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渡:李白盛赞的千年古镇

合集下载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有:
1.李白故居:位于安徽省皖江城的李白故居是李白出生地,保存了李
白的遗迹和文物,展示了他的生平和作品。

2.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是李白的题材之一。

游客可以
登上楼顶,俯瞰长江和武汉城市全景,欣赏李白曾描绘的壮丽风光。

3.舍利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舍利塔也是李白曾经题材的地方之一。

这座佛塔保存完好,内部供奉佛教舍利,是佛教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
的朝圣地。

4.白鹿洞书院: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白鹿洞书院是李白曾经留居的地方。

书院建筑古朴典雅,内有李白的题字和相关文物,让人感受到他
曾经留下的文化氛围。

5.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是李白的题材之一。

游客可以
登上楼顶,观赏洞庭湖美景,感受李白曾经倚楼吟诗的景致。

6.长乐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长乐坡是李白的早年流亡地之一。


区内有李白纪念馆和文化广场,展示了他的生平和诗文作品。

江南吊脚楼之古镇章渡

江南吊脚楼之古镇章渡

江南吊脚楼之古镇章渡章渡古镇位于皖南泾县县城以西20KM处,在青弋江上游北岸。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唐代即在此设埠置州,曾辖三县,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曾是古代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和抗战期间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它东南依水,以太平湖为源的青弋江绕境而过,美丽的青弋江和周围的高山丘陵,为章渡营造出了一个四季分明,山明水秀,景色秀丽的环境。

章渡很小,这个小小的老镇在建筑上以傍水依山布局,沿江边的上街、下街房屋分上下两层,采用木柱凌空架阁的方式建造,当地俗称“吊栋阁”、“江南千条腿”。

章渡古镇确实很小很小,它只有一条街,一排房,后临一条江。

小镇现分两部分,街面东西走向。

北边的是新开发的商业街,简陋中也有些喧嚣。

而老街除了宁静、淡泊,也透着历史的苍桑,无奈地随岁月而破落。

漫步小街,老街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除了几户老街居民,少有人错面,偶尔见几个,也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路过的小屋有半开的门,里面望去,只有老人坐在凳上,无神的目光也会冒出奇怪,仿佛在问:“来干吗?”。

也许他(她)们已经习惯而且享受这种宁静,甚至于排斥越来越多的游人。

现代对于他们来讲已多余,淡泊才是主要的,这也就是自然,正是人生的真。

老街上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江苏的旅游开发公司,筹备对章渡进行旅游开发。

后因为资金问题,早已停止开发,人去楼空,但又舍不得这块“肉”,一直不肯转让开发权,古镇没有了维护经费,危房越来越多,一些原住民因为开发的原因搬出了老屋,因老屋无人居住,如今的好些老屋已几近破落。

在一个码头边,竖着一块石块,上面写着“周恩来上岸处”,喔!原来当年周恩来到新四军视察时,从青弋江乘竹筏到章渡,在古镇茶楼“得月轩”与新四军的叶挺、项英会面,然后骑马到茂林军部。

望着那流淌不停的涓涓细水,仿佛还能听到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此处书写“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水色倒睛空,林烟横积素”。

“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的诗句。

章渡老街的启示

章渡老街的启示

章渡老街的启示
翟芸;翟光逵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2)005
【摘要】详细介绍并论证了章渡老街在选址、规划和单体设计上的特色.它的许多建设经验,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其吊脚楼民居是安徽绝无仅有的,应尽早加以保护.【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翟芸;翟光逵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艺术系,合肥,23002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合肥,2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3+.5
【相关文献】
1.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 [J], 吴强
2.章渡:李白盛赞的千年古镇 [J], 李蕊娟
3.章渡:李白盛赞的千年古镇 [J], 李蕊娟;
4.传统古聚落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泾县章渡村为例 [J], 晏超
5.泾县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J], 张浩;付晓惠;王惠;陆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

