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论文题目:半导体制造工艺综述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典型的集成电路硅片制造工艺可能要花费六到八周的时间,包括350或者更

多步骤来完成所有的制造工艺。这种工艺的复杂性是无以复加的。大多数半导体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流程的顶层工艺。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联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增加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在不同工艺步骤中循环。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膜制作、刻印、刻蚀和掺杂。

关键词:集成电路、工艺、硅片

一、简述

大多数半导体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流程的高端工艺。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连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增加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硅片在不同的工艺步骤中循环。了解了工艺流程,就会认识到要制造一块高性能微芯片,只需要多次运用有限的几种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膜制作(layer)、刻印(pattern)、刻蚀和掺杂。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即使制造单个MOS管也不例外。由于CMOS技术在工艺家族中最具有代表性,我们以它为例介绍硅片制造流程。

图1 CMOS工艺流程中的主要制造步骤

二、COMS制作工艺流程

1,双阱工艺

在一般的CMOS流程中,第一步往往是定义MOSFET的有源区,现在的亚0.25um的工艺通常采用双阱工艺(也称双管)来定义nMOS和pMOS晶体管的有源区。通常采用倒掺杂技术来优化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这一技术采用高能量、

大剂量的注入,深入外延层大概一微米左右。随后的阱注入在相同区域里,只是注入能量、结深以及掺杂剂量都有大幅度减小。阱注入决定了晶体管的阈值工作电压同时避免CMOS电路常见的一些问题。形成n阱的5个主要步骤:a,外延生长。硅片在到达扩散区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薄的外延层。外延层与衬底有完全相同的晶格结构,只是纯度更高,晶格缺陷更少而已。外延层已经进行了轻的p 型杂质掺杂。b,原氧化生长。在扩散区,硅片在一些列化学溶液中清洗以去除颗粒、有机物和无机物玷污以及自然氧化层。硅片漂洗、甩干之后放入高温炉中。工艺腔中通入氧气使之与硅发生反应,得到氧化层c,第一层掩膜,n阱注入。光刻中,硅片在涂胶、显影机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工艺步骤。涂胶、显影机,预处理硅片的上表面涂胶、甩胶、烘焙。设备内部的自动传送装置将硅片在各操作位之间转移。另一套传送装置将经过涂胶处理的硅片每次一片地送人对准与曝光系统。光刻机将特定掩膜的图形直接刻印在涂胶的硅片上。d,n阱注入(高能)。刻印后的硅片来到离子注入区。光刻胶图形覆盖了硅片上的特定区域,将其保护起来免于离子注入。未被光刻胶覆盖的区域允许高能杂质阳离子穿透外延层的上表面。在这一步中掺入的杂质为磷。离子注入机是其注入区的主要设备。其主要目的是离化杂质原子,使其加速获得高能,选出最恰当的元素注入,并聚焦离子成为极窄的一束,最后扫描使硅片不受光刻胶保护的区域得到均匀掺杂。e,退火。P阱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步骤:a,第二层掩膜,p阱注入b,p阱注入c,退火

2,浅槽隔离工艺

浅槽隔离(STI)是在衬底上制作的晶体管有源区之间隔离区的一种可选工艺。这一方法在制作亚0.25um器件时尤为有效。尽管复杂,浅槽隔离在ULSI 芯片制造中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浅槽隔离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槽刻蚀、氧化物填充和氧化物平坦化。

STI槽刻蚀STI槽刻蚀主要有四个步骤:

1.隔离氧化层。硅片到达扩散区后,进行清洗以除去玷污和氧化。经过漂

洗和甩干之后,硅片进入高温氧化设备。又一层氧化层生长在硅片表面。

这层氧化物将作隔离层保护有源区在去掉氮化物的过程中免受化学玷

污。

2.氮化物沉积。硅片被放入高温的低压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设备的腔体

中氮气和二样硅烷发生反应,在硅片表面生成一薄层氮化硅。

3.第三层掩膜,浅槽隔离。硅片从扩散转移到光刻区。这一光刻步骤与先

前的光刻步骤非常相似,唯一的差别是采用了不同的掩膜版。由于光刻的尺度更小,此次光刻的要求比第一次光刻更加苛刻。光刻后的硅片检测包括特征尺寸检测、缺陷检测以及目检。这一系列测量要求检测相对于既定标准的对准曝光系统的精度。

4.STI槽刻蚀。要求光刻胶的刻印图形保护硅片上那些不需要刻蚀的区域。

没有光刻胶保护的区域被离子和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刻蚀掉氮化硅、氧化硅以及硅。能够有效刻蚀出深沟的设备是干法离子刻蚀机。可实际利用大功率的射频能量在真空反应腔中将氟基或氯基的气体离化。

图2 STI槽刻蚀

STI氮化物填充STI氮化物填充(如图3所示)的基本步骤主要是:

1.沟槽衬垫氧化硅

2.沟槽CVD氧化物填充

图3 STI氧化硅填充

STI氧化层抛光——氮化物去除硅片表面的平坦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

现。过去能够通过使用SOG填充间隙实现硅片平坦化,SOG由80%的溶剂与20%的二氧化硅构成。沉积之后烘焙SOG,蒸发掉溶剂,将二氧化硅留在间隙当中。也可以进行全部表面的反刻,以减少整个硅片的厚度。但是目前为止,CMP(也称抛光)是最有效的一种平坦化技术。如图4所示

图4 STI的形成

基本步骤:

