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修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素养。

这些观念和素养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审美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1.协调与和谐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观强调协调与和谐,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

这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追求,以及古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倡导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美学观念也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

例如,中国旗袍的设计注重体现女性曲线之美,而传统音乐也追求调和的旋律和和谐的韵律。

2.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

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广泛体现,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融入自然的意象中。

而中国传统绘画也注重观察自然之美,力求运用笔触和色彩准确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

3.内在与精神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体现在人物塑造、文学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塑造人物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物的品德与文化修养。

古代文学创作追求内涵的表达,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和隐喻的手法来展现情感和境界。

而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思想,提倡音乐的善良和博爱。

二、中国传统审美素养1.对自然的敏感与赏识中国人有着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重视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山水名胜,欣赏山水的壮丽和悠远,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

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细微之处,以及自然界的色彩和形态,从而培养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敏感性。

2.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品味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与内涵,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古代典籍,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人通过探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并将这种品味传承给后代。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作品的影响

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作品的影响

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作品的影响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作品的影响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是指其在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修养程度。

个人修养对艺术家的作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还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情趣。

个人修养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自我调整,因而,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作品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首先,艺术家的个人修养直接影响作品的内涵与意境。

个人修养的高低决定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只有具备一定的修养,艺术家才能通过作品传递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作者们拥有高深的个人修养,他们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将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精华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作品不仅富有智慧,更具有深邃的内涵。

其次,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决定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达方式。

个人修养是美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艺术素养使艺术家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作品的形式与风格。

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与学习,艺术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创作出更具独特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节奏与韵律的处理,绘画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运用,都需要艺术家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来不断探索与实践,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观众接受与感知体验。

个人修养的提升使艺术家更具有情感共鸣与思想和谐的能力,这种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可以引起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有深厚个人修养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能够打动人心、触发内心共鸣,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得以情感释放、思想引发。

因此,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对于作品的观赏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说,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是作品创作的指导灵魂。

只有具备了高度的个人修养,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艺术修养与中国传统美德

艺术修养与中国传统美德

艺术修养与中国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道德观念。

其中,艺术修养和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和崇尚的重要价值观。

艺术修养是指通过欣赏、学习和创作艺术作品,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而传统美德是指一系列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如诚信、孝道、忠诚等。

艺术修养与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彼此相互促进,并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艺术修养的培养过程中,传统美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传统美德强调诚信和正直,要求一个人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在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诚实、正直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如诗词、书画等,发扬传统美德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传达出更多美好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艺术修养和传统美德的结合可以使个人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和传承传统美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的内涵。

通过欣赏和研究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美德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作品中的孝道、忠诚、仁爱等美德给予我们启示,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戏曲、绘画,我们可以将传统美德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培养良好品德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后,艺术修养和传统美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织,共同构筑美好家园。

艺术修养使我们在审美上更加有眼光,懂得欣赏和创造美。

通过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我们可以享受艺术给予我们的情感纾解和精神愉悦。

而传统美德则在我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指导我们,使我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上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

艺术修养和传统美德的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关心他人,并将美的力量传递给周围的人。

这种美好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真诚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艺术修养和传统美德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整合题库—单选题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整合题库—单选题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整合题库—单项选择题《中国书法艺术修养》整合题库—单项选择题 A1安排字的结构时,笔画多空白少的局部称为〔 B〕。

A.虚B.实C.多D.让 B1被称为“六朝集成之碑〞的是〔A〕。

A.《龙藏寺碑》B.《龙门二十品》C.《郑文公碑》D.《泰山金刚经》 2被历代奉为楷书极那么的是〔D 〕。

A.《孔子庙堂碑》B.《化度寺碑》C.《多宝塔碑》D.《皇甫诞碑》 3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A〕。

A.《祭侄季明文稿》B.《争座位帖》C.《祭伯父稿》D.《古诗四贴》 4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是〔B〕。

