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细菌性病害的侵染机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细菌性病害概述 • 细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 • 细菌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 细菌性病害的研究展望
01
细菌性病害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植物病害。
特点
细菌通常通过伤口或气孔等自然 孔口侵入植物,在寄主细胞内繁 殖,导致植物出现各种病变症状 ,如斑点、腐烂、萎蔫等。
细菌性病害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包括软腐病、溃疡病、萎蔫病等。
分布
细菌性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通常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细菌性病害的危害
01
02
03
影响植物生长
细菌性病害会导致植物生 长受阻,叶片枯黄、萎蔫 ,甚至整株死亡。
降低农产品产量
细菌性病害会导致果实、 叶片等部位腐烂,降低农 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防治
01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病害防治,具有环保、可持
续的优点。
基因编辑技术
02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抗病基因,
提高抗病性。
纳米技术
03
利用纳米材料或纳米药物进行病害防治,具有高效、低毒的特
点。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抗病育种
通过传统育种与基因工程技术结合,选育具有广 谱抗性的农作物品种。
04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病害具有 较高抗性的品种,提高
作物的抗病能力。
轮作与间作
通过合理安排作物轮作 和间作,降低土壤中病 原菌的积累,减少病害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引发原因、发展规律以及控制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有害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研究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植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了解病害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原性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植物病原体对植物的损害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
二、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是植物对抗病原体侵染的一系列反应和防御机制。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抗病基因的表达及抗病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以抑制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植物的免疫反应以及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培育抗病性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采集病害数据、分析病害发生和传播的规律来揭示病害的流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研究者可以通过植物病害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预测预警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可以通过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手段,寻求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还关系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 菌;生物防 治;假 单胞茵 ;芽孢杆 菌 ;鉴 定
Ab t a t B c e i l y o tn c in a il gc l o to s r c : a t r p a sa i a mp r t t sb o o ia n r l a a o c
收稿 日期 :2 1 —1 —0 01 0 8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 十一五” 科技攻关项 目( A 6 1 1 1 5 ;黑龙 江省 “ G OB0 —— ) 十一 五” 重点项 目( B 6 15 G OB0 ) 通讯 作 者 :许 艳丽 ,女 ,研究 员 ,博 士 生导 师 ,研 究 方 向为植 物 线 虫 病 害 、作 物病 虫 害 生 物生 态 控 制 。E ma — i l
强 的抗 性 ,在 悉 生培 养 和盆 栽 条件 下 能减 少 N i对
马铃薯种苗的毒害 ( .. r 等 ,19 ) G I ud B 98 。
3 生防 细菌定 殖研 究
生 防细菌定殖能力是影 响防效稳定性 的重要 因 素 。生 防 细 菌 的 成 功 定 殖 要 达 到 数 量 、时 间 、 竞争位点 、环境的要求 ( . a a r等 ,20 ) E Gm lo e 0 3 。定 殖 受 到 许 多 因子 的 影 响 ,是 个 十 分 复 杂 的 问题 , 它 涉及 到 生 防 细 菌 本 身 、病 原 生 物 、寄 主植 物 和 环境因子( 张炳欣等 ,20 ) 0 0 。就环境条件而言,温 度 和湿 度 是 影 响 生 防 细 菌 防 治效 果 的两 个 最 关 键 的 因子 。 31 根 际细菌 定殖研 究 . PP G R作 为生 防 因 子是 近 年来 研 究 的热 点 ,主 要侧重 于土传病 害研究 ,其 良好 的定殖 能力和促 生 作 用 被 广泛 看好 ( 迎新 等 ,20 ) G R在 根 马 07 。P P 围的定殖 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物 的定殖 和传 播 ,从 而促 进 菌 根 真 菌 的 生 长 发 育 ;对 受 污 染 土 壤也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能力 ( 戴梅等 ,20 ) 06 。有 证 据 表 明 ,植物 根 表上 大 量 P P G R细胞 的存 在会 导 致 根上 “ 根定 殖真 菌” R o cl in ni群体 ( ot o n i f g) - o z gu 数量 的下 降。根细菌一般 可使根定殖 真菌 的群体
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生长中受到的各种损害,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其他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植物、病原体、环境和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病理学的现状植物病理学已经成为农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生产产生了损失,控制植物病害已经成为当今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植物病理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通过植物病理学的不断研究,识别出了各种病害,研究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如何控制和预防病害的方法。
目前,植物病理学已经发展了多个领域,这包括了病原体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抗性机制、生物技术和病害的集成管理等。
这些发展反映了植物病理学正在向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植物病理学的前景尽管植物病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还有许多种类的病害仍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植物病理学需要更多的挑战和完善。
下面是几个植物病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1. 增强病害抗性的进展对于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未来植物病理学还需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发展高效的抗病技术以及抗病品种。
植物病原体的背景和再生借鉴、基因编辑、转化和RNAi技术等研究工具将有助于研究抗性机制。
2. 病害预防和控制的策略不断更新尽管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已经开发了许多技术和策略,但是,仍然需要在不断重复的应用中帮助进行慎重评估和更新。
