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专题《荷》之咏荷诗四首赏析
咏荷诗歌之赠荷花赏析【唐】李商隐

赠荷花
• [唐]李商隐 •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赏析: 这也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 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 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 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 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 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很 愁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 有感情
专题 咏荷诗四首 范厚强

范厚强
采莲曲
王昌龄 (七绝圣手 边塞诗人) 中心思想:
描写了江南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托物言志 莲叶 【唐】郑谷 外形、颜色 移舟水溅差差绿, 倚槛风摆柄柄香。 动态 多谢浣纱人未折, 侧面描写人对莲叶的热爱 雨中留得盖鸳鸯。 写莲叶舍己为人的品质
中心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本诗通过描写莲叶的颜色、形象、倾向、侧 面表现诗人对连夜的喜爱,赞美了莲舍己为人 的品质。
淡雅高洁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碧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抒发莲内心忧恨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中心思想:
本诗赞美了莲淡雅高洁,抒写了莲的幽恨, 表现了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李白杜甫 合称大李杜。
教学反思:
花与叶的 不同命运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同类 同等
写荷花真诚而 不虚伪的品质 赞美荷花荷叶 共荣同衰的品 质
此花此叶长相映, 写莲花莲叶相 翠减红衰愁杀人。 映之美的句子
中心思想:
本诗歌颂了荷花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能同荣共 衰,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渴求知己,寻 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荷叶诗文赏析

荷叶诗文赏析荷叶诗文赏析如下:(一)《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二)《采莲曲》- 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菱叶与波相萦绕,荷花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有小船通往。
遇到情郎想要说话,却低头娇羞的笑,不慎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
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姑娘腼腆羞涩、多情纯真、情窦初开的形象,表现了姑娘既爱慕小伙子,又羞涩矜持的心理状态。
(三)《赠荷花》- 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译: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任人践踏。
只有荷花是红花与绿叶相配,无论荷花舒展还是卷缩,都很自然。
荷花与荷叶长久互相映衬,等到荷叶凋落,令人不胜伤感。
赏:李商隐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赠荷花》短短二十八字,却给人留连其中,周而复始之感。
诗中描述了荷花与荷叶相映成趣的景象,表现出李商隐对荷花的赞美以及荷叶的辛勤付出给予了肯定。
(四)《采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译:秋日南塘景色美妙,采莲姑娘舞动船桨,惊起一群嬉戏的鸳鸯。
船上满载着盛开的荷花,采莲姑娘们低着头在船上拨弄着采摘的莲蓬,间或偷偷地欣赏着映入眼帘的美景,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赏:乐府民歌《采莲曲》展现了一幅秋日南塘采莲的美丽画面。
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江南采莲的景象。
整首诗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激情。
(五)《荷花》- 清·郑燮凿破苍苔作小池,种将奇耦一丝微。
咏荷诗欣赏