1.沟槽氧化物抛光

2.氮化物去除

3,多晶硅栅结构工艺

晶体管中栅结构的制作是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包括了最薄的栅氧化层的热生长以及多晶硅栅的刻印和刻蚀,而后者是整个集成电路工艺中物理尺寸最小的结构。多晶硅栅的宽度通常是整个硅片上最关键的CD线宽。多晶硅栅结构的制作基本步骤:a,栅氧化层的生长。清洗硅片,除掉玷污和氧化层。这一步必须在硅片进入氧化炉钱的几个小时内进行。只要暴露在空气中,硅表面就会被其中的氧气氧化。当硅片进入氧化炉后,硅片表面生长了一薄层二氧化硅。B,多晶硅沉积。硅片被立即转入低压化学气相沉淀设备,该设备的工艺腔中通入硅烷。硅烷分解,多晶硅沉积在硅片表面。沉积过后马上进行一种叫做多晶硅掺杂的操作。c,第四层掩膜,多晶硅栅。在光刻区,利用深紫外线光刻技术刻印多晶硅栅的精细结构。在多晶硅与光刻胶之间通常有一种抗反射涂层以减少不希望的反射。用于定义栅光刻胶的宽度是整个集成电路上最窄的结构,因此必须进行各种不同的质量检测,包括特征尺寸检测、套准精度检测盒缺陷检测。d,多晶硅栅刻蚀。集成电路中最精细的一步刻蚀工艺要求使用芯片厂内最好的异向等离子体刻蚀机。

4,轻掺杂漏注入工艺

随着栅的宽度不断减小,栅结构下的沟道长度也不短减小。晶体管中沟道长

度的减少增加了源漏间电荷穿通的可能性,并引起不希望的沟道漏电流。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这些沟道漏电流的发生。接下来的一些列离子注入步骤开始定义晶体管的源漏极。每个晶体管都要经过两次注入,一次是称为轻掺杂漏(LDD)注入的浅注入,随后是中等或高剂量的源/漏注入。

5,侧墙的形成

侧墙用来环绕多晶硅,防止更大剂量的源漏注入国语接近沟道以致可能发生源漏穿通。侧墙的形成有两步主要工艺。首先,在整个硅片表面沉积一层二氧化硅,随后利用法刻蚀工艺反刻掉这层二氧化硅。由于所用的各向异性刻蚀工具使用离子溅射掉了绝大部分二氧化硅,故反刻不需要掩膜。当多晶硅露出来之后停止反刻。但并不是所有的二氧化硅都出去了。多晶硅栅的侧墙上保留了一部分二氧化硅。

6,源/漏注入工艺

为了完成倒掺杂技术,用中等剂量的掺杂稍稍超过LDD的结深,但是比最初的双阱掺杂的结深浅。上一步形成的侧墙能够保护沟道,在注入过程中阻止掺杂原子的进入。

7,接触(孔)的形成

接触形成工艺的目的是在所有硅的有源区形成金属接触。这层接触可以使硅和随后沉积的导电材料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钛是做金属接触的理想材料,也是可行的选择。钛的电阻很低,同时能够和硅发生充分反应。当温度大于700度时,钛和硅发生反应生成钛的硅化物。钛和二氧化硅不发生反应,因此这两种物质不会发生化学的键合或者物理聚集。因此钛能够轻易地从二氧化硅表面除去,而不需要额外掩膜。钛的硅化物在所有有源硅的表面保留了下来。

8,局部互连工艺

集成电路工艺流程的下一步是在晶体管以及其他钛硅化物接触之间布金属连接线。在下面的工艺流程中用到的方法称为局部互连。形成局部互连的步骤与形成浅槽隔离的步骤一样复杂。工艺首先要求沉积一层介质薄膜,接下来是化学机械抛光、刻印、刻蚀和钨金属淀积,最后以金属层抛光结束。这种工艺称为大马士革。形成局部互连氧化硅介质的步骤:1,氮化硅化学气相淀积。用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先淀积一层氮化硅作为阻挡层。这层氮化硅将硅有源区保护起来,使

之与随后的掺杂淀积层隔绝。2,掺杂氧化物的化学气相淀积。局部互连结构中的局部互连介质成分是由化学气相淀积的二氧化硅提供的。二氧化硅要用磷或硼轻掺杂。二氧化硅中引入杂质能够提高玻璃的介电特性。随后的快速退火能够使玻璃流动,得到更加平坦的表面。3,氧化层抛光。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平坦化局部互连的氧化层。4,第九层掩膜,局部互连刻蚀。硅片在光刻区刻印然后在刻蚀区刻蚀。在局部互连的氧化层中制作出窄沟槽,这些沟槽定义了局部互连金属的路径形式。

9,通孔1和钨塞1的形成

层间介质(ILD)充当了各层金属间以及第一层金属与硅之间的介质材料。层间介质上有许多小的通孔,这些层间介质上的细小开口为相邻的金属层之间提供了电学通道。通孔中有导电金属填充,钨塞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形成金属层间的电学通路。制作通孔1的主要步骤如下:1,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淀积。在薄膜区利用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将充当介质材料,通孔就制作在这一层介质上。2,氧化物磨抛。用化学机械抛光的方法磨抛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清洗硅片除去抛光工艺中引入的颗粒。3,第十层掩膜,第一层层间介质刻蚀。硅片先在光刻区刻印然后在刻蚀区刻蚀。直径不到0.25um的小孔刻蚀在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上。这一步要进行严格的CD、OL以及缺陷检测。如图5所示。