新技术如合理用药、现代农业生态和快速检测试剂的开发将改进之前的预防和控制。
3. 推新病害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害出现,例如刚果热烟粉虱等等,需要植物病理学家们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以应对新挑战。
4. 应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全球变化对植物病害的爆发和扩散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植物病害在全球变暖方面的理解和应用可能会对控制和预防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总之,植物病理学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各种病害,探索植物抗性机制,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植物细菌性病害七大性状

植物细菌性病害七大性状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即无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大多数细菌是腐生的,对自然界物质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部分细菌是寄生在动植物体内,引起动植物的一些病害。
1、细菌结构细菌的细胞: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区、内含物等构成。
不含叶绿素,有细胞壁但无固定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还有鞭毛或荚膜、芽孢等。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芽孢则是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
2、细菌形态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一般为球形、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大都是单生,也有少部分是双生、串生和聚生。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比真菌小,比病毒大,一般长约1~3μm,宽0.5~0.8μm,少数是球状菌。
3、细菌变异性细菌的变异主要有以下两种:(1)基因突变:细菌的DNA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个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除诱发突变外,细菌的自然发生突变的概率事很低的。
细菌人工培养多代或储藏时间长后,致病力减弱甚至消失;(2)基因转移与重组: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通过结合,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使DNA发生改变,之后再分裂繁殖,就形成了性状不同的后代。
4、细菌繁殖细菌都是以横向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即裂殖。
多数细菌生长到一定限度,菌体细胞加长,细胞内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细胞壁自菌体内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同的子细胞。
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速度很快,一般1h分裂一次。
也有时间短的,如大肠杆菌可以在20min内就进行分裂一次。
5、细菌特性一般植物病原细菌可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30℃,24~48h可在培养基上长出细菌菌落。
细菌能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在48~53℃10min。
少数在高温或低温下生长较好,如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生长适温在20~23℃。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都是好气性的,如桃细菌性穿孔病菌。
由于细菌的体积微小,且大多为无色透明的,所以必须将细菌细胞染色后才能比较容易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技术研究进展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发生、流行及其防治等学科。
植物病害是导致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植物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全面性技术,包括了产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药剂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
本文从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技术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进展1.病原体鉴定技术的进步病原体主要是指能够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等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病毒和杂草等。
病原体鉴定技术是植物病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目的是确诊病害并准确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病原体鉴定中,如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重现性等优点,因此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病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病原体和寄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同病原体对同一寄主的感染效果也不同。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病害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病害遗传多样性是病原体在存在不同基因型或生态系统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差异,其研究对于理解寄主-病原体互动关系和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病害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包括DNA指纹分析、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
3.病害生态学的研究病害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发生、传播、流行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在研究植物病理学中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病害生态学研究逐渐从研究单一生态环境扩展到跨越生态系统和地域层面。
研究表明,病害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病害的流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病害生态学的研究对于实现病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1.生物防治技术的进步生物防治技术是通过利用具有致病能力的病原体或捕食者、寄生者等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发生和传播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技术操作简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细菌性病害

WENKU
PART 04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REPORTING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通过轮作减少病原 菌积累,减轻病害发生。
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 性,减少病害发生。
利用生物农药
如抗菌素、细菌拮抗剂等生物农药,对细菌 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合理利用天敌
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等有益动物控制病 原菌的传播和蔓延。
WENKU
PART 05
细菌性病害对农业的影响