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

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查济是泾县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村落,紧靠太平湖,位于泾县西面,与黄山接壤,是个美丽而古老的村落。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欢迎阅读!安徽泾县查济古镇查济古村紧靠太平湖,位于泾县西面,与黄山接壤,与九华山毗邻,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古建筑鳞次栉比,清一色的花岗岩石板路,遍布全村的大小街巷。

有关查济的景色有诗为证:十里查济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此诗道出了查济特有的盛世美景,也使查济成为远近闻名的画里乡村。

查济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数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

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

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查济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

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勤劳勇敢的查济人民。

查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

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

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

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

古民居建筑群--査济查济是泾县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村落,位于泾县、太平、青阳三县交界处,在泾县县城的西南60公里处。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安徽历史在古代很少有盛名,古城也比较少。

印象中比较出名城市的除了徽州就是宣州了。

对于宣城的扬名,李白功不可没。

所以,宣城是李白在安徽的重要一站。

于是在天朗气清的周末和好友相约去宣城拜访“江南诗山”——敬亭山。

敬亭山属免费景区,原以为敬亭山会游人如织,进山才发现今天的敬亭山上,游人稀少,似乎有些冷清。

空山寂寂,不免让我们生发出几许失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徽派风格的石门坊,刻有楚图南的题字和李白,陈毅的诗作。

石门坊在兰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壮观夺目。

好多人纷纷在此合影留念。

穿过石门坊,沿山门主道拾级而上约50米的位置有一尊李白的雕塑,高约4.5米,造型很简捷,但诗人的气质却刻画的非常传神。

而雕塑四周却很破旧,落败,仿佛让人想起了诗人漂泊,潦倒,坎坷的一生。

进入山中,感到里面的景致一下子丰富了很多,沿着一条林荫小道向前不远,可以看到一个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山门,上书“江南诗山”四个大字。

历经风雨的古昭亭也耸立于此。

再向前我们来到了一个竹的世界,在竹海之中我们发现了一尊雕像,走近细看原来是唐朝玉真公主的雕像,而后面就是公主的坟墓。

据介绍,这位玉真公主是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的第十女,从小信奉道教,入道后云游天下,结识了很多文人墨客,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能够入朝为官全靠她的大力举荐,李白被贬后,她很郁闷,一直隐居敬亭山,直至香消玉损。

(当然这个故事纯属谣传,一个公主怎么和一个无名无位的平民相爱,况且他们两人的年龄也相差太大了吧。

)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来到山顶,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青山,感觉有些失望,一朋友惊讶的问我:“这,这不就是一小土包吗?”是啊,眼前的敬亭山实在是太平凡了,没有嵯峨峥嵘的奇石怪岩,没有苍翠馥郁的青松古柏,没有柔婉的溪流、清洌的山泉和如霆如雷的飞瀑……她似乎缺乏一座名山应该具备的视觉冲击力。

就此而言,敬亭山实在有点不幸。

千年古镇 云间风流

千年古镇 云间风流

千年古镇云间风流位于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云间,是一座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和历史韵味的古镇。

云间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俗底蕴,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云间风光秀美,风情万种,被誉为“江南水乡的明珠”。

古镇的每一处都流淌着千年的历史,散发着悠悠的江南风情。

云间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古镇是当地的一个重要商业港口,因而吸引了不少商贾和外来客商。

唐宋时期的云间古镇是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云间古镇也是水陆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

到了元明清时期,云间古镇的商业还是非常兴盛的,这一时期的云间古镇成为了川菜、湘菜等地的菜系和特产的集散地。

古镇上到处都是赶集的人群,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物品和各种各样的美食,让人目不暇接。

而且,古镇上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都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白墙黑瓦的建筑风格,加上古镇上的小桥流水、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今天的云间古镇,虽然商业已经式微,但是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底蕴却依然保存完整。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古镇上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便是云间古镇最有魅力的地方。

