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飘红剑客
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十八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总目标导学:1、掌握字、词、成语,顺利读通课文,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总体把握课文,准确指认课文中描写阿里山美丽风光的语句;归纳各段段意。
3、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4、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5、用移步换景写一写导游词: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本文的写法,写一个150字左右的串丝中学解说词,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掌握字、词、成语,顺利读通课文,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总体把握课文,准确指认课文中描写阿里山美丽风光的语句;自学检测:一,积累运用(ABC类)1.下列加点字注音后选择没有后鼻音的正确的一项是( )(展示C类)A.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 谛(dì)听静谧(mì)C.茸茸(róng) 幢(chuáng)顶禅(chán) 纯粹(cuì)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样镶嵌(qiàn) 接风()洗尘2.依次找出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A,B类展示B类)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记忆取经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B类展示A类)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授予”少宾语“称号”).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惠"为敬辞,它修饰的动词必须表示对方发生的与自己腾的动作,而不是相反.)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A,BC类展示C 类)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而是)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却)没有看到.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BC类展示C类)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谛听:仔细听.自学质疑: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文章写了哪些阿里山美景,(ABC 类展示Bc类)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如何分?(展示AB类)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10.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
11.“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
12.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句,欣赏评点: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①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②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③如同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④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⑤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难点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积累重要词语。
正文板块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价3、思考讨论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三、展评析疑四、归纳拓展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检测小结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B、布置任务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二教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爱意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情景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苏教版

18<阿里山纪行>【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在拓展对比中学会阅读能力的迁移、知识的构建。
【课前活动】1.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生字词的积累。
(注音并默写)风靡( mǐ)嘉义( jiā)浓稠( chòu )山岚( lán )溢出( yì)颇有( pō)骤然(zhóu )一泓( hòng )谛听( dì)静谧(mì)濛濛( méng )雄踞(jù)幢顶( chuáng )红桧( guì)孕生( yùn )参天(cān )堪( kān )称3.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4.品味语言:用批注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课堂活动】活动一交流分享(请将“课前活动”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
活动二文本探究(请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品读语言,赏阿里山美景1.朗读4—7节,找出每小节各写了阿里山的什么景物?各有何特点?潭水:清澈原始森林:宁静青苔:绿、厚、密森林:无边无际2.小组讨论,每一景物各选一句,讨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景物的特点,进行赏析。
第4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木相映的美景。
第5节:对偶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和谐动听。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中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衬静,更体现了森林中的静谧。
运用反复,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强调宁静。
第6节:运用比喻,从视觉、触觉描写青苔的密度、厚度、颜色。
第7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森林无边无际的特点。
运用比喻(博喻),写出树木的高大、姿态各异和盘曲之势。
用助词“之”调节音节,使句式整齐,而且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材料链接“阿里山”简介: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写作背景1997年7月初,作者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为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学习步骤:一、复习《小石潭记》:(集体朗诵)思考:文章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什么是“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红字的音风靡.()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三、朗读课文,理清作者行踪: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语文活动一: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还有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导游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
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请你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语文活动二:小组合作•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一路上,作者欣赏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点,请给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个性调整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课前预习】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方案】活动1:欣赏投影仪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朗读课文。
(小组依次朗读全文,注意正音正字;选出小组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余下的内容。
)活动3:整体感知。
(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4: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课堂随笔: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活动1:知识回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活动2:写法探究。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古式的火车 板书 设计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古老的树木
导学 反思
【 课前学习】 1.作者档案 吴功正,1943 年生,江苏如皋人。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 学史。 2.背景回望 1997 年 7 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导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 来后写下此文。
学
3.给加点字注音. 风靡 山岚 鱼鳖 参天 堪称 静谧 一泓
静心教学
班级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主备人 阿 学 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师导案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激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过
镶嵌 谛听
程
4.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 恍如隔世 人迹罕至 骤然 静谧 风靡
