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探究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

探究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持续递增,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
同时,使可使用的耕地资源逐渐减少。
受到各种土地退化及景观损害因素的影响,人们纷纷将目光转移到土地整治生态景观的建设上。
土地资源整治期间应重视质量监管,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效益,促使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1土地整治生态景观现状我国首次提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是在2011年。
随即国土资源部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编撰相关建设理论的研究报告,并将其具体内容应用在我国“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之上。
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已经落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无法及时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
有关学者提出,改变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应不断引入先进理论、技术以及方法,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完成景观化工程的建设,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才能改善大环境,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景观是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的综合地表特征,与土地资源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土地属于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因此需从生产力、产权等方面考虑问题;景观建设更加侧重于美学价值理念,能够为生态价值建设带来长远发展。
因景观的空间配置不同,所以形成的空间格局存在不同。
随着空间格局的重新规划,生态景观过程建设就是景观生态建设的关键内容。
土地整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整个治理期间需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完成土地资源的组织和优化进而调整从属关系。
土地资源整治主要是根据工程和生物措施改变原有的土地布局,转变土地植被覆盖情况。
随着景观种类的多样化空间格局等都会产生一定变化,景观设置包括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等等。
3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对策3.1重视乡村景观特点研究为避免土地整治的千篇一律,需将土地模式更改为景观模型。
景观是区域内可以被人感知的自然环境、土地使用标准、历史文化形成以及特定地域风貌,是人与自然活动相互作用的效果,也可成为体现生态、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功能及价值的综合体。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规划技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象是国土尺度的系统工程。
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应站在国土尺度上看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不同尺度的空间生态系统,其功能有不同的表现,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不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应在多尺度的国土空间范围内构建最优生态网络结构,加强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通经络、强筋骨”,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系统。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
概括来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主要包括调查评估、目标分析、方案设计、成果集成等4个步骤:①调查评估。
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区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格局、规划区划、人居环境、耕地质量、生态状况、矿山问题和实施基础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的现状、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②目标分析。
根据调查评估分析明确的突出问题,结合上位专项规划或区域总体规划等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设定的任务性目标,重点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率、工程项目任务完成量等方面,综合制定生态修复策略和指标体系。
③方案设计。
根据规划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设定目标,依据国家、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要求和技术规范,提出修复突出生态问题、完成任务目标的具体措施、工程、政策、制度等。
④成果集成。
结合上述3个方面的成果,按照要求,依据相关领域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形成规划文本、说明、图集、研究报告、数据库、信息系统等成果(王夏晖,2019)。
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功能分区技术生态修复分区理论基于生态区划,生态区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地理科学家道库恰也夫于1899年提出,1905年英国生态学家赫伯特森针对全球尺度上的自然区域单元开展了区划研究,成为生态区划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上海松江新浜镇土地整治项目景观生态设计及其实践

上海松江新浜镇土地整治项目景观生态设计及其实践张红;龙腾【摘要】将景观生态设计理念运用至土地整治项目,是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白牛乡贤片区为例,遵循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与微更新的规划设计理念,以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游憩空间、打造"农田集约高产,稻蛙共养生态和谐;水景清澈秀美,本土物种丰富多样;人文特色凸显,乡村活力全面激发"的新农村乡野休闲景观用地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物种多样性、挖掘休闲游憩价值、传承农耕文化为重点方向,对片区"田、水、路、林、村"五个要素的微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与模式,以期为相似地区土地整治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土地整治;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作者】张红;龙腾【作者单位】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03;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部署,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20多年来,土地整治在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必然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造成土壤裸露板结,改变土壤微生境;加剧生境破碎化,降低生物多样性等[1-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土地整治已由单纯重视数量过渡到“数量、质量、生态”并举阶段,上海的土地整治已率先进入“数量、质量、生态、资源、人文”五位一体综合保护的4.0新时期[3-5],更加注重土地综合整治,开始提倡保护乡村人文风貌、保护乡愁、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浅析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摘要】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优秀的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石,根据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实践,目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归纳如下,供同仁指正。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思想和发展战略,是对传统发展的反思与创新。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积极联系,各类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要不损害未来时代人们的需要。