REPORTING
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减产风险
角斑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细小的褐色或黑色斑点,随后斑点扩大并呈多角形 或不规则形。病斑通常局限于叶脉之间,使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透明区域。这种 病害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青枯病
总结词
一种对植物造成毁灭性危害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影响茄科和豆科植物。
详细描述
青枯病的症状表现为植物叶片迅速失水萎蔫,茎杆出现褐色条纹或表皮坏死。随着病情的发展,植物可完全失水 枯死。这种病害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对某些特定细菌 性病害的抗性,降低病害发生 。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保 持田间卫生,减少病害发生。
及时清除病残体
在农作物发病后,及时清除病 株、病叶等,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
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针对性的农药,如 农用硫酸链霉素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
植物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有何不同在侵染和传播途径上有什么区别

植物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有何不同在侵染和传播途径上有什么区别
植物细菌病:1、症状: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①腐烂。
如白菜软腐病。
②坏死。
如青枯病。
④肿瘤。
如癌肿病。
⑤黄化矮缩。
甘蔗矮化病和桃幼果病
2、侵染和传播途径: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寄主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侵染源,多数细菌病害都能发生再侵染。
一般高温、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
细菌通过寄主的伤口或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中侵入;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流水、介体昆虫或农事操作等传播。
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但易使植物表面产生伤口,而且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诱发细菌病害流行。
植物真菌病:
1、症状:常见有霜霉、白粉、白锈、黑粉、锈粉、烟霉、黑痣、霉状物、磨菇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绳索状物、粘质粒和小黑点等。
田间主要通过气流、水流传播;此外,风、雨、昆虫也可传播真菌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彭炜(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成都610072)摘要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30个属和650个种,其中我国记录的细菌约150种以上。
本文主要讨论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简要描述生产上造成显著危害的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及支原体等6类主要细菌及其所致病害,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作出粗略的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的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细菌性病害;细菌分类;种类/属;真细菌;植原体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 and thepathogenic bacteriaPeng WeiSich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ces, Chengdu, ChinaAbstract. About 650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30 genera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world amongst which 150–20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plant bacterium classifiction and bacterial disease studies. The 5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described and they include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Ewinia, Agrobacteria, Clavibacter and Mycoplasma.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useful in studies on systematics of plant bacteria and 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 information platforms.Keyw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systematics; species and genera; eubacteria; phytoplasmae————————————————————作者简介:彭炜(1955-),四川省资中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细菌病害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害,每年都造成重大的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损失[1–4]。
为更好地理解此类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有必要对他们的病原类型基本概念进行叙述,同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进行粗略的统计和分析,为建立植物病害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原核生物类型的基本概念原核生物界概分古细菌(Archaea)和真细菌(Eubacteria)两大类。
所有的古细菌都不会侵染植物,只有真细菌中的一小部分能侵染植物,引起病害[5]。
1.1古细菌(Archaea)。
古细菌的细胞组成和原生质中rRNA的序列与真细菌都不相同。
它们是生活在极端条件下的一些古老细菌,如产甲烷细菌、耐高盐细菌、耐高温细菌等,这类细菌在医药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6,7]。
1.2真细菌(Eubacteria)。
真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植物病原细菌主要归属于真细菌界中的薄壁菌门(Gricilicutes)。
薄壁菌门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构成壁薄而柔软(无磷壁酸),革兰氏为阴性。
其中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有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欧文氏菌属(Ewinia)等等[8–9]。
还有少数植物病原细菌属于厚壁菌门(Furmicutes),它们的细胞膜外都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的坚韧细胞壁,所以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其中重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芽孢杆菌属的细菌绝大多数是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菌和昆虫的病原菌,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如用于害虫防治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控制水稻纹枯病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lis)等[10]。
引起植物病害仅有一个种,即禾草巨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pv. cerealis),其在美国引起小麦白叶斑病[11]。