图5 通孔1的形成

制作第一层钨塞的主要步骤:1,金属淀积钛阻挡层(PVD)。在薄膜区利用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在整个硅片表面淀积一薄层钛。钛衬垫于通孔的底部及侧壁上。钛充当了将钨限制在通孔当中的粘合剂。2,淀积氮化钛(CVD)。在钛的上表面淀积一薄层氮化钛。在下一步淀积中,氮化钛充当了钨的扩散阻挡层。3,

淀积钨(CVD)。用另一台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硅片上淀积钨。钨填满小的开口形成钨塞。4,磨抛钨。磨抛被钨涂覆的硅片直到第一层层间介质的上表面。如图6所示。

图6 钨塞1的形成

10,第一层金属互连的形成

制作金属1互连的步骤:1,金属钛阻挡层淀积。与其他金属工艺一样,钛是淀积于整个硅片上的第一层金属。它提供了钨塞和下一层金属铝之间的良好键合。同样它与层间介质材料的结合也非常紧密,提高了金属叠加结构的稳定性。2,淀积铝铜合金。在薄膜区利用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将铝铜合金溅射在有钛覆盖的硅片上。铝中加入了1%的铜提高了铝的稳定性。3,淀积氮化钛。在铝铜金层上淀积以薄层氮化钛充当下一次光刻中的抗反射层。4,第十一层掩膜,金属刻蚀。先用光刻胶刻印硅片,然后用等离子体刻蚀机刻蚀三明治金属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金属1互连的形成

11,通孔2和钨塞2的形成

接下来操作的结果是形成了第二层层间介质(ILD-2)和其上的通孔。除了要填充第一层金属上刻蚀出的或大或小的间隙,第二层层间介质的制作与第一层层间介质的制作非常相似。间隙的填充使用介电材料填充间隙,这些材料能够进

入细小的空间从而避免了能够影响电学性能的空洞和其他缺陷的形成。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填充间隙:SOG反刻和高浓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HDPCVD)。在亚0.25um工艺中更常用的是高浓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间隙填满以后,可利用等离子体优化的化学气相淀积。间隙填满以后,可利用等离子体优化的化学气相淀积系统完成剩余的ILD-2氧化物的淀积。ILD-2淀积完成后,氧化物被平坦化、刻印,然后刻蚀形成钨塞所需的通孔。制作通孔2 的主要步骤:1,ILD-2间隙填充。在ULSI器件中,最新的间隙填充方法是利用高浓度等离子体工艺交替地淀积和刻蚀层间介质氧化物,刻蚀是与淀积同时进行的,最后在金属的间隙间形成了没有空洞或空洞极少的致密氧化物。2,ILD-2氧化物淀积。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系统淀积ILD-2氧化层剩余的部分。3,ILD-2氧化物平坦化。在下一步刻印步骤前磨抛硅片,平坦化其表面。4,第十二层掩膜,ILD-2刻蚀。利用光刻胶刻印硅片,随后利用等离子体刻蚀机刻蚀ILD-2氧化物。如图8所示。

图8 通孔2的形成

制作第二层钨塞的主要步骤:1,金属淀积钛阻挡层。与其他金属工艺一样,在硅片上淀积的第一层金属是钛。钛可以使钨塞和铝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样,它与层间介质材料的结合也非常紧密,所以它能够提高金属叠加结构的稳定性。2,淀积氮化物。一薄层氮化钛淀积在钛层的上表面。氮化钛充当钨淀积过程中的阻挡层。3,淀积钨。利用另一台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硅片上淀积钨。钨填充细小的通孔,形成钨塞。4,磨抛钨。磨抛有钨涂覆的硅片直到ILD-2氧化物的上表面,留下瞳孔中的钨塞。如图9所示。

图9 钨塞2的形成

12,第二层金属(金属2)互连的形成

制作金属2互连的步骤:1,淀积、刻蚀金属2。金属2三明治结构的淀积与金属1三明治结构的淀积完全一样。三明治结构由三层构成:钛、铝铜合金和氮化钛。利用等离子体刻蚀机通过刻印后光刻胶中的窗口刻蚀金属2线。2,填充第三层层间介质间隙。金属2刻蚀以后,利用HDPCVD设备填充金属间隙,得到致密的二氧化硅填充物。3,淀积、平坦化ILD-3氧化物。利用等离子体优化的方法淀积ILD-3氧化物。随后平坦化氧化物得到平整的表面。4,刻蚀通孔3,淀积钛/氮化钛,淀积钨,平坦化。首先刻蚀通孔3,接着淀积金属阻挡层(钛/氮化钛)。在硅片的整个表面淀积钨。平坦化钨直到ILD-3氧化物的上表面。通孔中留下的钨塞为金属2和金属3间提供互连。

13,制作第三层金属(金属3)直到制作压点和合金

重复工艺制作第三层和第四层金属后,完成第四层金属的刻蚀,紧接着利用薄膜工艺淀积第五层层间介质氧化物(ILD-5)。由于所刻印的结构比先前工艺中行成的0.25um尺寸要大很多,所以这一层介质不需要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刻蚀ILD-5使得在第五层金属的淀积过程中通孔能够被金属填充。第五层金属淀积的厚度比先前的金属三明治结构厚一些。刻蚀第五层金属,在需要的地方形成压焊点,在不需要的地方将金属除去。

工艺的最后一步包括再次生长二氧化硅(第六层层间介质)以及随后生长顶层氮化硅。这一层氮化硅称为钝化层。它的目的是保护产品免受潮气、划伤以及玷污的影响。最后,在扩散炉中进行低温合金步骤。这一步加热过程有助于提高互连金属间的冶金接触,从而提高器件的电学性能和可靠性。在这一步合金操作中必须特别小心以免产品过加热,这可能引起永久性的结构缺陷。

14,参数测试

硅片要进行两次测试以确定产品的功能可靠性:第一次在首层金属刻蚀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是在完成芯片制造的最后一步工艺后进行。金属刻蚀完成以后,利用电学测试设备的微型探针仪测试硅片上特定电学参数。这种在线参数测量的程序称为硅片电学测试或WET。

芯片厂大概可以分为6个主要生产区域:扩散区、光刻区、刻蚀区、离子注入区、薄膜区和抛光区,加上工艺最后的片上测试和拣选。扩散是针对高温工艺、光刻利用光刻胶在硅片表面刻印;刻印将光刻的图形复制在硅片上;离子注入对硅片掺杂;薄膜区淀积介质层和金属层;抛光平坦化硅片的上表面。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_笔记归纳..

