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学案一、识记文学常识:1、《论语》由编写而成,主要记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并成为“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识记重点实词1. 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10.温故而知新11.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14.人不堪其忧15.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6.饭疏食饮水17. 曲肱而枕之18.择其善者而从之()19.子在川上曰()20.逝者如斯夫()()21.不舍昼夜()22.三军可夺帅也()23.博学而笃志()24.切问而近思()三、掌握虚词“且”的意义及用法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与”“及”等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不义而富且贵2、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而且”“尚且”等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且焉置土石3、副词,表示将要发生,相当于“快要”“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四、识记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3.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六、按要求默写七、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20分)曹冲生五六岁,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所及(达到),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手下人),咸莫能出其理(办法)。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头等物)以载之,则较(比较)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则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徐伟定标自学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付诸于实践。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在这里面先贤们讲了他们对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看法,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四章。
预习展示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情况2、《论语》二、初读课文1、字词积累人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吾(wú)日三省(x 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吾十有(yòu)五不逾矩(yú jǔ)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前四章。
教师点拨《第一章》一、感知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第一章,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和停顿。
2、全班齐读第一章。
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字词积累学而时习之时:。
不亦说乎说:。
有朋自远方来朋:人不知而不愠知:;而:;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
2、翻译课文。
三、把握文意《第二章》一、感知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第二章,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和停顿。
2、全班齐读第二章。
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字词积累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谋:;忠:。
信:。
传:。
习:2、翻译课文。
三、把握文意思考:第二章主要是讲什么思想的呢?《第三章》一、感知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第三章,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和停顿。
2、全班齐读第三章。
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论语》,掌握生字词音形义,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的古义,把握朗读节奏,理解主旨,翻译并背诵文。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每天修身养性。
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读少讲,古为今用。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一、学生三分钟发言:1、“子”是先生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讲孔子的故事2、尝试朗读文,纠正朗读的读音和节奏。
【屏幕板书】生字词辨认说一一同“悦”;温暖一一瘟疫一一愠(生气);迷惘一一罔;好歹一一抬头一一怡然一一殆;单位一一歹单精竭虑(力)弹琴------ 弹弓鸡毛捶■子邯郸一一箪;玄一一宏伟一一肱;马匹一一骂人一一驾驶一一笃朗读节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道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个人修养】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学习方法】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习态度】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道德修养】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学习态度】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学习态度】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道德修养】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赛课教学设计_0

1.课件展示孔子及《论语》的介绍
2.相关评价: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1.学生朗读并识记重点内容
2.完成练习题
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并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理解《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
1.孔子眼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1.掌握与《论语》和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2.加强对“君子”、“孝”和“学习”等几方面内容的理解。
3.汲取《论语》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
重点
.加强对“君子”、“孝”和“学习”等几方面内容的理解,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教学
难点
加强对“君子”、“孝”和“学习”等几方面内容的理解。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
1.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2.课件展示相关的名言警句。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课件展示相关的名言警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你认为当今社会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生通过各种方式对相关警句谈自己理解和感受。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前置自学
自学指导:自读课文三遍,整体感知课文,有独立的思考和理解。(10分钟)
第一遍: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不明白的词语,查字典解决,并做好标记。
第二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遍:品读赏析。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用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1.你对作者及其作品了解多少?请整理在下面。
2. 请把你认为重点的生字带拼音整理到下面。
3.你认为哪些词语是需要整理记忆的,请整理到下面。
二、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内容分学习方法、为人修养、求知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你将各章内容进行分类。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三、拓展应用
对照《<论语>十二章》总结一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看看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需改进,请写出来。
四、巩固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温故而知新( )( )
(4)吾日三省吾身(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7)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面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学案
课 题
《论语十二章》
课 型
新授课
第 周 第 课时
教师寄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走入《论语》,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篇,五经是指《》、《》、《》、《》、《》。
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二、字音、字形、字义:1、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志()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饭.疏食..饮.水.()()()()(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不可夺志也()..可夺.帅()()(27)匹夫(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三、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运用学习相关名言警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内涵,体会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倡导的“为学之道”。
3.审美鉴赏及创造:通过体会孔子及其《论语》的思想,欣赏文中“君子”的品格美,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思考《论语》对个人为人为学的启示意义,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主预习一、文学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春秋末期著名的家、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贤者72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共篇。
与《》《》《》合称“四书”。
二、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含义。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1、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作品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雍.也(yōng);不愠.(yùn);曾.子(zēng);三省.吾身(xǐng)
B. 好.之者(hǎo);逾.矩(jǔ);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C. 论.语(lùn);曲肱.(gōng);笃.志(dǔ);传.不习乎(chuán)
D. 一箪.食(dān);不舍.昼夜(shě);乐.之者(yuè);逝者如斯夫.(fú)
4、填空
(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
3、A 解析:B项,“好”应读“hào”。
C项,“论”应读“lún”。
D项,“乐”应读“lè”。
4、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