其概念包括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即当代人与后来人在分配有限资源方面的公平性;二是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完全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三是共同性原则,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属全人类共有。
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延到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三性”,即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就其自然观而言,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协同性。
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就是现代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影响,当代农业土地利用的显著特点就是频繁耕耘、集约种植、高化学剂投入、密集的机械使用,这已造成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土壤板结、水污染等间题,损害着土壤资源的生产能力。
就其经济观而言,就是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可持续性主要关系到土地利用者的长远利益。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地退化和其他环境问题将改变作物生产的生物--自然条件,从而影响产量。
可见这种可持续性的经济关注是生产率和产量,而不是自然资源本身,经济可持续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利用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
就其社会观而言,就是要做到发展的公平性。
社会可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即食、衣、住等)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
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和其它土地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主要目标。
社会可持续性概念一般包括发展公平性的含义,包括代间公平和代内公平性。
代间公平性是指当代的发展不得须害后代人的发展,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土地资源利用权。
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王晓芳【摘要】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必须在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具体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规避导致生态破坏的农田设计,科学规划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自身维持与修护的工程设计。
该文基于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山东平原地区基本农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做为案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几方面,通过探讨和摸索,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 tion of the specific land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can advoid farmland design which will cause ecological damage reasonably, and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ecological system scientifical- l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farml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asic farmland in plain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studied. Regarding basic farmland im- provement project in Loude town in Xintai city as an exam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en made. The content of design includes land levelling, irrigation, field road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t will provide reliabl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remediation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土地整治;基本农田;平原地区;新泰市楼德镇【作者】王晓芳【作者单位】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F224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1-2]。
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分类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30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分类◎周泽莹摘要:在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农田生态景观规划具有广阔的前景。
选择农田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简述农田景观的含义,发展与作用,划分大小两个尺度,总结归纳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内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农田景观;生态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总结分类在国内乡村振兴的潮流下,它具有广阔的前景,景观生态学在20世纪异军突起,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规划设计中,农田景观规划设计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如何把景观生态学应用到农田景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田景观概况农田、林地、水体、草灌树篱带等元素组合为农田景观综合体[1]。
农田景观由人类赋予多种不同的功能。
肖笃宁等认为农田景观有三个作用:生产性第一、保持生态、提供观光旅游资源[3];参照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供给、调节和文化,它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种:食物生产、原材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景观美学[4]。
二、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一)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尺度农田景观有大小两种尺度。
付梅臣把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分为农田景观区域总体规划,片区规划,细部规划设计三个层次[5](1)大尺度指流域,区域,片区尺度下的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2)小尺度指具体农田的元素设计,如田块间、林网草灌,即细部规划设计。