第三章、器件 一、超深亚微米工艺条件下MOS 管主要二阶效应: 1、速度饱和效应:主要出现在短沟道NMOS 管,PMOS 速度饱和效应不显著。主要原因是 TH G S V V -太大。在沟道电场强度不高时载流子速度正比于电场强度(μξν=) ,即载流子迁移率是常数。但在电场强度很高时载流子的速度将由于散射效应而趋于饱和,不再随电场 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此时近似表达式为:μξυ=(c ξξ<),c s a t μξυυ==(c ξξ≥) ,出现饱和速度时的漏源电压D SAT V 是一个常数。线性区的电流公式不变,但一旦达到DSAT V ,电流即可饱和,此时DS I 与GS V 成线性关系(不再是低压时的平方关系)。 2、Latch-up 效应:由于单阱工艺的NPNP 结构,可能会出现VDD 到VSS 的短路大电流。 正反馈机制:PNP 微正向导通,射集电流反馈入NPN 的基极,电流放大后又反馈到PNP 的基极,再次放大加剧导通。 克服的方法:1、减少阱/衬底的寄生电阻,从而减少馈入基极的电流,于是削弱了正反馈。 2、保护环。 3、短沟道效应:在沟道较长时,沟道耗尽区主要来自MOS 场效应,而当沟道较短时,漏衬结(反偏)、源衬结的耗尽区将不可忽略,即栅下的一部分区域已被耗尽,只需要一个较小的阈值电压就足以引起强反型。所以短沟时VT 随L 的减小而减小。 此外,提高漏源电压可以得到类似的效应,短沟时VT 随VDS 增加而减小,因为这增加了反偏漏衬结耗尽区的宽度。这一效应被称为漏端感应源端势垒降低。

4、漏端感应源端势垒降低(DIBL): VDS增加会使源端势垒下降,沟道长度缩短会使源端势垒下降。VDS很大时反偏漏衬结击穿,漏源穿通,将不受栅压控制。 5、亚阈值效应(弱反型导通):当电压低于阈值电压时MOS管已部分导通。不存在导电沟道时源(n+)体(p)漏(n+)三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寄生的双极性晶体管。一般希望该效应越小越好,尤其在依靠电荷在电容上存储的动态电路,因为其工作会受亚阈值漏电的严重影响。 绝缘体上硅(SOI) 6、沟长调制:长沟器件:沟道夹断饱和;短沟器件:载流子速度饱和。 7、热载流子效应:由于器件发展过程中,电压降低的幅度不及器件尺寸,导致电场强度提高,使得电子速度增加。漏端强电场一方面引起高能热电子与晶格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形成衬底电流,另一方面使电子隧穿到栅氧中,形成栅电流并改变阈值电压。 影响:1、使器件参数变差,引起长期的可靠性问题,可能导致器件失效。2、衬底电流会引入噪声、Latch-up、和动态节点漏电。 解决:LDD(轻掺杂漏):在漏源区和沟道间加一段电阻率较高的轻掺杂n-区。缺点是使器件跨导和IDS减小。 8、体效应:衬底偏置体效应、衬底电流感应体效应(衬底电流在衬底电阻上的压降造成衬偏电压)。 二、MOSFET器件模型 1、目的、意义:减少设计时间和制造成本。 2、要求:精确;有物理基础;可扩展性,能预测不同尺寸器件性能;高效率性,减少迭代次数和模拟时间 3、结构电阻:沟道等效电阻、寄生电阻 4、结构电容: 三、特征尺寸缩小 目的:1、尺寸更小;2、速度更快;3、功耗更低;4、成本更低、 方式: 1、恒场律(全比例缩小),理想模型,尺寸和电压按统一比例缩小。 优点:提高了集成密度 未改善:功率密度。 问题:1、电流密度增加;2、VTH小使得抗干扰能力差;3、电源电压标准改变带来不便;4、漏源耗尽层宽度不按比例缩小。 2、恒压律,目前最普遍,仅尺寸缩小,电压保持不变。 优点:1、电源电压不变;2、提高了集成密度 问题:1、电流密度、功率密度极大增加;2、功耗增加;3、沟道电场增加,将产生热载流子效应、速度饱和效应等负面效应;4、衬底浓度的增加使PN结寄生电容增加,速度下降。 3、一般化缩小,对今天最实用,尺寸和电压按不同比例缩小。 限制因素:长期使用的可靠性、载流子的极限速度、功耗。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2 指导教师:黄立明 学号: 0811110206 姓名:高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摘要 (3) 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调研及规划 (3) 1.1 项目系统的背景分析 (3) 1.2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 (3) 1.3 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进程 (4) 1.4 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4) 1.4.1系统规划任务 (4) 1.4.2系统规划原则 (4) 1.4.3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规划 (5) 1.4.3.1 准备工作 (5) 1.4.3.2定义企业过程 (5) 1.4.3.3定义数据类 (6) 1.4.3.4绘制UC矩阵图 (7)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 2.1.学院毕业论文管理概况 (8) 2.1.1毕业论文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8) 2.2拟建的信息系统 (8) 2.2.1简要说明 (8) 2.2.2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9) 2.3经济可行性 (9) 2.4技术可行性 (9) 2.5社会可行性分析 (9) 2.6可行性分析结果 (10)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建模 (10) 3.1组织结构分析 (10) 3.2业务流程分析 (11) 3.3数据流程分析 (11) 四.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13) 4.1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业务主要包括 (13) 4.2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13) 4.3代码设计 (14) 4.4,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5) 4.4.1输入设计 (15) 4.4.2输出设计 (15) 4.5 数据库设计 (15) 4.5.1需求分析 (15) 4.5.2数据库文件设计 (16) 4.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7) 五.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18) 5.1 开发环境 (18) 5.2 调试与测试过程 (19)