咏荷诗赏析《荷花·咏荷诗》江洪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得清新明丽,骨气端详,犹存汉魏古风。
开端两句,描绘荷花生长的环境及其能花能实的特点。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荷花生长在水泽之地,草野之水乡,故其身价卑微,同御花园中所栽培的奇花异卉相比,待遇是何等不平。
尽管如此,泽陂之荷花能开花又能结下丰硕果实。
荷花所具有的特色功能并不少。
仿佛出身寒微而才华超群的俊杰之士,当其未发迹之时,生长在水乡僻壤,不为人知,微不足道。
这两句,赞美了荷花位卑而形美德善,能饱人眼福,能动人以情,这恐怕是作者所津津乐道,赞美荷花的主要因由吧!三、四句具体描绘日下风中荷花形象,“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红花绿叶相映相衬。
碧绿的荷叶,随风翻卷,仿佛与风嬉戏,红花在阳光照耀下,与日相映,花色更动人。
那自然生长在湖泽陂地之中的荷花,婷婷玉立,具有清秀天然之美,可谓“天然去雕饰”。
况且当红日高照,清风徐来,仿佛红颜绿衣的少女,翩翩起舞,呈现出优美的姿态,更加惹动人的情思,引逗人的心弦,人们会伴随着它那美的旋律,沉醉在美的熏陶之中,回味无穷。
五、六两句转写荷花移居华贵的玉池,讬根得所。
荷花由草野泽陂移植到玉池之中,身处华贵的环境,根深扎在美好的沃土里,又得到精心培植,几乎一点失误也没有,可以说讬根福地,适得其所。
正如郭恭《秋池——株莲》所写“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由于荷花托根得所,特别是又移至玉池中,生存条件和环境又得到了改变,因而使花容更鲜艳,丰姿更秀美,可谓“秀色空绝世”。
由此看来,荷花更能得到好的结果。
结尾两句则陡转直下,写荷花遭遇寒露秋霜的侵袭,花落枝枯,象蓬草那样,随风飘动不已,本来,飞蓬生长于荒沙野岭之中,根扎得不深,花开以后结下的种子随风飘动,得以传播。
这本是植物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托根有误,自然不会有好的命运。
七年级下学期专题《荷》之咏荷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下学期专题《荷》之咏荷诗四首赏析聪明出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姓名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莲叶唐郑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船在水中移动溅起水珠,被荷叶映成闪耀的绿色,倚着栏杆,看着风摇动一株株荷花的柄,传来阵阵香气。
真的要感谢那些在溪水中浣纱的女子们没有将它攀折,留到现在,为雨中那一双双鸳鸯遮风避雨。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贵品质。
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荷塘浣纱图、风摇荷叶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
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苏教版语文七下《咏荷诗四首》诗歌欣赏题

一、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3.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4.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5.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6.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7.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8.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10首歌颂荷花的古诗文及赏析

10首歌颂荷花的古诗文及赏析又到一年仲夏,正是赏荷好时节。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有夏天邀人赏荷,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咏荷花的诗词不在少数,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欣赏其品格高雅,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咏颂其优美风姿......下面是歌颂荷花的古诗文及赏析,欢迎欣赏。
红白莲宋杨万里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释义】红莲白莲挤身一处,竞艳争芳,荷风送爽,荷香扑鼻,荷花半浓半淡,犹如汉皇宫中的无数美女,她们有的浓妆重彩,有的淡妆清丽。
杨万里笔下的咏荷诗极具神韵,这首《红白莲》,将荷花描绘得极为灵动,有色有香,色和香之间妙不可言。
莲花宋张文潜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释义】平静的池水宛如碧玉一般,泛着清盈的水波;绿叶在风中摇晃,就像摇动的扇子。
水面上荷花宛如水中仙子,互相攀比着谁的妆容最美,摇曳的身姿如在明镜的水面上踏着凌波微步。
诗的前两句写荷叶如绿云摇扇,碧波荡漾;后两句写莲花如水宫仙子,轻步踏波,争红斗艳。
新奇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荷叶荷花的美好形象。
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释义】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
直到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中彩舟上的美人在没腰的荷叶荷花中穿行,构成了一幅清新艳丽的美女赏荷图。
雨中荷花宋杜衍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释义】荷花如佳人在如翠盖的荷叶陪伴下临水而立,花容在雨中红粉不匀香汗湿润。
一阵风吹了荷叶翻转,叶上的水珠滴落下来难于收拾。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中荷花的娇羞之态。
荷花宋王月浦雨余无事倚栏杆,媚水荷花粉未干。
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
【释义】骤雨初歇,闲来无事,倚靠在栏杆上观赏荷花。
在那柔美的池塘上,荷花满脸脂粉尚未晾干。
有关荷花的诗词及赏析【三篇】