(二)农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三大前人开辟出的常规方法:(1)McHarg I.L.提出的“千层饼”模式。
(2)Odum E.P.提出的区域生态系统发展战略。
(3)Forman提出的景观格局规划模式。
[6]区域生态系统发展战略是大尺度下的规划方式,千层饼和景观格局规划在大小尺度都适用。
1.大尺度下的方法在大尺度下,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三个方式通常被结合在一起使用。
规划设计步骤为:a农田景观红线的确定b收集场地资料c分析景观资源d 农田景观规划设计e方案实施和调整。
低碳理念下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低碳理念下试析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开始注重低碳理念。
社会各领域也逐步的奉行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
我国农村事业属于传统经济体系,土地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而且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对农村土地整理并实施生态景观建设,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使其适应于当今低碳理念的需要。
本文对农村土地道路实施低碳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景观;低碳;道路;农村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经过ipcc报告显示,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元凶。
我国的碳排放量还缺乏切实的数据,但只要约束好土地的使用情况,就能够减少居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比城市居民的人均碳排放量要多。
这是因为农村的发展没有先进理论和技术的指导。
如果继续放任农村的碳排放量,那么就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成本损失。
并且以后在农村做低碳减排工作,成效也不会很高。
因此,我国必须要建设起低碳理念下的新农村。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外很少有研究农村土地整治的资料,因此,我国若对土地整理,并实施低碳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困难。
除此之外,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土地整理对低碳生态景观建设也不够重视。
国内的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之间的关系,并综合的整治田林路村。
而农村的道路建设研究是农村结构规划、控制密度、功能混合的规律建议。
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认为低碳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保证其地域的文化特色,注重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决策和规划设计。
1对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几点思考农村土地整理和道路景观建设,是农村集体按照集约化土地的原则,对项目区内的水、田、林、路、村以及森林滩涂等农村自然景观进行整理,合理的布置和规划好布局。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建设对新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低碳道路交通规划应建立在县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基础之上,并发展公共交通规划、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规划、低碳停车场规划;低碳道路生态景观空间的建设应从其空间形态的确定、文化的表达和照明设施的应用进行;低碳道路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从生态路面设计、道路绿化生境设计、道路涵洞设计方面进行。
关键词: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农村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
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
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
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
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
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1.1 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
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2):270~274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张慧 1* ,付梅臣 2(1.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要:土地整理作为优化土地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我国普遍开展,但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
本文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景观规划;生态设计;耕地中图分类号:S-0;Q149;TD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05)02-0270-05收稿日期:2005-05-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401007、40071045)与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作者简介:张慧(1978- ),女,河北唐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复垦研究。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AND DESIGN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ZHANG Hui 1 FU Mei-chen 2(1. Colleg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071001,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As efficiency means of optimizing land use and balanc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otal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olida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But in many areas, the main purpose of land consolidation is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cultivated land area which neglect the eco-construction, then lead to some ecology probl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method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and design.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y design, cultivated land目前,土地整理作为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我国普遍开展。
土地整理时,将增加耕地面积作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造成了各地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和产出,对土地整理活动对耕地及其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1]。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状况,必须在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融入景观生态设计思想,以景观生态为指导,提高项目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本文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土地整理项目探讨土地整理项目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在对景观格局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和优化的景观单元内部结构。