【毕业论文选题】半导体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论文题目有哪些

半导体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论文题目有哪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制造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一支新兴力量。那么对于半导体专业中集成电路设计论文题目又有哪些呢?请看最新整理。 半导体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论文题目一: 1、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集成电路优化设计 2、一种关于PCB铜板表面缺陷检测的AOI设计 3、基于3D打印的高导电石墨烯基柔性电路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4、CMOS太赫兹探测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5、石墨烯基喷墨打印墨水及其柔性电路的制备研究 6、基于工艺偏差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 7、基于CMOS工艺的太赫兹成像芯片研究 8、PCB元器件定位与识别技术研究 9、基于机器视觉的PCB缺陷自动检测系统 10、纳米银导电墨水的制备及室温打印性能研究 1

11、高散热印制电路材料与互连的构建研究 12、基于CMOS工艺的射频毫米波锁相环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 13、高速高密度PCB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研究 14、温度冲击条件下PCB无铅焊点可靠性研究 15、多层PCB过孔转换结构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16、基于近场扫描的高速电路电磁辐射建模研究 17、铜/树脂界面结合力的研究及其在印制线路板制造中的应用 18、基于HFSS的高速PCB信号完整性研究 19、基于CMOS工艺的全芯片ESD设计 20、高速板级电路及硅通孔三维封装集成的电磁特性研究 21、CMOS电荷泵锁相环的分析与设计 22、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实现 23、PCB铜表面的抗氧化处理方法 24、高速电路PCB的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仿真分析 25、面向PCB焊点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26、CMOS工艺静电保护电路与器件的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 27、PCB光学特性对PCB光电外观检查机性能的影响机理 28、印制电路板表面涂覆层与刚挠分层的失效分析研究 29、贴片机同步带传动XY平台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30、HDMI视频接口电路信号完整性设计 31、嵌入挠性线路印制电路板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32、基于MIPI协议的LCD驱动接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33、HDI印制电路板精细线路及埋孔制作关键技术与应用 34、辐照环境中通信数字集成电路软错误预测建模研究 35、PCI-E总线高速数据采集卡的研制 36、数字电路功耗分析及优化的研究 2

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论文题目:半导体制造工艺综述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典型的集成电路硅片制造工艺可能要花费六到八周的时间,包括350或者更

多步骤来完成所有的制造工艺。这种工艺的复杂性是无以复加的。大多数半导体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流程的顶层工艺。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联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增加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在不同工艺步骤中循环。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膜制作、刻印、刻蚀和掺杂。 关键词:集成电路、工艺、硅片

一、简述 大多数半导体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流程的高端工艺。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连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增加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硅片在不同的工艺步骤中循环。了解了工艺流程,就会认识到要制造一块高性能微芯片,只需要多次运用有限的几种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膜制作(layer)、刻印(pattern)、刻蚀和掺杂。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即使制造单个MOS管也不例外。由于CMOS技术在工艺家族中最具有代表性,我们以它为例介绍硅片制造流程。 图1 CMOS工艺流程中的主要制造步骤 二、COMS制作工艺流程 1,双阱工艺 在一般的CMOS流程中,第一步往往是定义MOSFET的有源区,现在的亚0.25um的工艺通常采用双阱工艺(也称双管)来定义nMOS和pMOS晶体管的有源区。通常采用倒掺杂技术来优化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这一技术采用高能量、

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_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

摘要 IC封装是一个富于挑战、引人入胜的领域。它是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完成后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器件到系统的桥梁。封装这一生产环节对微电子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都有极大的影响。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看法认为,在微电子器件的总体成本中,设计占了三分之一,芯片生产占了三分之一,而封装和测试也占了三分之一,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封装研究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是如此迅猛,而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自电子产品问世以来所从未遇到过的;封装所涉及的问题之多之广,也是其它许多领域中少见的,它需要从材料到工艺、从无机到聚合物、从大型生产设备到计算力学等等许许多多似乎毫不关连的专家的协同努力,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型高科技学科。 媒介传输与检测是CPU封装中一个重要环节,检测CPU物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工艺流程,机器的构造及其常见问题。 关键词:封装媒介传输与检测工艺流程机器构造常见问题

Abstract IC packaging is a challenging and attractive field. It is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produc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n indispensable process to work together is a bridge device to the system. Packag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microelectronic products,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have a great impact. Under the current popular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elieve that the overall cost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the design of a third, accounting for one third of chip production, packaging and testing and also accounted for a third, it is There are one-third of the world. Packaging research at the global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so rapid, and it fac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since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has never been encountered before; package the issues involved as many as broad, but also in many other fields rare, it needs to process from the material, from inorganic to polymers, from the calculatio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so many seem to have no mechanical connection of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experts is a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new high-tech subjects . Media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CPU pack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st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xed CPU, 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 qua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mple process, the structure of the machine and its common problems. Keyword: Packaging Media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cess Construction machinery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集成电路综述论文

