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冰心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凝炼的语言。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品味这几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几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准备: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一课时教学《母亲》《纸船》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

中国是诗的国度。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抒情小诗。

(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简介作者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某某长乐人。

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母亲》1.导入语。

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请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2.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

指名读,正音a,齐读。

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4.讨论: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恋,感激。

)怎样引发出来的?诗人触什么景,产生了怎样的感触?(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3 课《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真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这四首诗,推断语言,品尝诗意。

2、经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赏识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课重难点:1、增补课外资料指引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课假想:指引学生运用品读剖析第一首诗的方法,贯通融会,自主、合作研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

教师指引学生从要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要旨等方面设疑发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

(注意三方面问题)① 你以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语?为何?② 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出诗的形象?③ 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如何去做?)3、分组议论。

(环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研究,追求适合、合理的答案,鼓舞有创意的答案。

)教课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母亲》《纸船》)教课内容:《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昼夜想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喊。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给予纸船特其他含义。

纸船象征流浪无依的孤单,象征想念母亲、想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贞洁、美好的愿望。

教课步骤一、导入( 1):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一样?(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沟通,教师评论,明确答案。

)明确:(主要运用了对照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照,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照,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广博无边、伟大无量的。

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导入( 2):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想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 3 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 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3 冰心诗四首一教学目的: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2. 朗读并背诵四首诗.3. 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三教具和教学手段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母亲一导入新课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补充背景: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

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1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 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冰心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冰心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三课冰心诗四首【理论支持】《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认为:教学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持,《冰心诗四首》的课案设计,以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

2.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树立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品味、背诵诗歌。

2.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诗歌,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查找冰心的有关资料,阅读《繁星》、《春水》。

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⑴由“文坛祖母”导入⑵介绍作者2.检查预习⑴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⑵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诗歌的初步感受。

3.自主阅读⑴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①《母亲》诗中的两个“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②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的“叠着叠着”?③你认为《成功的花》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④《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能否互换?我们中学生应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⑵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4.小组合作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质疑问难,互相释疑解答,合作学习。

小组长列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四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二、导1.全班交流⑴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2. 朗读并背诵四首诗.3. 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教具和教学手段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母亲》1.导入新课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2.“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3.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

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4.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纸船》1.导入过渡:母爱是润物的春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

正因为有如此深重的母爱,一旦离开母亲,才会有对母亲浓烈的思念。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

”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冰心诗三首》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冰心诗三首》

课题《冰心诗四首》教学内容《冰心诗四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

2.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3.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

2.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积累。

冰心,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

著有诗集《》、《》。

她的文学创作最永恒的主题是_______ 。

2.一读《母亲》《纸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鸟巢.()叠.成()抛.下()倘.若()载.着()妄.弃()3.二读《母亲》《纸船》,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请用“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____”句式,在书旁作批示,写出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

(第一个横线上可填:一个字眼,一个词,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第二个横线上可填:动作、心情、形体、景象、情景、色彩、画面,或是诗的结构、情感、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游子吟》导入二、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见课件)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青年时期的冰心形成了自己“爱的哲学”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大主题——母爱、童心、自然。

她的诗文笔隽意,艺术精巧,独成一派,被称为“冰心体”。

三、课堂互动探究(1)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2).“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句中的“风雨”指什么?如果你有过这样的体验,请具体说说。

这里的“风雨”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主题为“诗”的学习,其中包括“诗的基本特征”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掌握三冰心诗四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表现方式、意义及价值。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脚、节奏和意象等;2.理解三冰心诗四首的主题及他们所表达的人生价值,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在开始教学时,通过展示诗人三冰心的照片,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氛围。

2. 新课讲解接下来,引导学生一起阅读《三冰心诗四首》,并针对每一首诗进行逐一的讲解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1)《春雪》•主题:春天的美好和纯洁。

•韵脚:全诗使用了“痕”和“尽”两个押韵词。

•意象:春雪是大自然的象征,代表着纯洁无染,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到来。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主题:离别的忧伤和对故乡的思念。

•韵脚:使用了“别”、“微”、“魂”、“人”、“远”等多个押韵词。

•意象:通过描绘古原草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故乡离别之痛的悲凉。

(3)《赋得古墓》•主题:永恒和人生的意义。

•韵脚:使用了“衣”和“落”两个押韵词。

•意象:通过描绘古墓的神秘和历史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永恒的追求。

(4)《米脂山行》•主题:行者的孤寂和对奋斗的坚定。

•韵脚:使用了“行”和“人”两个押韵词。

•意象:通过描绘米脂山的美丽和艰险,表达了行者在追求自己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孤寂和坚定。

3. 课堂反思教学的最后,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简单的反思。

在反思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1.教师针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2.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冰心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冰心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二冰心诗四首【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导入:【资料补充】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母爱、童真、大自然是支撑她爱的哲学的三根支柱。

一、默一默鸟.ch..á.o.()折.di..é.()载.()着惊羡.()浸.()透嫩.()绿冰心,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散文集《》。

二、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思考: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目的: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设:四首小诗都非常简洁易懂,学生在朗读过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前两首诗歌是歌颂母爱的,后两首诗歌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

明确:略。

三、想一想1.再读《母亲》《纸船》这两首诗,思考:两首诗都是写的母爱,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设计目的: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2。

预设:第一首诗中的“躲”字,因为诗人其实是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学目标: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

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习《纸船》(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

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

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

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学习《成功的花》(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

“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

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

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

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

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三)问题解惑1、“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一句中“惊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惊羡”比“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3、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4、读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只要能联系自己,围绕本首诗的道理来谈即可。

五、学习《嫩绿的芽儿》(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①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②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③(二)赏析这首诗①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

“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需要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

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②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

“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

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

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③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和甜蜜。

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

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

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

“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

“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

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

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

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

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生。

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

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

(三)问题解惑1、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用诗中的原话作答。

“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2、诗中用“嫩绿”“淡白”“深红”来分别描写“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了它们什么样的内在特征?“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含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3、这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看是什么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能否互换?从内容看,这三节诗之间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所以不能互换。

4、学了本诗后,你认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青年人应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六、课堂巩固:1、积累与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