而农用地整理属于农业景观范畴,就是在小尺度的农业景观范围内,改变项目区内原有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对项目区的农业景观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景观格局的过程。
土地整理的过程也就是景观格局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生物与工程措施,打破原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原位状态,从而会对该区域内的土壤、水资源、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改善项目区内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
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就是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土地整理又是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资源再配置过程。
伴随着土地整理过程,同时亦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重新调整(宏观配置层面),使得在给定的要素格局下,各要素得到重新组合(微观配置层面),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向最优化逼近[2]。
景观规划是宏观层面上对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空间格局进行布置,生态设计可以看作是在空间格局确定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微观层面的设计。
图1 土地整理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关系图Fig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and design通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增加耕地面积,改善整理区内的水土结构和农田小气候,丰富农田景观,增强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营造“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优美乡村农田景观,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2.1 土地平整工程2.1.1 田块设计①斑块形状。
田块形状是否规则,直接影响着机械作业效率与田间管理的方便程度。
田块越规整,机械作业过程中重耕与漏耕面积越少,有利于提高耕作质量,减少机械损耗。
同时,规则的田块也可以降低整理成本,减少土地浪费[3]。
田块形状以长方形、方形最佳,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最劣为不规则三角形和任意多边形[4]。
②斑块大小。
田块规模因地形、耕作方式、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而异,田块规模一般在10hm2左右。
平原区规模可大些,丘陵区规模小些。
田块的长度和宽度与机械作业效率、末级固定渠系的控制面积、农田防护林的有效防护距离、地形等因素有关。
③斑块朝向。
田块朝向一般以田块长边方向为准,田块布置的方向对于田间作物的光照、灌溉排水、机械作业以及防风效果等都有着显著影响,而在丘陵山区适宜的田块方向还有助于防治水土流失[3]。
田块南北向布置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实践表明,南北向田块比东西向种植作物能增产5%~12%[5],因此平原区田块朝向以南北方向为宜。
对于丘陵地区的坡耕地,耕作田块的长边沿等高线布置,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风害较严重的地带,田块方向宜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90°交角布置。
2.1.2 土地平整工程生态设计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状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械化填埋使土壤板结,并使表土熟化层破坏,降低土壤肥力。
土地平整工程生态设计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土壤的内部结构和环境质量,恢复并提高土壤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改造的效果,并降低土壤改造的成本和维护费用[6]。
田块中的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据整理经验,保存原有耕地上70%~80%耕作层的农田,比没有保住耕作层的新整农田,多收50%以上的粮食,所以保留表土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所在[6]。
生态型土地平整工程首先要进行表土收集,收集耕作层15~25cm的土壤,加以覆盖保存,防止土壤养分流失。
对耕作层以下的土壤进行平整,在进行填挖平整以后,将原来存放的耕作层表土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
同时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冬种绿肥,多施用秸秆肥和灰渣肥,种植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对土地平整工程中需要客土的,要对客土的土源质量进行检验,特别是河泥、坑塘淤泥、生活垃圾等,对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不能用来平整土地。
2.2 农田水利工程2.2.1 坑塘斑块设计在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坑塘在土地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良好的农田灌溉水源,而且对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物种多样性等方面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因此,农用地整理时不应片面地平塘造地,而是合理调整,要保证整理前后坑塘的总蓄水量不减少,对于零星分布于耕地内的小坑塘可整理成耕地,对于大的或集中分布的坑塘可在原有基础将它们整理成一个大的坑塘,作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尽量均匀分布在项目区内。
2.2.2 沟渠廊道生态设计沟、渠在农田景观中作为廊道起到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
从传输通道的角度来考虑,沟渠应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沟渠的过滤和阻抑作用来看,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一般可采取以下生态措施:①灌溉渠生态设计。
采用混凝土渠、石质渠或暗管渠道,对于混凝土渠、石质渠可以每隔一段距离做一段生态型沟渠。
生态型沟渠可以是土质渠,也可以做成底部为混凝土,边坡为镂空混凝土的渠道,在镂空的混凝土内种植草皮护坡,利于小动物的迁移。
此外还可以在混凝土渠、石质渠的底部作一个类似小涵洞的通道,田间小动物可以通过小涵洞通行。
渠道周边若缺乏植物易造成日光直接照射,使昼夜温差增大,对生态发展有不良影响,因此可以在灌溉渠道的两侧种植树木或灌木,植物可以提供阴影,缓和水温变化,制造野生动植物栖息的有利环境[7]。
②排水沟生态设计。
在地质条件允许,而且涝灾不是主要灾害的情况下,排水沟尽量做成土质沟,有利于动植物通行、栖息。
2.3 道路工程生态设计农用地整理中的道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级,干、支道是项目区的主要运输线路[3],干、支道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沿村的边沿通过,干道路面宽一般为6~8m,支道为3~6m,路面可以是沥青路面、级配路面或泥结碎石路面。
田间道和生产路同农业生产作业过程直接相联系,田间道路面宽一般为3~4m,生产路一般为2m左右。
道路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起着连接景观生态斑块的廊道作用,为了使不同斑块内的动物更好地流通,道路路面以素土或泥结碎石、砾石路面为主。
2.4 农田防护工程生态设计农田中的林网可以降低风速,提高气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地表相对湿度,涵养水源,阻滞风沙,减少风蚀和减免干热风,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风沙严重的地区,效果更加显著[3,8]。
风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农田林网可以采用疏透型结构,由乔木和灌木搭配种植,防风距离大,效果好;风害较轻的地区,可以采用透风型结构,由乔木组成,林干部分大量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