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幽求注释讲解
75 刘幽求传

75 刘幽求传刘幽求,冀州武强人。
圣历年间,参加科试得中。
任官阆中县尉,刺史对他不礼貌,他弃官而去。
很久以后,委任他为朝邑县尉。
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公等将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不早做打算,将来后悔都来不及的。
”桓彦范不以为然。
后来,桓彦范、张柬之、崔玄日韦、袁恕己、敬晖等五王都被武三思诬陷致死。
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后的事,从参与计划到那晚的号令诏敕一百多道,全都出于刘幽求之手。
论功任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参知国家政务。
封爵中山县男,实封二百户,给两个儿子五品官,父、祖两代均追赠刺史。
睿宗立,升任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加实封户到五百,赐物千段、奴婢二十人、住宅一区、良田千亩、金银杂物甚多。
景云二年(711),以户部尚书身份罢知政事。
不到一个月,转为吏部尚书,升任侍中。
皇帝下玺诏给他“:日前王室不幸,中宗驾崩,外戚专权作乱,社稷几乎倾覆,我与王公们几乎蒙难。
幽求能处危不乱,奋力帮助太子,激励义士,诛灭元凶。
我国家的复安,实有赖于幽求。
幽求之功甚大,我衷心嘉许。
现虽以封土报答之,但实际赋入并不多。
以前西汉封赏,都择多户之地;东京定赏,也增加大邑。
现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均可承袭不断;特免十死,铭刻于铁券,以传其功。
”先天元年(712),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刘幽求自认为有功于国,虽已位于诸臣之上,但尚有不满足之意。
当窦怀贞任左仆射,崔..任中书令时,心中格外不平,常常形之于脸色及言语。
后来崔..等人依附太平公主,图谋叛逆。
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日韦商量,让张日韦去劝说玄宗:“崔..等人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正在日夜策划,假若不及早处理,将会发生大祸,太上皇不能高枕而卧了。
臣请求督促羽林兵除掉他们。
”皇帝允许。
还没动手,张日韦将这计划泄露给侍御史邓光宾。
皇帝害怕有不利,即刻让御史台揭发他们。
睿宗以刘幽求等人策划用计离间皇室骨肉,罪该死。
玄宗秘密为他要求宽宥,于是刘幽求流放封州,张日韦流放峰州,邓光宾流放绣州。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字音】俨(yǎn)然黄发垂髫(tiáo)要(yāo)诣(yì)太守【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代下12章注解导读

代下12章注解导读摘要:1.引言:介绍清玄诗句的特点和魅力2.清玄诗句的内涵:宁静、自然和哲理3.清玄诗句的表达方式:简洁、优雅和意境深远4.清玄诗句的价值: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和启迪人生5.结论:总结清玄诗句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正文:清玄的诗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清玄诗句的特点在于其宁静、自然和哲理的内涵,以及简洁、优雅和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
这些诗句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人生。
清玄诗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它们所传达的宁静、自然和哲理。
宁静是清玄诗句中的一种境界,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通过描绘桂花轻轻飘落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自然则是清玄诗句中的一种态度,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以自然为师,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
哲理则是清玄诗句中的一种智慧,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出了人生短暂,应珍惜当下的道理。
清玄诗句的表达方式简洁、优雅且意境深远。
诗人运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知己间距离的无所谓。
清玄诗句的优雅体现在诗句的韵律和节奏上,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句在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给人一种优美的感受。
意境深远则是清玄诗句在表达某个主题时,所展现出的无尽想象空间。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令人陶醉。
清玄诗句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同时,清玄诗句中的哲理也能启迪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更加坚定,更加有智慧。
总之,清玄诗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师说每个字的注释

师说每个字的注释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传授道理)受(通“授”,传授)业解惑(解答疑难问题)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句中停顿的地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遗漏,放弃),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学习)。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阿谀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tán zǐ)、苌弘(cháng hóng)、师襄(xiāng)、老聃(dān)。
郯子之徒(这类人),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和技艺)有专攻(专门研究和学习),如是而已。
”求”字在诗词中的运用有哪些?