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着重介绍了集成电路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和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一、发展历史 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20世纪科技发展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50多年来,集成电路不仅给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成功,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当前集成电路已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她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缺乏的重要内容。 1949年12月23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研究小组发现了晶体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枚锗点接触晶体管,从此开创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半导体的新时代。两年后肖克莱首次提出了晶体管理论。1953年出现了锗合金晶体管,1955年又出现了扩散基区锗合金晶体管。1957年美国仙童公司利用硅晶片上热生长二氧化硅工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硅平面晶体管。从此,硅成为人类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主要角色。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青年工程师基尔比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1960年初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依思制造出第一块实用化的集成电路芯片。集成电路的发明为人类开创了微电子时代的新纪元。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速,至今,半导体领域中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发明创造已有5项。晶体管由于其广泛的用途而被 迅速投入工业生产,“硅谷”成为世界集成电路的策源地,并由此向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上世纪60年代向西欧辐射,70年代向日本转移,80年代又向韩国、我国台湾和新加坡转移。至上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发展现状 简介 集成电路具有多种特点,如其体积小、质量轻、功能齐全、可靠性高、安装方便、频率特性好、专用性强以及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比较一致,对称性好。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是微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的“核心”,可以控制电脑、手机到数字微波炉的一切。当前全球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项目是三星电子高端存储器芯片项目,其预备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10纳米级闪存芯片。集成电路的设计是集成电路三大产业支柱之一,目前相对主流的设计技术有IP核技术、可重构芯片技术、适应计算设计技术以及结构化设计技术等。IP核技术是目前主流的设计技术,ARM公司以专业设计IP核在CPU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全球性RISC微处理器标准的缔造者。三大产业支柱之一的封装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目前有发展前景的是DCA技术和三维封装技术。同时,集成电路中单片系统集成芯片的特征尺寸在不断缩小,芯片的集成度在逐渐提升,工作电压在逐渐降低。 2、国内产业现状 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势头迅速。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发布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和产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级大关,达到10393亿元,同比增长13.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产业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015.4亿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8%。2014年12月5日,联发科与晶圆代工厂商华力电子共同宣布双方将在28纳米工艺技术和晶圆制造服务方面紧密合作,受到业界极大关注。2015年7月,我国科技重大专项“40-28纳米集成电路制造用300毫米硅片”在上海产业区启动,旨在解决我国集成电路行业300毫米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3.2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差分放大器版图

集成电路设计实习Integrated Circuits Design Labs I t t d Ci it D i L b 单元实验三(第二次课) 模拟电路单元实验-差分放大器版图设计 2007-2008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

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时间安排 z实验内容: z完成差分放大器的版图 z完成验证:DRC、LVS、后仿真 z目的: z掌握模拟集成电路单元模块的版图设计方法 z时间安排: z一次课完成差分放大器的版图与验证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单元实验三Page1

实验步骤 1.完成上节课设计放大器对应的版图 对版图进行、检查 2.DRC LVS 3.创建后仿真电路 44.后仿真(进度慢的同学可只选做部分分析) z DC分析:直流功耗等 z AC分析:增益、GBW、PM z Tran分析:建立时间、瞬态功耗等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单元实验三Page2

Display Option z Layout->Options ->Display z请按左图操作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单元实验三Page3

由Schematic创建Layout z Schematic->Tools->Design Synthesis->Layout XL->弹出窗口 ->Create New->OK >选择Create New>OK z Virtuoso XL->Design->Gen From Source->弹出窗口 z选择所有Pin z设置Pin的Layer z Updat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单元实验三Page4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 详细操作步骤 (2012.3) 1.系统的登录: 进入登陆界面——在用户后面输入自己的工号(教务系统成绩录入工号)——在密码后面输入自己的工号(教务系统成绩录入工号)——点击验证码后面的框——按照显示图片里面的数字输入——点击登录,进入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等待页面刷新后再选择点击“毕业设计智能管理”。 2.课题的申报: 选择点击页面左边指导教师菜单下的课题申报——点击我要申报——在弹出的页面中选择教研室——选择点击二本前的方框——在课题名称后面输入论文题目——在课题来源后面选择相应的选项——在课题性质后面选择相应的选项——在选题模式后面选择“学生自选”——在可带学生人数后面输入“1”——在课题难易度后面选择相应的选项——在课题所需条件具备后面选择“是”——在适用专业后面的方框中找到学生所在专业——在课题内容介绍的方框中输入相应的文字(可以预先在word文档中做好后复制进去)——在设计及论文要求面的方框中输入相应的文字(可以预先在word文档中做好后复制进去)——点击页面最下端的“保存”。完成一个毕业论文题目的申报,要进行第二题目申报就重复进行课题申报下面所说的操作程序。 3.课题申报审核(教研室主任、系统管理员、教学院长) 教研室主任审核:登录系统后点击“毕业设计智能管理”模块——点击“教研室主任菜单”(这时出现的页面默认为菜单下第一项“教研室管理”)——点击页面右边“课题审核”——点击“待审核课题”——在“指导老师”框内输入自己教研室某个老师的名字(如想知道具体某个老师的某个选题,就在“关键词”中输入这个选题的名字)——点击“查询”(出现该老师审核过的课题,如果没有的话,说明这个老师还没审核,那就要催促教研室主任审核。)——点击该老