A.《松风阁诗》B.《黄州寒食诗帖》C.《暑热帖》D.《洞庭春色赋》 5被尊为法帖之祖的是〔C 〕。

A.《诸上座帖》B.《黄州寒食诗帖》C.《淳化秘阁法帖》D.《蜀素帖》 6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是〔C 〕。

A. 柳公权B.文征明C.李阳冰D.王羲之 7《白氏草堂记》现存〔〕。

A. 北京B.台湾C.日本D.美国8《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的〔B 〕作品。

A. 草书B.篆书C.楷书D.隶书9“不欲速,速那么失势力、不欲迟,迟那么缓怯〞出自〔B 〕。

A.《临池诀》B.《玉堂禁经》C.《法书要录》D.《绛贴平》 10被王世贞认为“此贴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的是〔B 〕。

A.《宣示表》B.《荐季直表》C.《力命表》D.《调元表》 11被誉为“小楷极那么〞的作品是〔 B〕创作的。

A.王羲之B.王献之C.邓石如D.柳公权12北宋朱长文《续书断》将颜真卿书法尊为〔 A〕。

A.神品B.极品C.逸品D.上品13被赞为行书“群秀独出,一变古法〞的是〔C 〕。

A.王羲之B.王献之C.颜真卿D.柳公权 14包世臣曰:“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的作品是〔C 〕。

A.《黄庭经》B.《洛神赋》C.《张玄墓志》D.《张猛龙碑》 15并称世界三大最古老文字的是〔ABD 〕 A.汉字B.圣书字C.纸草文字D.楔形文字 16比拟典型的汉简隶书包括〔ABC 〕。

艺术修养评语

艺术修养评语

艺术修养评语艺术修养,作为艺术家或文化爱好者的重要素质之一,不仅关乎自身修身养性,还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息息相关。

艺术修养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因此对于一位艺术家或文化爱好者而言,良好的艺术修养至关重要。

首先,艺术修养要求具备广博的艺术知识。

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

艺术修养者应该具备对这些领域的基本了解,深入学习和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以积累丰富的艺术知识储备。

只有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了解和学习,艺术修养者才能在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和精神。

其次,艺术修养要求具备高度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判断能力,是艺术修养者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基础。

艺术修养者应该培养自己的美感,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眼光,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只有具备高度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者才能创作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也能更好地欣赏并理解他人的艺术成果。

另外,艺术修养要求具备批判的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它要求艺术修养者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艺术作品的优缺点,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艺术修养者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意见所左右,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看法。

艺术修养者应当注重对自己创作的反思和审视,不断逼迫自己进步,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水平。

此外,艺术修养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

艺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因此艺术修养者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艺术修养者应当不断探索和突破自己的艺术边界,以突显个人的艺术特点和独特性。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艺术修养者,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产生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

总之,艺术修养作为艺术家或文化爱好者必备的素质,既要求具备广博的艺术知识,又要求具备高度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复习题答案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复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1.“钻坚仰高,忘其疲劳”语出(B.《非草书》)。

A.《说文解字》B.《非草书》C.《散氏盘》D.《画赞》2.汉字以(C.象形)为基本的成字方式。

A.抽象B.形声C.象形D.会意3.汉字的成字方式有(D.六)种。

A.三B.四C.五D.六4.《说文解字》作者是(A.东汉)时期人。

A.东汉B.西汉C.西晋D.东晋5.“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语出(C.《书谱》)。

A.《说文解字》B.《艺舟双楫》C.《书谱》D.《非草书》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语出(C.蔡邕)。

A.许慎B.王羲之C.蔡邕D.刘向7.圣书文字是(A.古埃及)使用的文字。

A.古埃及B.古希腊C.古罗马D.古印度8.( B.甲骨文)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A.英文B.甲骨文C.金文D.纸草文字9.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C.小篆)。

A.金文B.隶书C.小篆D.大篆10.(D.隶书)是秦朝末年民间从“草篆”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A.大篆B.小篆C.草书D.隶书11.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C.行书)。

