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包含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包含作品赏析

第一讲先秦文学《诗经》文学常识1.关于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

他在各种文体体裁中出现最早。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

2.关于《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风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采自15国,共160篇。

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剥削、徭役、战争、婚姻等多方面的现实生活都有反映,特别是有些作品在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时,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愤懑、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氓【诗经·国风·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介笔记5篇《朝野类要》介绍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习俗用语的由来与变迁类笔记,五卷,南宋赵升编纂。

赵升,字向晨,文昌(今属海南省)人。

生卒年均不详,宋理宗端平末(1236))尚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赵升生平唯一的最直接的史料,就是赵升本人的《朝野类要序》:“仆自幼入京都,观公朝仪刑政事名理,及闻夫缙绅间众所称谓,皆蒙然无所知识。

求之于书,甚为简略,或无载记,后历闻诸师友老先生指诲。

岁月浸久,虽曰强记,终不如弱文。

遂寄之毫楮,姑目曰朝野类要。

逮今岁自九江归舍,而旧所记述,间为鼠蠹之余,弃之可惜。

又以好事者来需,第须别录。

既病且懒,遂移书札之费,增而锓之于木。

不独有以应酬,亦足以广四方之见闻。

惟其宫禁内职,不复纪录。

非曰缺文,实不敢也,观者当察焉。

端平重九、文昌赵升向辰识于双桂书院”。

端平是宋理宗年号,丙申是公元1235年,可见作者最早死于1235年重阳节之后。

宋代公牍文字和士大夫的一些习用词语,有许多是我们不懂的,如“上庠”、“补混”“捧恩香例”、“进拟”等,以及“诏书”、“制书”、“手诏”、“御札”的区别,“白麻”、“堂剳”、“白剳子”等含义,这部书是可以当作辞典来查阅的。

所以近代以来,已为学者们所重视。

80年代出版的最大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引述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宋史卷》中有关制度史的词条,几乎就是《朝野类要》的现代语译。

此外,《宋史》点校本的校勘记,也广泛利用了《朝野类要》。

《朝野类要》所解释的词条,也被各个领域的学者和文人所重视。

比如,“新闻”一词的出处、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带官”、形容长篇奏疏的“万言书”、防止官僚间结党营私的“禁谒”,以及“脚色”、“爵禄”“清要”等,不断被反复引用。

以上都显示出《朝野类要》在研究传统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出书也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国法制大辞典》就收录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五杂俎》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

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

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

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

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

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

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

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

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

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

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

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

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

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第一章汉赋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一、汉赋的起源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1、渊源(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2、兴盛的原因(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

(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

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

(大赋的内容)(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

(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5)小学的发达。

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

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

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2、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

并形成了“七体”。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学林》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

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

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

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

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

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

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

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东轩笔录》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

北宋魏泰撰。

魏泰,字道辅,襄阳人。

出身世族。

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

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

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

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

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

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

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

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史绪论一、秦代:国盛而文微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刻石文;《仙真人诗》。

二、汉代:国盛而文昌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

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

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件相关: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C、“士不遇”的感慨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志》)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D、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E、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东汉中期之前,汉代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

F、从浪漫到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

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幷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G、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汉代文学在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民间五言歌谣与文人五言诗。

3、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A、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汉书·儒林传》)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

B、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

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

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雕龙·正纬》)。

C、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

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

D、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从大赋到抒情小赋;从《史记》到《汉书》;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E、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毛诗序》的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

4、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A、辞赋辞与赋细分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宽泛一些看,两者又基本属于同类,所以辞赋往往并称。

辞在汉代的存在,主要延续、模拟楚辞,许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多少新意。

楚辞体的作品在汉代通常被用以咏物抒情,其中较好的作品,也主要体现在对抑郁、不平之情的抒写。

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其来源是多样的。

汉赋的来源尤以楚辞和《战国策》为要,同时吸取史传的叙事和诗歌的因素。

汉赋的发展分两条线索,其一为汉大赋,其二为抒情小赋。

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以枚乘的《七发》为标志,在司马相如那里达到高峰,其后劲则有扬雄的同类创作,东汉时又兴起京都赋,以班固和张衡最为突出。

抒情小赋则逐渐出现于东汉中后期,与其时士人个体的逐渐自觉相应。

B、散文汉代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一、史传;二、政论;三、碑文。

史传成就最高。

《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

《汉书》与《史记》双峰并峙,成为史传文学的两大典范。

《吴越春秋》等著作进一步强化了史传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政论文的数量极为可观。

既有说理性较强的理论型文字,又有现实性很强的实用型文字。

出现了《淮南子》、《新语》、《新书》、《法言》、《论衡》、《潜夫论》、《昌言》等重要作品。

碑文则是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的新文体,以蔡邕成就最高。

C、诗歌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这样抒情典范。

D、汉代文学的阶段性高祖至景帝时期,多承战国余绪,而新的因素也在萌生之中。

武帝至宣帝时期,汉代文学自家面貌形成。

汉大赋和史传都是与时代状况相称的典范之作,政论文也呈现出汉代经学笼罩下的自家风貌。

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守成地延续西汉以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和史传方面,而政论文则出现分流,其一延续经学的影响而更显典正、规矩,其一出现反弹,批判精神得到张扬。

安帝至灵帝时期,文学面貌逐渐转变,文学中个体性的内容日渐突出,文人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命运,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新的思考,诗文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秦代文学“车同轨,书同文”“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一、《吕氏春秋》吕不韦八览、六论、十二纪。

(“吕览”)《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第一,体系严密。

十二纪(十二个月)八览(八方、八极)六论(六亲、六义)第二,用事说理生动。

大量比喻、故事帮助说理第三,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二百多则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二、李斯《谏逐客书》李斯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郑国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全文议论驰聘,气势奔放,比物连类,辞采斐然;既富有战国文章宏放雄辩的姿态,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之祖”。

秦刻石文大多出于李斯之手。

《吕氏春秋》:战国后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又称《吕览》。

思想驳杂,文章多用故事说理,生动有趣。

第二节贾谊和汉初散文一、陆贾《新语》贾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帝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

”贾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

(《汉书·陆贾传》)二、贾谊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