【课文导入】 创设情境,美图导入 播放歌曲《高山青》 、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学生畅谈感受 【 问题导读】 自主学习 1、走近阿里山. 2、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即将走的路线。 4、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学校. 5、阿里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第三题。师归纳总结到移步换景。 (幻灯片出 示) 2、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 些地方呢?细读课文将它们找出来。给这些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 采用 “形容词+景点名称” 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 即: “ 的 ” 的形式。 ) (幻灯片出示) 3、导游阿里 作为导游,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 景点,为什么?请以“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 , 因为 。 ”的句式来进行分组描述,来谈谈它的特征,来体味 它融情于景的写法。 【总结全文】 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赏人间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海峡 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 【 巩固练习】 谈一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 拓展延伸】 1、将作者游阿里山的路线写出来。 2、换景解说阿里山的美景。 3、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4、让学生收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做成卡片,互相交流, 共同学习。 5.这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堂课你有哪些困惑和问题?课下请以小 组为单位,汇总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一、导学目标:
1、能感受、领略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能品味、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得语言。
3、能理解作者融情于景,赞美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融合起来的愿望。
二、导学重点:
见目标2、3
三、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二)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三)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请你思考、请你说说
1、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3、融情于景。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1、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达标测评:
见《互动课堂》P107-109
用心爱心专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行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情结;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风靡(mǐ )山岚(lán)堪称(kān )谛听(dì)咣当(guāng)镶嵌(xiāng )鱼鳖(biē )静谧(mì)参天( cān ) 雄踞(jù )一泓(hóng ) 幢(chuáng) 无可匹敌(pǐ ) 红桧(guì )2\填空:吴功正(1943、10-),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3、解释词语。
心驰神往:斑斓:善男信女:教化:戏嬉:妖媚:贿赂:4、介绍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
2、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给下面参考答案填空: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3、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风光美如画(二)、合作探究:1、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景点?请用五个字的短语来归纳一下,例如“古式的火车”。
(作者在写阿里山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就是指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答:古式的火车,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林海,神奇的神木。
2、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
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3、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能体现阿里山特点的是哪一个景点?答: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
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
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答: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
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答: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探究情感:1、从作者对阿里山不同风光的描写中,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答:喜爱、赞美。
2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答:作者的感情通过景物流露出来的。
这样的写法叫“融情于景”。
3“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现在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答: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
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4、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答: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四)、主题思想:概括全文主题思想。
答: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四、课外阅读:坐对一山青——日月潭的沉思①我真愿永远这样静静地坐着。
静静地,静静地,坐对一山青。
②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
采集风景的人们到哪儿去了?竟把这一片宁静的山水,独留给我。
这样最好,在冥坐中,我才能摄得两眼盈盈的波光,两眼青青的山色!说也奇怪?为什么人们都媚惑于一潭明艳,却无视这满山青翠呢?是为了这座山过于拙朴?还是因为人心多窍?我,愿望只有一个:我爱这座山。
我不是没有见过那些耸峙的高峰的,匍匐在千仞绝壁之下,人啊,便挣扎在无望的卑微里。
因此,我爱这座山,爱就爱这份平凡。
它安稳地矗立在水之湄,不以巍峨震慑我,不以奇奥炫惑我,在金色的阳光下,却自有一份庄严在。
九月的阳光,像一脉透明的灵泉,把长空洗得好蓝好辽阔。
满山林木,也沐着阳光的爽朗,绿得纯净、绿得年轻、绿得好耀眼!在无边无际的亮蓝上抹下一大丛浓绿,除了自然,任谁的彩笔也无法把风景画得这么令人惊心!啊!这不像是九月,要不,我得说秋天仍是生命的季节。
看这座山吧,每一片林子,每一块绿坡,甚至每一张高举的叶片上,都展示着最放纵的生命。
不必解释也不能解释,我只能喃喃地独语:这是神!③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
可是别以为这么容易就认识了山,山有一千个面貌,每个面貌都含蕴着奇异的风采。
看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山岚已悄然升起,空溕溕的一片白,才涨上了山腰忽而又沿着山脊流淌向幽谷,俏丽的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牵连着,徜徉在峰颠林梢,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
让人怎么也难以相信,它本来拙朴的样子,也有如此细腻的情韵?但是,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顿感迷离!烟云的浓浓淡淡且别管,阳光的明明暗暗且别管,峰峦的隐隐约约且别管,在这织梦的时刻,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份醉意的朦胧。
沉醉吧!沉醉吧!在纯然的沉醉中,才能撷一束山之梦。
④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绝俗的世界,真美。
整整的一个下午,我就这么静对着山,山也静对着我。
我心如镜,映山的影子在我的光心,山谷空灵,寄我的遐思如云。
我的遐思如云而如云的遐思并非幻梦,山,热情着哪!一山的清韵饮我,一山的秀色餐我,要说幸福有许多种,就是再细的心也分析不清我的满足。
我陶然醺然终至于暝然,像一个入定的老僧,垂下眼帘,恍惚中,我满心都是山。
⑤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绝俗的世界,真美。
是的,得打开窗子,让心灵开放。
我要是不开放我的,山怎会开放山的?我要是不认识我,我怎会认识山?以前,我曾有过山居的岁月,也曾有过寻山的旅游,那些矗立在记忆中的山峦们,峥嵘雄伟,深邃幽秘,我惊奇,我赞叹。
可是,却从来没能让我的心灵激动得有这仲惊悸的喜悦!喜悦不要多,一粒喜悦的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回忆,山不须高,一回灵性的了悟就耐人终生追寻,别说时间短暂,短暂里也有永恒。
淡紫的暮色掩来了,大地将要退隐于玄秘的幽光里,一切美的或是不美的,都变形、收缩、模糊。
但,今晚,虽黝黑如荒古,我也能看见这座山傲然挺立——它在我的生命里已铸下永恒的像。
⑥山之外还有山,我知道。
山山不同,我就爱这么一座。
多美啊!向着一个绝美的世界,把心灵开放,坐对一山青。
1.划分这篇文章结构层次(2分)①②③④⑤⑥2.文中反复吟咏的“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有何作用?(2分)答:3.从第②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山的特点的二个词语(2分)答:4.第④段中划线句“一山的清韵饮我,一山的秀色餐我”及“我满心都是山”,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5.从文中挑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再作评点,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句子:评点:6.第⑤段中划线句“山不须高,一回灵性的了悟就耐人终生追寻”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请各用四个字概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
(4分)答:②;③④;⑤参考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2分)2.一、结构上:使文章形式整齐,构成排比段;二、内容上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使作者情感层层深入,突出中心;三、语文上增添旋律美和感染力。
(2分)3.宁静、青翠、平凡、庄严、拙朴等(2分,只要能找出二个即可,每词1分)4.“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作者这样写表达了物我相融、人即是山、山即是人、山人合一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3分)5.示例:喜悦不要多,一粒喜悦的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回忆,山不须高,一回灵性的了悟就耐人终生追寻评点: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悦不可用多少来衡量,山不须用高低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