A.篆书B.章草C.行书D.隶书12.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即(B.刻画符号)。

A.图画B.刻画符号C.图样D.符号13.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甲骨文)。

A.甲骨文B.金文C.篆书D.纸草文14.甲骨文最初于河南(B.安阳)出土。

A.洛阳B.安阳C.新乡D.唐河15.著名古文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C.五)个时期。

A.三B.四C.五D.六16.金文是(D.大篆)的一种类型。

A.小篆B.甲骨文C.隶书D.大篆17.金文以(C.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

A.战国青铜器铭文B.春秋青铜器铭文C.西周青铜器铭文D.东周青铜器铭文18.《大盂鼎》是西周(A.早期)时期金文的代表。

A.早期B.中期C.晚期D.后期19.()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

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培养有文化修养的艺术人才

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培养有文化修养的艺术人才

术 才 能 充 分 发 挥 自身 的优 势 和 特 点 , 正 体 现 出 中 华 民族 艺 术 的 文 化 价 值 与 关 学特 色 , 只 真 也
有 这样 , 们 的民族 艺 术才 能在 弘杨传 统 的基 础上 不 断发展 创 新 , 正 走 向世 界 舞 台, 各 我 真 为 国 广 大 观 众 所 喜 闻 乐 见 。 正 因为 如 此 , 为 中 国 艺 术 学 庞 大 体 系的 构 建 与 叙 述 者 , 作 《中 国 艺 术 学》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作 为 背 景 , 过 中 国 艺 术 简 史 、 国 艺 术 理 论 和 中 国 艺 术 精 神 三 个 方 通 中 面 , 总 体 上 勾 画 出 中 国 艺 术 的 风 貌 , 括 了 中 国 艺 术 发 展 进 程 的 )- , 律 , 其 突 出 了 中 从 概 k -- -'规 f 尤
术 。从 古 至 今 , 国 艺 术 涌 现 出 了 难 以 计 数 的杰 出 艺 中
国艺术 发展 进程 的基 本规律 , 其是 突 出了 中国艺术 尤
的 民族 风 格 和 美 学 特 征 , 现 了 中 国 艺 术 深 邃 的 文 化 体 内涵 。众所 周 知 , 国 传 统 艺 术 有 着 悠 久 漫 长 的历 中 史 , 气 魄 宏 大 的 秦 汉 艺 术 , 艺 术 自觉 时 代 的 六 朝 从 到
国 艺 术 的 民 族 风 格 和 美 学 特 征 , 现 了 中 国 艺术 深 邃 的 文 化 内涵 。 体
关键 词 : 国艺术 学 ; 中 学科 体 系 ; 建 ; 养 ; 化 修 养 ; . X. 创 培 文 艺 文献标 识码 : A
五 千 年 悠 悠 岁 月 , 千 年 辉 煌 历 史 , 成 了 光 辉 五 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整合题库—判断题B65.笔画少空白多的部分称“实”。

(虚)(×)117.半熟宣是用熟宣传加工而成。

(生宣)(×)134.不同的作品幅式其章法也要求不同。

(√)C27.传世的著名隶书碑刻皆为东汉时所刻。

(√)90.陈基《贤郎帖》藏于台州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94.《曹全碑》、《张迁碑》均为功德碑。

(√)115.传世的著名隶书碑刻皆为东汉时所作。

(√)127.传世的著名隶书碑刻皆为东汉时所作。

(√)103.草书、行书、楷书皆脱胎于隶草,但草书最迟。

(×)D23.《大盂鼎》笔画疏朗,廋笔校对。

(× )16.大篆也称秦篆。

(× )22.帝乙帝辛时期甲骨文书风雄浑。

(× )32.《多宝塔》是颜真卿晚年作品。

(× )105. 地上作书,书写大字宜用蹲着的姿势。

(√)111.单款指只写上款。

(下款)(×)141.大多数书法作品在在笔法上都有鲜明的方笔圆笔区别。

(×)126.邓石以隶法作篆,突破千百年来隶篆的藩篱。

(√)129. 东汉早期,早在墓葬里放置镇墓陶纹瓶的风俗(中后期)(×)G44.工约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H6.会意是汉字的基础。

