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c.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教学要求:
a.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b.小组内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共识;
c.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a.判断题: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b.填空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c.应用题: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实际化学现象。
2.学生回答:铁丝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教师引导:在这个化学反应中,铁丝和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a.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
b.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等;
c.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
d.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教学方法: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课后第三天。
2.实践作业:课后一周。
3.预习作业:下次课前。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作业成果,共同进步。
2.教学要求: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教师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概念和性质,如分子、原子、化学方程式等;
b.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培养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5.情感态度引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学会正确书写分子的化学式,并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时将进一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新课内容:
2.概念理解: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容易混淆概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3.实践操作: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分子与原子的作用:分析分子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如化学反应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讨论主题:围绕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展示微观世界的图像和视频,以及实际问题的引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结合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如分子的运动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3.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的构成、分子的分裂与原子的分裂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消化、药物的作用等。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本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分子的基本性质”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子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分子的运动等。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美丽的花园图片,提问:“为什么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斑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是由于花瓣中的分子不同,分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课前预习】1.分子有那些性质?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1、分子【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个说法对吗?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2.分子、原子的概念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定义特征区别联系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知识归纳】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分子和原子》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知识层次分析【学习目标】1.能说出分子和原子概念。

2.能找出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3.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

二、学生认知层次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我感知我明确:【实验探究】A组:固态碘使土豆变蓝。

B组:碘溶液使土豆变蓝。

C组:碘蒸气使土豆变蓝同种物质状态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课。

环节二:我学习我探究:(一)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50-P51,完成以下填空。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关系: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如一个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_____可以分为_____,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_____。

2.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分类从微观角度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_____发生了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分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合作学习探究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探究分子的概念播放电解水的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感知分子的变化情况,继而得出分子的概念。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
本章节内容以“分子和原子”为主题,围绕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教材,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微观层面上,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尚处于模糊阶段,对它们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情况,如“观察氨水中的酚酞指示剂变色”,并撰写实验报告。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拓展作业:
-阅读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分子生物学等。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分子的化学式。
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如质量、体积、间隔等,并能运用这些特征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组装的模型以及对结构的理解。
5.概念巩固(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如:什么是化学键?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鼓励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6.课堂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化学教程》第二册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向学生复习上节课讲授的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扩展
•可以使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亲身参与分子和原子的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科素养。
参考资料
•《化学教程》第二册
•《化学实验教程》
•《化学知识手册》
2.概念解释(10分钟)
–在黑板上写下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逐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3.示意图解(10分钟)
–使用投影仪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示意图,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结构。
–强调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4.实物展示(15分钟)
–分发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拼装模型来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题能力。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 8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 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学。
独立完成学导案预备知识部分,并对答案
3、导学
思考讨论:看PPT动态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水在微观上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2、从微观上看水蒸发和水分解有什么不同?
3、你能描述在微观上水是怎样变成氢气和氧气的吗?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吗?原子的种类、个数改变了吗?
【小结】完成导学案的填空部分
课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钟筱晴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总2课时第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模型、练习题的收集、课件
学生
预习并完成前置作业:中考解读P27页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2、能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解释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看PPT图片,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4、测标
独立完成导学案达标训练部分
学生公布答案、纠正
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一些错题,
小组长汇总小组内互学仍不能解决的题目,
请班上其它组能解决难题的同学给全班解答,
最后老师点拔剩下不能解决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中考解读P27-28
前置作业:中考解读P28页基础知识
小组互改
学生自己红笔核对答案
思考讨论
小组代表
上台展示
归纳
小组代表回答
完成练习
红笔改正,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一些错题,
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完成选做题
测标
独立思考,回答
测标
课后作业
明确教学任务,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互教、互学
加深印象
着重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互学互教
加深印象
巩固所学的知识。
检测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3、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
4、并会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
教材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从微观的角度区分混合物、纯净物
教学难点
微观的角度区分混合物、纯净物
教学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教材延伸
练习
技能操练目标
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示标。(看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