古镇上的街道狭窄,建筑错落有致,庭院深深,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除了古老的建筑外,云间古镇还保存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云间的织锦艺术和粉墙书画。

云间织锦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在宋代就已经很有名了。

织锦的工艺繁琐,但是制作出来的织锦却五彩斑斓,造型美观,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而粉墙书画则是云间古镇的一种特殊民俗文化,它源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在粉墙上绘画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独特,粉墙上的画作绚丽多彩,在古镇上异常引人注目。

古镇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

云间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四面环水,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柔媚和婉约。

云间的水乡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小桥流水,垂柳依依,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皖南行——江南千条腿,章渡吊脚楼

皖南行——江南千条腿,章渡吊脚楼

游览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后,杨祚旺今秋皖南行计划第四站就是千年古镇章渡。

章渡距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4公里,那里吸引我的有独具特色的皖南古民居江南千条腿——吊脚楼,又称吊栋阁,还有章渡老街和青弋江。

章渡,位于泾县西南20公里处,青弋江畔,古镇依青弋江而建。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是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存在的。

整条街都是古色古香的木房子,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是皖南古民居的另类。

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约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又称“江南千条腿”。

1、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是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存在的。

整条街都是古色古香的木房子,靠水的一边全部是吊脚楼。

2、章渡古名漆林渡,一座古老村镇,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仍保存着许多千年的故事。

看着如此安静的老街,我仿佛聆听千年老人李白在此朗诵“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

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

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

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

峣岩注公栅,突兀陈焦墓。

岭峭纷上干,川明屡回顾。

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

何日睹清光,相欢咏佳句。

”3、老街建筑,章渡老街建筑虽没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马头墙,但都有着一样的白墙黛瓦,彰显皖南古民居的特色。

4、吊脚楼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清澈青弋江上,一面临街,美丽壮观。

5、吊脚楼绵延一公里一户接一户,就连老街到河边的过道上也有楼体相连,全街共有六处这样的过道。

6、吊脚楼的雄姿。

7、“江南千条腿”的腿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8、老街上还能见到这样古老的中药房,只是生意太清淡。

希望这种老店能永远保留下来。

9、老街一角,在老街上见到这样久违的凉床和竹椅,只是如今老街冷清的出奇。

10、老街茶楼“得月轩”,据说当年周恩来到新四军视察时,从青弋江乘竹筏到章渡就是在这个“得月轩”与新四军的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会面。

描述黄龙溪古镇的优美诗句

描述黄龙溪古镇的优美诗句

描述黄龙溪古镇的优美诗句黄龙溪古镇景色如画的古镇黄龙溪古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是中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镇建于唐朝,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至今仍然保存着广泛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

整个古镇环境幽静优美,水系纵横交错,古民居错落有致,被誉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水乡古镇之一。

黄龙溪的历史沉淀黄龙溪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溪过古低。

绿树村边合深夜,红门朱户带清晖。

”这些诗句道出了黄龙溪的美丽传说和悠久历史。

古镇的魅力回归自然的宁静黄龙溪古镇处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四周环绕着清澈见底的黄龙溪,远离尘嚣。

在这里,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青山绿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拥抱。

站在镇中的小桥上,远眺山峦起伏,水波荡漾,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立于尘嚣之外的世界。

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黄龙溪古镇还保留着大量的古老建筑,其中有明清时期的木质民居、古道观和庙宇。

这些建筑工艺精湛,融合了汉、傣、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瓦片上的青苔、青砖上的斑驳痕迹,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古镇的历史。

江南水乡的柔情黄龙溪古镇被誉为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水域纵横交错,河流像一条粗带锦缎,将整个古镇分隔成数个小岛。

曲径通幽处,琼琚葳蕤生。

小桥流水人家,沿河而建的古老民居错落有致,街头巷尾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代。

闻名遐迩的黄龙溪美景青石板小巷古镇内随处可见的青石板小巷,弯弯曲曲,迂回曲折。

小巷两旁的居民房与街道紧密相连,构成一幅川流不息的画卷。

每当晚风拂过,石板路上发出的叮咚声,更添了几分宁静和古朴之感。

秀丽的小桥流水黄龙溪古镇之所以能成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与其优美的小桥流水是分不开的。