(×)7.汉字是“物象之本”。

(√)17.横稍向右上倾斜是楷体与隶书的区别之一。

(√)75.《翰林要诀》是明代的书法理论著作。

(×)86.汉兴而有草书。

(√)1黄庭坚草书单字结构奇险,一改圆转流畅的草书笔调。

(√)J20.甲骨文中已经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 )21.甲骨文在盘庚武丁时期的风格是书风柔弱。

(×)36.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 )51.甲骨文的线条往往体现出一种艰涩崎岖的意味。

(×)57.甲骨文的形体已经严格定型。

(尚未)(×)72.甲骨文中已经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

(√)76.甲骨文尚未形成基本写作章法。

(已经)(×)77.《祭侄文稿》用笔古朴浑厚,以侧锋为主,偶出圆笔。

(中锋)(×)96.甲骨文的笔画大多平直瘦硬,挺拔峻锐。

(√)108.金文跨越的时间很长,从殷商直至春秋。

(√)K48.开笔应用开水将新笔笔毫慢慢泡开。

(× )41.康熙喜赵、乾隆好董。

(×)113.款文的字一般以小于正文为好。

(√)118.楷书的收笔方式有藏锋和露锋两种。

(√)114.柯九思的绘画以“形似”著称,擅画竹。

(神似)(×)102.楷书书写时,行笔均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想破。

(√)136.款的下部一般与正文底部齐平。

(不宜)(×)L46.历史上形成了四大制笔中心。

(×)24.隶书兴盛于汉代。

(√)26.隶书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完善成熟的一种字体。

(× )28.《礼器碑》是西汉隶书的杰出代表。

(×)53.隶书的用笔提按,转折丰富。

(√ )58.礼器多以钟为主。

(鼎)(×)62.《礼器》肃括、《史晨》清超。

(清超、肃括)(×)73.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由篆书的圆曲变为方直。

(√)80.李邕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85.临习金文宜故作颤抖以取艰涩之意。

(切忌)(×)79.《临池心解》称:“避,回避也”。

(×)112. 隶书的诞生晚于小篆。

(√)106.《李白忆旧游诗卷》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日本东京)(×)M39.明代帖学盛行。

(√)49.毛笔用毕后一般应平置。

(× )10.毛笔是汉字书写能成为艺术的又一关键因素。

(√)69.毛笔的书写姿势分坐、立。

蹲三种。

(√ )84.墨是用植物油或松树枝烧出的烟末调入胶和香料制成的。

(√)128. 明受,仙居人,国清寺僧。

(三学寺)(×)72.潘天寿最擅长的书体是楷书。

(行草)(×)Q42.清朝中期以后,碑学衰落、帖学盛行。

(×)43.清代碑学发轫于考据学。

(×)25.秦隶书完全摒弃了篆书意味。

(×)14.楔形文字至今仍在两河流域使用。

(×)83.清明中期以后,碑学衰弱,帖学盛行。

(帖学、碑学)(×)87.青铜器铭文中的“阳文”为“识”。

(√)R9.人的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中表现出来,其他民族写字是没有这种境界的。

(√)88.人的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中表现出来,其他民族写字是没有这种境界的。