集成电路设计实训

研究生课程开设申请表 开课院(系、所):集成电路学院 课程申请开设类型:新开√重开□更名□(请在□内打勾,下同)

一、课程介绍(含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300字以内) 本课程将向学生提供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培养训练,讲述包括电路设计与仿真、版图设计和验证以及寄生参数提取的完整全定制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以及CADENCE与IC制造厂商的工艺库配合等内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学生可掌握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以及各阶段所使用的工具,并能进行集成电路的设计工作。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归纳、整理、分析设计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的EDA工具设计集成电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全面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芯片制成技术,提高综合运用微电子技术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大纲(含章节目录):(可附页) 第一章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介绍 第二章偏置电路设计 第三章基本运放和高性能运放 第四章比较器、振荡器设计 第五章电源系统设计(LDO与DC-DC) 三、教学周历

四、主讲教师简介: 常昌远,男,1961年10月出生,2000年东南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东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电子和自动控制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并主持与IC设计企业合作的多项横向研究课题。近年来主要从事显示控制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DC-DC、LDO等产品的开发,在CMOS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研发、系统的建模和稳定性设计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方面,主讲包括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半导体功率器件”,“自动控制原理”,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已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1项。目前在东南大学IC学院负责集成电路设计与MPW项目建

集成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 实验报告 时间:2011年12月

实验一原理图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Unix操作系统 2.学会使用CADENCE的SCHEMA TIC COMPOSOR软件 二:实验内容 使用schematic软件,设计出D触发器,设置好参数。 二、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点击Xstart图标 2、在User name:一栏中填入用户名,在Host:中填入IP地址,在Password:一栏中填入 用户密码,在protocol:中选择telnet类型 3、点击菜单上的Run!,即可进入该用户unix界面 4、系统中用户名为“test9”,密码为test123456 5、在命令行中(提示符后,如:test22>)键入以下命令 icfb&↙(回车键),其中& 表示后台工作,调出Cadence软件。 出现的主窗口所示: 6、建立库(library):窗口分Library和Technology File两部分。Library部分有Name和Directory 两项,分别输入要建立的Library的名称和路径。如果只建立进行SPICE模拟的线路图,Technology部分选择Don’t need a techfile选项。如果在库中要创立掩模版或其它的物理数据(即要建立除了schematic外的一些view),则须选择Compile a new techfile(建立新的techfile)或Attach to an existing techfile(使用原有的techfile)。 7、建立单元文件(cell):在Library Name中选择存放新文件的库,在Cell Name中输 入名称,然后在Tool选项中选择Composer-Schematic工具(进行SPICE模拟),在View Name中就会自动填上相应的View Name—schematic。当然在Tool工具中还有很多别的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oc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4月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间和机会。(2)论文各阶段需要提交大量文件,师生无法及时交流首先,学生必须先提交论

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同意开题后,方可继续完成论文。然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完成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导师,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完成的进度,以便导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如今,很多大学的论文指导方式仍旧以纸质文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会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统计论文选题工作复杂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处于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需要统计学生选题状况、毕业论文完成状态以及答辩成绩等信息,在这样大量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失误。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也十分重要,关系能否毕业问题,责任巨大,不容有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意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远程在陷上选题,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也会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中不必要的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功能。(1)缩短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审核毕业论文题目是为了防止出现选题过大、不切实际或与专业特点不相关的现象。各教学单位在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核已提交的论文题目,若论文题目不合条例,审核不通过,需要单位给指导教师反馈是否通过的信息,之后审核过的信息,需要由教师通知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毕设题目,督促学生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通过系统可以在线随时随地审核,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复习

1、解释基本概念:集成电路,集成度,特征尺寸 参考答案: A、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的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的集成块。 B、集成度是指在每个芯片中包含的元器件的数目。 C、特征尺寸是代表工艺光刻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小栅长(L)尺寸。 2、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全称:IC,MOS,VLSI,SOC,DRC,ERC,LVS,LPE 参考答案: IC:integrated circuit;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SOC:system on chip;DRC:design rule check;ERC:electrical rule check;LVS:layout versus schematic;LPE:layout parameter extraction 3、试述集成电路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 参考答案: 集成电路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五种:器件结构类型、集成规模、使用的基片材料、电路功能以及应用领域。根据器件的结构类型,通常将其分为双极集成电路、MOS集成电路和Bi-MOS 集成电路。按集成规模可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按基片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片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两大类。按电路的功能将其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按应用领域划分,集成电路又可分为标准通用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 4、试述“自顶向下”集成电路设计步骤。 参考答案: “自顶向下”的设计步骤中,设计者首先需要进行行为设计以确定芯片的功能;其次进行结构设计;接着是把各子单元转换成逻辑图或电路图;最后将电路图转换成版图,并经各种验证后以标准版图数据格式输出。 5、比较标准单元法和门阵列法的差异。 参考答案:

