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地理讲义:第五章第二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配套PPT课件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配套PPT课件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易错易混·再判断 (1)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迅速下楼逃生。( × ) (2)对洪水的防避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 (3)遇到泥石流时,应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 × )
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遥感及其应用 (1)遥感概述 ①原理: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 电磁波 ,不同物 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②环节 信息 的获取→传输→ 接收 与处理→分析→应用 ③特点:探测范围 大 、获取资料 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 少 、获取信息 量 大 等。 ④应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图1
(1)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 分布在高原的 东南 部。从气 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 原因。 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 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流量大。 (2)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 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筑拦水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 构筑护坡工程。
图2
考题点睛
c.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 方向 ,
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5.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 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 垃圾 排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 生态 环境。 (4)雨季或者 暴雨 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即使要去,也不要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①功能:获取观测点的 经纬度 和高程,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②优点: 高精度 、高效率和低成本。 ③应用: 大地测量 、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许多方面。 (2)地理信息系统 解决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趋势问题、模拟问题等 ①概念: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 地理分布 数据 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 分析 、显示和 描述的技术系统。 ②应用: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 规划 、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

减灾防灾措施与政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预警监测
完善气象、地质等监测体系, 提高预警准确性。
推进防灾减灾立法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 主体和救援程序。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 自救互救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
鼓励研发新型防灾减灾技术和 产品,提高应对能力。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与完善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人类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利 用者,有责任和义务合理、可 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浪 费和破坏。
同时,人类也是自然灾害的受 害者和应对者。通过科学技术 和工程措施,人类可以预防和 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自 身和自然资源的安全。
在资源利用和减灾过程中,人 类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台风、沙尘暴等其他灾害
01
02
03
04
台风灾害概述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 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破坏性 特点。
成因分析
台风的成因与热带海洋表面温 度高、水汽含量大以及合适的 气流条件有关。当这些条件满 足时,热带气旋就会形成并可 能发展成为台风。
沙尘暴灾害概述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沙尘吹 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变得混 浊并造成一定破坏的自然灾害 。
经济损失
灾害对基础设施、农田、工厂等造成破坏,导致 严重的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灾害往往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水源污染、土地沙 化等,影响生态平衡。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如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分析灾害 成因、影响及救援措施。
国外案例
如日本311地震海啸、美国卡特里娜 飓风等,探讨国际救援合作与经验借 鉴。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7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7 板块运动与地貌

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1.六大板块名称: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1)相向运动: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

(2)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特别提醒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在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在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A.欧亚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关键信息点拨]图示区域位于北太平洋海域,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沟是由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而形成。

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海沟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的,D对。

第2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选C;海岭、裂谷为生长边界的宏观地形。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2讲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湘教必修1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2讲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湘教必修1

一、 自然 资源 概述
(1)按自然属性分: _气__候__资__源__ 、土__地__资__源__、
2.自然 水__资__源__、_生__物__资__源__、_矿__产__资__源__ (常规能源、 资源的 新能源)
分类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_可__再__生__资__源__、 _非__可__再__生__资源
第二讲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导航·课标考纲
考纲点击 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 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微网构建
演练·互动课堂
考向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材 标题
一、 自然 资源 概述
要点 解读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 主要原因。
(2)图丙为图甲中M水坝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 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 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 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岛国为东南 亚的新加坡。分析图乙中降水和气温的特点可以看出,该地气 候常年高温多雨, 为热带雨林气候。该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 因是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的淡水 少;再加上该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导致该国水资源严重不足。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 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④能源需求 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 击较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五章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doc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五章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doc

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基础巩固组](2017·商丘模拟)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该地的气温、降水量折线呈波动上升状态,所以气候趋向于暖湿化。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黄淮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麦等,故气候变化对该地玉米生产影响较大,A项正确;水稻、甜菜、甘蔗均不是该地主要农作物,影响较小。

答案:1.A 2.A(2017·天津红桥八校)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3.若全球气候变暖,则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水量变化量最可能是( )A.大气中水汽输送增加量小于陆地径流增加量B.陆地河湖蒸发量将明显变小C.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海洋蒸发量明显增大D.全球降水量明显大于蒸发量解析:陆地径流增加量除了水汽输送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外,还有陆地蒸发、蒸腾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则A正确。

气温升高,蒸发、蒸腾作用都会增强,但全球整体应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A(山东济宁2017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图中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

读图完成4~6题。

4.1960~2010年,该地( )A.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B.草地面积逐年萎缩C.荒地比重较为稳定D.水体面积不断萎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960~2010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小,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为稳定;水体面积先减后增。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概况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概况

