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记叙文情感凝聚物
最新选好情感凝聚物学案2资料

选好情感凝聚物作文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凝聚物的含义二、如何把情感凝聚物用在作文写作中。
1、理论: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感凝聚物”。
2、情感凝聚物类型:一个物件、一种花草、一个细节、一支歌曲。
3、选择感情凝聚物注意几点:一、要切合人物特点,在文中适当点明。
二、要符合情境。
三、要扣住题意。
四、要注意品质,融入作者的情感,使之附加文化和情感意味。
课内第一次先学后教(15分钟)一条虚荣的斜坡文/一路开花那年,父亲病逝刚满周年。
母亲为了供我和年幼的弟弟读书,在家门对面的巷子里辟出了一间小屋,用以养猪。
十几头日渐肥壮的白猪,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一面面不停轮转的磨盘,将我悲苦的母亲团团围在中央。
她只能无奈地站在那儿,任凭它们一口一口地吞噬残剩的气力。
母亲买了辆蓝色的三轮车,租了几亩荒地。
由于废弃得太久,土质显得坚硬而又贫瘠。
为了省去化肥和牛耕的费用,母亲每天五点起床,从城南到城北,将一车又一车的猪粪倒进地里,松土、混合、播下种子。
我很少有机会去地里。
母亲不让我去,怕耽搁学业,而我本身也从未主动要求过。
十六七的年纪啊,谁不曾爱慕虚荣过?就像母亲不管如何劝说,我都不肯以单亲家庭这个理由向学校申请津贴和减免学费一样。
姨父的亲戚在城东火车站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由于稍具规模,客源较广的原因,每天都会有满满两桶泔水。
出于对孤儿寡母的怜悯,他们决定免费让母亲把这些泔水拉去喂猪。
母亲乐坏了,每天午时刚从地里回来,便迫不及待地去修理厂拉泔水。
两桶油腻酸臭的泔水,在宽阔的马路上,沿途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学校座落在去修理厂必经的路上。
那时,我正好下学。
为了躲开母亲和那两桶使我难堪的泔水,我特意走另一条小道回家。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系列导学案(分课时 讲解详 范文精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系列导学案专题一【训练目的】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课时安排】2课时【训练过程】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1、以写人为主2、以记事为主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三、基本要求(一)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出来。
(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1、什么是记叙的顺序?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序。
顺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要注意顺序不等于文章不分主次地记流水帐。
应做到层次明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比如写《记一次升旗活动》,一般是从旗手擎旗入场开始写到结束,但不等于把参加升旗活动的每一个人及每项步骤写得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运用顺序的方法时,要注意做好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工作。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这种写法叫倒叙。
倒叙方法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文章平铺有叙,能使结构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运用倒叙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倒叙与顺序相接的地方把时间交代清楚,要有必要的交代语句,使读者觉得头绪清楚。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叙部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运用得当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逼真,叙述内容更详尽易理解。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
简称“补笔”,它可以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三)围绕中心选择材料1、什么是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么是中心?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
记叙文阅读导学案【部编版九上】

插叙的作用:作用:1、交代了……的原因,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充实;2、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吸引力;3、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4、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精神;5、深化文章主题。
六、常见的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邓稼先》《叶圣陶二三事》;2、托物言志《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小桃树》;3、象征《驿路梨花》梨花象征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4、借景抒情《春》;5、欲扬先抑、先扬后抑《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6、铺垫、伏笔、设置悬念《驿路梨花》;
九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课外阅读导学案
班级姓名
课题
记叙文阅读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
目标
1.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2.学以致用,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重点
难点
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阅读题型:
一、表达方式的种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3、排比: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加深了感情。(表达感情方面,必须跳出被比喻的事物本身,要看文章整体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扣住主题。)
举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4、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记叙文结尾句子(ຫໍສະໝຸດ )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初一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doc

初一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题型。
2、总结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掌握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考纲要求:1、分清记叙的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等。
3、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作用。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考点透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6、修辞方法及作用:(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句子的作用分析:(1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019初中作文指导:写作 记叙的线索 导学案.doc

