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77页PPT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共77页

Thank you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bdeda652ea551811a68749.png)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 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 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当前的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 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 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 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 ,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但只注重 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 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 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 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 内在发展潜能。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 越的教育,会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 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方向)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动力)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质量)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及其类型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客观的) 1、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
第一节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 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
教育目的PPT课件

17
.
18.05.202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18
.
18.05.2020
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成员。教 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原理》
18.05.2020
.
1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二)人的价值取向•1确、立以可应持注续发意展的的问理念题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
21
.
18.05.2020
有关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规定了实 现教 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关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重 要内容。
22
.
18.05.2020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 片面发展: • 是说一个人只能使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某一方面获得发展,而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PPT

•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
• 美国认为:2个月
• 中国认为:2岁
•
•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
• 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
• 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
•
对儿童的控制策略
• 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
• 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 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 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 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 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 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 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 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 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 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
•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陈述名称 制定者
教育方针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政府/ 国家
教育部 学科专 家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课程专 家
四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对输教育入效标果题的评价Biblioteka 0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第三章教育目的精选.ppt

精选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1.规定: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
社会需要 2.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其结构层次
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精选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3.特点: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精选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 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选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与
精选
学用结合
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 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 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
精选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 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 果的继承和发扬。
(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
精选
“素质教育”界定的三界异趣
1、政策性取向:“应试教育”的对立物 2、学术性取向:肤浅、表面教育的对立物 3、实践性取向:
(1)名义的趋附和实际的退避现象 (2)醉心于创造各种“素质教育”的模式 (3)“点缀型素质教育”
精选
应试教育的弊端:
除去传授知识以外,教育的最基本目的至少还必须包括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传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新知识的涌现,比雨后春笋来得更为迅猛,这个 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要用最快捷的速度和最高效率去追求并获得新 知识——最有实际用途的新知识。这时的施教者,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 其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这比传授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走路最需要的 是腿,而不是路。只有路而没有腿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更不要说达到什么目标了。 一旦有了腿,没有的路也终将会被人走出来,并且人终将会达到目标。知识是路, 而不是腿,只有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腿——人类前进的最重要的腿、最健康的腿 和最有力量的腿。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1.规定: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
社会需要 2.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其结构层次
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精选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3.特点: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精选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 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选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与
精选
学用结合
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 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 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
精选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 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 果的继承和发扬。
(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
精选
“素质教育”界定的三界异趣
1、政策性取向:“应试教育”的对立物 2、学术性取向:肤浅、表面教育的对立物 3、实践性取向:
(1)名义的趋附和实际的退避现象 (2)醉心于创造各种“素质教育”的模式 (3)“点缀型素质教育”
精选
应试教育的弊端:
除去传授知识以外,教育的最基本目的至少还必须包括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传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新知识的涌现,比雨后春笋来得更为迅猛,这个 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要用最快捷的速度和最高效率去追求并获得新 知识——最有实际用途的新知识。这时的施教者,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 其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这比传授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走路最需要的 是腿,而不是路。只有路而没有腿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更不要说达到什么目标了。 一旦有了腿,没有的路也终将会被人走出来,并且人终将会达到目标。知识是路, 而不是腿,只有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腿——人类前进的最重要的腿、最健康的腿 和最有力量的腿。
《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 ppt课件

取向的把握上。
• 2.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 样的人”的标准要求,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 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
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
种活动。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
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ppt课件
10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 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
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
• 2.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 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 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 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ppt课件
9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 育目的
• 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 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 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 2. 教育“培养谁?”------教育对象“成为哪个社会、阶级的人?”
• 3. 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育对象“有哪些方面的素质?”
ppt课件
6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 1.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 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 2. 教育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 问题,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还含有“怎么办教育”和“怎么培养人” 的问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2.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 样的人”的标准要求,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 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
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
种活动。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
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ppt课件
10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 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
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
• 2.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 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 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 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ppt课件
9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 育目的
• 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 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 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 2. 教育“培养谁?”------教育对象“成为哪个社会、阶级的人?”
• 3. 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育对象“有哪些方面的素质?”
ppt课件
6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 1.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 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 2. 教育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 问题,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还含有“怎么办教育”和“怎么培养人” 的问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24
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 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 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 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一)导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精选课件ppt
13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精选课件ppt
14
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精选课件ppt
35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 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 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 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 斥说”。
精选课件ppt
27
1982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 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精选课件ppt
28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 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0.11.2019
30
(三)价值取向中 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20.11.2019
31
(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 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1.2019
4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相关链接
20.11.2019
40
近代以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的对峙以及科 学技术在满足社会功利追求中的巨大作用,加剧了科学 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分离,人文教育中缺少对科技素质的 培养,科学技术教育中缺少对人文素质的观照,使近现 代教育目的的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价值取向失衡。不仅 造成了当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明显缺失,而且也无益于帮 助社会解决“人文精神失落”问题。
(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20.11.2019
33
(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调查报告 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不
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0.11.2019
26
(1)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古希腊智者派 (2)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文
艺复兴 (3)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
然发展(18—19世纪自然主义) (4)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
怎样把握和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20.11.2019
37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人的发展与完善,在于社会化个性化二者的和谐
与统一。
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理解
20.11.2019
38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是人类战胜蒙昧、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巨大力量,因 此,在此处所说的理性和非理性仅就人的个体性表现而言,统指 人在认识和行为上的不同特点。20世纪以前,理性被作为人的本 质性存在而备受推崇,成为教育目的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课程设 计及内容构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无不体现对人的 “理性能力”、“理性品质”培养的重视。
1.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 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 原则。
2. 教育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
明确;教育方针还含有“怎么办教育”和“怎
么培养人”的问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
则。 20.11.2019
6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20.11.2019
16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20.11.2019
怎样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20.11.2019
36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 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 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 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1. 动态、发展性的把握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
2.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 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3. 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二者应是互为基点。
4.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20.11.2019
32
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 意的问题
20.11.2019
12
2.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 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理论主张和 社会根基而存在的。20.11.2019源自13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20.11.2019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20.11.2019
3
(一)教育目的之内涵
(1)狭义理解: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2)广义理解: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 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1.2019
20.11.2019
8
2.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 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 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 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 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 所组成。
20.11.2019
9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 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 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 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 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20.11.2019
28
(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倡导者: 柏拉图、荀况 、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纳托尔普
20.11.2019
29
这种观点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 等。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20.11.2019
1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20.11.2019
2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 的质的规定性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20.11.2019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0.11.2019
35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 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 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 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 从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来看,教 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
选择确立教育目的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
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
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20.11.2019
34
2.适应与超越问题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因为这是社 会继承所必须。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 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 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 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教育也要讲究超 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
20.11.2019
10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20.11.2019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 注意的问题
20.11.2019
19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20.11.2019
20
(一)社会依据
1.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确定 教育目的。
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 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否则,将无益于现 代化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20.11.2019
24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20.11.2019
古希腊的智者派 卢梭、
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 爱伦. 凯
25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 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 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 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 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