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7和DSP双核控制的逆变电源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dsp三相逆变整流电源的课程设计

基于dsp三相逆变整流电源的课程设计

综合课设报告一、背景意义和目的近年来,随着微机,中小型计算机的普及和航天航空数据通信,交通邮电等专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为了各种自动化仪器、仪表和设备套的需要,当代对电源的需求不仅日益增大,而且对电源的性能、效率、重量、尺寸和可靠性以及诸如程序控制、电源通/端、远距离操作和信息保护等线性稳压电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要求。

传统的线性稳压电源无法实现,和线性稳压电源相比,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稳压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靠。

学习目的:1. 巩固电力电子以及dsp课程的理论知识;2. 学习和掌握中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一个三相50Hz交流稳压电源;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4.提高编写技术文件和制图的技能。

二、任务要求对三相50Hz交流稳压电源的理论进行研究,设计一台样机,参数为50Hz,电压36V,容量为100VA,电压稳定度95%,失真度小于5%,效率80%。

三、设计内容1.研究三相50Hz交流稳压电源的理论,并进行仿真;2.了解三相50Hz 交流稳压电源的算法,软件设计编程及调试;3.相应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调试。

四、系统原理1.系统主电路,采样调理电路,控制电路,光电隔离电路,和保护电路组成,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负DSP负负负负负负图1 系统组成框图2.系统主电路系统主电路是典型的AD-DC-AD 逆变电路,由整流电路、中间电路、逆变电路和隔离变压器构成。

整流电路将输入的三相交流电经整流;中间电路滤波后的直流供给逆变器;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为50Hz 的三相正弦交流电。

主电路系统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负负图2 主电路系统组成框图 1)主电路参数的确定为了得到36V 的电压,我们知道逆变过来的电路中的关系,直流侧的电压Ud=V vM U807.020*2*2*2*2==这里的调制度M=0.7;U=36/1.732=20V.逆推过去,U d 是经过不可控整流过来的,U d =2.45*U 0;所以U=32.65V 。

基于DSP的数字逆变电源的设计(毕业设计)

基于DSP的数字逆变电源的设计(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基于TMS320LF2407A的数字逆变电源的设计THE DESIGN OF DIGITAL INVERTER BASED ONTMS320LF2407A学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06 月01 日基于TMS320LF2407A的数字逆变电源的设计摘要逆变电源是一种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是进行电能变换的装置,它从交流或直流输入获得稳压恒频的交流输出。

逆变电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产业技术,它横跨电力、电子、微处理器及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是目前电力电子产业和科研的热点之一。

逆变电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电力、铁路交通、邮电通信等诸多领域。

电源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控制系统控制的电源取代传统电源已成为必然。

逆变电源的发展是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器件的发展带动着逆变电源的发展。

目前逆变电源的核心部分就是逆变器和其控制部分,虽然在控制方法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其控制方法实现起来还是有所困难。

因此,对逆变电源的控制和逆变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逆变技术目前已朝着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而作为专用的DSP的出现,更是为研究和设计新型的逆变电源提供了更方便、更灵活、功能更强大的技术平台。

本文采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新近推出的一种TMS320LF2407A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逆变电源中的核心控制部分进行研究。

以实现所研制的逆变装置能输出标准的正弦交流电。

本文主要分析了变频电源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难点,指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详细讨论了逆变器的SPWM调制法工作原理,介绍了数字实现时对称规则采样法和不对称规则采样法的特点。

通过分析SPWM波形产生规律和特点,选择了以不对称规则采样法为基础实现的单极性SPWM控制,并且具体介绍了DSP实现SPWM。

文中设计出了整个逆变电源的硬件结构,其主要核心部分是IPM和DSP控制部分。

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

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

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起到将光伏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作用。

同时,逆变器还能够将电能输送至电网或负载中,并监测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情况。

为了提高光伏逆变器的性能和准确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

该方法采用两个ARM处理器,一个用于实现逆变功能,另一个用于实现数据采集和监测功能。

首先,我们详细介绍逆变功能的实现。

在该方法中,一个ARM处理器负责控制整个逆变器的工作流程。

它通过接收来自光伏电池板的直流电,并对其进行变换和滤波处理,最后将其转换为交流电。

同时,该处理器还负责实现功率控制和保护功能,以确保逆变器的稳定运行。

然后,我们介绍数据采集和监测功能的实现。

另一个ARM处理器负责采集和处理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数据。

它通过接收来自逆变器、光伏电池板以及其他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光伏电池板的发电功率、逆变器的效率、电网的电压等等。