从镇中的小桥上望去,碧绿的河水向远方流淌,闪烁着阳光的倩影。

桥下的流水潺潺,仿佛在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色古香的庙宇和观音堂黄龙溪古镇还保留着多座古老的庙宇和观音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龙溪观,堂内供奉着唐初秀才陈义的铜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站悦读
安徽青弋江畔的章渡镇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由鹅卵石巷、马头墙、精美石雕构成的徽式建筑古韵十足,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醉。

章渡是诗仙李白笔下的“西来第一镇”!清代诗人洪亮吉在诗中赞其为“蓝山新霁后,飞瀑下如龙。

又复萧萧雨,前峰翠益浓”。

这里隐藏着千年古刹和古渡口等遗址十余处,这里有唯一保存完整的皖南独特建筑“吊栋阁”,古镇附近更有“大夫第”“卫公祠”“三娘殿”等明清古建100多处。

“西来第一镇”漆林渡
雨后初晴,我们迎着和煦的阳光驱车离开皖南的泾县,西行20公里便到了神往已久的章渡镇。

只见远山挺拔苍翠,江水缓缓流淌,一片青瓦白墙的徽派古建筑,精美如诗地静卧其间,炊烟袅袅,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
章渡古镇位于青弋江上游北岸,东与宣纸之乡丁家桥为邻,西南与黄山、九华山相依,北与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镇接壤。

古名“漆林渡”的章渡,已经有一千
多年历史,早在唐代即在此设埠置州,曾
辖三县。

李白游历泾县时,曾赞誉章渡为皖南
山区之“西来第一镇”。

由于背山临水,
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青弋江是当时泾县
最繁荣的交通要道,也是泾县古时候的
第二大商埠。

可惜时过境迁,古镇昔日
的繁华早已随江水而去,因此反倒保留
了一份宁静的古韵。

章渡镇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
道路和庄园”之说,以太平湖为源的青弋
江经桃花潭绕境而过,古镇东南依青弋
江,中部为青弋江冲积平原带,西北环
山,为高山丘陵、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
季分明,山明水秀,鸟语花香。

当地土壤
以沙壤土为主,农产品丰富,盛产桑蚕、
水稻、棉花、蔬菜,是皖东南著名的蚕桑
大乡。

章渡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有瑶庄、赤
麓山两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香火盛极
千年的耸壁禅寺,有李白放歌台遗址、漆
林古渡遗址,大小寺庙及其遗存多达13
处,更有数百年历史且保存完整的皖南
独特建筑“吊栋阁”!古镇附近还有“大
夫第”“卫公祠”“三娘殿”“崇本堂”等明
清府第及古民居建筑多达100余处。

抗战时期,章渡曾是新四军总兵站所
在地,在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
的直接组织下,中共泾县临时县委也成
立于章渡,使章渡成为了当时地方抗战
的政治中心。

老街,店铺云集之地
从镇政府出来,往江边走,可见临江
一面是当地人称之为“吊栋阁”的门面
房,吊栋阁与相对而建的一排楼阁店铺
形成一条长而弯曲的S形街道,是镇上的
老街之所在。

街道宽约4米,老街地面很
有特点,路面居中用青色条石或大块鹅
卵石铺成,这条中轴线两侧则用较小的
鹅卵石侧铺路面,据说中间的那条中轴
线,是方便以前的独轮车往来行走。