(√)S30.盛唐时期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

(× )31.隋唐是楷书的中兴时代。

(√)50.三国时期才有松烟烧制成的墨。

(×)35.宋人书法在楷书上不及唐人,然以行书胜之。

(× )1.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

(×)3.书法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

(√)8.《说文解字》作者是刘向。

(× )55.生宣的制作过程加入明矾。

(熟宣)(×)64.宋代于草书卓有大家者唯王庭坚一人。

(√ )59.《散氏盘》以变幻莫测,神奇诡秘的风格著称。

(√ )71.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

(√)92.《书断》列孙绰书法为第三等。

(第四)(×)109.宋四家唯蔡不擅行书。

(×)98.生宣适合书写较为精到,字形较小的字体。

(×)124. 宋朝佛教盛行,楷书抄经成为职业。

(唐朝)(×)139.书法创作用墨以墨汁较为方便,练习则以墨锭研磨为好。

(×)133. 隋唐是楷书的成熟期。

(两晋)(×)140. “世、山”两字三竖成上合下开之势。

(×)T33.唐代草书以晚唐狂草最能标榜气势。

(×)54.唐朝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

(×)W91.王铎草书的一大特色是“飞腾跳掷”的笔势。

(√)135.《吴兴赋》书法为赵孟頫所写,内容由他人所撰。

(自己)(×)132.王羲之的行书有一种湿润疏朗的风韵。

(√)X13.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追求造型的科学准确,色彩写实逼真。

(√ )18.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

(√)19.先有文字,然后才有书法史的开端。

(√ )52.小篆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征。

(×)60.小篆之称是相对大篆而言的。

(√ )61.西汉刻石传世很少,仅见二十余种。

(十余)(×)67.闲章常铃于作品的前面。

(√ )70.相对于六国使用古文,秦国则通用隶书。

(√ )74.行书之体常意多于法,最能表达人的情感。

(草书)(×)81.悬腕是手腕及肘部都悬空,也叫悬肘。

(×)97.郗愔是王献之妻弟。

(√)100.西汉碑刻书体属于古隶为主,波挑含蓄。

(√)125.《熹平石经》被康有为推为逸品。

(石门颂)(×)Y47.硬毫蓄墨量饱满。

(×)37.元代是书法取法晋唐、复古为革新的时代。

(√)34.杨凝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56.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 )95.《雁塔圣教序》是智永老年时所书。

(褚遂良)(×)99.也分为生熟两类。

(√)138.一般来说,处于中宫位置的笔画应紧凑,不可松散。

(√)Z2.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是其次取得重要艺术地位的。

(× )4.转注不是汉字的成字方式。

(× )5.指事是属于“六书”的一种。

(√ )11.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审美内涵上同西方绘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 )12.中国书画艺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气韵生动。

(√ )15.篆书保持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29.章草即“隶书之捷”。

(√ )45.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毛笔。

(√ )38.赵孟頫,字鲁直。

(× )40.祝枝山以小楷、篆书成就最高。

(× )66.篆书大多字形偏长,应以纵势贯穿来布局。

(√ )68.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是其次去的重要艺术地位的。

(×)63.《张迁碑》是元代发现的。

(明代)(×)78.中锋的点画特征是,两边齐平,圆浑饱满。

(√)82.郑虔与白居易为诗酒友。

(杜甫、李白)(×)89.在结字中,笔画一般是小让大,右让左。

(左让右)(×)93.湛然,俗姓吴,被后世尊称为天台宗九祖。

(×)107. 郑虔草书成就与怀素媲美,高于张旭。

(张旭、怀素)(×)110.在字中,笔画排列要疏密相间,巧妙安排。

(√)116.张旭草书在书写上采取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119. 左右有直,宜左展而右收。

(左收而右展)(×)122. 磔笔锋开张也。

(√)101.《苕溪诗帖》所书为米芾自撰诗。

(√)104.在写法上,《阴符经》略近《雁塔圣教序》。

(√)120.《苕溪诗帖》反映了米芾青年时期书法的典型面貌。

(中年)(×)121.张廷壁是明代书法家。

(√)123.篆书的小篆化和篆书的隶篆化是先后发生的。

(基本上是同步发生的)(×)137. 在字中,笔画排列要疏密相间,巧妙安排。

(√)130. 篆书的线条少提按顿挫,无方折笔。

(少)(×)131.真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赵孟頫。

(李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