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蛋糕
做大蛋糕同时要分好蛋糕

做大蛋糕同时要分好蛋糕在关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讨论中,人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上的误区,即纠缠于到底是谁优先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争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逻辑。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即发展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前提,同时,分好“蛋糕”有利于做大“蛋糕”,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有利于发展。
因此,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优先性,而是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映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要求。
第一,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和实现中国梦的坚实物质基础。
分好“蛋糕”固然重要,但是抽象地谈如何分配“蛋糕”、只讲分好“蛋糕”不讲做大“蛋糕”则是错误的、片面的。
这正如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中,分配方式固然重要,但一种分配方式得以可能并获得合理性的前提是生产的总量。
因此,分好“蛋糕”是历史的、有条件的。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脱离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抽象地谈论“蛋糕”分法,是一种非历史的形而上学思维,比如,我们曾经搞过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
实际上,那种“只讲如何分好‘蛋糕&quo;,不讲如何做大‘蛋糕&quo;、扩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的做法,尽管也打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旗号,但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那种从价值的角度看颇具吸引力的“按需分配”方式尽管十分推崇,但又十分警惕。
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告诫人们,不要抽象地谈论按需分配原则,只有“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只要在这个阶段内,“发展是硬道理”就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解决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就仍然要靠发展。
第二,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好“蛋糕”对于进一步做大“蛋糕”具有重要作用。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学者论学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1日 07 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
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
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
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
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
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
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
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
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道法 精品教学课件PPT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经济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嘉祥县祥城中学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2、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我国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3、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 4.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让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总结: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个体经济经济大家庭私营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外资经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非公有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其他所有制经济主体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成分单位所属经济成分一位外商投资的皮鞋厂陈某自己开的杂货铺李某就职的中石化张某就职的镇饲料加工厂小王自己投资的服装厂填 写 表 格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9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石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能增强各种经济成分的活力,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这一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本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公平分配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但未必能够系统地阐述其内涵和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公平分配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公平分配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公平分配的重要性,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分配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2.案例材料:关于公平分配的生活案例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教学内容4.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彩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出公平分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关于公平分配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
做大与分好蛋糕”教案

做大与分好蛋糕”教案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和分配好蛋糕都很重要。
在经济生活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宗旨、原则和责任是分配好“蛋糕”的重要保证。
要制定合理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初次分配是指将国民总收入与生产要素直接联系起来的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了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在物质生产领域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
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都属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过程。
即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
政府调控机制是再分配的主要方式,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重要作用。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之后进行的分配,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明显的格式错误和不必要的段落。
这些错误和不必要的段落已被删除,文章也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以使其更加清晰明了。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李昌平最近,“是分好蛋糕重要还是做大蛋糕重要”的讨论很热闹。
能有观点交锋是好事,有利于辩证、科学、健康地深化改革。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孰轻孰重,笔者也想说几句。
观点一:分好蛋糕是促进蛋糕做大的主要措施。
笔者曾经在过去的生产队做过工。
那时候,生产队长天天督促社员“做大蛋糕”,可是,做什么、怎么做,只能执行政府的指令;做了蛋糕,如何分蛋糕,也是政府说了算,做得多,交得多,分得不多,结果社员们对做大蛋糕的积极性不高。
在当时饿肚子的情况下,生产队长和社员做大蛋糕的意愿是有的,但当时的“命令”经济和统购统销,即“经济全能政府”体制(政府既是做蛋糕的主体,也是分蛋糕的主体),束缚了社员做大蛋糕的积极性,使得蛋糕做不大。
在“经济全能政府”体制难以为继时,农民和基层干部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社员做蛋糕积极性就高了,不用队长督促社员生产了,蛋糕也做大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可以调动社员做蛋糕的积极性呢?第一,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指令性计划生产体制和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下,给了生产者有限的生产蛋糕的自主权,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调动了生产者的生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了蛋糕的做大;第二,“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打破了“大锅饭”分配体制,创立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是通过调整分配关系调动了生产者做大蛋糕的积极性。
改革的经验说明,分好蛋糕正是做大蛋糕的措施之一。
如果有人机械地把做大蛋糕和分好配蛋糕对立起来,那就错了。
观点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做大蛋糕主要是企业的事情,分好蛋糕主要是政府的事情。
在农民“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之后,“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有些农民家庭就有了剩余,农民家庭剩余出现之后就有了交换,有了交换就有了市场,再后来就自然产生了双轨制——市场配置资源和计划配置资源同时运行。
这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生产蛋糕的自主权和收益权,农民做大蛋糕的积极性进一步得以释放。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人民日报: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
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
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
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
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
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
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
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
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
小学高年级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教学设计

小学高年级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的重要性。
2.感受我国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悟我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作出的努力。
3.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是个过程, 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联系生活实际, 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感受我国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悟我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作出的努力。
2.教学难点: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是个过程, 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联系生活实际, 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部分学生还是贫困生, 他们对身边的扶贫、民生改善的实例了解不少。
学生能够理解“蛋糕”做大了同时也要分好, 是在说公平。
读本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经验与认知。
但是学生对于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的具体措施不了解, 也很难以将之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
关于自己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做些什么, 多数同学认为是工作以后为祖国做贡献, 缺乏对于当下行动的规划。
在教学时注重借助相关案例、图片资料、视频, 联系学生真生活, 打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通过对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探究、分析、讨论, 借助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及措施。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准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 阅读导入1.生阅读本讲导读部分故事: 分蛋糕。
2.师提出问题: ①蛋糕足够大, 如何分好?②从分蛋糕的故事中, 你明白了什么?3.生思考问题, 小组内交流。
4.师总结导入:如果蛋糕不够大, 大家想分得多是不可能的。
但蛋糕足够大也不一定能分好, 可能会有人分得太多, 有人分得太少。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做大蛋权”和“分好蛋糕”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分蛋糕的话题:“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师板书课题: “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环节二: 活动探究(一)活动一: 情境模拟, 理解“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1.师课件出示蛋糕图片(一大一小), 模拟分蛋糕情景, 生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好“蛋糕”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分配公平也有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指导下,“效率”上我们的成绩十分出色,但“公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目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日趋凸显,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以及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分配领域中的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具体体现为城乡差别拉大、东西部差距明显、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等。
“收入分配问题从浅层次看是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则主要是经济社会体制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问题。
”具体来说,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分配不公看起来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二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现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有些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未建立起来。
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加之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力度都不相同,利益分配存在差异,导致了区域间和行业间的差距。
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分配公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落实三个层面:一是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同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二是继续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从而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同时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罗纳德•德沃金说过:“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之美德。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