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教师热力环流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热力环流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2.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图3. 教学挂图4.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2. 提问: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

2. 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a. 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大气密度差异。

b. 密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3. 介绍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a. 高压系统:大气下沉,天气晴朗。

b. 低压系统:大气上升,天气多云。

4. 讨论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a. 地表温度分布: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b. 大气压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讨论以下问题: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b.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并记录本地区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之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之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3.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山谷风、城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缺乏的缺陷四.教学方法1、实验展示法:通过实验视频的展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开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拟法: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的比拟,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课件展示热气球、孔明灯、热水壶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设问:1、同学们对我刚刚展示的图片并不陌生,甚至有同学应该使用过孔明灯,那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何会升空,热水壶的气流为何会向上飘呢?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提到“巴山〔指大巴山,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包括盆地〕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事实证明盆地确实多夜雨,这是为什么呢?承接: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书】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鉴于热力环流的抽象性,同学们理解中存在困难,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热力环流实验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思考答复以下问题:1、受热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2、受冷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怎么运动?它是怎么形成的?生: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标题: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2. 描述并解释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3. 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理;2. 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与特征。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科书;2. 世界地图;3. 彩色笔、纸张和贴纸;4.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向学生指出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气候的形成原理,并引导他们思考大气运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讲授(15分钟):1.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辐射平衡和气压差异的影响。

2. 示意绘图:在白板上绘制一个简化的地球模型,标注赤道、热带、温带和极地等区域。

3. 分析热带环流:讲解热带环流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赤道气流升起和下沉的过程。

4. 探讨温带和极地环流:解释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热带环流的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索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2. 组内合作:每个小组根据地理知识,利用彩色纸张、贴纸等制作一份地区与热带、温带或极地环流相关的海报展示。

3.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海报,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巩固扩展(10分钟):1. 提问反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与理解热力环流的内容,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2.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地理杂志,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5分钟):1. 总结:对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进行概括性总结,引导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下堂课。

教学反思:教案中通过引入、讲授、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导语】为了帮助各位考生系统的复习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的
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重点,老师整理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
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
帮助!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
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
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
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