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案
初一语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

人不知而不愠()
2.解释加点词语。
(1)子曰子:
(2)学而时习之时:之:
(3)不亦说乎说:
(4)人不知而不愠知:愠:
(5)不亦君子乎亦:君子:
3.填空。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学习微课
1.习说乐愠君子
2.(1)实习练习(2)志同道合(3)不也是……吗?
3.温习志同道合的人快乐了解怨恨
4.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的修养
当堂小测
1.(1)yuè通“悦”,愉快。
(2)lè快乐。
(3)yùn生气,发怒。
2.说:通“悦”,愉快。(不亦说乎)
3.(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
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及其门徒
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学习微课
微课:《论语》十二章(资源ID 499035)
听听微课里的攻略吧,让你的挑战出手不凡!
1.朗读语句: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3)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4.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
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
问,把这当作乐事。
家长签字:
当堂小
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不亦说乎()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教案

(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课型:讲读课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前六章)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 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提示:1 分钟后完成,然后 D -C -B -A 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 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 分。
)填空:(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提示:完成的小组+2 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1、学习第一章(提示:1 分钟后完成,然后 D -C -B -A 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 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 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 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愠(yùn )(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时:按时 习: 复习 亦:也是说:通“悦”, 高兴,愉快知:了解 愠:生气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
省优学案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2.掌握成语,学会运用3.体味“大义微言”的语言样式,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使用修订】【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2.当堂背诵,在诵读中体味孔子的语言魅力【使用修订】【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积累文言语汇,试背全文。
一、教师导入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相传他依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论语》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现存《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三、初读课文,找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师生交流1.猜记法——由字形猜记字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愠——温(韵母相同)愠——蕴(读音相同)学而不思则罔.(wǎng):罔——惘、亡思而不学则殆.(dài):殆——怠注意区分殆与怡、贻2.猜记法——由字义猜记字音不亦说.乎(yuè) 同“悦”,高兴传.不习乎(chuán) 老师教过的知识,不能读zhuà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喜好、喜欢四、再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重点词句分类归纳(一)重点字词分类法:参考: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为人谋而不忠乎(古义:竭尽自己的心力;今义:忠诚)三军可夺帅(古义:改变;今义:抢夺)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时常,名词作状语)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新”,“旧知识”“新知识”,都是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老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饭疏食(“饭”,吃,名词作动词)4.成语归纳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极点的意思。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教学案(第二课时)训练点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学案点案【基础部分】(学习程序:独立完成导学案,时间约20分钟。
课内小组交流基础部分,教师巡视,完成第二次学情调查。
然后组织小展示、点评,时间约10分钟。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先独立学习要点部分,再组内群学要点部分,时间约8分钟。
然后按教师分配的任务重点探究,时间约3分钟,最后再大展示、师生点评,时间约12分钟。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拓展部分】(学习程序:承接上面的内容,完成写话训练,约7分钟。
)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知可以为师矣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则学案

《<论语>十二则》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闻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
3.背诵文本。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题目解说1.“章”诗文、歌曲的段落。
《<论语>十二章》即从《论语》中选出来的十二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文字。
2.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三、相关链接1.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开学第一课任课教师备课日期科目语文年级高二年级任教班级课时4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深读文本,掌握基本字词,能翻译全篇关键能力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情境的实践与运用核心素养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1、4、6、7、9)君子之学(1、3、5、8、12)和君子之仁(2、10、12)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结合文本进一步分析君子之学和君子之仁教学方法与工具PPT情境创设与演练传统文化介绍【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单元导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二、研习文本1、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教学活动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人。尽心为人,服务社会。积极进取 的道德,不是谁都能做得到。)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人。不危害社会。) 这是处世为人的最低要求,通行于所有人,不对别人、社会造成危害,保证不做坏人。
评: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 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 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 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 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 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 己去干的。”
一是垂成,垂成之际易懈怠,故而要坚持。
一是初始,初始之时易畏难,故而要坚持。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 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 出生命的代价。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 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 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思:学案上第二部分“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一《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论语》
《论语》是记载 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 》、《论语》和《 》,并称“四书”。(《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经”)
二、理解重要字词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就有道而正焉
3、如 礼 何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质胜文则野
6、士不可以不弘毅
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8、请问其目
9、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三、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
子: , 。
2、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
问题: , ? , ?
3、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用“ , ”鼓励人们就算死也应
该追求真理和道义。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
5、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 ”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6、《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 , ”,与《论
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的句子。
7、《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说明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2
8、曾子以 “ , ” 两句表明士人应心胸
宽阔,意志坚强, 因为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
9、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作为自己的人生的使命,并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是: , ? , ?
10、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
理: , 。
11、孔子认为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 , ”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这三个品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12、克己复礼就可以称为“仁”的句子: , 。
13、克己复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
定: , 。
14、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具体内
容): , , , 。
15、(1)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2)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 , ”,那么,构
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6、孔子认为读《诗经》的作用是 , , , , 。
四、《论语》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高一《论语》十二章情境默写答案
三、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2、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
问题:(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用“(朝闻道,夕死可矣。)”鼓励人们就算死也应该
追求真理和道义。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
5、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6、《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论
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的句子:(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
说明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8、曾子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两句表明士人应心胸宽阔,意志
坚强,因为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
9、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作为自己的人生的使命,并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是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譬如为山,未成一
篑)
11、孔子认为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
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个品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12、克己复礼就可以称为“仁”的句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3、克己复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4、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15、(1)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
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6、孔子认为读《诗经》的作用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
一、《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
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和《春秋》“五经”)
二、理解重要字词
1、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2、就有道而正焉:靠近,看齐
3、如 礼何:对……怎么样(固定句式)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道,明白
5、质胜文则野: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采,经过修饰的
6、士不可以不弘毅:坚强而有力量
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筐
8、请问其目:条目
9、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聪明;从事,实行
10、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