集成电路论文

集成电路自动测试技术综述 陈华成0812002193 电087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集成电路测试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集成电路性能、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集成电路测试是集成电路产业的一门支撑技术,而集成电路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 TE)是实现集成电路测试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数字集成电路的测试技术,包括逻辑功能测试技术和直流参数测试技术。逻辑功能测试技术介绍了测试向量的格式化作为输入激励和对输出结果的采样,最后讨论了集成电路测试面临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集成电路;测试技术;IC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中遍布着各类电子消费产品。电脑﹑手机和mp3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7年世界半导体营业额高达2.740亿美元,2008世界半导体产业营业额增至2.850亿美元,专家预测今后的几年随着消费的增长,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必然强劲。因此,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集成电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重要指标。而这个庞大的产业主要由集成电路的设计、芯片、封装和测试构成。在这个集成电路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集成电路测试是惟一一个贯穿集成电路生产和应用全过程的产业。如:集成电路设计原型的验证测试、晶圆片测试、封装成品测试,只有通过了全部测试合格的集成电路才可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集成电路测试是伴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为集成电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起步较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技术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难以实现突破。国内使用的高端大型自动测试系统,几乎是被国外产品垄断。市场上各种型号国产集成电路测试,中小规模占到80%。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由于稳定性、实用性、价格等因素导致没有实用化。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主要依靠进口满足国内的科研、生产与应用测试,我国急需自主创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因此,本文对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 集成电路测试的必要性 随着集成电路应用领域扩大,大量用于各种整机系统中。在系统中集成电路往往作为关键器件使用,其质量和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何检测故障剔除次品是芯片生产厂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良好的测试流程,可以使不良品在投放市场之前就已经被淘汰,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次品的损失成本可以在合格产品的售价里得到相应的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集成电路卓越计划实验班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Program in IC Design and Integrated System 一、培养目标 Ⅰ.Program Objectives 培养具备坚实的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专业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具备多学科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光电领域研究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集成电路产业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相关领域创造性地从事集成电路工程相关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Aiming at preparing all-rounded,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ly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capable of practical work and particularly specialized in Integrated Circuit theories, methods and EDA tools, Integrated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ur graduates will be capable of research,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 IC-related industrial sectors, research centers and colleges etc.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Learning Outcomes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扎实的数理基础; 2.熟练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了解本学科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前沿; 5.外语应用能力强; 6.出色的文献检索、资料综述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7.较好的创业素质,较强的项目协调、组织能力; ·122·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本科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学科:工学---电气信息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Engineering---Electric Information)(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 Integrated System)专业代码:080615w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指导思想 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两化融合”的时代精神,把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按照“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拓宽专业、优化课程、提高能力”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领域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实的数理基础、外语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够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特别是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主要有:①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电路与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外语基础;②较强的集成电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通信、计算机、信号处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及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应用;④掌握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⑤良好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协同工作与组织能力;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身心素质。毕业学生能够从事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教学和管理工作,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与学分 学制四年,毕业生应修最低学分198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限选课36学分,任选课10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4学分,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8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 1.系统登陆 1.1登陆方式(3种可选) (1)陕西理工学院网站办公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 (2)教务处网站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3)直接输入网址:http://218.195.98.227。 1.2用户名及密码(首次登陆后需完善个人信息并修改密码)。 (1)教师用户名及初始密码:教务管理系统工号; (2)教学秘书用户名及初始密码:简称; (3)学生用户名及初始密码:学生学号。 ■教学秘书工作流程 2.账号管理 ◆每届毕业论文(设计)开始前,由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导入本院学生信息,修改完善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学院专家等信息: ◆点击左边账号管理按钮进入账号管理界面,如下图

2.1学生信息导入 ◆点击账号管理点击学生点击左下端Excel导入点击下载模板按模板要求填写学生信息(可从教务管理系统下载学生信息)提交选择激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在操作区可修改、删除学生信息(可修改学生登录密码)。

2.2指导教师信息录入(专业负责人、专家等信息操作同此) ◆点击指导教师点底部“添加”按钮选择“激活”项(点击“修改”文字,可修改教师密码等信息) 2.3专业负责人、专家等信息操作同。

3截止日期设置 3.1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设置 ◆点击截止日期设置点击课题申报截止日期点击截止日期空白处选择相当日期点击“设置”按钮。 3.2学生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截止日期设置同上。 4.特殊情况处理 4.1课题调整(更改论文(设计)题目及题内容等) ◆点击特殊情况处理课题调整点击“修改”进入修改页面。

(完整版)基于RFID应用的IC卡设计毕业设计

以下文档格式全部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以任意修改编辑。 基于RFID应用的IC卡设计系(部):信息科学与技 术系 专业班:电子信息工程0602班 姓名:李俊杰 学号: 指导教师:胡长阳 2010年4月

基于RFID应用的IC卡设计IC Card-based RFID Application Design 摘要 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无线电和雷达技术实现的射频识别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在物流系统、商业贸易、门禁防盗、识别技术和医学应用等领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地支持和应用。 本文绪论部分描述了IC卡的发展和现状,第一章说明了本次设计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明确了任务之后,第二章首先介绍了IC卡系统,即IC 卡和读卡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决定采用AT89C2051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而非FPGA,接着描述了本次非接触式IC卡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IC卡硬件结构图。在第三章依次介绍了IC卡

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即天线的制作、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微处理器电路、开关电路。第四章介绍了IC卡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首先就本次设计所要用到的单片机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介绍,这其中包括定时控制寄存器、工作方式寄存器、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串行口寄存器以及串行通信控制寄存器,然后具体阐述了IC卡上的单片机编程思想,最后是本次设计所用应答器发码程序。 关键词:非接触式IC卡阅读器AT89C2051 射频识别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using radio and radar technology to achieve rapid development of RFID technology in logistics, commerce and trade, access control security,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and medical fields of application are extremely broad support and applications. Introduction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IC card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this major work and tasks. Defined the mi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IC card system, that is, IC card and card reader works, then the design choices and arguments, decided to use AT89C2051 MCU as a system controller rather than the FPGA, and then describe of this non-contact IC card and the design of IC cards are given the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 that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antenna, rectifier circuits, voltage regulator circui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