另外还有几种植物病原菌属于无壁菌门(Tenericutes),无壁菌门的细菌菌体无细胞壁,只有一种称为单位膜的原生质膜包围着菌体,不合成肽聚糖,胞壁中没有肽聚糖的成分。
在原核生物界内,以单位膜为界,细胞核质无核膜包围,呈原核状态,含肽聚糖的细胞壁有或无,核糖体在细胞质内70S,染色体的数目为1,细菌的质粒DNA游离于细胞质中。
其中植物病原细菌中的无细胞壁的支原体主要有植原体属(Phytoplasma)(如引起柑桔黄龙病和枣疯病的病原菌)和螺旋体属(Spiroplasmas)两个属。
2、关于细菌分类系统2.1生物界的最新分类系统据2005年国内外相关资料介绍,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概括的分为:“三大域、七界系统”。
即:真核生物域、原核生物域、无胞生物域。
真核生物域包括五界系统:(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藻物界Chromista、原生生物界Protista);原核生物域只包括一个原核生物界的两大类:即真细菌(Eu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a)两大类;无胞生物域只包括一个病毒界(Vira)[12]。
本文仅讨论关于真细菌类中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研究的进展情况。
2.2关于细菌分类的三大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细菌的分类有三大主要系统[12],它们分别是:1)前苏联N.A.Kрасильникоь编著的《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中所采用的分类系统(1958);2) 美国Breed 等主编的《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第1版,1923)中表述的系统;3) 法国Prevot编著的《细菌分类学》(第1版,1940)论述的系统。
这三个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排列系统和命名各不相同。
其中《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采用的分类系统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是目前微生物学界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被广泛采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是由美国细菌学会召集各类专家共同编写完成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二是它连续出版,积极地更新和丰富完善,不断吸取人类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是希望将细菌分类从实用性的人为分类系统逐步向科学化的系统分类迈进。
2.3 细菌学的最新分类系统细菌个体很小,构造简单,不像其他生物那样主要以形态作为分类依据,现代植物病原细菌学分类主要以下列几个方面的性状:1)菌体的培养特性和显微形态特征;2)营养型及生活方式;3)生理、生化特性;4)致病性和症状特点;5)血清学性质;6)基因组(片段)和其它分子生物学特性[13–14]。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域(Domain Procaryotae)中的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
原核生物俗称细菌(Bacteria),其分为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a)两大类、4个大组和35个群[1]。
古细菌类中分成广古细菌门和泉古细菌门两个部分;真细菌类(Eubacteria)下分为3个大组,包括: 1) 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组(Gram–negative Eubacteria); 2)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组(Gram–positive Eubacteria); 3)无细胞壁的支原体,又称为无壁菌组。
主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二版, 2004) [13–14]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如下:细菌域(Domain Bacteria)普罗特斯细菌门(Phylum BX11. Proteobacteria)Alpha普罗特斯细菌纲(Class I. 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Order VI. Rhizobiales)根瘤菌科(Family I. Rhizobiaceae)土壤杆菌属(Genus II. Agrobacterium)Beta普罗特斯细菌纲(Class II. Betaproteobacteria)伯克赫氏菌目(Order I. Burkholderiales)伯克赫氏菌科(Family I. Burkholderiaceae)伯克赫氏菌属(Genus I. Burkholderia)拉尔氏菌科(Family II. Ralstoniaceae)拉尔氏菌属(Genus I. Ralstonia)丛毛单胞菌科(Family V. Comamonadaceae)食酸菌属(Genus II. Acidovorax)Gamma普罗特斯细菌纲(Class III. Gammaproteobacteria)黄单胞杆菌目(Order II. Xanthomonadales)黄单胞杆菌科(Family I. 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杆菌属(Genus I. Xanthomonas)木杆菌属(Genus VIII. Xylella)假单胞杆菌目(Order VIII. Pseudomonadales)假单胞杆菌科(Family I. Pseudomonaceae)假单胞杆菌属(Genus I. Pseudomonas)嗜木杆菌属(Genus XV. Xylophilus)肠杆菌目(Order XII. 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Family I. Enterobacteriaceae)欧文氏杆菌属(Genus XIII. Erwinia)泛菌属(Genus XXIII. Pantoea)果胶杆菌属(Genus XXIV. Pectobacterium)硬壁菌门(Phylum BXIII. Firmicutes)软菌纲(Class II. Mollicutes)支原体目(Order I. Mycoplasmatales)支原体科(Family I. Mycoplasmataceae)支原体属(Genus I. Mycoplasma)昆虫原体目(Order II. Entomoplasmatales)螺原体科(Family II. Spiroplasmataceae)螺原体属(Genus I. Spiroplasma)芽孢杆菌纲(Class III. Bacilli)芽孢杆菌目(Order I. Bacillales)芽孢杆菌科(Family I. 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Genus I. Bacillus)放线菌门(Phylum BXIV. 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Class I. Actinobacteria)放线菌亚纲(Subclass V. Actinobacteridae)放线菌目(Order I. Actinomycetales)微球菌亚目(Suborder VI. Micrococcineae)微球菌科(Family VIII. Microbacteriaceae)棒形杆菌属(Genus V. 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Genus VII. Curtobacterium)鸭舌草杆菌属(Genus X. Rathayibacter)棒状杆菌亚目(Suborder VII. Corynebacterineae)诺卡氏菌科(Family V. Nocardiaceae)诺卡氏菌属(Genus I. Nocardia)红色球菌属(Genus II. Rhodococcus)放线菌亚目(Suborder XI. Streptomycineae)放线菌科(Family I. Streptomycetaceae)放线菌属(Genus I. Streptomyces)3. 植物细菌性病害分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Bergey’s man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自1923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每隔4–5年修订一次, 每次修订或改版都反映了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氏分类系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15–22]:1) 1957年出版的《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七版中已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种有200多种,它包括从纲到种、亚种的全面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