”求”字在诗词中的运用有哪些?一、“求”字的诗词意象1. 运用于表达情感之求在很多诗词作品中,“求”字常被用来表达对爱情、友情、亲情、自然等的追求、渴望和祈求。
比如,《离骚》中的“求罪莫朝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心懊悔之情;《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愿留封恨图穷处,只有相思无尽头”,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故乡后思念之情。
2. 运用于表达知识之求古人在追求知识、学术、修养方面也常使用“求”字。
比如,《蒹葭》中的“求以我给,求我我济”,表达了作者对于求知的热情;《石壕吏》中的“苦学如贯鱼,犹遗一技钓”,表达了主人公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的精神。
二、“求”字的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手法“求”字在诗词中有时借喻,用于表达其他含义。
比如,《长恨歌》中的“求之不得,又焉得辞”,通过运用“求”字,将皇后对唐玄宗的爱恋之情娓娓道来,寓意深远。
2. 对比手法在表达人生哲理、传达修身养性之道时,“求”字常与“得”字形成对比,以突出求而不得的苦闷与追求的目标。
比如,《诗经·小雅·挱鬻》中的“求之不得,求之若得”,对比了悲苦的求与乐观的得,传达了一个抱怨人生不如意、但奋斗追求的心态。
三、“求”字的运用案例1. 求爱之情唐代白居易的《闺怨》中写到:“月明茭叶双眉垂,银纸画成双燕时。
”这里的“求”字运用于表达作者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渴望与之共度一生。
2. 求学之志南宋陆游的《秋怀》中写到:“千古文星照古今,今年学问得何深。
”这里的“求”字表达了作者对求学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3. 求治国之道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求”字用于表达对国家治理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治理国家的决心和追求。
总结:“求”字在诗词中运用广泛,既可以表达情感之求,又可以表达知识之求。
古人在诗词作品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以丰富“求”字的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下注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全册课下注释教材目录: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陶渊明10.小石潭记/柳宗元11.核舟记/XXX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课下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卷六(XXX1979年版)。
2、【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4、【缘】沿着,顺着。
5、【鲜美】新鲜美好。
6、【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7、【缤纷】繁多的样子。
8、【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9、【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10、【林尽水源】XXX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12、【才通人】仅容一人经由过程。
才,仅仅、只。
13、【豁然开畅】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开阔敞亮。
14、【仿佛】整齐的样子。
15、【属】类。
1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7、【相闻】可以相互听到。
18、【悉】全,都。
12.《诗经》两首XXX蒹葭1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0、【乃】于是,就。
21、【具】详细。
22、【要】同“邀”,邀请。
23、【成】全、都。
24、【妻子】妻子儿女。
2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7、【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8、【乃】居然,居然。
29、【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0、【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31、【叹惋】感叹。
32、【延】邀请。
33、【XXX】通知(渔人)说。
“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34、【缺乏】不值得,不用。
35、【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归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6、【志】做记号。
37、【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8、【诣】拜访。
39、【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第13课《卖油翁》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卖油翁》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
之 以我酌油知之( 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 笑而遣之( 代指卖油翁 )
第13课《卖油翁》
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陈尧咨 ) 以钱覆其口( 代指葫芦,“它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卖油翁》
熟能生巧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作业
第13课《卖油翁》
搜集欧阳修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
有时间的同学也可以看看其他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卖油翁》
谢谢聆听
原文: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 之。
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 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 孔)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说:“我 也没有什么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பைடு நூலகம்课《卖油翁》
相关知识
古代的“六艺”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1)礼:礼节。(2)乐:音乐。 (3)射:射箭。(4)御:驾车。 (5)书:识字。(6)数:算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卖油翁》
创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
阅读完课文,请你与同桌互相讨论,用自己的 话概括这个故事说了些什么。
(3min)
刘幽求【古代诗人简介】