写作记叙的线索导学案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理解记叙线索的主要作用和常见类型②学习如何根据写作思路、叙述方式设置记叙线索③写作记叙文努力做到线索明确,内容集中,层次分明。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作文,学习安排记叙线索2、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学习重点:理解记叙线索的主要作用和常见类型学习难点:如何根据写作思路、叙述方式设置记叙线索学法指导:练习法,探究合作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平日作文时,你是如何安排文章的顺序?2、你知道记叙的线索有哪些?二、课堂学习研讨1、明确记叙线索在文中的作用①从结构上看,线索可以使内容更有序、更集中。
写记叙文,常常要“剪裁”“打乱”生活的原始素材。
要对素材做各种加工,有时还要做虚实对比。
有了线索,文章内容就会整而不散,变而不乱。
②从表情达意上看。
线索是作者思路的体现,贯穿全文,因此它本身常常凝聚着文章的思想感情,甚至带有象征意义。
也常含有多重意蕴,能够让文章更耐琢磨、更有余韵。
2、线索的类型①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物线)如《我的第一本书》②以具体的人物为线索(人线)如《母亲》③以事件为线索(事线)如《散步》④以地点为线索(地线)如《藤野先生》(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⑤以时间为线索(时线)如《我的母亲》第三段⑥以某种情感发展变化为线索(情线)如《藤野先生》3、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或时间线索与地点线索并用,或明线与暗线叠合(明线即呈现于文章情节发展的表面上,容易在读文章中直接找出来;暗线指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才能得出)4、如何设置记叙线索①选择线索,常常受到文章叙述方式的影响。
②文章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常用线索的类型也不同。
③要学会“塑造”记叙线索。
三、当堂训练巩固1、以“想念”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2、以“今年春天我很”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3、范文引路和老妈在一起(题目亲切,有亲和力。
)和你在一起,我的世界五彩缤纷。
九年级 中考记叙文复习 导学案

教师寄语: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课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设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名:姓名:教学目标:记叙文阅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技巧。
2、熟练完成课堂所给篇目的阅读任务。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层次,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技巧的归纳。
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粗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要考点: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段意; 2、补写故事情节; 3、分析题目含义;4、归纳文章中心。
二、解题方法:(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具体方法: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
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3、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归纳出来,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4、采用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合并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故事情节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形成自己的答案。
(三)、归纳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1)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
运用摘录法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标题、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
《记叙文》 导学案

《记叙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概念、要素、特点和分类。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立意、选材、结构、描写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条理清晰的记叙文。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和运用。
(2)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2、难点(1)如何使记叙文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2)如何运用描写手法,使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知识讲解(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六个要素在一篇记叙文中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情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
(三)记叙文的特点1、真实性记叙文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张。
但在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形象性记叙文要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塑造生动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完整性记叙文要把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完整地叙述出来,让读者了解事情的全貌。
(四)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记叙文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景物或环境的描写,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体为主要内容,通过对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用途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物体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四、写作方法与技巧(一)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立意要新颖、深刻、有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从小处着眼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写出真情实感导学案.doc