同时,该处理器还负责实现故障检测和报警功能,以及数据的显示和记录功能。

在该方法中,两个ARM处理器通过CAN总线进行数据的交互和同步。

逆变功能的ARM处理器将实时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和监测功能的ARM处理器,后者通过处理数据并发送指令控制逆变器的运行。

这种双ARM架构的设计使得逆变器和监测系统能够并行运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逆变器能够高效地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

同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地诊断和解决系统故障。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ARM架构的光伏逆变与监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两个ARM处理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逆变功能和数据采集与监测功能的并行运行。

基于DSP 移相调频控制的逆变电源研究

基于DSP 移相调频控制的逆变电源研究
软开关调控。
基于 DSP 移相调频控制的逆变电源研究
2 主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
2.1 电源的主电路拓扑 变换器采用两级串联的 AC/DC-DC/AC 结构,输
P0=I2R=
8 !2R
Ud2cos(4 !/2)
式中 Ud—— —逆变器输入电压值
(3)
入采用三相 AC/DC 不控整流,输出采用负载串联谐
3 DSP(TMS320F2812)简介[5]
TMS320F2812 是 TI 公司生产的专用于电气控 制和传动控制的集成 32 位 DSP 芯片,它首次采用 片内 Flash,采用了多组总线并行机制,具有速度高 达 150MHz 的指令周期频率,保证了信号处理的实 时性;16 路的 PWM 输出通道;它存在两个独立的事 件管理模块(EVA,EVB)来实现各种功能控制,每个 事件管理模块拥有两个独立的 16 位通用定时器、3 个比较单元及 3 个捕获单元等等。TMS320F2812 还 提供方便的输入输出控制外围接口单元,能够实现 与其他设备的通信,进而实现键盘、LCD 操作等友 好的人机界面。
6 示出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仿真波形证明,在输
出电压占空比 D=100%(满载)和 D=25%(轻载)的
负载条件下,输出电流均为标准正弦波,且保持连
续,表明电源具有良好的调功性能,实现了软开关。
图 6 系统不同负载率下输出电压电流仿真波形
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 25kHz/10kW 感应加热高频逆变电源实验样机,图 7 示出其输出 电压电流在不同负载率条件下的实验波形,表明实
逆变电源,给出了主电路拓扑结构,分析了其控制原理并设计了其控制程序流程图。新颖的 PSFV 控制能够实现输出
电压 90%的调整率,输出电流波动小于单纯移相调功 PWM 方式,并在轻载时保持连续。功率开关器件零电压零电流

基于DSP的正弦逆变电源设计

基于DSP的正弦逆变电源设计
第2 7卷 第 2期
Vo l _ 2 7
No . 2
重 庆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 学 )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3年 2月
F e b .2 0 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4 2 5 ( z ) . 2 0 1 3 . 0 2 . 0 2 1
基于 D S P的 正 弦 逆 变 电 源 设 计
王 博 , 费 莉, 张俊平 , 李 山
1 总方案设计
系统的主 电路 拓扑采 用先升压 再逆 变 的结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 2 0
基金项 目: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 Y C X 2 0 1 1 1 0 2 ) 作者简介 : 王博 ( 1 9 8 8 一) , 男, 山西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现代 电力 、 电子技术及应用研究 。
WANG B o ,F E I L i ,Z HANG J u n — p i n g ,L I S h a n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l e c t i r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 u t o ma t i o n,
要 方式 , 诸 如 太 阳能 发 电 、 风 能 发 电等 。太 阳 能 、
风能发 电都是将 电能储存在 电池 中, 通过逆变系

基于DSP逆变电源的设计

基于DSP逆变电源的设计

基于DSP逆变电源的设计霍国存【摘要】针对5 kVA电力专用UPS中逆变电源的使用情况,设计了基于DSP的逆变电源系统.该系统直接利用SPWM变频控制技术由DSP控制芯片生成SPWM 波,并采用重复控制与PI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将190~286V的直流电转换成50 Hz的220V的稳定交流电.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达到系统稳、动态性能良好,且控制电路简化,结构紧凑,成本降低的目的.【期刊名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逆变电源;SPWM;DSP【作者】霍国存【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霍州03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70 引言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逆变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逆变电源性能的要求,不仅要有很好的输出波形质量,而且对其稳态、动态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逆变器输出波形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稳态精度要高;二是动态性能要好;三是电路结构和控制方法要简单优良。

笔者提出了一种适用于5kVA电力专用UPS中的基于DSP控制的逆变电源系统。

该系统可将190~286V的直流电转换成50Hz、220V的稳定交流电。

在控制方案上采用重复控制与PI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重复控制能够很好地解决逆变输出的稳态性能;而PI控制有很好的动态调节能力,同时DSP控制芯片又有很高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接口电路,方便了系统的设计,同时也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

