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色文化,大部分的成语其实都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特别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历史战争成语故事1: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2: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争的成语故事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导语:一提起战争,似乎并不寻常。

从古至今,差不多每时每刻都有过战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

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战争是古代将领斗智斗勇的时期,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城下之盟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

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

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

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

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

”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

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

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

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

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

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

”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

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则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则

战争的成语故事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们中国汉语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的总结与积淀,处处闪耀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之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马革裹尸】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

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

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

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篇一:【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篇二:【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含有战争故事的成语

含有战争故事的成语

含有战争故事的成语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 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

”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

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马革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翼也向他祝贺。

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

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

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破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竟部。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
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九篇

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九篇

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九篇1.【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2.【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

战争的成语故事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
“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
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
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
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
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
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
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
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
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
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
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升了项
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
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
军一起,*了秦朝的统治。

“围魏救赵”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

他与庞涓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想办法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实行政治
军事改革,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国家,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
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是一些很弱小的国家。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
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国力。

但大臣段
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增强大,形成对齐国
的威胁,主张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派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的
八万军队救赵。

关于孙膑的军事才能,有一个赛马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齐国贵族中盛行赛马。

大将田忌多次与齐王及王子们赛马,以重
金下赌,但总是输多赢少。

孙膑暗中观察,发现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等
人的马相差不大
“草船借箭”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不过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
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
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
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
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
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
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
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
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
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
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
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
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
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