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习写记叙文2.作文中要说真话诉真情。
3.做人要做真人,不虚伪造作。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品味,讨论,模仿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练习:读一读,你觉得文章写得怎么样?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
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后面有一个人在紧紧地追赶。
肯定是小孩的妈妈。
在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
“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顿时像红纸一样。
一一《上学路上》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佳作引路1、这段文字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
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屁股上了。
”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
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
......"真受不了,刚想去上学,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都背出来了。
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妈妈的唠叨之歌》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在生活中你和你的父母之间是否也发生过难忘的小事?请说说你被感动的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寻找情感凝聚物【中等作文】我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娘永远是一个温柔勤劳的人。
听奶奶说,父亲娶娘那阵子,家里穷得只有两间父亲自己盖的土墙草屋。
娘体弱多病,却从未停止过操劳。
虽然她做事没有生产队里的强壮女人快,但由于聪明善算,家里屋外总是井井有条,每到夏播秋种,我家的事总是最先完成。
后来,娘怀了我,医生说娘有高血压病,生育很危险。
为了生下我,娘天天坚持吃很苦的药,以至于最后连肉都不知是什么味。
八个月后,我就早早地来到这个很不宽裕的家庭。
娘就更辛苦了,每到晚上,把我安顿好以后,还要切一大盆猪草。
“嚓嚓”的切猪草表,就像摇篮曲那样缠绵。
我知道,那是娘的心跳动的节奏。
白天,地里总有做不完的事等着她;而我就像长在娘身上一样,连她到地里拾棉花,也趴在娘背上。
为了我舒服些,娘总是尽量弓着腰,那时我,真飞知奇马的大将军一样成风。
可是娘一天下来,却腰疼得睡不着。
第二天,我仍然做我的“将军”。
娘总是对我百依百顺,可是那一次,她却狠心地打了我。
我八岁那年的夏天,邻家门前的桃树上挂满了令我垂涎欲滴的桃子。
在树下咂着嘴团团转的我,不甘心“望桃充饥”,看看四下没人,从鸡窝上拿起赶鸡棒像老鼠偷油那样贼头贼脑溜到树下,然后壮起胆子,大声的乱叫——火力侦察,结果——没反应。
哈!舞起赶鸡棒在树上一阵“稀里哗啦”,那一个个令我兴奋的桃子飘了下来,塞了满满两裤袋。
正自洋洋得意地啃着“战利品”,庆幸自己的胜利,却没头没脑撞了个人。
“娘!”“哪儿来的桃吃?”“捡——捡的。
”我支吾着,终于想了个法子,“哎呀——我要拉稀!”撒腿就跑。
“站住。
”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只见娘露出从没有过的“凶相”,一把拽住我的手臂,把我拖到树下,拿起那赶鸡棒,“人赃俱在”,可我仗着娘疼我,还想狡辩:“这是我喂鸡忘了丢的。
”“你……”娘气得分身发抖,扬起了我最爱抚摸的手,终于“啪”,重重的一巴掌实实地落在屁股上。
一下子,我好伤心,好委屈,娘那样疼我,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报复似的,“哇”一下哭出来。
后来,娘拿了一元钱赔了邻家的桃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两个枣核,种在门前的空地上。
第二年春天,北风还在肆虐时,娘就惆怅地去了。
每年,我都要在娘的坟头烧香、化纸,祭奠我那苦命的亲娘。
【思路导引】这一篇习作能写出诚实的话、自己的话。
从叙事的简洁,到情感的抒发;从铺垫技巧的运用,到语言的锤炼都可圈可点。
但是写这类文章不能止笔与悲情的抒发,要让人们看过之后,有“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秦牧语)。
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安上一个要勤学不忘母恩的决心式的尾巴,那就失败了;必须捕捉情思的聚焦点,钻探某一点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显示出深沉的情思力量。
如何捕捉情思的聚焦点呢?这聚焦点有如影视片中具有情感爆发力的“物件式道具”,可以借物抒情,托志于物,构建情境相容的艺术氛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感凝聚物”。
有了情感凝聚物的文章,结构更紧凑,形象更生动,意蕴更丰厚。
【升格作文】那粒桃种子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粒桃种子。
听奶奶说,父亲娶娘那阵子,家里穷得只有两间自己盖的土墙草屋。
娘体弱多病,却从未停止过操劳。
虽然她做事没有生产队里的强壮女人快,但由于她的聪明善算,家里屋外田头总是井井有条,每到夏播秋收,我家的事总是最先完成。
后来,娘怀了我。
医生说娘有高血压病,生育很危险。
为了生下我,娘天天坚持吃很苦的药,以致于最后,连肉都不知是什么味。
八个月后,我就早早地来到空虚很不宽裕的家庭。
娘就更辛苦了,每到晚上,把我安顿好以后,还要切一大盆猪草。
“嚓嚓”的切猪草声,就像摇篮曲那样缠绵。
我知道,那是娘的心跳动的节奏。
白天,地里总有做不完的事等着她;而我就像长在娘身上一样,连她到地里拾棉花,也趴在娘背上。
为了我舒服些,娘总是尽量弓着腰,那时的我,真像骑马的大将军一样威风。
可是娘一天下来,却腰疼得睡不着。
第二天,我仍然做我的“将军”。
娘总是对我百依百顺,可是有一次,她却那样狠心地打了我。
我8岁那年的夏天,邻家门前的桃树上挂满了令我垂涎欲滴的桃子。
在树下咂着嘴团团转的我,不甘心“望桃充饥”,看看四下没人,从鸡窝上拿起赶鸡棒老鼠偷油那样贼头贼脑溜到树下,然后壮起胆子,大声乱叫——火力侦察,结果——没反应。