1 系统结构图1是逆变电源系统的结构。

该系统采用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选择IGBT作为主控器件。

控制回路由DSP控制芯片电路、采样电路、驱动电路、辅助电源电路等构成。

其中DSP控制芯片电路是系统的核心,可产生SPWM波形控制信号,从而控制驱动电路完成IGBT主控器件的驱动,同时监控逆变电源输出电压,并通过采样电路实现电源的闭环控制。

DSP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精)

DSP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精)

DSP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精)DSP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关键词:逆变电源;DSP;SPWM;PID控制;保护电路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逆变电源输出特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目前的逆变电源的控制趋势是往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可以实现电路的简化,输出特性和效率的提高。

本文设计并研制了1kw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谐波和提高响应速度方面具有优越性。

一、逆变器原理和结构逆变系统电能变换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前级的DC-DC变换器以及后级的DC-AC 变换器。

前级需要将地输入的直流电压升压直420V以上,通过直流母线的连接,再利用DC-AC变换器将直流输入转变成220VAC的交流输出。

DC-DC升压部分选择推挽结构,DC-AC逆变部分采用全桥逆变结构。

核心控制电路使用TMS320F28023,输出SPWM控制信号,控制后级驱动芯片。

图1为逆变电源主体结构图:DC-DC升压部分采用推挽结构,通过输出互补两路的PWM信号控制开关管,通过高频变压器进行升压到420V。

图2为推挽升压示意图:逆变部分采用全桥结构,同样利用DSP输出PWMgg号,驱动后级驱动芯片,实现对开关管的控制,通过输出的滤波整形,达到正弦波输出。

该电路主体结构如图3所示。

二、SPWM的实现方法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环节上,其效果基本相同。

基于这个理论,将一组幅度相等,宽度不等的脉冲,使脉冲的中点和相对的正弦等分的中点重合,且使脉冲面积和相应的正弦部分冲量相等,就可以得到一组SPWM波形。

如果把期望的目标波形作为调制信号,把受调制信号作为载波,通过对载波的调制可以得到期望的SPWM波。

(一)SPWM调制模式下ZVS的实现由于开关频率的提高,传统硬开关模式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开关损耗问题,容性开通问题和感性关断问题,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引起整体电路EMI 问题。

而软开关ZVS技术在这个方面能够有效的防止或者减少以上问题的产生。

基于dsp实现的一种新颖开关逆变电源

基于dsp实现的一种新颖开关逆变电源

引言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包括市电在内的所有原始电能可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逆变技术在这种处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逆变技术多为模拟控制或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其缺点为1)控制电路的元器件比较多,体积庞大,结构复杂;2)灵活性不够,硬件电路一旦设计完成,控制策略就不能改变;3)调试比较麻烦,由于元器件特性的差异,致使电源一致性差,且模拟器件的工作点漂移,会导致系统参数的漂移,从而给调试带来不便。

因此,传统的逆变器在许多场合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随着高速、廉价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问世,于是便出现了数字电源(DPS——Digital Power Supply)。

其优点有1)数字化更容易实现数字芯片的处理和控制,避免模拟信号传递的畸变、失真,减少杂散信号的干扰;2)便于系统调试;3)如果将网络通迅和电源软件调试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远程遥感、遥测、遥调。

这些使得逆变电源数字化控制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本文采用TI公司专门为电机及电力电子领域设计的TMS320LF2407型DSP作为控制器,介绍数字化周波逆变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TMS320LF2407的结构特点TMS320LF2407具有高速信号处理和数字化控制功能所必需的结构特点。