刘幽求【古代诗人简介】
刘幽求[唐](公元655年-715年12月6日)字不详,冀州武强人。
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卒于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十一月甲申(初六)日(12月6日),年六十一岁。
圣历中,(公元六九九年左右)举制科中第。
临淄王入诛韦后,幽求参预其事,是夜所下制敕百余道,皆出其手。
以功授中书舍人。
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
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
后坐怨望贬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
谥曰文献。
刘幽求圣历中,举制科,中第。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所下制敕百馀道,皆出其手。
以功授中书舍人。
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
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
后坐怨望,贬卒。
一首。
唐中宗中毒暴死,皇后韦庶人临朝,任用外戚分掌权力,图谋篡逆。
刘幽求协助策划紧张的镇压行动。
李隆基就是后来创立开元之治的,那时尚未登位。
他们紧急地调动军队,一夜之间,经刘幽求手发出的敕令一百多道,把韦姓和武姓擅权的外戚剪除。
睿宗即位,封官封爵封地以嘉幽求之功,还有金铁诏书:“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赦卿十死罪,并书之金铁,俾传于后”。
说得好听,但由于宫庭内部倾轧,终于问刘幽求“以疏间亲罪”,幸免一死,流放封州。
他在封州约一年多,事迹没有记载,不可考。
其后朝廷如还。
刘幽求以后官至尚书左丞相,又一次被贬,六十一岁死在贬迁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
圣历中,举制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中第。
调阆中尉,刺史不礼(不以礼相待),弃官去。
久之(衬字),授朝邑尉。
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等无葬地矣。
不早计,后且(将)噬脐(不可达到,噬脐莫及,比喻后悔莫及)。
”不从。
既(不久),五王皆为
(被)三思构(设计陷害)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1、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2、泛指平民百姓3古代官府中的吏役),预参(同义复词,参与)大策,是(这)夜号令诏敕(帝王的命令)一(全)出其手。
以(因为)功授中书舍人,参(参与)知(管理)机务(多指机密的军国大事)。
睿宗立,进(出仕,做官)尚书右丞、徐
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凭……身份)户部尚书罢政事。
不旬(1.十天3.十年2.满,周)月,迁吏部,拜侍中。
玺诏(诏书)曰:“顷(不久前)王室不造(创建,建立),中宗厌(满足于职位)代(被韦皇后取代),戚孽专乱,将陨(使毁坏,使覆灭)社稷,朕与王公皆几(几乎)于难。
幽求处危思奋,翊赞(辅助,辅佐)圣储,协和(使和
睦融洽)义士,震(使惊恐害怕)殄(使灭绝)元恶(大恶,首恶之人)。
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系赖幽求”,仰仗依赖幽求),厥(他,思厥先祖父)庸②茂(多)焉,朕用(因此,因为)嘉之。
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继承封国)无绝,特免十死,铭(刻写)诸(之于,兼词)铁券,以传其功。
”先天元年,为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认为)有劳于国,在诸臣右(上,等级高),意望(愿望,希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shí)为中书令,殊(很,十分)不平,见(表现)于言面。
已而(不久,后来)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1、谋反的计划2、预测)。
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wěi)定计,使暐说(shuì,用话劝
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同伙,同党之人),日夜阴(暗中)计,若不早图(谋划,做打算),且(将)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垫高枕头安心睡觉,形容无所忧虑)矣。
臣请督(统率,指挥)羽林兵除之。
”帝许之。
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广宾,帝惧,即(就)列(列举)其状(于睿宗)。
睿宗(玄宗之父)以(认为)幽求
等属吏(下属官吏),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以(来)疏间(疏远离间)亲(皇亲),罪应死。
帝密申(表达,说明,申之以孝悌之义)右(帮助)之,乃流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广宾于绣州。
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当天)召复旧官,知(掌管,治理)军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量词,套,层)。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
相,兼黄门监,俄(不久)以(凭……身份)太子少保罢。
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1.抑郁不乐2.惆怅3.阴暗,幽暗)散职(sǎnzhí,1.闲散的官职2.疏于职守),有怨言。
诏有司鞫治(jú,审问处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乖(违背)崖分③之节。
”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
迁(调任)杭、郴(chēn)二州,恚愤(huì,
愤怒)卒于道,年六十一。
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六》)
注释:①噬脐:咬腹脐,比喻不可达到。
②厥庸:他的功劳。
③崖分:合适的界限。
原文
溪上遥①闻②精舍③钟,泊④舟微径⑤度⑥深松。
青山霁⑦后云犹⑧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①遥:远远地
②闻:听见
③精舍:佛寺,即指柏林寺[1]
④泊:停船靠岸
⑤径:小路
⑥度:度过,越过
⑦霁(jì):雨停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
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
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
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
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
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豁然开朗。
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
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柏林寺南望中的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