哈!舞起赶鸡棒在树上一阵“稀里哗啦”,那一个个令我兴奋的桃子飘了下来,塞了满满两裤袋。
正洋洋得意地啃着“战利品”,庆幸自己的胜利,却没头没脑撞了个人。
“娘?!”“哪儿来的桃吃?”“捡——捡的。
”我支吾着。
终于想了个法子,“哎哟——我要拉稀!”拔腿就跑。
“站住!”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只见娘露出从没有过的“凶相”,一把拽住我的手臂,把我拖到树下。
拿起那赶鸡棒,“人赃俱在”,可我仗着娘疼我,还想狡辩:“这是我喂鸡忘了丢的。
”“你……”娘气得浑身发抖,扬起了我最爱抚摸的手,终于“啪”,重重的一巴掌实实地落在屁股上。
我好伤心,好委屈,娘那样疼我,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报复似的,“哇”一下子哭出来。
后来,娘拿一元钱赔了邻家的桃子,不知从哪里弄来个桃核,种在门前的空地上。
以后的日子里,娘和我天天给那粒种子浇水。
那时,娘的脸上总是绽开着希冀的笑容。
第二年春天,北风还在肆虐时,娘没等种子出芽就怅惘地走了。
8年过去了,小桃树已长成了。
每到桃花烂漫的时节,我总要来到那棵桃树旁,点上一炷香,烧几张纸。
默念着娘的希望,不禁又撒下了泪水……【作文指导】相比,题目、开篇、末尾几节做了增改。
透视升格的原因,功在作者捕捉到了情感的凝聚物——那粒桃种子。
《那粒桃种子》是一首母亲的赞歌,是一尊母亲人格美的雕塑。
它倾注了母亲的希冀,融汇了作者的情思。
物因情而闪光,情因物而增色。
作者让炽烈的感情之火,燃起哲理之光。
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不是靠浮华的辞藻矫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种子”这一特定的物象,激发想象,使读者进入诗一般的境界。
从这篇升格稿,我们受到的启发还有,捕捉情感凝聚物,贵在贴切,这“贴切”表现为物与所记的人、所叙的事有最密切的关联。
“桃核”与“桃子事件”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作者也领悟到母亲严厉责子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所以“桃核”自然成了情感凝聚物。
这种“贴切”还表现为“物”与“理”有某种化合的关系,“种子=希望”,程度相当,性质相通,情理相随,形象和谐。
大凡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单纯的写人叙事,而往往让人、物、情、事妙合无痕。
哪些可以成为“情感凝聚物”?1、一个物件。
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
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
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
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
“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
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
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2、一种花草。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
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
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
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
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
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
”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3、一个细节。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
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
写作也是如此,不管你的主题如何深刻,情感如何动人,如果没有生动的细节,就不能算是优秀的记叙文。
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
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
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首歌曲、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种食物、一个节日、一个动物、一句诗词(具有形象性)……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
”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我们寻找情感凝聚物时,要考虑到它与人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且应在文中适当点明。
朱成玉《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中以“落叶”为情感凝聚物:“落叶”凝聚了祖母的情感——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对祖父哀惋的思念、对世事沧桑的坦然等;“落叶”也凝聚了“我”的情感——对祖母的思念、对生死的彻悟等。
而祖母与落叶之间是通过这些方面勾联起来的:①叶子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②祖母喜欢收藏落叶;③祖母喜欢在叶子上面写些词句,到了清明,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祖父坟头;④祖母去世的那天,落叶纷飞;⑤落叶从不惊叫,像极了祖母的坦然的生命姿态。
如果文章中没有写出祖母与落叶间内在生命的交融,那么“落叶”就难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
有时,情感凝聚物还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
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被埋在炸毁的墙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