将其优化的外设单元和高性能的DSP内核相结合,可以为各种类型电机提供高速和全变速的先进控制技术。

其主要特点为1)其系统运行主频达30MHz,使得指令周期缩短到33ns,绝大部份指令均可在单周期内完成,提高了控制器的实时能力。

2)2个事件管理器模块EVA和EVB,每个包括2个16位通用定时器;8个16位的脉宽调制(PWM)通道。

它们能够实现三相反相器控制;PWM的对称和非对称波形;当外部引脚PDPINTx出现低电平时快速关闭PWM通道;可编程的PWM死区控制以防止上下桥臂同时输入触发脉冲;16通道A/D转换器等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1-03-14
本文 描 述 了 基 于 ARM 7 Cort ex- M3 的 单 片 机 ST M 32F 103 和 T I C2000 系 列 DSP 芯 片 T M S320F2808 联合控制的 IP S 核心控制电路, 针对上 述产品中的不足而提出了改进。所设计的 IPS 核心控 制电路通过测试仿真及现场测试 结果证明, 这种新 型 IPS 设计改 善了 IPS 结构 设计, 满 足 IP S 运作的高 要 求, 而且丰富了远程监控等人机交互接口, 从而也间接 多方面节约用户的管理成本。
1 逆变电源整体介绍
为满足电源敏感性设 备对逆变电源 的要求, 目 标 IPS 采用本次设计的电路作为核心; 以高速数字信号微 处理器( DSP T M S320F 2808) 及外围器件作为信号产生 及反 馈检测调 整模块; 以 ARM 7 单片机 ST M32F103 及其外设作为人机交互逻辑控制模块, 两个模块交互协 同控制。应用硬件自反馈调节 SPWM 波形输出, 采用 DSP 数字化算法提供高精度锁相技术。软件编程进行 全数字化分任务模块控制, DSP 模块执行 IGBT 逆变所
2011 年 8 月 15 日 第 34 卷第 16 期
现代电子技术
M odern Electro nics T echnique
A ug. 2011 V ol. 34 N o. 16
基于 ARM7 和 DSP 双核控制的逆变电源设计
唐 盛, 姚 萌
(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系, 上海 200应用在一台 6KVA 工 频双变换纯在线式单相小功率逆变电源上。各负载加载 测试波形如图 8 所示。空载输出电压波形 1/ 4 负载输出 电压波形满载输出电压波形测量结果表明, 220 V 交流 输入时不同负载情况下电源的输出波形失真度小于 3% ,
Keywords: inver ted pow er supply; mo dula rizatio n; ST M 32F103; T M S320F2808
0引 言
在电气智能化发展无处不在的今天, 无数用电场合 离不开逆变电源系统( Invert ed P ow er Supply Syst em , IP S) 为现场设备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电源, 特别在如通 信机房、服务器工作站、交通枢纽调度中心、医院、电力、 工矿企业等对电源保障有苛刻要求的场合。许多 IPS 产品因遵循传统设计而不符合或落后于现代电源理念, 突出表现为控制模块的单一复杂化, 控制器芯片落后且 控制任务繁重, 模拟闭环控制而得不到理想的监控和反 馈调节效果, 并由此带来单个控制设备软硬件设计上的 隐患, 这对 IP S 电源输出造成不利影响, 甚至对用电设 备因为供电故障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1-2] 。数字化控制技 术日趋成熟, 而且在某些领先理念的电源设备控制应用 场合得到应用[ 3-7] , 凸显出模块化、数字化控制已成为一 种必然的趋势。
图 1 IP S 逆变原理框图
2 双核控制系统的组成 2. 1 DSP 控制模块
该模块是逆变信号产生及反馈检测调整模块, 核心 是一片 C2000 系列高性能 DSP 处理器 T M S320F 2808 ( 以下 简称 F 2808) , F 2808 产 生的 SPWM 信 号 经过 CP L D 进行逻辑延时移相形成三相逆变器 IGBT 控制 信号。F 2808 是德州仪器( T I) 公司的一款高速 DSP 芯 片, 最高运行速度可达 100 MIP S, 为适应工控强干扰环 境, F 2808 内部集成了增强型输入捕获单元( eCAP ) 和 带死区控制功能的输出比较 PWM 产生单元( eP WM) , 12 位16 通道快速 ADC 单元; 内核支持用于 定点 DSP 实现浮点运算的 IQ 变换函数库[ 8] ; 还有诸如 SCI, SPI, eCAN 等丰富而通用的外设接口。如图 2 所示, 设计中 F2808 的主要任务是监控 IPS 功率部分的开关状态和 动作, 根据逆变器和负载状态反 馈调整 3 路 SPWM [ 9] 波形的输出, 电池充电脉冲控制。DSP 输出的 3 路 SPWM 信号直接送给 CPL D, 经过 CPL D 的等间隔脉冲延 迟移相作为逆变器产生 U, V, W 三相电的控制波形。 2. 2 人机交互全局控制模块
摘 要: 为了有效解决逆变电源中存 在的因单一复杂 控制而 带来的系 统运行 高风险 性、控制精度 低, 反馈调 节时间 长,
系统可扩展性差等缺点, 设计 实现 了一 种基 于 A RM 7 Co rtex- M 3 内 核的 单 片机 ST M 32F 103 和 T I C2000 系列 DSP 芯 片
非线性负载失真小于 5% , 逆变器效率大于 96% 。
图 4 IPS 与外间通信接 口电路图
图 6 D SP 程序流程图
图 5 ST M 32 通信接口定义
代码经过合理编写, 逻辑清晰, 功能完善, 结构紧凑 而又突出健壮性, 可维护性强, 符合工控软件编写要求。 项目过程中整理的开发测试说明文档详实准确, 也为后 继研究带来便捷。
T A NG Sheng , Y AO M eng
( Scho ol o f Informat ion & T echnolo gy, E ast C hina N ormal U niv ersity , Shanghai 200241, C hina)