【导语】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有关荷花的诗词及赏析 洞仙歌·荷花 作者: 原⽂: 晚风收暑,⼩池塘荷净。
独倚胡床酒初醒。
起徘徊、时有⾹⽓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
后夜⽉凉时,⽉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
且应记、临流凭阑⼲,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翻译及赏析: 傍晚的清风消除了⽩昼的热⽓,⼩池塘⾥荷叶静静地挺⽴。
我从胡床上酒后醒来,独⾃在池塘边散步徘徊。
微风不断吹来荷叶的清⾹,⽔草晃动,看得见荷叶下鱼⼉游动的模样。
眼前荷秆空空地举着它的叶⽚,⽽那冰清⽟洁的荷花已难睹其⾯。
我忧愁啊,荷花的模样已经如此这般,明晨怎堪化妆对镜去照容颜。
夜深⼈静,⽉亮在充满凉意的空中穿⾏,⽉光惨淡、花朵低垂,犹如⼀个凄凉幽幻的梦境。
这情景能有谁会理解,⼜有何⼈能够同情?也应记得,那临江⼿扶栏杆眺望的情景,江南湖⾯千顷,全是荷花的⼀⽚浓红。
①胡床:⼀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
由胡地传⼊,故名。
②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池塘中鱼的影⼦四处流动,打乱了⽔中云影与绿藻安静的姿态。
③空擎承露盖:只剩下荷花的茎秆空举着残败的荷叶。
④不见冰容:荷花已然凋谢。
⑤临流凭阑⼲:靠着⽔边栏杆眺望流⽔。
⑥江南红酣千顷:追忆江南⽔乡千顷荷花竞相开放的美景。
【篇⼆】有关荷花的诗词及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销翠叶残 作者:李璟 原⽂: 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
翻译及赏析: 荷花落尽,⾹⽓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使⼈愁绪满怀。
美好的⼈⽣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同憔悴的⼈,⾃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学期专题《荷》之咏荷诗四首赏析
聪明出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姓名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莲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船在水中移动溅起水珠,被荷叶映成闪耀的绿色,倚着栏杆,看着风摇动一株株荷花的柄,传来阵阵香气。
真的要感谢那些在溪水中浣纱的女子们没有将它攀折,留到现在,为雨中那一双双鸳鸯遮风避雨。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贵品质。
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荷塘浣纱图、风摇荷叶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
赠荷花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态度不同,把花栽在精致美观的金盆中,却任由花叶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待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
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同荣同衰、坚贞不渝,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
但这首诗,却咏了荷叶“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色的莲花经常被其他姿色艳丽的花所欺。
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白莲好像无情,其实有恨啊,在天欲破晓时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白莲正在悄然凋零。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
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
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荷叶:清香扑鼻团团如盖可用来包裹物品荷花:袅娜多姿清新脱俗雅丽素洁荷茎:亭亭玉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根:节节横生深埋地下可入药
莲子:生命力强莲心味苦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如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答: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
但诗人却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用权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独具匠心的。
2.“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的“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写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3.“闻歌始觉有人来”中的“始”即才的意思。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
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
4.从上面分析可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特点是始终不让采莲少女露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让读者遐想无穷。
5.试说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一联的写作特色。
答:这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借莲来写人,罗裙与荷叶融为一体,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莲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尚品质。
2.郑谷的《莲叶》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浣纱女不折荷叶,意在“雨中留得盖鸳鸯”,婉转表达她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3.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
答:从视觉角度写莲叶的形象和色彩,从嗅觉角度写了莲叶的香味。
此外还写出了莲叶的动态美。
《赠荷花》{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这首诗歌选取花与叶的关系这个独特角度,来赞美荷花荷叶“长相映”。
“任天真”,歌颂了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和同荣、同衰坚贞不渝的品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
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人信任,没有人可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
这首诗歌颂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3.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1)说说“惟有”两字的作用。
答:“惟有”写出了荷花与别的花不同,点出了荷的脱俗超群。
(2)有人说这两句诗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荷,也有人说是借荷写人,你是怎样看的?这两句赞扬的是荷的什么品格?答:借荷写人,赞美了荷花高洁脱俗、不媚世、不虚伪、“任天真”的美德。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这首小诗借咏白莲,全意着力于白莲的精神之美,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白莲形象的?
答:诗中写白莲,并不具体刻画她的色彩形态,而是用“月晓风清”的幽静清新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她清逸绝俗的意志,使人如见她在秋天早晨露冷香消、默默附落的怨恨,从而表现了白莲独具的个性气质。
3.《白莲》这首诗中寄寓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描写了白莲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
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4.陆龟蒙的《白莲》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他把白莲比作君子,品格高尚;而把“别艳”(其他的花)比作趋炎附势的不具,君子受到了小人的“欺负”,从而抒发了诗人幽恨无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