节流
①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废水(污水)回收利用,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 率 ③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区域内的高耗水项目
④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
防治
①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 水污染
②加强水污染治理;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 案 ③保护植被,涵养水源,提高水质
④加强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3.(2017·山西省重点中学联考)根据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 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 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 新型潜在能源,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 冻土带中。据初步估算,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约为 21×1015m3,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倍, 足够人类使用千年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 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2007年,我 国在A远景区首次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 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可燃冰样品的 国家。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
分布。据此,完成1~3题。
B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
是( )
A.甲
B.乙
C.丙
D.丁A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
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受台风影响,形成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01 水资源 02 能源资源 03 自然灾害概况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资源与人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资源与人类
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复垦
对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等进行复 垦整治,恢复土地生产功能,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严格管 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0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梳理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
1 2
整理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包括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等,以及各类资 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开发利用现状等。
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开发利用现状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存在问题
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造成了威胁。
保护措施与政策法规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需要采取一些具体 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 强生态修复、推广绿色生产等。这些措 施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VS
政策法规
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法 规,来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 为。这些政策法规可以包括资源税、环保 法、土地管理法等,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梳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包括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及可 持续发展等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3
把握重点难点知识
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短缺问题的 解决措施等,这些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国内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事新闻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配套PPT课件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配套PPT课件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宽带速率、更低的延时
和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5G基站是新一代小型设备,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数量可能是4G的2~3倍,光纤用量将比4G多16倍;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
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提高基站选址效率和覆盖效果。据此完成12~13题。
12.5G基站选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D )
A.地震多发 B.土质疏松 C.农业灌溉 D.夏季暴雨
2.黑方台地区滑坡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下列月份中发生次数较多的是( B )
A.2月 B.7月 C.10月D.12月 3.某大学成功利用相关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即将发生的滑坡发出紧急红色预
警,有效避免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该次预警主要利用的是( A )
A.遥感技术
B.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13.影响5G基站布局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A )
A.人口分布 B.地形地势
C.科学技术 D.交通运输
解析 第12题,遥感技术主要是用来获取地物信息,主要应用在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地 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分析和处理地理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包括城市 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 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5G 基站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地理信息系统。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5G主要是为人们的通信服务,故其 基站布局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
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4~5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3.其他的气象灾害
灾害
多发
地区
多发
季节
成因
特点
热带洋面上形成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的一种强烈的热
狂风暴雨
带气旋
大风、雨雪,冻害
寒潮
青藏高原以外的 冬半年,以春秋两 强冷空气迅速入 时间长,范围广,
广大地区
季最严重

春秋季节危害最

风沙
天气
东北、华
北、西北
冬春两季,以春季 最严重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 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 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 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环境,为清洁能源, 首位,以下依次为俄
比较理想的能源 罗斯、巴西、美国、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 北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 南(长江三峡、西江中 上游)和西北黄河上
3
核能 太 阳

能量集中、巨大,地 区适应性强;但投资 大、建设周期长,运
转费用低、收益大
加拿大等国
游地区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因为再生 的周期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
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
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 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 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源 1.能源分类
2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 按形成和 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 来源分类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
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
按开发 利用的 技术状 况分类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第二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考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对应学生用书 p79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__自然界__,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__经济__价值以提高
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__物质与能量_有限__性、__整体__性、__地域__性、__多用__性和__
资源
只要合理利用,保护得当,就能不断 地生长繁殖或循环再现及不断更新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 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 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
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具备一定 的条件才能形成,对于短暂的人类历
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 按属性
分类
能、海洋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2.世界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能源 分布 世界
煤炭
②北美洲的美国和加 拿大
③南半球的澳大利亚 和南非
石油
水能
主要特点
中国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 广、储量大,开发和 利用难度不大,发热 量和燃烧效率不高, 输送和使用不方便, 灰渣、粉尘多,易污
源。
2.煤炭时期:“煤炭时代”,__煤炭__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
3.后煤炭时期:现在:“石油时代”,__石油__、__天然气__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中
的优势地位;未来:以__可再生__能源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__自然环境__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美国、加拿大、俄罗 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
斯、澳大利亚和南非, 站、岭澳核电站、田
美国核发电量最多
湾核电站
雨日比较少的沙漠地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
区,如非洲的撒哈拉 大、效率低、占地广、
沙漠、美国的西部沙 储能难,但有广阔的
漠、澳大利亚的西部 前景
沙漠地区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 向西南,经北京西侧、 兰州、昆明,再折向 西藏南部一线以西、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__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 等问题。__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__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 70 天)。有地:可供建 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__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__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 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__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 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__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 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__ [解析] (1)审清题干要求“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因此从风能比煤炭、风能比水能 的突出优势角度回答。 (2)明确建设大型风电场需要的自然条件:一是丰富的风力资源,二是占用大量土地。 结合图示可知,瓜州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有大面积的戈壁,可避免占用耕地。
2.工业社会阶段:__矿产__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后工业化阶段:由于__后天性__资源的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__


__

对应学生用书 p79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分类
1
按能否再生 按自然属性
特点
相对性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
社会__性等特点。
3.自然资源的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__矿产__资源、__气候__资源、__水__资源、__
土地__资源、__生物__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__可再生资源__与__非可再生资源__两大类。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以__木柴__、__水力__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
例 2 (2017·海南)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 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 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2)题。
(1)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B)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染环境
①北半球的亚洲和欧 洲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
区,以山西、内蒙古、
陕西、河南等省分布
较丰富
主要分布在中东波斯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 湾沿岸、拉美的委内
量高,开采、运输、 瑞拉和墨西哥、非洲
使用方便,属于高质 的利比亚和埃及、俄
量的能源;会产生污 罗斯、中国和印尼、

北美的加拿大和美
国、西欧的北海地区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
8
(2)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C)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1)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 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 而不没,灾而无难”。 (2)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 力较弱,由于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1.判断某一资源属于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的方法与依据 (1)存在空间:分布在地表的自然资源多属于可再生资源;深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多属 于非可再生资源。 (2)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深受水热条件的影响,一般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可再生 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例如:古老的沉积盆地多煤和石油资源,岩浆活动频繁的地带多有 色金属。 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辨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本来是相对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技 术条件下,其概念是不同的。19 世纪初,蒸汽机刚开始使用时,煤炭就是那时的新能源; 当 19 世纪末内燃机发明时,石油就是当时的新能源;20 世纪 50 年代,核能刚被利用,就 被称为新能源,现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已把核能看成是常规能源了,而在发展中国家,仍把 核能看作新能源。 3.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的辨析 水资源: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其丰歉程度主要是看该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水、淡水 湖泊 水及浅层地下水。地球上水量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 目前人类利用得很少。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 源。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 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 一词替代或包容“水利资源”
对应学生用书 p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