Abstract: In order t o solve the pr oblems of hig h risk o perat ion, low contro l precisio n, lo ng time feedback r egulat ion and po or system scalability caused by the sing le complex co nt rol, a do uble- co re joint- co ntr ol circuit for inv erted pow er supply sy stem is desig ned and r ea lized in this paper , which is based on the jo int co ntr ol o f micropro cesso r ST M 32F103 w ith AR M 7 Cortex- M 3 Co re and T I C2000 ser ies DSP chip T M S320F2808. It uses ST M 32 fo r sy stem management, env ir onmental mo nitor ing and human- machine inter act ion, and F2808 fo r close- loop feedback contr ol and batter y char ging . Bo th the mo dular izatio n of digit al contro l, and facilitatio n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wer e realized by the contr ol sy st em. T he co ntro lling and loading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co ntr ol scheme has effectiv ely so lv ed the pr oblems ment ioned abov e. T 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vendibility o f this kind of inv erted po wer supply sy stem.
18 4
现代电子技术
2011 年第 34 卷
需的控制波形产生、反馈调节、铅酸蓄电池充电波形产 生及调节、自检和自侦测功能, 对电路板上所有独立电 路连接进行自检和故障分析等功能。而 ARM 7 模块执 行参数设定、运行管理、环境参数监控和人机交互处理 等任务。DSP 模块控制力求精准, ARM 模块则具备完 善的系统级事件管理功能。如图 1 所示, 两个模块在任 务上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 分工协调共同维护 IPS 的 正常运转。
图 2 DSP 控制模块框图
图 3 ST M 32 模块组 成框图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第 16 期
唐 盛等: 基于 ARM 7 和 DSP 双核控制的逆变电源设计
18 5
3 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
控制模块中的程序语言为 ANSI 标准 C 语言, 程 序结构、变量命名和注释都遵循国际通用标准, 容易理 解, 也便于移植或扩展,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
T M S320F 2808 的双核控制逆变电源控制电路。通过在一台 6kVA 工频双 变换纯在 线式单相小 功率逆变 电源上进行 控制和
负载实验。结果表明, 该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逆变 电源系统 中因控 制核单一 而导致 的高复 杂度高 风险性 的缺点, 具有 控制
器模块化, 抗干扰能力强, 反馈调节速度快, 内部接 口扩展功能丰富等特点。
线控制和访问机制等。综合考虑上述需求, 设计中选择 了意法 半 导 体 ( ST ) 公 司 推 出 的 最 新 32 位 单 片 机 ST M 32F 103ZET 6 ( 以下简称 ST M32) 。ST M32 是 基 于 ARM 7 Co rt ex- M 3 内核架构的高速高性能嵌入式控 制 芯 片, 拥 有 72 M H z 内 核 工 作 频 率 和 1. 25 DMIPS/ M H z的指令流水处理 速度; 先进的总 线 结构 和 多 达 16 级 的 带 DMA 功 能 抢 占 中 断 机 制 ( N IV C) [ 10] 。如图 3 所示, 设计中 ST M32 通过 SCI 接 口及 1 根中断请求/ 接收线与 DSP 2808 进行通信; 利 用片上 扩 展 的 其 中 2 个 SCI 口 分 别 作 为 RS 232 和 RS 485通信协议口; CAN 总线接口和 U SB 总线通过共 享数据缓冲区和中断向量入口与 外界互联通信; 通 过 ST M 32 的 26 位 地 址总 线 和 16 数 据总 线 扩展 外 挂 256 KB SRAM 和 4 M B N OR F L ASH , 以及 8 位数据 口的 L CM 模块 RA8806 以及用于 SNM P 的 16 位并行 数据的以太网芯片 W5100; 启用 ST M32 的 SDIO 总线 以启用用户插入 SD 卡存储查询 IPS 状态数据功能; 启 用现场环境下独立时钟看门狗电路和 ST M 32 特 有的 窗口看门狗; 启用内部芯 片温度传感器 采样监控, RC 时钟 源 以及 外 部 唤 醒功 能; 通 过 通用 引 脚 接 入 DS18B20 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的采样, 预留 I2 C 方式 E2PR OM 和 SPI 方式的 DA T A F L A SH 接口为产品后 续升级开发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