他文章写作也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