章渡:李白盛赞的千年古镇
李蕊娟
青弋江美景72
劳动保障世界
驿站悦读
与老街垂直而建的一条街叫横街,现长300余米,建筑风格和老街相近。

与吊栋阁相对的市房,大都建于晚清。

以前,老街与横街上的商贸业和加工业非常兴旺,鳞次栉比的市房中有百货、布匹门市部,以及老烟店、老药店、老酱坊和铸锅的“炉铺”。

这些老市房都是前店后坊,共有2至3进。

店铺门面很注意装饰,有砖砌门墙和较阔的石门坊。

上层有阁楼,楼上檐下有雕花斜撑和雕花栏杆、栏板。

章渡老街道过去的繁荣景象,由此也可见一斑。

至民国初年,老街尚存酒楼、旅馆13家,糟坊(造酒坊)4家。

公益老酱坊位于章渡老街道泾县公房690号,前后三大进,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店门临街,三开间,两边砌砖墙,当中方形木柱,活动木门扇,横枋上有精美雕花。

上层有走马楼,檐下4个木斜撑上雕刻的人物图案栩栩如生。

屋内三进各有一个小方天井,两边共有46根木柱,方形麻石柱础。

前进店堂中存有12.3米长的曲尺柜台,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那样的柜台!
酱菜是章渡的传统产品,民国初有“三益”酱坊,后为“公益”酱坊,建国后建“章渡酱菜公司”,产品远销省内外。

如今老酱坊已经废弃,但老街上的老中药店却依然生意兴隆。

店里的老中医介绍,此中药店已开设80多年,也算得上是章渡的一家老字号了。

老街在古代是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又成为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改革开放以来,老街不仅成为研究明清古建筑的史迹,更是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凭幽怀古。

江南千条腿
古镇在建筑上以傍水依山布局,沿江边修建的房屋分上下两层,采用木柱凌空架阁的方式建造,俗称“吊栋阁”“江南千条腿”,在力学、建筑学、美学和民俗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共97间建筑群体,均为临街店铺,店门相悖,每间店铺左右互相连接,组成章渡老街半边街面。

吊栋阁上层有低矮阁楼,部分阁楼伸出门面约30公分,几何纹透雕花窗,两侧有如意云头和菱形木斜撑。

后进三分之二部分铺木地板,每间有6至8根长木
柱支架悬空于青弋江左岸,故有“江南千
条腿”之称。

白天远看像悬挂着无数只
木笼,晚上灯火倒映于河水中蔚为壮
观。

这一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人参观。

江南千条腿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
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泾县旅游业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每当天气晴好,风和日丽之时,江南
千条腿倒映在清澈平静的江面上,宛如
一条巨龙在江中闲游。

沿老街一直西行,漆林古渡口就位
于吊栋阁西端,唐时两岸有漆树万株,故
名漆林渡。

大诗人李白游漆林渡时有诗
相赞:“西过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水色倒
空清,林烟横积素。

漏流昔吞翕,沓浪竞
奔注,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

尧岩汪
公珊,突兀陈焦萼,岭峭分上干,川明屡
回顾。

固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睹
清光,相欢咏佳句。

”如今诗人已乘黄鹤
去,却留下了位于漆林古渡北侧的太白
滩供人们遐想。

太白滩面积达1500亩,地势极为平
坦,除300亩为纯鹅卵石外,余皆细软流
沙,沙层厚达数尺,太白滩两面临水,水
涨滩升,从未被洪水所淹没,当地人称其
为神滩。

章渡这个古老的集镇,像一位
饱经沧桑的老人。

因为失去了码头的作
用,如今很难焕发昔日商埠云集的光彩
了。

但这有何妨,老街依旧在那里,吊栋
阁也保存完整,美味的章渡茶干更是流
传至今。

原本居住在古街上的人家,如今大
多人去楼空,搬到新街去了。

偶尔在街
道上行走的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老人总是故土难离的,这是他们生活一
辈子的地方,有太多的记忆。

岁月像细雨一样,静静地在老街的
一条条青石板、一个个鹅卵石的缝隙中
流淌而过。

这里的每一个屋角,每一角
飞檐,每一块石板,都是一个传说,一个
悠远的梦。

人在画中游
73
劳动保障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